15,650
次編輯
變更
合阳跳戏
,無編輯摘要
|}
'''合阳跳戏'''是 [[ 陕西 ]] 省合阳县的地方戏曲剧种, 跳戏又名"跳调",习称"踏戏"或"杂戏"。盛行于关中东府合阳、韩城、大荔等县,西府周至也有流行。 属于社戏性质,演出时没有唱腔,不用弦乐伴奏,只用大锣、大鼓、铙钹和唢呐,演出者用"说"和"吟"完成"唱"、"白"任务,与观众沟通的主要方式是较机械的古代民族舞蹈动作。跳戏剧目,多为 [[ 三国 ]] 、水浒、 [[ 西游 ]] 、封神、 [[ 杨家将 ]] 等以武打见长的内容,也有如《 [[ 玛瑙杯 ]] 》一类的,被称作"文跳"。跳戏剧本台词简洁,雅俗共赏,多为四句七言。<ref>[http://www.heyang.gov.cn/info/1124/49190.htm 合阳跳戏] , 合阳县人民政府网 2019-06-11 </ref>
2008年6月7日,陕西省合阳县申报的"合阳跳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草创时期===
跳戏草创于金、元时代,清代合阳翰林安锡侯诗云:"舞蹈跻春台,溯源金大定。铙鼓传呵护,时和庆年丰。"据合阳行家庄村跳戏的老艺人 [[ 党正杰 ]] 等口述,该村有跳戏演出活动,可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这时该村已有跳戏名家 [[ 党桂一 ]] 。天启年间(1621-1627),该村又有以演跳戏出名的 [[ 党一屏 ]] 等人。清 [[ 乾隆 ]] 、 [[ 嘉庆 ]] 年间(1736-1820),合阳一带不仅涌现出了 [[ 党九苞 ]] 、 [[ 党麟征 ]] 等跳戏表演能手,还有莘里村 [[ 许莲塘]](又名秉简)兄弟二人,曾以翰林、贡生身份,跻身于戏场,装生扮旦,与村民同台踏跳,传为佳话。 [[ 道光 ]] 、 [[ 咸丰 ]] 年间(1821-1861),跳戏最为兴盛,仅合阳沿河(黄河)各村,戏社多达三十多处。以行家庄、莘里村为中心,广泛流行于 [[ 宋家庄 ]] 、岳庄、南义庄、 [[ 北吴仁 ]] 、坊镇、百坂、东王、 [[ 南顺村 ]] 、北顺村、坤龙等村镇。此外,还北至韩城的芝川镇,南到朝邑的礼庄,西达澄城的寺前、业善等地区。行家庄跳戏共分东、西、南、北四社,西社以文戏见长,东社以武戏著称,且各社剧目不同,风格各异。出众的艺人有:道光年间的 [[ 李有才 ]] ,咸丰年间的 [[ 党作六 ]] ,同治年间的 [[ 党万寿 ]] ,光绪年间的 [[ 党铁狗 ]] 等。
===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后,因军阀混战,跳戏社戏活动日渐减少,除合阳东乡莘里村、行家庄等少数几个村社,还有演出外,其它村社的跳戏活动则销声匿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黄河沿岸,战事频繁,农村经济破坏严重,跳戏班社亦近绝迹,仅有行家庄尚可演出。许多颇具特色的剧目亦先后辍演。正如行家庄名"拨帅"在民国三十五年(1946)春节自编的"春官词"中所说;"上年殁了锅儿旦,以后难跳《 [[ 白水滩 ]] 》,今岁润初把命断,有谁能跳《 [[ 宁武关 ]] 》,"此后跳戏艺术虽有所传,但剧少技差,难与昔比。
===解放后===
1949年春,合阳解放。在军民联欢会上,行家庄跳戏社演出了神话武打戏《 [[ 火焰山 ]] 》。1957年,该村又参加了陕西省第三届民间音乐舞蹈大会,演出了神话剧《 [[ 收红孩 ]] 》,获得了集体表演一等奖,两名个人表演二等奖,和挖掘整理民间艺术先进奖。1963年眷,南义庄恢复上演了传统节目,历时两天三夜,1979年,行家庄又恢复演出了《 [[ 老将得胜 ]] 》、《战马超》、《战盘河》等剧目。1982年,又演出了《 [[ 收渔税 ]] 》与《燕青打擂》,并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使这一古老剧种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
==剧种简介==
正月十四日开始,举行登台跳。演出开始,先打开场锣鼓,以招人聚众;然后由"拨师"或"老家"、"师谋"扮演"春官",身着绯红官衣,头戴圆翅纱帽,勾以豆腐块丑脚脸谱,手舞花扇上场,词无定例,即兴自编,或表本地风光名胜;或诉农民生计艰辛;或说官绅压迫,司指名叫骂,肆意嘲谑;或谈演员阵容,介绍各人特长与拿手好戏。借机抒怀,以快心胸。此种形式,类似元明杂剧中的"副末开场"、宋杂剧中的"引戏者"。
登台跳演出,不论是新建舞台,或是原有戏楼,凡春官登场之前,都得演迷信戏,如《 [[ 咬鸡祭台 ]] 》、《天官赐福》、《 [[ 五鬼闹判 ]] 》、《魁星点斗》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不再演。春官下场,便演武打节目,俗名"打台子",然后才演折子戏或本戏。
==跳戏剧目==
跳戏剧目比较丰富,建国后收藏者一百余本。村与村不同,社与社有异。据说广场跳剧目原先有五、六百本,上台跳约三百余本。且多属故事完整、结构严谨的大本戏。故事内容大部分出自" [[ 列国]]"、"封神"、" [[ 三国]]"、"说唐"等说部。这些剧本以武戏为主,如《 [[ 出祁山 ]] 》、《平魏图》、《 [[ 七擒孟获 ]] 》、《齐国乱》等。其次是以反映爱情故事为主的文戏剧目,如《意中缘》、《 [[ 十才子 ]] 》、《浑哥闹房》、《 [[ 升仙桥 ]] 》等,人称"斯文戏"。其中《游列国》、《 [[ 乐毅伐齐 ]] 》、《庆顶珠》诸剧,虽剧名同于其它剧种,内容结构迥然有别,是跳戏的特有剧目。除此,便是开台演出的神、佛戏。这类戏,有许多特殊表演动作,是其它剧目所未有。跳戏剧目,各本唱(吟)词一段以四句为准,多则八句;上场"引子"两句;下场诗常为四句。跳戏中的唱词不叫"唱",叫"说"或"吟"。词句以七言为主,十言次之,四、六句式,仅作"引"、"诗";偶有骈体,或"夹竹桃"词格。跳戏脚色行当生、旦、净、丑俱全,尤重生、净。表演以舞蹈为主,一招一式,应 节踏拍,动作古朴,风格粗犷豪迈。表演程式,主要有四种,即"上势"、"踩场"、"跑场"和"杀战"。上势,是每个学跳戏的演员最基本的底功。随着锣鼓击节,唢呐伴奏,一步一踏,按拍移行。各种脚色,如出一辙。上一个势要踏够十四个鼓点(小节),踩满四角,踏够五十六个鼓点(小节)。由于上势所到位置不同,又有手势、凹势之称,台左、台中为平势,台右为凹势。男角
[[File:合阳跳戏2.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群众演出===
跳戏向无职业班社,一直以农村社戏形式组织演出。跳戏盛行的地方,称为跳戏窝子,附近各村,社有戏箱,村有戏台,互相赛戏之风,十分盛行。演员皆由本村村民充任。 跳戏是群众性的演出活动,一年一度,春节例行演出。大年初一下午,各社敲锣打鼓,名曰"打旦子",以制造气氛,鼓动村民,促使"祖家"(社戏负责人)出面组织演出,商议经费筹集等事宜。正月初五日,不等黎明,"好家"(演出名角)抬上锣鼓,在本社各户院落内"打旦子",俗名"镇穷鬼"或"破除五邪"。当天下午便进入了"牛锣队"阶段,各社把锣鼓集于村之中心,划定区域界线,各占一方,对赛敲打,互相激励。次日开始广场跳,上、下午各出一次,每次按村庄大小,分社多少决定出跳场次,每社至少要落一个场子。<ref>[http://www.fengsuwang.com/minjian/heyangtiaoxi.asp 陕西合阳跳戏] , 炎黄风俗网 019-6-21 </ref>
== 相关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