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783
次編輯
變更
陆巷村
,無編輯摘要
陆巷出产红橘、[[杨梅]]、[[枇杷]]和碧螺春茶叶。 陆巷村被列为 [[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 ,并是《橘子红了》、《红粉》、《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影视作品的外景地。
==村情概况==
东山镇陆巷村拥有31个村民小组,1510户,现有人口4710人,现有干部12人,党员130名,现有 [[ 水稻 ]] 面积/余亩,养殖面积1300余亩,绿化面积1500余亩,果树3800亩,农业承包户30户, [[ 工业 ]] 企业落户4家,拥有村固定资产450万元,三业净上交100多万元。
2008年12月,陆巷村被评为苏州十大美丽乡村。
==建筑风格==
古村建筑顺应地形,随高就低,交错穿插,极具 [[ 历史 ]] 和 [[ 艺术价值 ]] 。民宅外观简洁而造型精巧,厅堂色调雅素明净,门楼 [[ 砖雕 ]] 精美,窗户梁架等彩画秀美,雕刻细腻,具有鲜明的明清建筑风格。陆巷民宅的平面布局,一般以纵轴线为准绳,自外而内次第安排照墙、门厅、轿厅、大厅、楼厅、界墙。轴线上的房屋,陆巷人谓之“正落”。正落左右各有一条纵轴线,往右为书房杂屋,左为女厅厨房。左右两边的房屋,陆巷人谓之“边落”。正落与边落间,用备弄连接。这类大型住宅,前后四进,每进房尾都用天井分隔。大厅后面的库门,是内宅和外宅的分界线。大厅是住宅的主要建筑,楼厅是住宅的最高建筑,大厅和楼厅是内宅的中心,形成典型的苏派建筑风格。
==名字由来==
另一种说法是 [[ 明代 ]] 王鏊母亲姓陆,其村得名陆王村,后讹传为陆巷村。至今,陆巷仍完整保留着王鏊的故居 [[ 惠和堂 ]] 。这占地2000平方米的巨宅是标准的明代官宦宅第的代表。
==著名人物==
王鏊 [[ 祠堂 ]] 王鏊(1450~1524年),字济之,明代吴县东山陆巷人。成化间乡试、会试皆第一,成化十一年(1475) (1475) 一甲三名进士及第。弘治初,任侍讲学士。充讲官时,中贵 [[ 李广 ]] 导帝游西苑,鍪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畋,反复规劝,帝为之动容。正德元年(1506),升任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土。
因秉性耿介,遭权臣嫉忌和谗言诽谤,渐被冷落。鏊博学有识鉴,文章尔雅,议论明畅,使弘治、正德间文体为之一变。著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纪闻》、《震泽编》、《守溪文集》等。卒于家乡,追封 [[ 太子 ]] 太傅,谥号“文恪”。其墓在今东山梁家山。
王鏊的门人中最著名的有唐寅、 [[ 沈周 ]] 、文征明等,民间杜撰的“ [[ 唐伯虎 ]] 点秋香”就是发生在这里。
==名胜古迹==
现存有陆氏宗祠、衡南陆公祠、惠轩书室、陆苏九宅第、石板道、白沙码头、水井等7个具有代表性的文物点。陆氏宗祠坐落在村口,坐西北向东南,面宽23.4米,进深26.6米。是目前市普查队开展 [[ 文物 ]] 普查工作以来发现保存最完好、占地面积最大的宗祠。衡南陆公祠在陆氏宗祠右后侧,建于1894年( [[ 光绪 ]] 甲午仲秋谷旦),比陆氏宗祠晚建十年,坐西向东,面宽11.4米,进深23.5米。
惠轩书室坐落在村中心靠村尾位置,坐西南向东北,面宽11.52米,进深13.5米,是目前四会市普查队开展文物普查工作以来发现保存最完好的书室。陆苏九(清末民初本地富商)宅第位于村中心,坐西南向东北,面宽11米,进深11.7米,虽为砖木结构,但建筑用料和 [[ 工艺 ]] 非常考究,墙体的水磨青砖四角分明、横竖砖线平直, [[ 牌楼 ]] 式横门,粗大匀称的排凛,密排双层瓦,室内木雕装饰精美。
因为古村就山近水,所以物产特别丰富。红橘、杨梅、枇杷名闻遐迩, [[ 碧螺春 ]][[ 茶叶 ]] 享誉海内外,太湖三宝早已蜚声国际。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