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新罗

增加 27,345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otheruses|other=中国福建省龙岩市下辖的一个同名的区|新罗区}} {{Infobox Former Country |native_name = {{lang|ko|신라 (新罗)}} |co…”
{{otheruses|other=[[中国]][[福建省]][[龙岩市]]下辖的一个同名的区|新罗区}}
{{Infobox Former Country
|native_name = {{lang|ko|신라 (新罗)}}
|conventional_long_name =新罗
|common_name =新罗
|
|continent = 亚洲
|region = 朝鲜半岛
|country = [[朝鲜]]南部、[[韩国]]大部
|era =
|government_type = 君主制
|
|year_start = 前57年
|year_end = 935年
|
|image_coat = Seal of Silla.png
|symbol =
|symbol_type = 新罗的印章
|
|image_map =%E7%BB%9F%E4%B8%80%E6%96%B0%E7%BD%97%E5%9B%BE(Unified_Silla).jpg
|image_map_caption = 新罗版图
|capital = [[庆州市|庆州]]
|latd=
|
|national_motto =
|national_anthem =
|religion = [[佛教]], [[道教]], [[萨满教]]
|currency =
|stat_area1 =
|
}}
{{Infobox Korean name
|hangul=신라
|hanja=新罗
|rr=Silla
|mr=Silla
}}
'''新罗'''(前57年—935年)为[[朝鲜历史]]上的[[国家]]之一。

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于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所创建。532年兼并[[伽椰]],在[[朝鲜半岛]]上开始与[[高句丽]],[[百济]]形成[[朝鲜三国时代|三足鼎立]]。660年新罗联合唐消灭了百济。668年,新罗与唐又消灭了高句丽。[[罗唐战争]]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后成为[[统一的新罗]]。9世纪末期,统一的新罗被分裂成[[后三国|后三国]]。935年,后三国被[[高丽国|高丽]]统一。<ref>{{cite web |url=http://www.shilla.or.kr/shilla_culture/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08-03-08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321070426/http://www.shilla.or.kr/shilla_culture/ |archivedate=2008-03-21 }} Retrieved on 2008-03-08</ref>

==历史==
历史学者传统上将新罗的历史分成三部分:早期(前57年-654年)、中期(654年-789年)和晚期(780年-935年)。

===建国===
[[File:Korea-Silla-Cheonmado-01.jpg|left|thumb|200px|[[天马塚]]出土的天马图]]
据高丽史书《[[三国史记]]》记载,新罗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在[[庆州市|金城]](今韩国庆州)创建。新罗最初是[[辰韩]]的12个部落之一,共有6个村庄和6个家族。据说,赫居世居西干是从天上飞来的白马生下的蛋中出生的。赫居世居西干13岁的时候,新罗六个家族推举他为国王。赫居世居西干也被认为是目前朝鲜半岛常见的[[朴姓]]的祖先。目前的考古发现表明,在这一时期,可能有新罗政权的存在,但还不能称其为真正的国家。[[金富轼]]这样写的原因可能是想让新罗的历史看上去比[[高句丽]]和[[百济]]的长。而较之[[高句丽]]和[[百济]]公元前建国,新罗可能是建国最晚的。公元503年始定国号为新罗,之前曾经用过「[[鸡林]]」、「[[斯罗]]」等国号,而最早的历史接近于部落联盟国家或者城邦国家。

{{朝鲜半岛历史}}

===初期===
[[File:Map of Goguryeo.jpg|thumb|200px|left|高句丽鼎盛时期的三国版图]]
[[File:Korea-Silla Kingdom-Golden hat-01.jpg|thumb|200px|left|[[新罗金冠]]]]
建国初期,新罗先后被朴氏、石氏(又叫昔氏)和金氏三大家族统治。到2世纪,新罗发展成朝鲜半岛东南的一个国家,对其周边的[[辰韩]]部落的影响也不断扩大。3世纪,新罗成为辰韩最强大的城邦国家。

250年,在新罗西边[[百济]]取替了[[马韩]]形成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在新罗西南[[伽椰]]取代了[[弁韩]]。50年,在朝鲜半岛北部,[[高句丽]]已初具规模,并在313年侵吞[[乐浪郡]]后成为很有威胁性的地区霸王。而新罗的北部也有[[靺鞨]]部落的侵扰。<ref>[http://zh.wikisource.org/wiki/%E4%B8%89%E5%9C%8B%E5%8F%B2%E8%A8%98/%E6%96%B0%E7%BE%85%E6%9C%AC%E7%B4%80/%E5%8D%B72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卷2]</ref>

===扩张和中央集权化===
[[File:576年的朝鲜三国.png|thumb|200px|left|576年的朝鲜三国末期版图,逐渐迈入兴盛的新罗在东且领土已达[[黄海]]。]]
356年,金氏家族的[[奈勿尼师今]]继位后,开始世袭君主结束了新罗三大家族轮流掌权的局面。377年,新罗与今中国境内的南北两朝[[东晋]],[[前秦]]以及[[高句丽]]分别建交,并向[[东晋]]朝贡。

4世纪后期, 由于新罗西有[[百济]],南有[[日本]]的包围,新罗最初与[[高句丽]]结盟。不过当高句丽迁都到[[平壤]]并开始南扩后,427年新罗被迫和[[百济]]结盟。[[智证王]]四年(公元503年)正式定国号为新罗,取意新者德业日新,罗者网罗四方之义。在很多国际场合以罗作为简称之一。

[[法兴王]]在位时期(514-540年),新罗已发展成为一个羽毛丰满的国家,以[[佛教]]为国教并有自己的[[年号]]。在[[伽椰]]与新罗的战争中,新罗吸收了[[伽椰]]。532年,新罗兼并金官伽椰;562年,吞并大伽椰,使疆土到达[[洛东江]]。

[[真兴王]]在位时期(540-576年),新罗建立起了强大的军队。新罗帮[[百济]]将[[高句丽]]从[[汉江]]流域赶走后,553年又将这一战略要地从[[百济]]手里夺走,结束了与[[百济]]120年盟友关系。真兴王在位期间还建立了[[花郎]]制度。

[[真德女王]]去世后,[[骨品制度]]的终止标志着新罗早期历史的结束和中期历史的开始。

===统一的新罗===
{{main|统一新罗}}
7世纪,新罗开始与[[唐]]结盟。660年,[[武烈王]]在唐的帮助下征服[[百济]](见[[白江口之战]])。唐朝在朝鲜半岛百济故地上设置[[熊津都督府]](660年设立)等5个都督府之后,又设立了[[鸡林州都督府]],下设州和县,[[羁縻]]州的“鸡林州都督”由新罗王[[金法敏]]为担任。《旧唐书》卷199上《新罗传》载“龙朔三年,诏以其国为鸡林州都督府”。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文武王三年载:“大唐以我国为鸡林大都督府”“际天所覆,悉臣而属之。薄海内外,无不州县”。自663年起,先后有16位新罗王被唐朝委任为鸡林州都督,历时200余年。安史之乱后,平卢节度使移驻[[山东半岛]],改称[[淄青平卢节度使]],兼押[[鸡林州都督府]]。

668年,唐朝和新罗的联军征服了[[高句丽]]。百济和高句丽灭亡后,唐朝建立的是[[熊津都督府]]、[[安东都护府]]等,管理百济和高句丽的故地。然而新罗不满于唐朝对朝鲜半岛的控制。通过670年到676年的[[罗唐战争|新罗反唐朝运动]],新罗联合百济和高句丽的遗民,唐朝被迫退出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新罗宣称继承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建立了[[统一的新罗]]。

新罗中期的历史主要特点是君主权威的壮大。新罗对朝鲜半岛的统一使新罗君主财富增加,威望提高。在统一朝鲜半岛期间,新罗成功地镇压了几起贵族反叛,清除了对其中央集权最具威胁的贵族势力。统一后的新罗开始进行官僚制度的改革,之后新罗进入鼎盛时期,农业、商业、手工业、艺术、教育、宗教等都得到蓬勃发展,同中国、日本等国家的贸易、文化往来十分密切。

===衰落与灭亡===
[[File:后三国.jpg|thumb|200px|left|后三国时代的新罗(绿色部分)]]
780年[[惠恭王]]死后,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暴乱事件,新罗由此走向衰落。地方割据势力强大,农民暴动频繁出现。沿海地区出现海盗侵扰[[日本]]等地(韩寇)。892年[[甄萱]]建立[[后百济]]、901年新罗王族[[弓裔]]建立[[泰封国]],朝鲜半岛进入[[后三国时代]]。泰封国武将[[高丽太祖|王建]]夺取泰封国政权,建立[[高丽王朝]],于935年吞併新罗,重新统一[[朝鲜半岛]]。

==社会与政治==
[[File:King and Queen.jpg|thumb|150px|right|[[新罗金冠]]佩戴模型]]
6世纪起,新罗开始采纳[[骨品制度]],将贵族分成5个等级。骨品制度决定着法律权限,社会地位和官职。人们要依照骨品等级来着装,建房和结婚。

骨品制度的采纳使新罗的成为等级严格社会。圣骨和真骨为王室。[[金春秋]]继位前只有圣骨才能继承王位。[[真德女王]]去世后,骨品制度终止。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开始效仿[[中国]]的官僚机制来管理扩大了的国家。
=== 官位制度 ===
{{Main|骨品制度}}

新罗将官僚分为十七等,不同的位阶,只能由特定等级骨品的贵族担任。详见下表。

{| class="wikitable" border="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5"
|-bgcolor="#CCCCCC"
![[骨品制|骨品]]
!外位
!等级
!京位
!读法
!别名、<br />备考(※)
|-
|rowspan="5"|真骨
|
|1
|{{lang|ko|伊伐飡}}{{NoteTag|「飡」字在书籍多作「飡」、然而朝鲜半岛的[[金石文]]多作「湌」<ref>《三国史记》,井上秀雄 译注,1980年、p. 35.</ref>。《三国史记》底本中、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所藏的影印本作「飡」;庆州重刊本(1512年)和1931年影印的古典刊行会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学东丛书本)作「湌」。}}
|이벌찬
|伊罚干、{{lang|ko|于伐飡}}、角干、角餐、舒发翰、舒弗邯
|-
|
|2
|{{lang|ko|伊尺飡}}
|이척찬
|{{lang|ko|伊飡}}
|-
|
|3
|{{lang|zh|迎飡}}
|잡찬
|{{lang|zh|迎判、苏判}}
|-
|
|4
|{{lang|ko|波珍飡}}
|파진찬
|海干、破弥干
|-
|
|5
|{{lang|ko|大阿飡}}
|대아찬
|※{{lang|ko|大阿飡}}以上的官位由[[骨品制|真骨]]担任、其他宗族不得担任。
|-
|rowspan="4"|六头品
|
|6
|{{lang|ko|阿飡}}
|아찬
|阿尺干、阿餐 <br/>※从{{lang|ko|重阿飡}}至{{lang|ko|四重阿飡}},共设有四个阶层。
|-
|岳干
|7
|{{lang|ko|一吉飡}}
|일길찬
|乙吉干
|-
|述干
|8
|{{lang|ko|沙飡}}
|사찬
|{{lang|ko|萨飡}}、沙咄干
|-
|高干
|9
|{{lang|ko|级伐飡}}
|급벌찬
|{{lang|ko|级飡}}、及伏干
|-
|rowspan="2"|五头品
|贵干
|10
|大奈麻
|대나마
|大奈末 <br />※从重奈麻至九重奈麻,共设有9个阶层。
|-
|选干
|11
|奈麻
|나마
|奈末 <br />※从重奈麻至七重奈麻共设有7阶层。
|-
|rowspan="6"|四头品
|上干
|12
|大舍
|대사
|韩舍
|-
|干
|13
|舍知
|사지
|小舍
|-
|一伐
|14
|吉士
|길사
|稽知、吉次
|-
|一尺
|15
|大乌
|대오
|大乌知
|-
|彼日
|16
|小乌
|소오
|小乌知
|-
|阿尺
|17
|造位
|조위
|先沮知
|}

===行政区划===
[[File:统一新罗九州.jpg|thumb|150px|[[新罗九州]]与五岳]]
下分[[新罗九州|九州]](溟州、新州、汉州、朔州、熊州、武州、全州、尚州、良州、康州)、五小京(中原京、北原京、金海京、西原京、南原小京)。
=== 九州 ===
{| class="wikitable" border="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5"
|- bgcolor="#CCCCCC"
!rowspan="2" |旧领
!colspan="3" |创设时间
!colspan="2" |九州完成时间(687年)
!rowspan="2" |于[[景德王]]时<br />改称(757年)
!rowspan="2" |备考、异称、移转(州治)
|- bgcolor="#CCCCCC"
!州名
!州治今名
!创设年
!州名
!州治今名
|-
|rowspan="3" |高句丽
|悉直州
|[[江原道]][[三陟市]]
|505年
|河西州
|江原道[[江陵市]]
|溟州
|何瑟罗州{{NoteTag|《三国史记·35·地理志》溟州条记载,溟州即为原高句丽的河西良,[[分注]]「何瑟罗」。同书的新罗本纪和[[异斯夫]]传中,以「何瑟罗州」的名字出现。}}
|-
|新州
|[[京畿道]][[广州市 (京畿道)|广州市]]
|553年
|汉山州
|京畿道广州市
|汉州
|南川州([[利川市 (京畿道)|利川市]])
|-
|比列忽州
|江原道[[安边郡]]
|556年
|首若州{{NoteTag|相当于原来的比列忽州、后来的朔州。687年置。《三国史记》(井上秀雄译注,1972)作「牛首州」,《朝鲜史》(武田幸男编,2000)作「首若州」。无独有偶,《三国史记·35·地理志》朔州条关于朔州由来的记载称,[[善德女王]]6年(637年)设置牛首州,分注[[文武王]]13年(673年)设置首若州。新罗本纪中,善德女王、文武王本纪中没有州名改称直接记载。景德王本纪有地名改称的相关记载(景德王16年(757年)12月条),首若州改名朔州。}}
|江原道[[春川市]]
|朔州
|达忽州([[高城郡 (江原道)|高城郡]])、牛首州
|-
|rowspan="3" |百济
|所夫里州
|[[忠清南道]][[扶余郡]]
|671年
|熊川州
|忠清南道[[公州市]]
|熊州
|686年以[[泗沘州]]为郡、[[熊川郡]]为州<ref name=sinmun686>《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神文王6年2月条</ref>。
|-
|发罗州
|[[全罗南道]][[罗州市]]
|671年?{{NoteTag|以百济故地的[[所夫里州]]之地设置<ref>《三国史记》,井上秀雄 译注,1972)</ref>。}}
|武珍州
|[[光州广域市]]
|武州
|686年以发罗州为郡、武珍郡为州<ref name="sinmun686" />。
|-
|完山州
|[[全罗北道]][[全州市]]
|685年
|完山州
|全罗北道全州市
|全州
|可能是「下州」的误记{{NoteTag|《三国史记·36·地理志》全州条称,完山州设置时间为[[真兴王]]16年(555年),同26年(565年)废止;[[神文王]]5年(685年)再次设置。相对应地,在新罗[[真兴王]]本纪中称完山州的州治为「比斯伐」([[庆尚南道]][[昌宁郡]])。6世纪中叶全罗道仍然处于百济的支配下,因此「全州」可能是「下州」的误记。<ref>《三国史记》,井上秀雄 译注,1980</ref>}}
|-
|rowspan="3" |新罗
|上州
|[[庆尚北道]][[尚州市]]
|525年
|沙伐州
|庆尚北道尚州市
|尚州
|甘文州([[金泉市]])、一善州([[龟尾市]])
|-
|下州
|[[庆尚南道]][[昌宁郡]]
|555年
|砍良州
|庆尚南道[[梁山市]]
|良州
|比斯伐州、大耶州([[陕川郡]])、押督州([[庆山市]])
|-
|居烈州{{NoteTag|菁州为神文王5年从既存之州中分割出来设置的。《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神文王纪》称由「居烈州」中分割设置;同书地理志・康州条则称由「居陁州」中分割出来设置。}}
|庆尚南道[[居昌郡]]
|685年
|菁州
|庆尚南道[[晋州市 (庆尚南道)|晋州市]]
|康州
|685年,从居烈州分割出来设置。
|}

=== 五小京 ===
{| class="wikitable" border="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5"
|- bgcolor="#CCCCCC"
!设置时期小京名<br />(括弧内为[[景德王]]所改)
!设置时间
!原地名
!现地名
!所属州
|-
|国原小京(中原京)
|557年([[真兴王]]18年)
|高句丽:国原城
|[[忠清北道]][[忠州市]]
|汉州
|-
|北原小京(北原京)
|678年([[文武王]]18年)
|高句丽:平原城
|[[江原道]][[原州市]]
|朔州
|-
|金官小京(金海京)
|680年(文武王20年)
|金官郡([[金官伽耶]]国都)
|[[庆尚南道]][[金海市]]
|良州
|-
|西原小京(西原京)
|685年([[神文王]]5年)
|百济:娘臂城
|忠清北道[[清州市]]
|熊州
|-
|南原小京(南原小京{{NoteTag|景德王没有将南原小京进行改名。其他小京在《三国史记·地理志》的各条中都有改名的相关记载,唯独没有南原小京改名的相关记载。}})
|685年(神文王5年)
|百济:古龙郡
|[[全罗北道]][[南原市]]
|全州
|}

===教育===
新罗有着自己独特的以人格完美、为国奉献和尚武为目标的[[花郎]]教育,主要内容有武术、儒学经书和修身等。[[神文王]]二年(682年),[[统一新罗]]效仿[[唐朝|唐]]建立起国立高等教育机构[[国学 (学府)|国学]]。国学以15-30岁的贵族子弟为招收对象,学制为9年,主要教授《[[论语]]》、《[[孝经]]》、《[[礼记]]》、《[[周易]]》、《[[左传]]》、《[[尚书 (书)|尚书]]》、《[[春秋 (书)|春秋]]》、《[[文选]]》和[[算学]]等。学生毕业后被授予十品或十一品的官职。新罗时代代表性的教育思想家有[[元晓]]、[[薛聪]]和[[崔致远]]等。{{r|韩文化|文化|page1=146|page2=290-291}}

==军事==
[[File:Earthenware Funerary Objects in the Shape of a Warrior on Horseback 도기 기마인물형 명기 02.jpg|thumb|200px|新罗骑士瓷雕]]
新罗的早期军队只是保护王室和贵族的御林军。 随着新罗与[[百济]],[[高句丽]]和[[日本]]冲突的增加,新罗在其所有的6个区域建立起了6个城堡,并逐步发展起大规模的军队。

[[真兴王]]在位期间新罗还建立了[[花郎]]制度。花郎最初只是个社会组织。随着[[朝鲜半岛]]三国冲突的升级,花郎发展成了一个精锐部队组织。花郎在新罗与[[高句丽]]和与[[唐]]的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
527年,[[法兴王]]在位时期,[[佛教]]被新罗正式采纳。从法兴王开始的6任新罗国王都取佛名,并树立自己为佛王。<ref>{{cite web |url=http://www.koreandb.net/Buddhism/buddhist1-main2.htm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08-03-08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430133616/http://www.koreandb.net/Buddhism/buddhist1-main2.htm |archivedate=2008-04-30 }} Retrieved on 2008-03-08</ref>
{{fact|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随着中国的官僚体制制度的采纳,佛教在新罗政治上的影响开始减退。}}

==文学==
[[朝鲜三国|三国时期]],新罗已经进入相当的文明时期{{r|通史|page=37-38}}。公元545年,新罗大阿飡居柒夫等开始修撰《国史》。后世的文献中还出现了《新罗古记》、《新罗别记》等大量三国时期的史书名字{{r|通史|韦旭昇|page1=88-89|page2=28}}。不过,这一历史时期的文献大多在历次战火中被焚毁,可供参考的留世典籍很少{{r|通史|李家源|page1=37-38|page2=9}}。

===国语文学===
三国时期,乡歌的创作在新罗是最活跃的。但在文献中流传下来的仅有《彗星歌》和《[[运泥谣]]》两首。《彗星歌》是新罗现存最早的乡歌,作者是[[新罗真平王]]时期的僧人融天师。《彗星歌》共十句,反映了[[花郎]]在新罗在国家军事上的作用和[[彗星]]在当时新罗社会不祥之兆的习俗。该诗带有星怪即灭倭兵自退的咒术性质,开启了朝鲜半岛反侵略爱国主义诗歌的创作先河{{r|通史|韦旭昇|page1=74-75|page2=22}}。《[[运泥谣]]》记载于《[[三国遗事]]》的《良志使锡》,是[[新罗善德王]]时期,人们为造灵庙寺佛像运土时所唱的歌谣。虽然歌谣中提到修建佛像是为“修功德”,但实际表现出的是劳动者对被剥削压迫的悲惨命运的叹息。《运泥谣》简短,内容典型而深刻,感情真实、生动,在朝鲜国语诗歌史、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史上有着珍贵的资料价值{{r|通史|韦旭昇|page1=76|page2=22-23}}。

除了乡歌之外,[[朝鲜三国]]时期还兴起了以本民族传统音乐为基础的歌乐“乡曲”。乡曲的乡字与“乡歌”的乡字一样,代表着本乡本土,以区别与唐乐。乡曲与乡歌的区别是乡歌用[[乡札]]记词,可以用配乐谱曲,而乡曲用汉字记词,大部分情况下配乐唱词{{r|李家源|通史 |page1=36-37|page2=77}}。《三国史记·乐志》中记载的新罗乡曲有18种乐名属总目,主要的乡曲包括《堆乐》等。{{r|李家源|通史|page1=36-37|page2=77-83}}

===汉文文学===
朝鲜三国时期,[[汉字]]由中国引入朝鲜半岛。三国利用汉字创制了[[吏读文]]和[[乡札|乡扎标记法]],来记录本民族文学,同时也直接使用[[汉字]]和汉文文学体裁进行文学创作{{r|通史|page=84}}。古代朝鲜人所创作的汉文文学是当时朝鲜半岛社会的产物,属于当时朝鲜半岛的社会意识形态。就像[[中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创作的[[拉丁文]]作品属于其本国文学一样,古代朝鲜人利用汉字创作的汉文文学属于朝鲜文学,是[[朝鲜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r|韦旭昇|page=27}}。

《太平颂》是650年新罗[[真德女王]]织在锦缎上,赠送给[[唐高宗]]的五言排律,以表达对唐朝的敬意和联唐的愿望。该诗对新罗联合唐朝在660年和668年先后灭[[百济]]、[[高句丽]]起到重要的外交作用。该诗在《[[全唐诗]]》、《[[三国史记]]》、《[[三国遗事]]》都有记载。《唐诗品汇》称其“高古雄浑,与初唐诸作颉颃”{{r|韦旭昇|通史|page1=32-33|page2=86-87}}。《谏真平王书》是6世纪新罗兵部[[金后稷]]写给[[真平王]]的一封说理性书函体散文。金后稷在信中直言不讳地劝导真平王不要沉溺于打猎而荒废政务。真平王当时并没有接受金后稷的谏言。但在金后稷死后,真平王开始悔悟,不再沉溺于打猎,新罗也逐渐开始走向强盛{{r|韦旭昇|通史|page1=30|page2=90-91}}。三国时期新罗的散文还存于一些碑志和[[铭文]]中。立于现今昌宁、北汉山、磨云岭、黄草岭的新罗[[真兴王]]巡狩四碑碑志中写有“联绍太祖之基,篡承王统,兢身自慎,四方托境,广获民土。邻国誓言,和使交通”,显示出新罗当时的兴盛状况。{{r|通史|韦旭昇|page1=92-93|page2=29-30}}

==史书中的新罗==
据[[隋书]]卷81中称新罗国,在高丽东南,居汉时乐浪之地,或称[[斯罗]]。魏将毌丘俭讨高丽,破之,奔沃沮。其后复归故国,留者遂爲新罗焉。故其人杂有华夏、高丽、百济之属,兼有沃沮、不耐、韩獩之地。其王本百济人,自海逃入新罗,遂王其国。传祚至金真平,开皇十四年,遣使贡方物。高祖拜真平爲上开府、乐浪郡公、新罗王。其先附庸于百济,后因百济征高丽,高丽人不堪戎役,相率归之,遂致强盛,因袭百济,附庸于迦罗国。

[[北史]]中记载:新罗,其先事详北史,在百济东南五千馀里。其地东滨大海,南北与句丽、百济接。魏时曰[[新卢]];宋时曰[[新罗]],或曰[[斯罗]]。其国小,不能自通使聘。梁普通二年,王姓募名泰,始使使随百济奉献方物。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在[[智证麻立干]]四年,即公元503年,载新罗群臣上言:“始祖创业已来,国名未定,或称[[斯罗]],或称[[斯卢]],或言新罗”,所追述国名与《[[梁书]]》相同。中国[[南朝梁]]立国于502年,而新罗定国名为新罗于503年,所以,《梁书》中才首次出现《新罗传》。按《梁书·新罗传》,新罗曾于普通二年(521年)遣使朝贡,则《梁书》所载新罗国名的沿革当出自新罗使臣的自述。

在清人所著[[满洲源流考]]中,[[三韩]]被认为是三汗的讹传,认为三韩为满族人的来源之一,地理位置在‘奉天东北,吉林一带,壤接朝鲜’,辽代也在此设立国三韩县。[[曹魏与高句丽的战争|曹魏灭亡高句丽]]后,高句丽王[[东川王]]逃亡[[沃沮]],留在[[沃沮]]地的被[[满洲源流考]]的作者认为就是新罗,而[[鸡林]]也被认为是[[满语]][[吉林]]的讹传。“吉林乌拉”(Girin ula)在满语中为靠近水边居住地的意思。在《[[中俄北京条约]]》中吉林所有沿海地区被割让,仅剩下内陆,而原本吉林沿海地区与古代[[沃沮]]地大体重合。

=== 与百济,高句丽的关系 ===
满洲源流考说[[百济]]最初据于[[辽西]]([[柳城]]到[[北平]]一带),后被高句丽击败,退入南韩。[[隋书]]卷81中称新罗国其王本[[百济]]人,自海逃入新罗,遂王其国。

==官方的历史定位==
传统的朝鲜历史系表较为侧重于南方,为[[古朝鲜]](包括檀君朝鲜、箕子朝鲜、卫满朝鲜)———[[朝鲜三国时代|三国时代]]———[[统一新罗时代]]———[[高丽]]———[[朝鲜]]。在北朝鲜或者韩国长期来也一直以[[统一新罗]]为主线,但是北朝鲜于50年代提出[[主体史学]]后,渤海国代替统一新罗成为朝鲜历史主线。认为渤海国在北部且继承正统的高句丽,矮化新罗,百济为地方割据,且统一新罗由于长期臣服于唐朝而有悖于[[主体思想]]。1993年受主体思想影响而产生的朝鲜史学新体系为[[古朝鲜]](檀君朝鲜、卫满朝鲜)———[[高句丽]]———[[渤海国]]———[[高丽]]———[[朝鲜]]。<ref>[http://www.kcckp.net/ch/news/news_view.php?23+350 古朝鲜—高句丽—渤海—高丽这一朝鲜民族史主流]</ref>统一新罗时代从朝鲜民族史主流中去除,而高丽被称为第一个统一朝鲜半岛的国家,而现今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被称为朝鲜族的第六个国家主体。

朝鲜官方宣传新罗是在[[古朝鲜]]和[[高句丽]]的影响下,1世纪初由始祖王朴赫居世以今天的[[庆尚北道]][[庆州]]的[[斯卢]]封建小国为母体建立的封建国家。<ref>[http://www.kcckp.net/ch/news/news_view.php?23+389 新罗与后扶余]{{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

==相关条目==
*[[新罗君主列表]]
*[[长安国]]
*[[罗唐战争]]
*[[鸡林州都督府]]
*[[鸡林]]

== 注释 ==
{{NoteFoot}}

== 参考文献 ==
{{Reflist|30em|refs=
<ref name="通史">{{cite book |author=李岩、徐建顺、池水涌、俞成云 |title=《朝鲜文学通史》|year=2010年9月 |publishe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location=北京 |ISBN=978-7-5097-1511-6 }}</ref>
<ref name="韦旭昇">{{cite book |author=韦旭昇 |title=《韩国文学史》|date = 2008年7月 |publisher=北京大学出版社 |location=北京 |ISBN=978-7-301-14042-0 }}</ref>
<ref name="李家源">{{cite book |author=李家源(韩) |translator = 赵季、刘畅 |title=《韩国汉文学史》|date = 2012年10月 |publisher=凤凰出版社 |location=南京 |ISBN=978-7-5506-1595-3 }}</ref>
<ref name="韩文化">{{cite book | language = | authors = 田景 等 | title =《韩国文化论》 | date = 2010年5月 | location = 广州 | publisher = 中山大学出版社 | ISBN = 9787306036575 | ref = }}</ref>
<ref name="文化">{{cite book |author=(韩)林敬淳 |translator = 尹敬爱、王研 |title=《韩国文化的理解》 |year=2012年1月|publisher=大连出版社 |location=大连 |isbn=978-7-5505-0190-4 }}</ref>
}}

== 外部连结 ==
{{Commons category|Silla Kingdom}}
* [http://www.koreandb.net/Sam/Bon/Samkuk/Samkuk022.html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韩语、汉语)]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710195258/http://applepig.idv.tw/kuon/furu/text/dainihonsi/dns232.htm 大日本史诸蕃传‧新罗传上]、[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030224450/http://applepig.idv.tw/kuon/furu/text/dainihonsi/dns233.htm 大日本史诸蕃传‧新罗传下]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207134614/http://gyeongju.museum.go.kr/ 国立庆州博物馆(韩语、英语、日语)]
*张学锋:〈[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38306013# 园仁《入唐记》所见晚唐新罗移民在江苏地域的活动]〉。
{{朝鲜半岛朝代}}
{{新罗君主}}

[[Category:新罗| ]]
[[Category:朝鲜半岛朝代]]
128,86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