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西汉

增加 78,388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朝代 |名称 = 汉 |开始年份 = 前202年 |结束年份 = 8年 |前1 = 秦朝 |前2 = 西楚 |前1文字 = 秦 |后1 = 新朝 |后1文字 = 新 |后2…”
{{Infobox 朝代
|名称 = 汉
|开始年份 = 前202年
|结束年份 = 8年
|前1 = 秦朝
|前2 = 西楚
|前1文字 = 秦
|后1 = 新朝
|后1文字 = 新
|后2 = 东汉
|后2文字 = 汉
|地图 = China Han Dynasty 1.jpg
|地图说明 = <font size="+1" font color="#B8860B">■</font>&nbsp;棕色为前87年西汉疆域
|时期1-京城1 = [[长安]]
|时期1-京城1年份 =
|时期1-君主数目 = 15
|时期1-君主1 = 汉高祖[[刘邦]](开国)
|时期1-君主1年份 = {{nowrap|前202-前195}}
|时期1-君主2 = [[孺子婴]](亡国)
|时期1-君主2年份 = 6-8
|时期1-国君姓氏 = [[刘姓|刘]]
|时期1-事件1 = 刘邦在[[垓下之战]]击败[[项羽]]
|时期1-事件1年份 = 前202年
|时期1-事件2 = [[王莽]][[篡位]],建立[[新朝]]
|时期1-事件2年份 = 8年
|时期1-面积1 = 600万平方公里
|时期1-面积1年份 = 前50年
|时期1-人口1 = 57,671,400人
|时期1-人口1年份 = 2年
|时期1-常用语 = [[上古汉语]]
|时期1-宗教 = [[儒教 (宗教)|儒教]]、[[道教]]、[[中国民间信仰]]
|时期1-通币 = [[汉半两]]、[[五铢]]
}}
{{中国历史}}

'''西汉'''(前206年或前202年{{NoteTag|前202年刘邦在[[楚汉战争]]中获胜,建立统一的西汉政权。}}-8年、23-25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是[[汉朝]]的一部分。前206年[[刘邦]]被[[西楚霸王]]分封为[[汉王]]而建立政权,后经过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取胜后,前202年最终统一天下,在[[定陶县]]
(今属[[山东省]])称帝,定都[[长安]],[[国号]]为“'''汉'''”。[[项羽]]以“巴蜀汉中四十一县”封刘邦,以治所在汉中称“[[汉王]]”,称帝后遂以封国名为王朝名。又刘邦都城长安位于[[刘秀]]所建汉王朝都城[[洛阳]]之西,为加以区别,故史称“西汉”,有时又以都城与刘秀所建汉王朝的相对位置代称为“'''西京'''”。而刘邦建立的汉王朝在刘秀所建汉王朝之前,因此历史上又称前者为“'''前汉'''”<ref>{{cite book |author = 徐俊 |title =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publisher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date = 2000年11月 |location = 湖北武昌 |pages = 60-63 |ISBN = 7-5622-2277-0 }}</ref>。

西汉建立后,[[刘邦]]废秦苛法,实施[[无为 (道家)|无为而治]]。减轻赋税和徭役,释放部分奴婢,抑制富商,限制土地兼併,并且奖励开荒,使汉初经济得到恢复。[[汉文帝|文帝]]、[[汉景帝|景帝]]时继续重视农业,[[食盐|盐]][[铁]]等手工业及商业也有发展<ref name="概述">[http://www.chinaiiss.com/dynasty/html/07.htm 西汉 (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中国战略网</ref>。

西汉初期分封[[诸侯王]],而后地方诸侯王势力膨胀,最终导致在[[汉景帝|景帝]]时出现了「[[七国之乱]]」,平叛后诸侯王势力被削弱<ref name="概述" />。

[[汉武帝|武帝]]时是西汉的[[汉武盛世|鼎盛时期]]。国家统一货币,铸五铢钱,严禁私铸钱,铸铁业实行国家专营,实行均输法、平淮法,朝廷财政收入大增<ref>邹纪万. 第三章〈商业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国通史—秦汉史》. 1978年. 178-193.</ref>。在这基础上,武帝采取了积极的对外政策。北方[[匈奴]]长期以来是汉朝主要边患,武帝发动了三次[[汉匈战争|战役]]打击匈奴,使匈奴远徒[[戈壁沙漠|漠北]],保证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又在西北边地屯田,修[[长城]],筑[[烽燧]],并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中]]亚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欧亚大陆文化贸易的交流。武帝还采用儒生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授五经,使[[经学]]成为食禄的工具<ref name="概述" /><ref name="西汉简介">[http://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xihan/xihan.htm 西汉] 中华文化信息网</ref>。当时又建立藏书库,整理图籍,使文化得到发展。史学家司马迁写下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ref name="概述" />。

[[汉昭帝|昭帝]]、[[汉宣帝|宣帝]]时,出现[[外戚|外戚专政]],豪强势力增强,流民增多。[[汉元帝|元帝]]以后,[[宦官]]和[[外戚]]更加得势,百姓起义不断出现。[[汉成帝|成帝]]时太后的外戚[[王政君|王氏]]控制了政权,王氏兄弟四人和侄[[王莽]]相继为大司马大将军。[[汉哀帝|哀帝]]时,王莽企图用「再受命」的办法来解决危机,结果失势。[[汉平帝|平帝]]时,王莽复起,通过一系列手段来为支持自己篡位夺权做淮备。平帝病死,[[孺子婴|孺子]][[刘婴]]立,王莽见有机可乘,于居摄三年(公元8年)废孺子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朝|新]]」,西汉亡<ref name="概述" />。西汉一共210年。假如不算[[刘恭|少帝]]、[[刘贺|昌邑王]]([[废帝]])[[刘贺]]等一些在位时间较短且为[[吕稚]]等人的[[傀儡皇帝]]的话,西汉一共经历了11代皇帝、12代君主(因为[[孺子婴]]没有当上皇帝,仅仅当了3年的[[皇太子]])。也有把新朝灭亡后在[[长安]]重建汉室的[[更始帝]]算作西汉最后一位皇帝,但刘秀建立的[[东汉]]并不视其为汉朝皇帝,因此历史说法存在争议。

西汉极盛时的疆域东、南到海,西到今[[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葱岭]]一线,西南到今[[云南]]、[[广西]]以及今[[越南]]中部,北接大漠,东北至今[[朝鲜半岛]]北部。

西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对外贸易繁荣,耕地扩大,冶金和纺织技术先进,现在巩县铁生沟遗址发现的低温炒钢炉在世界冶金技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ref name="西汉简介" />。

西汉是中华文化的高峰,通过丝绸之路和各国往来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西汉定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陵寝遍布[[关中]],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显示出“汉并天下”的时代风貌<ref>李硕,《西汉:大风一曲振河山》,时代文艺出版社,2011年,ISBN 978-7-5387-3538-3. </ref>。汉朝后华夏族出现了新的自称“汉族”。

== 历史 ==
=== 秦末纷争与西汉建立 ===
{{main|秦末农民战争|楚汉战争}}
[[秦朝]]实施源自[[商映变法]]时的苛法和高赋税,使百姓对秦朝不满。随后[[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各豪强和[[战国七雄|六国]]的旧贵族趁势割据地方,[[刘邦]]和[[项羽]]也加入其中。同时,在沛县任[[四川郡|泗水]][[亭长]]〈即掌管治安之小吏,泗水亭直属四川郡,其亭在沛县境内。〉的[[刘邦]]起义,途中遇到[[项梁]],便征其麾下。

西元前207年10月,刘邦攻入[[咸阳]],[[秦三世|秦帝子婴]]投降。项羽于12月攻入咸阳杀子婴,之后杀[[楚义帝]],自封为「西楚霸王」号令全国,举办鸿门宴分封诸侯,他将灭秦的刘邦封在蜀地,刘邦定国号为汉,建立汉朝。不久,刘邦和项羽矛盾激化,[[楚汉战争]]爆发。由于刘邦知人善用,重用[[萧何]]、[[张良]]、[[陈平 (汉朝)|陈平]]等谋士,启用将领[[韩信]]。在[[垓下之战]]中,打败项羽,项羽在乌江自刎,楚汉之战结束。

前202年,刘邦正式称帝,建国号汉。五月在咸阳地[[长安定都[[长安]],'''西汉'''建立。

=== 与民休息 ===
==== 无为而治 ====
西汉初年,由于连年战乱,经济凋敝,造成大量流民。汉初人口,与秦代相比大为减少,大城市人口尺剩下十分之二三。出现「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天子的骑乘找不到四隻颜色相同的马,而将与相只能乘坐牛车)的现象<ref>司马迁·《史记·平淮书》 </ref><ref name="稳定封建秩序">[http://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xihan/xihan01.htm 稳定封建秩序] 中华文化信息网</ref>。 在这种情况下,刘邦遂採取「[[黄老治术]]」、「[[无为 (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治理国家,目的在与民修养身息。

首先,在政治上採取「[[郡国制]]」,[[郡县]]和[[封国]]并存。皇帝分封[[侯国]]和[[王国]],其中侯国只享有封地内的税收,无军事和行政权,并受郡的管辖,而王国则拥有独立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另外,在经济对内注意兴修[[水利]],减免[[赋税]],组织军队复员,军队官兵复员为民。招抚流亡,令战争期间流亡山泽不着户籍的人口,各归原籍,“复故爵田宅”。释放奴婢。诏令规定:因饥饿而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ref name="稳定封建秩序"/>。这些举措恢复农业;对外则[[和亲]][[匈奴]],维持边区和平。

刘邦的这一系列整治措施维持几十年的和平,使汉朝国力得以恢复。但是引致一系列问题:对内的轻徭薄赋政策,令地方上一些[[豪强]]势力日大,[[土地兼併]]现象严重;对外则[[匈奴]]背信弃义的寇掠边境日频,威胁边境。

在执行这些政策之馀,刘邦也对在楚汉相争中有大功的[[异姓王|异姓诸侯王]]起了猜忌之心。早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打败[[项羽]],曾分封[[韩信]]、[[英布]]、[[彭越]]等一些重要将领为王。汉初,被封的异姓王有七个。此外,还封了功臣[[萧何]]等一百四十多人为列侯。这些异姓王的存在,对中央集权是一个严重威胁<ref name="压制割据势力">[http://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xihan/xihan04.htm 压制割据势力] 中华文化信息网</ref>。[[韩信]]就是在这时候被[[萧何]]用计由[[吕后]]处死,随后[[彭越]]、[[英布]]等人也相继被铲除。异姓诸侯王所剩无几,取而代之的是刘姓诸侯王,陆续分封了九个刘姓子弟为王。刘邦在[[白马之盟]]时对众人说了一句话:「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其时封国的存在,对中央集权必然是个离心力。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诸王的势力日益膨胀,诸王掌握着封国内的征收赋税、任免官吏、铸造钱币等政治、经济大权。形成“尾大不掉”之势<ref name="压制割据势力"/>。

前195年,刘邦在讨伐[[英布]]叛乱时受伤,不治身亡。

==== [[吕稚|吕太后]]专权 ====
{{main|诸吕之乱}}
刘邦死后,[[吕稚|吕太后]]渐渐掌握朝政。继位的太子[[汉惠帝]]因受到吕后的刺激,不理政事。惠帝死后,[[吕稚|吕太后]]连立两傀儡皇帝,并渐渐削弱刘氏宗室,并封诸吕为王,掌权长达八年。

吕后虽然在高层斗争中手段残酷,但是在国事和人事方面,沿用[[刘邦]]生前的既定方针和政策。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向良性发展。与此同时,吕后也开始进行恢复文化发展,她废除了秦始皇时制定的《[[挟书律]]》,允许民间学术团体存在并教授,允许和鼓励民间藏书,设立国家性质的图书机构,凡向官府献书者一律给予奖励。

汉初基本上沿用[[萧何]]所删定的《秦律》即《九章律》,虽然与秦律相比要改善许多,但是《九章律》仍然留下《秦律》中许多严苛的条款。吕后下令对这些条款进行再次厘定,废除许多条款,如[[族诛]]、[[连坐]]等条款都予以废除,同时还减轻大量刑罚的处罚标淮。

吕后死后,[[周勃]]和[[陈平 (汉朝)|陈平]]夺禁军权,斩杀[[吕产]]等人,才清除吕氏在朝中的势力。

==== 文景之治 ====
{{main|文景之治|七国之乱}}
[[吕稚|吕太后]]死后,由于诸吕掌握兵权,而功臣更不满吕氏专权,太尉[[周勃]]、丞相[[陈平 (汉朝)|陈平]]施计夺取吕氏的兵权。由于汉高祖只馀下两个儿子,朝臣以淮南王母家赵氏强横,代王母家薄家善良,故以[[吕稚|吕太后]]所立的傀儡皇帝非惠帝亲生为由,迎立代王恒即帝位,是为[[汉文帝]]。

[[汉文帝|文帝]]时,提倡以农为本,多次发布诏令劝农,以发展农业经济。公元前167年七月,文帝下诏「除田之租税」;公元前156年六月,景帝「令田半租」,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的定制。文景时又减少地方的徭役、卫卒,停止郡国岁贡,开放山泽禁苑给贫民耕种;并颁布了赈贷鳏寡孤独的法令。这些措施的施行,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文景之世,「流民既归,户口亦息」,粮价也大大降低,「谷至石数十钱」<ref name="文景之治">[http://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xihan/xihan03.htm 文景之治] 中华文化信息网 </ref>。

后来即位的[[汉景帝|景帝]],也持续此种政策,同时还「惩恶亡秦之政,伦议务在宽厚」。施行「约法省禁」的政策,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妻孥连坐法、断残肢体的肉刑等,并减轻笞刑。所以这个时期,许多官吏断狱从轻,不求细苛,以至有「刑轻于它时而犯法者寡」、「断狱数百,几致刑措」之说。这和秦时「断狱岁以千万数」的惨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ref name="文景之治"/>。

文景时期的“与民休息”政策,恢复了经济,社会民生得到改善,因此历史上将此时期称为「[[文景之治]]」。文景二帝都是[[黄老思想]]的推崇者,主张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在此期间,汉朝国力得到增强。

只是,景帝在位期间,听取[[晁错]]的意见,进行削藩,开始削夺王国的一部分土地,划归中央直接管辖<ref name="压制割据势力"/>。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操之过急,吴楚等七国遂于公元前154年(景帝前元三年)举兵叛乱。 吴王[[刘濞]]是这次叛乱的主谋,他联合了[[胶西王]]、[[楚王]]、[[赵王]]、[[济南王]]、[[菑川王]]及[[胶东王]],借口“请诛晁错,以清君侧”,共同起兵。景帝派[[周勃]]的儿子太尉[[周亚夫]]等率大军前去迎击,同时又杀[[晁错]]。但刘濞继续进攻,于是景帝决心讨平叛乱。 周亚夫率领大军迎击吴楚七国叛军。下邑(安徽砀山东)一战,“吴大败,士卒多饥死叛散”。七国之乱的平定,使诸侯王势力受到致命的打击<ref name="压制割据势力"/>。朝廷设法剥夺各个诸侯王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 步入盛世 ===
==== 汉武盛世 ====
{{main|汉武盛世|汉匈战争|丝绸之路}}
[[File:汉武帝.png|缩略图|汉武帝]]
[[汉武帝]]在位时期是西汉全盛时期。景帝死后,太子刘彻即位,即[[汉武帝]],一上台便改「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对内进一步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皇权的措施, 继续打击诸侯国<ref name="颁布“推恩令”">[http://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xihan/xihan05.htm 颁布“推恩令”] 中华文化信息网 </ref>。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每个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封国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后来,又作[[左官之律]]和设[[附益之法]]。「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以此限制诸侯王网罗人才。「附益法」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以达到孤立诸侯王的目的<ref name="颁布“推恩令”"/>。

公元前112年(元鼎五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夺爵、削地者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半数。至此,王、侯二等封爵制度虽然还存在,但所封王、侯只能「衣食租税」,不得过问封国的政事,封土而不治民。通过这些措施,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

在打击诸侯的同时,汉武帝还在中央提高[[皇权]],采取了限制[[丞相]]权力的措施。他亲自过问一切政务,令九卿不通过丞相直接向他奏事。与此同时,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汉武帝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这样,在朝官中有了「[[中朝]]「和「[[外朝]]」之分。由[[尚书 (官职)|尚书]]、[[中书]]、[[侍中]]等组成的“中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逐渐成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了。中外朝的形成,显示了皇权的高度集中<ref name="君主集权的加强">[http://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xihan/xihan06.htm 君主集权的加强] 中华文化信息网</ref>。

对外则派[[卫青]]、[[霍去病]]等对外十一次攻打匈奴,期间一度把匈奴驱逐至漠北地区、打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召开「盐铁会议」,其后将製盐、制铁和酿酒的事业收为国有。但武帝对外战争的代价是很大的,在武帝十一次打击匈奴后继续对匈奴攻伐,令匈奴边患复燃。

武帝中后期官府的税收再次增加,同时武帝将[[刑罚]]再次加严,武帝后期因此发生了大规模的流民[[起义]];开销甚大,因此创立「[[均输官]]」、「[[平准官]]」,与民争利。另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成为了中国固有的文化潮流,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自从汉武帝确定“独尊儒术”以后,儒学成了历朝历代的官学思想<ref>[http://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xihan/xihan10.htm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华文化信息网</ref>。

武帝晚年,由于连年的战争,再加上汉武帝本人好大喜功,十分铺张浪费,人口大量减少,财政处于崩溃边缘,如不进行改革,可能重蹈秦亡的覆辙。汉武帝及时发现了这种状况,于是改弦更张,发表了著名的[[轮台之诏]],这也表达了汉武帝对自己的深刻反省,重拾汉初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国家也渐渐稳定下来,把汉朝从崩溃边缘挽救回来。后世评价汉武帝:「虽有亡秦之失却无亡秦之祸」。

==== 昭宣中兴 ====
{{main|昭宣中兴}}
[[汉武帝|武帝]]末年,由于长时期的兴师暴众和严刑峻法,民众起义不断。汉武帝不得不下轮台罪己之诏,表示要发展生产,与民休息 <ref name="昭宣中兴">[http://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xihan/xihan12.htm 昭宣中兴] 中华文化信息网</ref>。武帝死后,由年仅八岁的[[汉昭帝]]即位,[[霍光]]辅政,政策完全秉承武帝晚年的政策,国力进一步恢复,财政进一步好转,社会得到恢复。昭帝极为聪明,惜21岁即病死。死后,荒唐的[[刘贺]]被废,由[[汉宣帝]]即位。

宣帝来自民间,是西汉第二位平民皇帝。宣帝性格与其祖父[[卫太子]][[刘]][[据]]很不相同,而与曾祖父[[汉武帝]]极为相似。年轻时受到良好的儒家诗书礼乐教育,但为人却极喜斗鸡走狗、游侠,遍游三辅之地,因此对民间的疾苦和社会弊病有极清醒认识。

宣帝上台初期,霍光操控国政,政策一如从前。霍光去世,汉宣帝开始真正主政,秉持“王霸之道杂之”的政治策略。他一方面沿续霍光时期的政策,继续减轻各种税赋和民众的负担,即所谓的“王道”;同时厉行法家政策,整顿吏治,即所谓的“霸道”。

宣帝位期间,匈奴也表示了臣服的意愿,甘露三年(前51年)[[呼韩邪单于]]以臣子的身分晋见宣帝,汉朝与匈奴的百年大战,终告落幕。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把[[西域三十六国]]正式纳入汉朝的疆域。

宣帝和先前的昭帝御宇期间,采取了轻徭薄赋、重视吏治、平理刑狱等政策和措施。使西汉又稳定下来<ref name="昭宣中兴"/>。被称为[[昭宣中兴]]或[[昭宣之治]]。

=== 走向衰落 ===
==== 衰于元成 ====
西汉后期,赋役和土地兼并严重,造成自耕农破产,公元前107年,关东出现流民200万,无户籍者40万。[[汉宣帝]]时,因天灾人祸,流民更多,使西汉王朝出现危机<ref name="阶级矛盾日益尖锐">[http://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xihan/xihan40.htm 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中华文化信息网</ref>。

[[汉宣帝]]于43岁时病殂,[[汉元帝]]即位。元帝即位以后,一反汉宣帝时期的政策,大力推行儒家空阔不切实际的政策,致使土地兼并之风盛行,吏治也开始败坏,中央集权逐渐削弱。汉元帝时期关东十一个郡国闹水灾,人民相食,汉元帝却只知打猎取乐,「驰骋干戈,纵咨于野」<ref name="统治集团荒淫腐朽">[http://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xihan/xihan41.htm 统治集团荒淫腐朽] 中华文化信息网</ref>。

后来的[[汉成帝]]将政权交由其舅<ref name="统治集团荒淫腐朽"/>。王氏的权力愈来愈大,自王太后的亲戚[[王凤]]以来,全由王氏子姪出任大司马大将军,王氏在朝廷的势力日渐巩固。王氏得势,更「争为奢侈。赂遗珍宝,四面而至」;「狗马驰逐,大治第室」<ref> 班固,《汉书·元后传》。</ref>。其他公卿、近臣,也都奢侈淫逸,醉生梦死<ref name="统治集团荒淫腐朽"/><ref name="王莽代汉">[http://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xihan/xihan42.htm 王莽代汉] 中华文化信息网</ref>。

====铁官徒起义====

汉在[[弘农]]等郡设立铁官,利用刑徒冶铸铁器,在残酷的奴役下,阳朔三年(前22年),颍川(今河南[[禹州]])铁官徒申屠圣等人发动起义,申屠圣自称将军,夺取武器,杀死官吏,历经九郡;永始三年(前14年),山阳(今山东[[金乡]])铁官徒苏令等人发动起义,夺取武器,杀死官吏,历经十九郡国,沿途释放囚徒,杀死汉东郡太守和汝南都尉。最后被汉军镇压下失败。

==== 败于哀平 ====
{{main|王莽|新朝}}
公元前9年(绥和元年),王莽继任大司马大将军<ref name="王莽代汉"/>。[[汉成帝]]崩后,成帝皇后[[赵飞燕]]联同太子合力排挤王氏。太子即位是为[[汉哀帝]]。把哀帝祖母[[傅太后]]及生母[[丁太后]]入主宫禁。[[大司马]][[王莽]]见大势已去,向太皇太后[[王政君]]建议暂时退让,结果王莽辞官回到[[新野]][[新乡]]封国。

公元前1年(元寿二年)[[汉哀帝]]死,王氏权力再冒起,王莽复任大司马,并录尚书事,操纵了汉政权<ref name="王莽代汉"/>。此时,王莽以君子之姿逐渐干预朝政。

一方面王莽排斥异己,另一方面采取了笼络人心的措施:如封汉宗室和功臣的后裔,对于退休的高级官员,终身食原俸的三分之一,扩充太学,增加博士和太学生名额等等。从而取得了一部分王侯、士大夫及士人的拥护。 与此同时,王莽也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如公元2年(元始二年),郡国发生灾害时,他献田三十顷、钱百万,以分配给贫民。王莽又在长安城中建住宅二百区,让贫民居住。这些措施得到了好评。如因王莽不受新野田而上书颂其功德者竟达487000人,各地方官吏也不断向王莽献祥瑞,这样王莽实际上控制了汉朝政权<ref name="王莽代汉"/>。

最后,王莽弑[[汉平帝]],废[[刘婴|孺子]],于公元9年1月10日自立为[[皇帝|帝]],[[篡位|篡]]汉为[[新朝|新]],建立214年的西汉王朝结束。

==== 刘玄更始政权 ====
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弑[[王莽]],立汉室[[刘玄]]为皇帝,改元[[更始]],是为玄汉。但刘玄随即荒政,全国随即混乱,最终公元25年被[[赤眉军]]再次攻陷,刘玄被杀,长安宫室从此荒废于战火。

== 疆域和行政区划 ==
[[File:China Han Dynasty 1.jpg|thumb|250px|汉武帝后元二年(前87年)时汉朝的统治区域]]
=== 范围 ===
西汉建立初期,各地叛乱不断,刘邦连征叛乱而无暇顾及边防。北边[[河南地]]为匈奴所有。而南边[[南越国|南越]]和东南的[[闽越]],黔中地区趁机与汉朝脱离,后来[[汉文帝]]派人说服南越王和各国归顺,又恢复了一统的局面。不久之后南越就因为荆州两湘地方不肯开关通商而发动进攻。此时恰值[[汉武帝]]时期,西汉的文治武功已到极盛,遂彻底剿灭了南越王政权,南越也首次直接归中央管理<ref name="multiple">[http://js.e21.cn/zpsc/upload_file/3/2008/07/31/20080731091029_35602391/%D7%F7%C6%B7/data/5/d.htm 汉朝疆域与政区] {{webarchive|url=https://archive.is/20131109082503/http://js.e21.cn/zpsc/upload_file/3/2008/07/31/20080731091029_35602391/%D7%F7%C6%B7/data/5/d.htm |date=2013-11-09 }} 中国历代帝王</ref>。

前127年,[[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陇西、北地、上郡的北部,置[[朔方]]、[[五原]]二郡。云中、雁门二郡的北界也向外扩展。西汉的北部疆界至此推到[[河套]],[[阴山]]以北。前121年,[[霍去病]]出[[陇右|陇西]]击灭居于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设[[酒泉郡]]。后又分割为[[张掖]]、[[敦煌]]、[[武威]]三郡。连同在湟水流域设置的金城郡,合称河西五郡。前138年,东欧王迫于闽越王的威胁,举国内迁到今江淮流域。前110年,汉朝又灭亡了[[闽越国]]。前111年,汉朝平南越,又占有了[[海南岛]],在该地设十郡。在西南地区,汉朝征服了诸国,边界推移到云南[[哀牢山]]和[[高黎贡山]]。东北地区灭亡了卫满朝鲜,设置了东北四郡。汉帝国的国土已基本成型。而在西域设都护府也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ref name="multiple" />。

西汉末期,由于政权的衰落和皇室的动荡,疆域萎缩。东北撤销了真番、临屯二郡。西南地区由七郡变成五郡,并且放弃了海南岛与象郡。王莽篡汉时期已经仅剩秦朝时的疆域,西域各国因为汉帝国的衰落而逐渐脱离管制。东汉王朝末年,中原战乱不断。遂放弃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河套、陕北、晋西北、河北北部地方先后放弃。高句丽与林邑两国蚕食东北及南方国土。只有西南地区扩展至大盈江一带<ref name="multiple" />。

=== 行政区划 ===
{{main|西汉行政区划}}
* 一级政区:郡(国)汉初年有60多个郡,2年共103郡、国。长官最初称郡守,景帝时改称太守。
* 二级政区:县(侯国、邑、道)邑是皇太后、公主所封的食邑;道是设在土著地区的县级政区。公元2年,共有县、侯国、邑、道等县级政区1587个。万户以上的县称县令,万户以下的县称县长。
* 行部(又称刺史部):自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始在郡之上又设了13行部,每个行部管辖若干郡(国)。但此时的行部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
西汉朝后期的疆域政区包括司隶部、十三刺史部所察各郡、国和西域都护府辖区,以及当时中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ref>[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2/06/11027560/20050425/12266242.html 西汉时期中国疆域图] 中华网军事</ref>。

== 政治 ==
=== 三公九卿 ===
{{main|三公九卿}}
西汉初期,参照秦制,“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到了[[汉惠帝]]、[[高后]]时期分为左右丞相,[[汉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ref>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3。</ref>其职权大抵如陈平所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抚百姓,使卿大夫各任其职焉。”<ref>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ref>据相关学者研究,将宰相的具体权力分为五个方面:选官权、督察百官并有一定的执法权、上计考课权、总领朝议与奏事权、封驳与谏诤权<ref>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ref>。

[[汉武帝]]时期,由于外部威胁消除,而此时的宰相集权已经威胁到皇权,进而对之裁抑。出于加强皇权、弱化相权的目的,汉武帝自亲政起设立[[内朝]]逐步对相权进行削弱,并通过频繁更换宰相以及以细事诛杀宰相来加强皇权、树立自身对中央政权的绝对控制。毫无疑问,内朝的设立在完成上述目的之后,在武帝统治期间对外战争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内朝作为一项制度其自身的就不是完善与成熟的<ref name="制度变迁">[http://www.chinaqking.com/yc/2011/135292.html 制度变迁与西汉中期政治] 中国期刊网</ref>。

内朝具有根源于皇权的巨大的依附性,脱离[[皇帝]]的领导,内朝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权力机构存在。同时,[[宰相]]不得过问内朝事务,也使得内朝成为政权内部一个相对于外朝的独立单位。总之,从[[中央集权]]的角度来看,内朝的设立增强了皇帝对朝政的控制权,使得专制制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ref name="制度变迁"/>。

通过[[汉武帝]]时期创置内朝、裁抑相权的一系列政治改革活动,将西汉国家政治活动中的决策权较为完整地收归皇帝手中,使得以宰相为首的外朝逐渐退化成执行机构<ref name="制度变迁"/>。

除了丞相制度外,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政务、军事和监察,称为“三公”。“三公”之下,设有掌管国家军政和宫廷事务的“[[九卿]]”。地方行政机构,除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外,汉初还分封诸侯王,形成郡国交错的局面。郡县官制承袭秦代,封国官职仿照中央。县以下的基层组织仍为乡、里。这样就恢复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政治体系<ref name="政治、军事制度及法律">[http://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xihan/xihan02.htm 政治、军事制度及法律] 中华文化信息网</ref>。

=== 选官制度 ===
[[汉武帝|武帝]]时期颁行了一套新的选用官吏制度。汉初,官吏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按军功爵位的高低,选任各级官吏,二是选自郎官,即[[郎中令]]属下的[[中郎]]、[[侍郎]]、[[郎中 (官职)|郎中]]、[[议郎]]等。[[郎官]]的职责是守卫宫殿和做皇帝随从,如果经过一段时间,中央或地方官有缺额,即可由郎官中选用。军功地主到武帝时已经没落。郎官多出自「任子」或「赀选」,难于选拔真正的人才<ref name="君主集权的加强"/>。

因此,[[汉武帝|武帝]]即位后,除沿用上述制度外,又建立了新选拔制度:

* [[察举制]]。[[汉文帝|文帝]]时已有「贤良」、「孝廉」之选,但未形成正式制度。武帝时,开始明文规定下来,凡[[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不久又规定依人口的数量,按比例选举,取消了资产的限制。这样使察举制逐步完善<ref name="君主集权的加强"/>。
*“征召”制。征召那些有一定能力而又不肯出仕的人,由武帝召见,确有才能,授予官职。与此同时相配合的还有“[[公车上书]]”之制,天下吏民上书言事,如有可取者,即以其所长,授以官职<ref name="君主集权的加强"/>。
* [[博士]]弟子考试成绩优异者,也可入仕。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置[[五经博士]]弟子,每年考试,凡能通一经以上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成绩得甲等者并为郎官。武帝通过这些措施,选拔了一批有才能的人。<ref name="君主集权的加强"/>。

=== 法律 ===
刘邦在入关之初的时候就[[约法三章]]<ref>《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ref>,但只是临时措施。西汉建立后,刘邦令[[萧何]]根据《[[秦律]]》制定《[[汉律]]》。除去秦律夷三族及连坐法,在秦律的基础上,又增加三章,合为九章,故称《[[九章律]]》。 除了法律之一,皇帝的命令也起法律的作用,必须无条件执行。<ref name="政治、军事制度及法律"/>。

== 军事 ==
西汉建立了比秦朝更为完备的军事制度<ref name="政治、军事制度及法律"/>。西汉前期的军事是实行[[征兵制]],以正卒两支来守卫京师。一支为南军,守卫宫城,归卫尉率领;另一支为北军,保卫京师,归中尉率领。两支各有两万人。武帝时,各减至一万人。正卒一年一轮换,不利于保卫京师。武帝着手组建职业兵为侍从军和禁卫军<ref name="军事">[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2/06/11027560/20050427/12272503.html 西汉军队建制] 中华网军事</ref>。
  
*期门军和[[羽林骑]]

侍从军有三支,就是期门、羽林和羽林孤儿。期门军是[[汉武帝]]于建元三年(前138年)建立的,由侍中、常侍、武骑及待诏陇西、北地等六郡良家子能骑射者组成,共约有一千人,归光禄勋掌管。因常为侍从[[汉武帝]]而期待于殿门,故有“期门”之名。羽林骑是于太初元年(前104年)选六郡良家子组成,约七百人,亦属光禄勋。羽林骑原叫做建章营骑,因守卫建章宫而得名。后更名“羽林骑”,取“如羽之疾,如林之多”之意。羽林孤儿是由战死者的子弟组成的,因养在羽林官署,教习战射,而有此称号<ref name="军事"/>。
  
*[[八校尉]]
禁卫军是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立的,共有八支,每支有士卒约七百人,由八个校尉率领,因称“八校尉”。八校尉为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的士卒都由招募而来,是职业兵,这是中国古代有募兵制的开始。这支军队后来发展为西汉王朝的军事主力,经常用于镇压起义或进行对外战争<ref name="军事"/>。

在地方,有经过训练的预备军,根据地区的具体条件,分别设材官(步兵)和[[骑士]](骑兵),这些预备队皆由郡守和郡尉掌管。常备军和预备军的兵员,都由郡国征调来的“正卒”充任<ref name="政治、军事制度及法律"/>。

[[汉武帝|武帝]]时期强化了军队,增设楼船(水军)等军种。
<ref>[http://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xihan/xihan11.htm 强化了军队和法律] 中华文化信息网 </ref>。

== 经济 ==
[[File:Han-Wuzhu.jpg|right|200px|thumb|西汉的五铢钱,铸造于前118年—5年。]]
西汉时期,[[牛]]耕和铁器的使用已逐步推广。手工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纺织业和[[瓷器]]制作发达。西汉是古代中国商业非常发达的一个朝代,社会的稳定和交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不仅国内贸易兴盛,而且对外贸易也非常发达。通过[[丝绸之路]]西汉甚至与[[大夏 (中亚古国)|大夏]]、[[印度]]、[[阿尔沙克王朝]]、[[古罗马|罗马帝国]]等国家有间接的贸易关系。西汉文化对当时的[[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位于今[[越南]]中部和北部的[[交趾刺史部]]、位于今[[朝鲜半岛]]北部的[[玄菟郡]]、[[乐浪郡]]、[[临屯郡]]、[[真番郡]]、[[弥生时代]]的[[日本]]等地区都受西汉文化的或多或少影响。

=== 农业 ===
西汉初年,铁制农具已推广到中原以外的很多地区。武帝时冶铁制器归国家垄断,铁农具的传播更为迅速。在中国各地都有出土的西汉的铲、锄、镰、铧等铁制农具出土<ref name="中国文物网">[http://www.wenwuchina.com/episteme/list6/detail122/34334.html 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文物网</ref>。

汉代兼用[[马]]和[[牛]]耕地,但主要靠用牛。从考古所获西汉牛犁模型、牛耕壁画和犁铧实物等看来,西汉普遍使用所谓二牛抬杠的犁耕法。《汉书·食货志》中所说的二牛三人的藕犁,也是[[二牛抬杠]]。由于扶犁人使用牛辔穿牛鼻导引耕牛,省去了牵牛的人力,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这是犁耕法的重大进步<ref name="中国文物网"/>。

西汉时期,[[水利]]事业很发达。如[[龙首渠]]、[[六辅渠]]、[[灵职渠]]、[[成国渠]]等溉田都很多。京畿以外,[[山东六国|关东]]地区也兴修了一些水利。至于凿井灌溉,北方到处都有,甚至居延边地,也凿井开渠,进行屯恳。西汉时期最重要的水利工程,是治理黄河。[[汉武帝]]曾巡视工地,并命随从官员自将军以下,都负薪填决河。经过这次修治,[[黄河]]才流归故道,八十年中未成大灾<ref name="中国文物网"/>。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耕作技术也有提高。[[汉武帝|武帝]]末年,搜粟都尉[[赵过]]总结了西北地区抗旱斗争的经验,推广了“[[代田法]]”<ref name="“代田法”与“区种法”">[http://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xihan/xihan16.htm “代田法”与“区种法”] 中华文化信息网</ref>。

赵过还发明了[[耧车]]。耧车是一种播种机,能同时播种三行,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在辽阳三道壕西汉晚期村落遗址中发现过一件铁制耧足,山西平陆枣园村[[王莽]]时墓葬壁画上的三足耧画像,可见当时已广泛采用耧车播种技术。汉武帝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种先进技术、新式农具<ref name="“代田法”与“区种法”"/>。

到[[汉成帝|成帝]]时,[[犯胜之]]又总结了“[[区种法]]”这种新的耕作方法。这是一种园艺式耕作技术,把土地划成许多小区,集中使用水肥,精耕细作,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到西汉末年,恳田面积已达8270500余顷,人口达5900余万,比[[战国]]时期增加两倍以上<ref name="“代田法”与“区种法”"/>。

=== 手工业 ===
在西汉的手工业中,[[冶铁业]]占有重要地位。西汉时期的冶铁技术比[[战国]]时有了重大的发展。西汉后期,吏卒徒开山采铜铁,每年用人十万以上,规模很大。[[郑州]][[古荥遗址]]的炼铁炉,是现知汉代炼铁炉中最大的,其中一座,估计日产生铁可达一吨。古荥遗址资料表明,当时生铁冶炼和加工工艺有较大的进步。遗址中炼铁的燃料,除木材外,还有原煤和煤饼,这是现在所知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煤的遗存<ref name="中国文物网"/>。

西汉的采铜和铜器手工业也很发达。铜主要产在[[江南]]的[[丹阳郡]]和西南的[[蜀郡|蜀]]、[[越巂郡]]、[[益州]]等郡。铜制器皿的生产规模颇大。[[铜镜]]、[[铜灯]]、[[铜熏炉]]等物,近年常有出土,最多的是铜镜,是日用必需品<ref name="中国文物网"/>。

[[丝织业]]是西汉的重要手工业之一,是北方居民的家庭副业。[[临淄]](今山东临淄)和[[襄邑]](今河南睢县)设有规模庞大的官营丝织作坊,产品供皇室使用。西汉的丝织物通过馈赠、互市或贩卖,大批输往边陲各地,远至中亚各国和大秦<ref name="中国文物网"/>。 西汉时不仅有纺纱的工具,而且出现了[[织布机]]。秦汉之际,斜织机在南北方地区已经比较普遍,在农村广泛地采用了脚踏提综的织机。同时还有织造提花织物的机械──提花机,提花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汉锦是汉代织物水平的代表,是多彩织物。经对丝织品的化学分析,知道是用茜草素和蓝靛作染料,可染成绿、红等色。这比战国时的染色工艺提高了一步<ref>[http://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xihan/xihan18.htm 丝织业] 中华文化信息网</ref>。 

西汉的[[漆器]]业发展也很大。在[[蜀郡]]([[成都]])和[[广汉]]等地设置工官监造漆器。当时上层之家都使用漆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就出土了大量的漆器。漆器的种类很多,有耳杯、盘、壶、盒、盆、勺、枕、奁、屏风等。出土的西汉漆器,特别是马王堆的器物,大多色彩鲜艳,光泽照人,精致美观,特别是漆器上的彩绘,技巧更高,画法潇洒生动,奔放有力,线条干净流利<ref>[http://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xihan/xihan20.htm 漆器业] 中华文化信息网</ref>。

此外,煮盐(包括海盐、池盐、井盐)、酿造等业,在西汉时都是重要的手工业行业,生产规模和技术都超过前代<ref name="中国文物网"/>。

=== 商业 ===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繁荣起来了。据《[[史记]]》记载,西汉时期全国已形成了若干经济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大的都会。[[关中]]区域膏壤千里,最为富饶<ref name="中国文物网"/>。

'''盐铁官营,均输平淮'''

汉初的盐铁为私人经营的,西汉政府仅设官收税而已,特别是[[汉文帝|文帝]]时,对盐铁经营采取放任政策。[[汉武帝|武帝]]上台后采纳大商人[[孔仅]]和[[东郭咸阳]]的建议,把私人垄断的[[冶铁]]、[[煮盐]]、[[酿酒]]等重要工商部门收归国家垄断经营,在全国产盐铁的地方设立盐铁专卖署,并任命当地的大盐铁商为盐、铁官,管理煮盐、制造铁器和买卖盐铁等事务。不产铁的地方设小铁官,以熔化废铁作农具或用具。盐铁官营后,严禁私人铸铁和煮盐。自从盐铁官营后,汉政府大大增加了收入。但是管理盐铁的官吏多为盐铁商人,经营不善,往往产品质量低,价格昂贵,贫民购买不起<ref name="盐铁官营,均输平淮">[http://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xihan/xihan08.htm 盐铁官营,均输平淮] 中华文化信息网</ref>。

[[汉武帝|武帝]]死后第六年,即公元前81年,郡国所举的贤良文学,曾议罢盐铁官营事。会议的结果,取消了酒的专卖和关内铁官,对官营政策作了很大的调整<ref name="盐铁官营,均输平淮"/>。

[[汉武帝|武帝]]在实行盐铁官营的同时,推行了均输平淮政策。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汉武帝|武帝]]采纳大农令[[桑弘羊]]的建议,在全国实行均输平淮政策。[[均输]]就是调剂运输;[[平淮]]即平衡物价。原先汉政府各部门常常抢购物资,引起物价上涨,地方上交中央的贡赋,往来烦难,「或不偿其费」。而且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操纵物价。于是由[[大农令]]统一在郡国设均输官,负责管理、调度、征发从郡国征收来的租赋财物,并负责向京师各地输送。又由大农令置平淮官于京师,总管全国均输官运到京师的物资财货,除去皇帝贵戚所用外,做为官家资本经营官营商业。「贵则卖之,贱则买之」,调剂物价,并获取收益<ref name="盐铁官营,均输平淮"/>。

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淮政策后,「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贸易'''

西汉中期以后,对外贸易也十分发达。从[[河西走廊]]经[[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通向[[中亚]]、[[西亚]]以及更远地区的道路,已经畅通。沿着这条道路,运入各种毛织物和其他奢侈品,运出大宗丝织品。西方人称这条道路为“[[丝绸之路]]”。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是番禺(今广东广州)。近年来在广州、贵县、长沙等地,经常发现玻璃、琥珀、玛瑙等物,其中一部分是从海外运进来的<ref name="中国文物网"/>。

'''交通王侯'''

汉初的时候,曾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作官为吏,但是后来国家的逐步统一,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山泽禁令也有所放弛,在这种情况下给商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当时的富商大贾“周流天下”,非常活跃,甚至富比天子,“交通王侯”,形成有影响的势力<ref name="交通王侯">[http://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xihan/xihan21.htm 交通王侯] 中华文化信息网</ref>。

西汉时期的商业经营范围很广,据司马迁《[[史记]]》所载,当时市场中陈列着粮食、盐、油、酱、果类、菜类、牛、马、羊、布、帛、皮革、水产等几十种商品<ref name="交通王侯"/>。

=== 货币 ===
{{main|五铢钱}}
西汉初年沿用了[[秦代]]的[[货币]]制度,实行[[黄金]]与[[铜钱]]并行。虽然铜钱因连年战争、生产萎缩而不断减轻重量,但是仍然称作[[半两]]<ref>《汉书·食货志》:「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ref>。 刘邦令民间自铸荚钱,可能与他的无为思想有关。他曾经令[[陆贾]]分析秦失天下的原因,陆贾说:“(秦代)事逾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及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ref>[http://news.cang.com/infos/201012/136926.html 西汉半两钱币] 华夏收藏网</ref>而西汉开始推行并流传到[[隋朝]]的[[五铢钱]],在中国历史上流通了七百年左右,是目前历史上流通时间最长的货币。钱币外圆内方,为圆形方孔钱<ref>[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1-07/05/c_121626857.htm 三峡坝区首次批量出土西汉古钱币] 新华网</ref>。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汉武帝]]下令宣布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把钱币大权收归中央。成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即由[[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五铢钱]]。这次新铸的五铢钱(也称上林钱或三官钱),重如其文,钱的质量很高,便于流通,成为当时唯一合法的货币<ref>[http://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xihan/xihan07.htm 收归铸币权] 中华文化信息网</ref>。

[[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汉武帝废半两钱始铸“[[五铢]]”钱,令各[[郡国]]铸行,通称“郡国五铢”。后因“郡国五铢”日渐轻劣,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前113年),专设“上林苑三官”钱局,铸造形制规范、重量一致的“三官五铢”钱,成为全国统一的标淮货币。从而,促进了当时西汉的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保证了讨伐北部[[匈奴]]战争的胜利。为鼓励远征军官兵的士气,[[汉武帝]]特下令动用国库[[黄金]],铸造了一批金质“五铢”钱,用来奖赏有功人员或因战争致残的战士。因此,在当时能够获得“五铢”金币赏赐的人,则被看做是至高无尚的荣耀。后历经[[汉昭帝]],至[[汉宣帝]](前73年至前49年),“五铢”钱在铜质、形制和钱文等方面更趋完善精美,史称“[[宣帝五铢]]”<ref>[http://news.163.com/11/0313/00/6V01NFA100014AED.html 西汉“五铢”金币(钱币)] 网易网</ref>。

而到了西汉晚期由于社会动荡,出现了[[通货膨胀]],[[五铢钱]]也随之贬值。于是政府在铸造钱币时,剪掉了钱币周边的轮廓再铸造钱币,称之为“[[剪轮五铢]]”钱。这样钱币所用的铜就减少了,五铢钱的实际价值就远远低于票面的价值。2011年在对杨凌“尚德-石家墓地”考古发掘时出土了不少“[[剪轮五铢]]”钱,这是在西汉晚期发行的<ref>[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1-01/29/c_121037996.htm 陕西杨凌发现西汉通胀时期货币] 新华网</ref>。

=== 城市规模 ===
首都京兆尹[[长安]]户八万余,人口二十四万六千,是全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城市。长安城周围六十五里(据实测,周长二万五千七百米,合当时六十二里强),有十二门、八街、九陌、九市、一百六十闾里,它的布局,基本上已为考古发掘所证实<ref name="中国文物网"/>。

河南郡的治所雒阳、邯郸郡的治所邯郸、齐郡的治所临淄、南阳郡的治所宛城、蜀郡的治所成都(当时合称五都)、颍川郡的治所阳翟、汝南郡的治所平舆南海郡的治所番禺和交趾郡的治所河内等城市,是全国主要的都会。楚国治所彭城、广阳国的治所蓟、阳翟、丹阳郡治所宛陵、江夏郡治所江陵、广陵城、豫章郡治所南昌、会稽郡治所吴和钱塘县等,也都是一方的都会。全国各地区、各都会之间,有大道相联<ref name="中国文物网"/>。

== 人口 ==
[[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造成期间全国人口减少。汉朝建立后实施的政治措施“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经过六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到元光六年(前129年)时,全国人口达到3,600万。从元狩六年(前117年)起,期间因为征伐[[匈奴]]单于国和自然灾害频繁,并且赋税徭役加重,到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全国人口只有3,200万。至汉平帝元始二年的户口调查,户口达到12,233,620户,人口已经达到59,594,978人。根据现在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葛剑雄]]研究此时的实际人口超过了6,500万人。

== 外交 ==
{{File|zh-hant=汉武帝时代欧亚大陆形势(繁).png|zh-hans=汉武帝时代欧亚大陆形势(简).png|280px|right|thumb|desc=汉武帝时,汉朝与周边国家、部族}}
西汉与周边各国有着更为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也发生过一些战争。汉朝(主要是在[[汉武帝]]时期)对周边各国或各族的战争,有的属于防御性质,有的则是对外扩张。但是总的看来,[[汉武帝]]以后汉朝版图扩大,[[汉族]]的经济和文化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东亚各民族,例如: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 越人 ===
在西汉帝国的南边有一个部族,就是分布在[[岭南]]地区的越人,秦汉时期华夏与百越部族就开始了文化的交流以及中国早期的海外交往<ref name="越人">[http://www.southcn.com/ent/zhuanti2/qinhan/news/200304200309.htm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基本陈列介绍] 南方网</ref>。

自古以来,古代越人生活在岭南大地上。[[南越国]]时期,这一地区第一次得到大规模开发,[[铁]]器和[[农耕]]得到推广,郡县制度得以实行,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南越国之后,岭南进入了更为全面的发展时期<ref name="越人"/>。

南越国是西汉初年岭南的第一个封建地方政权。它的疆域大致是[[秦代]][[岭南]]三郡的范围,东抵[[福建]]西部,北至南岭,西达[[云南]]东部,南濒[[南海]],西南抵[[越南]]北部地区<ref name="越人"/>。

南越国的开国之君[[赵佗]],[[秦始皇]]时被派遣率军南下平定[[岭南]],公元前214年秦朝在岭南设[[桂林]]、[[南海]]、[[象]]三郡,赵佗任南海郡龙川令。在[[秦末农民战争| 秦末农民起义]]的烽火中,赵佗在五岭绝道断关,干公元前204年建立南越国,自立为王,定都番禺,后又自称“南越武帝”。在统治南越国67年的时间里,赵佗推行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岭南的早期开发<ref name="越人"/>。

=== 匈奴 ===
{{main|和亲|汉匈战争}}
秦、汉时期,北方的匈奴族一直对中原王朝构成巨大的威胁。[[秦朝]]覆灭后,匈奴趁[[楚汉战争|楚汉相争]]、无暇北顾之机再度掘起。在其领袖[[冒顿单于]]统率下,四面出击,重新控制了[[中国]][[中国西北地区|西北]]部、[[北部]]和[[中国东北地区|东北]]部的广大地区<ref name="匈奴">[http://gfjy.jxnews.com.cn/system/2010/04/20/011364423.shtml 西汉征匈奴之战] 江西国防教育网</ref>。

西汉王朝建立后,匈奴依然是汉民族和平生活的重大威胁:"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攻城屠邑,殴略畜产","杀吏卒,大寇盗",给西汉北方地区民众带来沉重的灾难,严重危害着中国北部边境的安宁。而汉朝方面,自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0年在[[平城]]被围事件发生后<ref>[http://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xihan/xihan23.htm 平城之围] 中华文化信息网</ref><ref>[http://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xihan/xihan24.htm 和亲] 中华文化信息网 </ref>。至[[汉武帝]]刘彻元光二年,即公元前133年(刘彻即位第8年)马邑设伏诱击匈奴,在此68年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出嫁[[公主]],赠送[[丝绸]]、粮食等物品,与其约为兄弟,以缓解匈奴的袭扰,一直蒙受很大的耻辱。在军事上,则主要采取消极防御的方针,尽量避免与匈奴进行决战。然而"和亲"政策并不能遏制[[匈奴]]的袭扰活动,汉朝的边患依旧相当严重<ref name="匈奴"/>。

文、景时期,虽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但为抵御匈奴的侵扰,也作了些防备工作。如文帝改革了边防军轮换制度,用免税、赐爵、赎罪等办法移民“[[实边]]”。还大力提倡养马,淮备对匈奴进行反击<ref>[http://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xihan/xihan25.htm “实边”] 中华文化信息网</ref>。

[[汉武帝]]登基做了皇帝。他凭借前辈所创造的物质基础,汉武帝对匈奴的反击,始于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共历时三、四十年之久,其中又以取得"漠北决战"胜利为标志,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而以第一个阶段为主。在这一时期内,汉军曾对匈奴展开3次重大反击作战,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匈奴南下骚扰的问题。这3次战略反击,分别是[[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ref name="匈奴"/>。

=== 西羌 ===
{{main|西羌}}
西羌是中国西部的古老民族之一,据垢《汉书·西羌传》记载:羌人无弋爱剑被秦国拘留,挣脱后流亡于三河地区的一个岩洞里,秦军用火烧岩洞,突然出现一个形似老虎的怪物遮护无弋爱剑。后来,遇到一个刻女,结为夫妻,羌人闻说有神灵保护,认为是奇特之人,故推选为当地羌人的首领袖<ref>何争流,《远去的西羌部落》,《雪莲》,2009年04期 </ref>。

=== 鲜卑 ===
{{main|鲜卑}}
[[鲜卑]]是北方地区重要的一支古代少数民族,活跃于[[两汉]][[魏晋]]至[[南北朝|北朝]]时期。考古学根据历史文献和文化遗存,一般将鲜卑分为东部鲜卑和拓跋鲜卑。东部鲜卑源出东胡。公元前206年匈奴冒顿单于击破东胡,东胡馀部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各自以山为号,鲜卑“语言习俗与乌桓同”<ref>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ref>。汉武帝时鲜卑部落南下驻扎在西拉木伦河流域<ref>[http://www.chnmuseum.cn/Default.aspx?TabId=138&InfoID=64033&frtid=140&AspxAutoDetectCookieSupport=1 汉晋鲜卑人种学研究的检讨] 中国国家博物馆</ref>。

=== 乌桓 ===
{{main|乌桓}}
乌桓是匈奴的东邻,西汉时期已经分布于汉东北边郡的塞外之地。西汉时期成书的《史记》和东汉时期成书的《汉书》虽然为匈奴立传,但是有关乌桓的记载却较少,更没有为其立传。因此,要了解西汉时期[[乌]]桓的历史,主要是根据西晋时期王沉所著的《[[魏书]]》和南朝宋时期范晔所著的《[[后汉书]]》中的《乌桓鲜卑列传》<ref name="乌桓">[http://www.xjass.com/ls/content/2011-08/19/content_203544.htm 西汉时期乌桓历史辨析] 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网</ref>


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只有两处提及乌桓,都很简略。

第一处是《史记·货殖列传》中介绍燕地的地理位置和物产风俗部分提及乌桓:
{{cquote|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赵,东北边胡。上谷至辽东,地踔远,人民希,数被寇,大与赵、代俗相类,而民雕捍少虑。有鱼盐枣栗之饶。北邻乌桓、夫余,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

第二处是西汉元帝、成帝年间褚少孙补记的《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中的平陵侯范明友的内容:
{{cquote|平陵(侯)范明友,家在陇西,以家世习外国事,使护西羌。事昭帝,拜为度辽将军。击乌桓功侯,二千户。}}
{{cquote|取霍光女为妻。地节四年,与诸霍子禹等谋反,族灭,国除。 }}

可见在[[司马迁]]生活的[[汉武帝]]时期,虽然已确知乌桓的分布位置,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司马迁为北方的[[匈奴]]、[[朝鲜]]专门立传,但却只在描述燕地四邻时提到乌桓。这说明到武帝末期《史记》成书之前,乌桓与汉边郡接触较少,直到武帝之后的[[汉昭帝]]时期,才出现乌桓进犯汉东北边郡的记载<ref name="乌桓"/>。

=== [[卫满朝鲜|朝鲜]] ===
早在[[战国]]时期,燕人[[卫满]]就进入了朝鲜,后来秦灭燕,卫满臣服[[秦朝]],隶属辽东郡,西汉建立后,卫满又隶属于燕王[[卢绾]],后来卢绾投降匈奴,卫满征服蛮夷,招募[[汉族]],势力开始坐大,[[卫氏朝鲜]]建立。

[[汉武帝]]时期,卫满的孙子[[卫右渠]]在位。汉武帝派涉何出使朝鲜,让卫右渠来[[长安]]称臣见驾。卫右渠说出了很多理由,就是不肯前来。[[涉何]]说不过卫右渠,在回来的时候杀掉了送行的朝鲜副国王卫长,然后渡河,疾驰而去,告诉汉武帝“杀朝鲜将。”<ref name="朝鲜">[http://military.china.com/history4/news3/11078476/20120106/16973429.html 汉武帝东征朝鲜是一场毫无必要的战争] 中华网</ref>

汉武帝认为涉何做得不错,故意不加询问,还加封涉何为辽东东部都尉,直接面对朝鲜。朝鲜人不知道这是在蓄意挑起战争,他们派出军队攻杀涉何。汉武帝的借口找到了,当年秋天,派出两路汉军,十万多万人,兵进朝鲜半岛。最终被汉武帝杀掉<ref name="朝鲜"/>。

一直至清末,[[朝鲜半岛]]始终臣服于[[中原政权]],中原政权采取羁縻政策最适合朝鲜<ref name="朝鲜"/>。

=== 西南各族 ===
{{main|西南夷}}
秦汉时期在蜀郡西南广大地区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和部落,总称为西南夷。其中,主要的有[[夜郎]]、[[滇]]、[[邛都]]、[[雟]]、[[昆明]]、[[徒]]、[[笮都]]、[[冉]]、[[白马]]、[[哀牢]]等<ref name="西南各族">[http://www.hist.pku.edu.cn/person/yanbuke/Tongshi/h07/cankao/xinanyi.htm 秦汉的西南夷]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ref>。

夜郎在今[[贵州省]]的[[清镇]]、[[平坝]]、[[安顺]]、[[普定]]至关岭、[[晴隆]]一带。滇的部落在今滇池周围地带,与滇结成联盟的靡莫等部落则在今曲靖地区。邛都本部落在今[[四]]川[[西昌]]县,围绕在邛都周围的众多小部落则散布在今凉山州境内。雟、昆明部落群则分布在今保山县以东北至大理州境内。徒、笮都部落在今四川雅安地区一带。哀牢,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以西<ref name="西南各族"/>。

西汉初年,内地和边疆经济同时得到发展的形势,为汉武帝开拓边疆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ref name="西南各族"/>。

*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武帝遣[[唐蒙]]出使夜郎,招抚夜郎侯多同,置犍为郡。接着又命[[司马相如]]招抚邛、笮,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郡。
*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张骞]]自[[大夏 (中亚古国)|大夏]]归国,建议开[[西南夷]]路,以通[[身毒]]。武帝派出的使者虽得滇王之助,但均被[[昆明夷]]阻留,未能成功。南越反,武帝欲自犍为郡发南夷兵,南夷不从,遂反,杀汉使者及犍为太守。
*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平南夷,置[[牂牁郡]](今贵州大部及云南东部)。夜郎侯迎降,汉封他为王。于是西南诸夷皆争求内属。武帝以邛都为[[越雟郡]](今四川西昌地区、云南丽江、楚雄北部),以笮都为[[沉黎郡]](今四川汉源一带),以冉駹为汶山郡(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区一带),以白马为武都郡(今甘肃武都一带)。
*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又出兵伐滇。滇降,以其地为益州郡(今云南晋宁晋城),赐滇王王印,使治其族。西汉末,夜郎王兴与钩钉王禹、漏卧侯俞连年攻伐。汉遣使调解,兴等不从。
* 成帝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牂牁太守陈立杀兴,灭夜郎。[[王莽]]时,西南夷连年起兵反抗,王莽派兵镇压,连年不克。

两汉的政治、经济、文化推动西南夷地区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ref name="西南各族"/>。

=== 西域诸国 ===
{{main|西域}}
[[File:Zhang Qian.jpg|280px|thumb|left|张骞出使西域图]]
在各边境国家中,西汉最常接触的乃匈奴,早在刚立国不久,汉高祖[[刘邦]]已出手派兵攻打匈奴,但失败并在「[[白登之围]]」中被困。到[[汉武帝]]时曾十二次征伐匈奴,一度把匈奴驱出漠北,但随著征伐继续,匈奴问题始终都未能彻底解决。

汉宣帝时期,匈奴内乱加重,先是五单于争立,后是三单于互斗。汉朝充分利用匈奴内部的矛盾,扶植[[呼韩邪单于]],并于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在[[康居]]斩杀北匈奴[[郅支单于]],使南匈奴统一成为汉朝的[[藩属国]],算是解决了汉初以来的匈奴问题。

而为了对付[[匈奴]],汉武帝先后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欲联络西域诸国夹击。虽未能达到目的,但此行却加深了西域与汉朝间的往来。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汉军开始在西域的[[乌堡]]和[[蔚犁]]进行了屯田,这是汉朝势力伸入西域之始。之后,西域各国多数归降汉朝,接受汉朝的册封。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在西域正式设立管理机构—[[西域都护府]],西域至此正式纳入汉朝的疆域。之后历代统一的中原王朝都在一统中原之后,往往都会把西域纳入,即使就是[[明朝]]也纳入了[[吐鲁番汗国|吐鲁番]]和[[哈密力]]。

== 文化 ==
{{main|汉朝文化}}
=== 哲学 ===

春秋战国时代有所谓「[[儒]]墨道法」,即[[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但自行法家之法的秦朝亡国后,汉朝有鑑秦亡经验,乃先用道家之法治国,是为[[黄老之术]]。直到[[汉武帝]]时,思想上已有大改变,那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儒学深深影响中国文化之始。

儒家在秦亡之后恢复得最快,并发展成具有汉朝的特色的两汉[[经学]](详见《[[西汉经学传承列表]]》)。由于独尊儒术,儒家大量吸收法家的学说,把法家的思想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从而使两汉时期的儒家已经与先秦儒家有了根本的不同。这一过程有时称为儒家的法家化。从而产生了所谓的“[[外儒内法]]”

法家学说并没有随着秦朝的结束而消亡。在汉初仍然是较有影响的学说之一。代表人物有[[晁错]]、[[张汤]]等。但是在汉代,法家学说已经有了新的发展变化,也就是法家的儒家化。西汉中期,自[[张汤]]开始,以儒释法之风逐渐盛行,到了[[东汉]]时期,法家已经完成了儒家化并消失,成为儒家思想内核的一部分。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董仲舒]]思想

=== 宗教 ===
* [[方仙道]]和阴阳家
西汉国家宗教的建立,对礼仪在[[君权]]、维护纲常,并非很严格,汉高祖在方仙道的[[方士]]的影响下至[[汉武帝]]时期的宗教大典其功能在于追求一己成仙。经过[[儒生]]的不断努力,通过改变祭祀地点、仪式与主神等方式,才在西汉末期使国家宗教政治伦理化,但是不论东西汉的历代帝王都喜欢神仙术特别是房中术,在皇帝修炼房中术不止有美女更有俊男。并恢复了其世俗性功能,从此,封建王朝的国家宗教才成为维护统治为主要目的的宗教工具。所祭祀的神仙都是上古五方天帝,伏羲女娲等等,都有专门的神祠【祠乃魏晋南北朝以前供奉神仙房屋名称,后来才改成称呼百姓供奉祖先处】供奉祭祀。阴阳家专门推算命运,天时地理风水等;方仙道专门望气,行巫蛊,祭神,修真等。

=== 史学 ===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在中国的历史学和文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是中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ref>[http://www.northedu.com.cn/listshow/show.jsp?classid=200609191812368527&informationid=200606161633332031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北方教育网</ref>。

=== 学术 ===
* [[周髀算经]]
* [[九章算术]]
以上两个是中国最古老的数学著作。

=== 艺术 ===
'''绘画'''

西汉时期的美术起点是战国时代美术的水平,生活是直接描写的对象,开始逐步发展写实的风格,而这也是古代美术发展的新的起点。艺术的认识生活的作用,在范围上和方法上,都因汉代美术的发展而进入新的阶段<ref name="艺术">[http://www.kgzg.cn/thread-281-1-1.html 汉代美术的成就] 考古中国</ref>。

汉代美术的题材,现存的实物和文字记载所称(主要是[[壁画]]和[[建筑]][[装饰]]的题材)完全相同。现存实物更为具体,大约可以分为三类:现实生活、历史的和传说的人物故事、神话及有关自然现象的传说<ref name="艺术"/>。

西汉美术题材的多方面性,说明西汉美术的百科全书的性质。文学、历史、天文、地理、哲学等社会思想意识的内容,美术家都企图用造型的方法加以表现。相对于这一时代的历史水平,西汉美术的题材是广泛地来自社会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的<ref name="艺术"/>。

汉代美术在艺术表现上,技法古拙而风格鲜明。同时在表达主题时,善于运用绘画艺术的特长<ref name="艺术"/>。

'''雕刻'''

长安城遗址中不断出土的富有艺术装饰趣味的砖瓦残片,可作有力的证明。又从文献记载中,也表明西汉时造像雕塑已有多方面的发展从[[长安城]]遗址中不断出土的富有艺术装饰趣味的砖瓦残片,可作有力的证明。又从文献记载中,也表明西汉时造像雕塑已有多方面的发展<ref name="雕刻">[http://jifa.meishujia.cn/index.php?act=app&appid=4096&mid=4829&p=view&said=98 西汉的雕塑艺术] 中国美术家网</ref>

唐[[杜甫]]《秋兴》诗有“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即是咏此类石雕的。所有这些宫苑造像,除牛郎、织女石像现尚残存外,其它已不可见。现在能见到的西汉雕塑,主要的是[[霍去病]]墓前遗留的一组巨型石雕和近年出土的陶俑<ref name="雕刻"/>。

'''乐舞'''

汉代人们善于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感通过[[歌舞]]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也是汉代歌舞盛行的一个主要原因,汉画像石、汉俑中的图像就充分地表明了这一点<ref name="乐舞">[http://epaper.xkb.com.cn/view.php?id=866887 汉代乐舞:两千年的琴瑟余音] 新快网</ref>。

随着汉初与各国文化交流的增多,汉代[[乐器]]的数量、质量、品类和新乐器的研制,以及乐队的形制、结构、类型等方面都产生了新的突破与发展。汉代乐器的发展已脱离了上古时代凝重、质朴的特点,纤细柔婉的管弦乐器更多地代替了“以钜为美”的“钟磬乐”。汉代器乐的表现形式为:独奏、合奏与伴奏<ref name="乐舞"/>。

器乐的合奏与伴奏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但是在民间音乐文化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陶俑和汉画像石中,各种音乐表现形式大都离不开器乐的演奏与伴奏,尤其伴奏是乐舞以及杂技百戏表演所必备的。伴奏乐队多以丝竹乐器为主,其规模及人数根据墓主人的身份和经济实力的不同而异。在歌、舞、百戏共同构成的宏大场面中,器乐演奏为更好地表现乐舞百戏,烘托气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陶俑和汉画像石中主要的乐器有吹奏乐器,如埙、排箫、笙、笛等;弦乐器,如琴、瑟、箜篌等;打击乐器,如建鼓、鼗鼓、筑、节等<ref name="乐舞"/>。

'''角抵'''

角抵就是[[摔跤]],角抵在中国源远流长<ref name="角抵">[http://news.xinzhou.org/2010/0826/article_78964.html 角抵] 山西新闻网</ref>。[[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禁止民间私藏兵器,作为徒手相搏斗的角抵兴盛起来。汉代,民间出现了一种由“[[蚩尤戏]]”发展而成的两个人在公开场合表演的竞技活动,已经具有后来摔跤的基本特色,并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ref>[http://www.wenwuchina.com/news/zhuanti/detail/201208/02/3888.shtml 角抵] 中国文物网</ref>。

西汉帛画角抵图(摹本)中间一人戴长冠,着宽大罩衫,腰系红带,右侧一人头戴箭形茨菰叶,双手戴红镯,三人正摩拳擦掌淮备进行角抵,左方一人为裁判。汉代角抵活动十分普及,据载当时的角抵戏规模宏大,轰动[[京城]],老百姓们甚至跑几百里的路去观看助威<ref name="角抵" />。

'''青铜器'''

这个时期的青铜器包括了以实用为目的的物件,例如简单的家用容器,这些家用容器多无装饰,或仅有简单的雕刻图案<ref name="西汉">[http://db1x.sinica.edu.tw/caat/caat_rptcaatc.php?_op=?SUBJECT_ID:300018391 艺术与建筑索引典—西汉] 于2011年4月1日查阅</ref>。

'''其他'''

墓葬出土的模型及文献证据显示,[[汉高祖]]及后来的帝王可能建造了几座宫殿,宫殿内有大量陶器等物件,宫内的房间有铭刻图案作为装饰,还有上漆的彩砖<ref name="西汉" />。

<gallery>
File:Si lü yu yi.JPG|广州[[南越文王墓]][[丝镂玉衣]]
File:Western Han Dynasty Bronze Lamp.jpg|三足的煤油灯・青铜製
File:Western Han Dynasty Bronze Lamp3.jpg|煤油灯・镀金
File:ChangXingongdeng.jpg|河北満城汉[[中山靖王墓]]出土[[长信宫灯]]
File:FFM-Duftrauchbrenner.JPG|陶製香炉模 [[明器]]
File:Dame Han Guimet 2910.jpg|女性俑
File:Servante Han Guimet 2910.jpg|女性俑
File:FFM-HanWeingefäß.JPG|酒器
File:Han Bronze Mirror.JPG|徐州[[狮子山汉楚王墓]]出土铜镜
File:Mawangdui silk banner from tomb no1.jpg|[[马王堆汉墓]]出土彩绘帛画
</gallery>

== 社会 ==
=== 救济 ===
西汉政府对残疾者以及[[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出台一些特殊政策,形成了一套富有时代特征的救助体系<ref> 许荣辉 ,《西汉社会救助》,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2006年。</ref>。

=== 社会风气 ===
西汉的社会风气,有一个由“轻急”到“谨厚”、由狂放到[[保守]]的变化过程。汉代社会风气的形成与变化,受经济条件、政治演变、文化背景等重要因素的规定和影响,它们皆与儒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儒学]]的普及,统治观念的转变,是导致汉代社会风气发生变迁的最主要因素<ref> 刘厚琴 ,《儒学与汉代社会风气的嬗变》,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研究所,《天府新论》,2004年01期。</ref>。

在广汉三水镇发掘出38座汉墓时出土罕见半裸俑可以证明汉代社会风气相对较开放<ref>[http://t.qq.com/p/t/334381118806906 广汉三水镇发掘出38座汉墓 出土罕见半裸俑] 腾讯网</ref>。同时西汉时期还存在比较浓厚的[[尚武]]之风。由于数千年历史积淀的威威武风以及关中秦的勇武强悍,都在西汉时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继承和发扬<ref>[http://www.zmyg.net/zmyg_new/Article/Info.aspx?id=508 论西汉尚武之风存在的原因] 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ref>。除了拥有尚武精神之外,西汉各行各业的人都崇拜[[游侠]]。西汉时期相对宽松的社会风气正是孕育、壮大游侠群落的良好土壤。汉代的游侠讲信重义、轻财好施、仗义助人,果敢悍勇这四个核心因素在表现出独立倾向的同时,又明显地相互渗透,构成了汉代侠者的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落足在人际关系上,并强化了中国古代人际关系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它因此也延续到后世侠者的身上。汉代侠风与儒者气象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理论家孟子所倡导的儒家文化,在许多方面都与侠者精神有着若隐若现的联系。文人与侠者在“硬件”分离的同时,在“软件”上依然藕断丝连,相互影响<ref>彭卫,《游侠与汉代社会》,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ISBN:9787212065119。 </ref>。

=== 饮酒 ===
而由于西汉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生活相对安定,[[饮酒]]之风逐步盛行起来。到了汉代调整增减了[[西周]]已成体系的饮酒礼仪,相对来说方便易行,并被下层的风俗所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一些饮酒习俗。汉代人们饮酒时的座次和使用的酒具都要和其身份地位相符,否则便是僭越。因为汉代官方限制人们夜间的出行活动,所以酒宴一般都在白天举行,而独饮则不受时间限制<ref name="社会">王银平,《从饮酒礼俗看汉代的社会风气》,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ref>。

汉代节日众多,节日饮酒习俗初步成型。 两汉时期的饮酒往往和一些娱乐活动、政治活动、交际活动相结合。或者是借酒以乐、放松心情、愉悦心智;或者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或者是为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见证人与人之间的感情<ref name="社会"/>。

=== 公共意识 ===
汉代人的公共道德意识在强化,民风豁达豪放、尚气节,人们注重礼尚往来,但是大多信鬼神<ref name="社会"/>。

=== 体育 ===
《[[史记]]》和《[[战国策]]》最早记录了中国[[蹴鞠]]运动的情况。[[战国]]时期蹴鞠已发展成一种民间盛行的体育和娱乐活动项目。秦灭六国之后,蹴鞠运动一度沉寂。

西汉建立后,蹴鞠逐步又复兴盛。汉朝人把蹴鞠视为“治国习武”之道,在军队中和宫廷贵族中普遍流行<ref>桓宽在《书盐铁论》中说,西汉社会承平日久,“贵人之家,蹴鞠斗鸡”为乐,一般的人们也是在“康庄驰逐,穷巷蹴鞠”。</ref>。《西京杂记》上就记载:[[刘邦]]当了皇帝之后,把父亲[[刘太公]]接到[[长安]]城的[[未央]]宫养老,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刘太公却终日闷闷不乐。原来刘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层,接近凡夫走卒之辈,工作之余的娱乐活动离不开[[斗鸡]]、[[蹴鞠]]。于是,刘邦就下了一道圣旨,在长安城东百里之处,仿照原来[[沛县]][[丰邑]]的规模,造起了一座新城,把原来丰邑的居民全部迁住到新城,刘邦将其父母迁住到那里。又开始“斗鸡、蹴鞠为欢”,这才心满意足
<ref name="体育">[http://www.gmw.cn/guoxue/2013-07/31/content_8472063.htm 蹴鞠溯源] 光明网</ref>。

而[[汉武帝]]也很喜欢观看蹴鞠。《汉书》记载,汉武帝在宫中经常举行以斗鸡、蹴鞠比赛为内容的“鸡鞠之会”,后来的[[汉哀帝]]宠臣[[董贤]]的家中还专门养了会踢球的“鞠客”(类似于今天的球星)。可见,在西汉时期,足球活动的社会面更为扩大了<ref name="体育"/>。

蹴鞠运动的兴盛,还促进了研究这项运动的专著,汉代曾有人写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体育专业书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班固]]在写《汉书·艺文志》时,把《蹴鞠二十五篇》列为兵书,属于军事训练的兵技巧类,可惜后来失传了。西汉时期的[[项处]]是第一个因足球而名垂史册的人,不过他的经历却很不幸。《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名医[[淳于意]]为项处看病,叮嘱他不要过度劳累,但项处不听,仍外出踢球,结果呕血身亡,这也使得项处成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个狂热“球迷”<ref name="体育"/>。

== 君主列表 ==
{{中国君主列表/西汉}}

== 注释 ==
{{NoteFoot}}

== 参考文献 ==
{{Reflist|30em}}

== 外部链接 ==
* [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hansu/hsuml.htm 《汉书》全文]{{zh-hans}}

== 参见 ==
{{Portal box|中国|历史}}
* [[西汉诸侯王列表]]
* [[西汉丞相、相国、大司徒列表]]
* [[西汉太尉、大司马列表]]
* [[西汉御史大夫与大司空列表]]
* [[西汉太傅、太师、太保、太阿列表]]
* [[西汉官制]]
* [[汉朝经济]]

{{-}}
{{中国朝代|[[秦朝|秦]]<br />另见[[西楚]]|[[新朝|新]]<br />另见[[汉朝]][[东汉]]}}
{{汉朝历史事件}}
{{汉朝君主}}

[[Category:中国历史政权]]
[[Category:西汉| ]]
[[Category:前202年建立的国家或政权]]

[[en:Han Dynasty#Western Han]]
135,2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