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961
次編輯
變更
天长市
,创建页面,内容为“天长市是位于中国安徽省东部的县级市,1993年3月29日起由地级滁州市代管。东临高邮湖,因伸入江苏苏中腹地,故而有“安…”
天长市是位于中国安徽省东部的县级市,1993年3月29日起由地级滁州市代管。东临高邮湖,因伸入江苏苏中腹地,故而有“安徽东大门”之称,也是安徽省距离长江口最近的城市。位于江淮分水岭到苏北平原过度地。总人口约63万人,市区人口约20万人。其南部与六合,仪征接壤处的金牛山水库(金牛湖地区)是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 。
天长是安徽省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县市之一,2008年列入安徽省经济社会管理扩权试点县,财政上实行省直管县;也是医疗体制改革示范县,被誉为开创了县域医改的“天长模式”。2017年11月获评全国文明城市。
天长在文化上属于江淮文化区/淮扬文化圈,经济上属于长三角和南京都市圈。
==历史==
天长古属天下九州中的扬州,传说中的帝尧故里三阿之南在其高邮湖区域内。 西楚时曾名为东阳郡,晋下阿,南北朝时为石梁郡,唐从江都县(今扬州市)等地划地始设千秋县,后改名为天长县。
商周时古名卑梁,属吴国边邑,《史记·楚世家》记载中关于吴楚战争的“卑梁之衅”就发生在今石梁镇。
秦朝时属东海郡东阳、广陵县地。
两汉时期,为广陵、高邮二县之地,部分境域属江都县。
三国时,广陵县废。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复置广陵县;建兴元年(313),广陵郡还治广陵;西部与六合一起属于堂邑郡。
东晋侨置肥如县。前秦南侵,晋朝谢玄领命北伐后,率领东晋军队,从广陵出发,经大仪、铜城、龙岗直取三阿,在今天长市境内展开三阿之战击退前秦军。
南朝宋、齐在此侨置南沛郡、沛县;西部与六合一起属于南兖州秦郡。
梁改南沛郡为泾城郡、泾州,陈改泾城为沛郡 (梁陈之间短暂属于北齐东广州)。
北周改沛郡、县为石梁郡、县。隋朝时属于扬州永福县和江阳县 (隋朝)。唐初改永福县为石梁县,不久撤销并入扬州的江都县、六合县和高邮县。
天长正式置县是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为纪念玄宗李隆基生日,割江都县、六合县、高邮县三县地置千秋县,属淮南道扬州(广陵郡)。天宝七年,千秋节改为天长节,千秋县也随之易名天长县。
五代十国南唐保大 (南唐)十五年(公元957),割六合、天长置雄州。未几,以六合还隶扬州,以天长为雄州。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南唐献江北泗、滁、濠、雄州等14州予后周。
宋朝开宝八年(公元975),将雄州改为天长军,兼领天长县,属淮南路扬州。宋朝之前大多数时间属于扬州,南宋由于边境战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复置天长军,绍兴元年(1131)再次入扬州。绍兴十一年(1141)于扬州天长县仍置天长军,辖天长、盱眙、招信三县。
元朝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属招信路,次年属临淮府,至元二十年属淮安路临淮府,至元二十七年临淮府废,改属淮安路泗州。
明清两朝,天长与盱眙一起属泗州,先后隶属于南直隶、江南省、和安徽省(含苏皖边区和皖北行署区)。
1938年,日军占领县城。1940年,新四军占据铜城镇等地。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2月,苏皖边区政府淮南解放区将天长县与高邮县合并成立天高县,民国33年(1944年)9月天高办事处分为天长、高邮两县,民国34年(1945年)4月又合并为天高县,民国34年(1945年)11月再度分设。其间天长(天高)县均属津浦路东。1946年6月,解放区苏皖边区政府为纪念新四军副军长罗炳辉,将天长县改名为炳辉县,不久,国民军占领县城,恢复天长县名称。民国36年(1947年),共产党领导下的天长县政府恢复,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月与高邮合并为天高县政府,12月18日又改称炳辉县,隶属江淮一分区专员公署。
民国三十八年1月(1949年1月)解放军占领天长,原高宝县所属地域从炳辉县中划出。重新使用炳辉县名称,隶属滁县专区。1960年1月,恢复天长县名称。
1978年,安徽省遭遇特大旱灾。同年9月初,时任滁县地区地委书记的王郁昭主持召开了四级干部会议,布置生产自救及秋耕秋种工作。会上,部分基层干部公开报告生产自救“秘密武器”称,天长县新街公社实行棉花包产到户,为中国改革开放标志性事件大包干的雏形。
1993年12月,天长撤县设市。2001年底,36个乡镇合并为28个乡镇、街道,2007年又合并为14个镇、1个街道。 2017年成为中国医疗改革的试点并获得业内好评。
天长是安徽省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县市之一,2008年列入安徽省经济社会管理扩权试点县,财政上实行省直管县;也是医疗体制改革示范县,被誉为开创了县域医改的“天长模式”。2017年11月获评全国文明城市。
天长在文化上属于江淮文化区/淮扬文化圈,经济上属于长三角和南京都市圈。
==历史==
天长古属天下九州中的扬州,传说中的帝尧故里三阿之南在其高邮湖区域内。 西楚时曾名为东阳郡,晋下阿,南北朝时为石梁郡,唐从江都县(今扬州市)等地划地始设千秋县,后改名为天长县。
商周时古名卑梁,属吴国边邑,《史记·楚世家》记载中关于吴楚战争的“卑梁之衅”就发生在今石梁镇。
秦朝时属东海郡东阳、广陵县地。
两汉时期,为广陵、高邮二县之地,部分境域属江都县。
三国时,广陵县废。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复置广陵县;建兴元年(313),广陵郡还治广陵;西部与六合一起属于堂邑郡。
东晋侨置肥如县。前秦南侵,晋朝谢玄领命北伐后,率领东晋军队,从广陵出发,经大仪、铜城、龙岗直取三阿,在今天长市境内展开三阿之战击退前秦军。
南朝宋、齐在此侨置南沛郡、沛县;西部与六合一起属于南兖州秦郡。
梁改南沛郡为泾城郡、泾州,陈改泾城为沛郡 (梁陈之间短暂属于北齐东广州)。
北周改沛郡、县为石梁郡、县。隋朝时属于扬州永福县和江阳县 (隋朝)。唐初改永福县为石梁县,不久撤销并入扬州的江都县、六合县和高邮县。
天长正式置县是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为纪念玄宗李隆基生日,割江都县、六合县、高邮县三县地置千秋县,属淮南道扬州(广陵郡)。天宝七年,千秋节改为天长节,千秋县也随之易名天长县。
五代十国南唐保大 (南唐)十五年(公元957),割六合、天长置雄州。未几,以六合还隶扬州,以天长为雄州。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南唐献江北泗、滁、濠、雄州等14州予后周。
宋朝开宝八年(公元975),将雄州改为天长军,兼领天长县,属淮南路扬州。宋朝之前大多数时间属于扬州,南宋由于边境战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复置天长军,绍兴元年(1131)再次入扬州。绍兴十一年(1141)于扬州天长县仍置天长军,辖天长、盱眙、招信三县。
元朝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属招信路,次年属临淮府,至元二十年属淮安路临淮府,至元二十七年临淮府废,改属淮安路泗州。
明清两朝,天长与盱眙一起属泗州,先后隶属于南直隶、江南省、和安徽省(含苏皖边区和皖北行署区)。
1938年,日军占领县城。1940年,新四军占据铜城镇等地。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2月,苏皖边区政府淮南解放区将天长县与高邮县合并成立天高县,民国33年(1944年)9月天高办事处分为天长、高邮两县,民国34年(1945年)4月又合并为天高县,民国34年(1945年)11月再度分设。其间天长(天高)县均属津浦路东。1946年6月,解放区苏皖边区政府为纪念新四军副军长罗炳辉,将天长县改名为炳辉县,不久,国民军占领县城,恢复天长县名称。民国36年(1947年),共产党领导下的天长县政府恢复,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月与高邮合并为天高县政府,12月18日又改称炳辉县,隶属江淮一分区专员公署。
民国三十八年1月(1949年1月)解放军占领天长,原高宝县所属地域从炳辉县中划出。重新使用炳辉县名称,隶属滁县专区。1960年1月,恢复天长县名称。
1978年,安徽省遭遇特大旱灾。同年9月初,时任滁县地区地委书记的王郁昭主持召开了四级干部会议,布置生产自救及秋耕秋种工作。会上,部分基层干部公开报告生产自救“秘密武器”称,天长县新街公社实行棉花包产到户,为中国改革开放标志性事件大包干的雏形。
1993年12月,天长撤县设市。2001年底,36个乡镇合并为28个乡镇、街道,2007年又合并为14个镇、1个街道。 2017年成为中国医疗改革的试点并获得业内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