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花洲书院

增加 7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花洲书院.jpeg|320px|缩略图|右|<big>花洲书院</big>[http://www.52shici.cn/UploadFiles/Poesy/20150128_e58ec1dd-7a57-4860-a5d7-faed719d8e42.jpg 原图链接][http://www.52shici.cn/gongxiang223e1f6e-e3a2-4eb6-b459-b2da5321d574.html 来自 诗词网 的图片]]]
''' 花洲书院 ''' 为国家4A级景区,位于河南省 [[ 邓州市 ]] 城东南侧,紧邻古城墙。始建于 [[ 宋代 ]] 庆历年间,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范仲淹任邓州知州期间创建了书院内讲学堂——春风堂、藏书楼、斋舍,并在书院东侧创建百花洲,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花洲书院因百花洲而得名,是《 [[ 岳阳楼记 ]] 》的诞生地,范仲淹曾有诗曰:“南阳有绝胜,城下百花洲。”。据史籍记载,花洲书院虽在名气上不能和四大书院相比,但也是中国古代很有影响的高等教育机构。
==书院历史==
公元1045年, [[ 范仲淹 ]] 谪知邓州,为学风不兴而忧心忡忡,感到百花洲一带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是理想的治学场所,于是在百忙中谋划、筹资,创办“花洲书院”,并且,公余到书院讲学。一时邓州藏书楼、斋舍,并在书院东侧创建百花洲,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花洲书院因百花洲而得名。文运大振。范仲淹的儿子官至观文殿 [[ 大学士 ]] 的范纯仁,以及官至崇文院校书的张载、曾任邓州知州 [[ 韩维 ]] ,均“从师范仲淹学于花洲书院”(《嵩阳书院》)。
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著名 [[ 文学家 ]] 、书法家 [[ 黄庭坚 ]] 任叶县尉。曾到花洲书院瞻仰范公遗迹。作诗云:范公种竹水边亭,漂泊来游一客星。神理不应从此尽,百年草树至今青(《山谷诗注•百花洲杂题》)。
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范仲淹的四子 [[ 范纯粹 ]] 任邓州知州,整修了花洲书院。从南宋到 [[ 明朝 ]] ,花洲书院屡圮屡修,曾为邓州州学。《嵩阳书院》记载:元朝时,曾作翰林院编修的蒙古族乃贤,“世居南阳,曾游学花洲书院”。明嘉靖、万历年间,知州张仙、 [[ 夏忠 ]] 等相继对书院进行整修。到了清朝,历任知州更加重视整修花洲书院,办学规模越来越大。
==书院现状==
现在的花洲书院,历经重修,总占地面积4.47公顷, [[ 建筑面 积3000 积]]3000 平方米,书院建筑是花洲书院内主体,为五进四院,中院更有中国少有的小巧精致的泮池、状元桥,是书院的一大特色。书院西侧并列为二进一院的范公祠。范公祠北为新建四进三院的名人馆,名人馆是为纪念古今邓州籍历史名人所建,建筑面积480.7平方米,为仿 [[ 清代 ]] 建筑。中院有古三眼井——范公井,整个建筑风格为清代北方建筑。
百花洲位于书院东侧,紧临邓州保存最完好的一段明代古土城墙。百花洲由宋代 [[ 谢绛 ]] 在1039年任知州时辟建,后由范仲淹修建成书院园林,有菊花台、亭榭、太湖石点缀湖岸,岛内遍植花木,布局为南山北水,洲南由各具特色的峭壁假山、五峰山和别有洞天组成。别有洞天假山将南北隔离,洲北湖内大小三岛,岛上再现范仲淹任知州时与民同乐的嘉赏亭及菊花台等。湖岛将全湖划分为大小水面,洲东面为自然收放线的溪流,北端有石舫“香舟”,中段临水有扇亭“月到风来亭”。南北湖面积3778平方米。百花洲建筑采用范仲淹家乡清代 [[ 江南 ]][[ 园林 ]] 风格。从而使花洲书院形成完美一体的中国典型书院园林。
251,71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