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62
次編輯
變更
五仙观
,無編輯摘要
[[File:广州市.jpg|350px|缩略图|右|<big>五仙观</big>[http://s15.sinaimg.cn/mw690/001sZ7CTgy6YmdODftk1e&690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27d3f0102wk1v.html 来自 新浪网 的图片]]]
==历史==
五仙观是根据羊城的 [[ 传说 ]] 而修建的一座宫观。相传在 [[ 周朝 ]] 时广州发生旱灾,有五位仙人骑 [[ 羊 ]] 降临,把稻穗及仙羊留下,从此这里就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来人们为了感谢五位仙人,在他们降临的地方修建了五仙观以示纪念。
历史上五仙观曾屡建屡废, [[ 北宋 ]] 时在十贤坊(今广仁路广东财政厅旧址一带)已有祀奉五仙的寺院。到 [[ 南宋 ]] 嘉定年间迁至西湖玉液池畔,即今西湖路附近,称奉真观。南宋末年又迁至今广仁路,但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毁于大火,洪武十年(1377年)迁至坡山至今。明朝成化五年(1469年)和清朝 [[ 雍正 ]] 元年(1723年)曾进行重修。
至1920年代后期,孙科三度出任广州市长,又召集香山同乡会集资,把五仙观的房产全部买回,在观内仙迹池畔兴建中山同乡会小学[1] 。1929年广州市财政局提交一八六次广州市行政 [[ 会议 ]] 通过,并议决连五仙观(业权)一并由 [[ 政府 ]] 收回。
中共建政后,五仙观包括“岭南第一楼”由广州市文化管理委员会接管,后由当时的广州 [[ 博物馆 ]] 管理。广州市惠福区人民文化分馆在五仙观办公。
同时同乡会小学改名为广州市中区第一工农子弟小学,后又改为惠福西路第一小学。该校 [[ 文革 ]] 前是广州市兵乓球项目的重点小学。文革后被改为惠福西路第二小学,曾是越秀区教学品质较好的学校,传统项目是 [[ 国际象棋 ]] ,曾获全国竞赛好成绩。
1963年3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文化大革命 ]] 时期,古观被“破四旧”的红卫兵小将所封,不对外开放。
1980年代修葺后对外开放,1989年6月晋升为广东省 [[ 文物 ]] 保护单位,1998年划归越秀区文化局管理。
1999年撤销观内的惠福西路第二小学。2000年下半年,五仙观内外的民居、商铺开始被清拆,2001年完成,随后兴建文化广场。2002年起对头门外的东、西廊、牌坊等进行重修,2003年对外开放。当时当局的施工原则是,尽量按原貌恢复,并要求于翌年 [[ 春节 ]] 开放。重建的新牌坊瓦坑数较原样的为多,柱础变大,其他一些细节造型也与原貌有差异。由于 [[ 牌坊 ]] 前的地面已在早前被垫高,重建时抬高了牌坊台基,而且未能恢复原来正间上的七级台阶 。[2] 2013 。2013 年3月,五仙观及岭南第一楼被列入第七批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建筑==
五仙观坐北朝南,依坡山而建。在明、清时期规模曾较大,有殿堂十多处,内有玉皇阁、五仙祠、三元殿、老君堂、慈悲堂、真武殿、文昌阁、洪圣殿、金花庙、孙圣殿、关帝殿、御风亭、仙人迹、穗石亭、丹牛、祖师坛、 [[ 照壁 ]] 、牌坊、山门等。现存只有仪门、后殿、东斋、西斋和岭南第一楼等部分建筑。仪门绿 [[ 琉璃瓦 ]] 重檐 [[ 歇山顶 ]] ,青砖石脚、木质构架。石门额上有“五仙古观”四字,为两广总督瑞麟手书。仪门东侧有裸露的红砂岩,石上有酷似脚印凹穴,被认为是“仙人拇迹”印下有一泉眼,名为佗泉,为广州古城内仅存两泉之一。仪门后是中殿 [[ 遗址 ]] 及后殿,后殿阔12米、深10米、高7米,放置五仙塑像,是广州现存完整的 [[ 明代 ]] 建筑之一。
后殿往后是岭南第一楼。其始建于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现存的是万历年间重建。该楼坐北朝南,宛如城楼,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以红砂岩砌筑而成,宽14米、深12米、高7米,中间为拱券洞门,前后贯通。上层为木结构,呈长方形,宽11.8米,深9.7米,重檐歇山顶,桁梁刻有“ [[ 乾隆 ]] 五十三年重建”字样。现存二层的木构架是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的建筑。 [[ 屈大均 ]] 在《广东新语》中把它与镇海楼、海山楼和拱北楼合称为“四大崇楼”。
楼上悬挂一口高3.04米、宽2.1米、重5吨的铜钟。该钟为洪武十一年(1378年)所铸,钟体铸篆文:“大明国洪武十一年岁次戊午孟春十八日辛卯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铸造” ,阳文,钟口之下是该楼中心的方形大井口,每逢敲钟,钟声会传至十里之远。此钟只有遇到火警等灾难时才撞击鸣钟,平时禁止撞钟,故称之为“禁钟”,该楼又称为“禁钟楼”。楼后有小院,摆放一块 [[ 太湖 ]] 石,是晋代“坡山古渡”遗址。1989年6月广东省 [[ 人民政府 ]] 公布其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