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3
次編輯
變更
吴振武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吴振武| 圖像 = [[File:吴振武.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t01c319869ddf3c1d61.jpg 原图链接]]]| 圖像說明 = 1976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历史学博士| 出生日期 = 1957年| 國籍 = 中國}}''' 吴振武 ''' ,男,汉族,1957年生于 [[ 上海 ]] ,1976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历史学博士。
现任 [[ 吉林大学 ]] 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殿爵中国古籍研究中心学术顾问 。==人物经历==1978年考取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古文字方向研究生, 1981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1984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留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任讲师, 1987年升副教授, 1992年升教授, 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考古学博士生导师。 1993年至1996年任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1995年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任联合书院高级访问学人暨中文系研究员, 1996年3月起任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2002年应邀赴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任客座教授,专业领域为中国古文字学, 2005年11月起任吉林大学校长助理兼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2008年6月至2013年1月任吉林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 2013年1月起任吉林大学副校长。 分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继续教育与网络教育、基础教育工作、博物馆。 分管部门:社会科学处、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基础教育办公室(附属中学)、博物馆(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地质博物馆)、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 ===社会兼职=== 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长(法人代表)、中国文字学会副会长、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理事、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历史学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古籍研究中心国际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等。 ==主要贡献=====学术论文=== 1、曹锦炎、吴振武:《关于〈爰釿两考〉一文的商榷》,《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4期,第24-25页。 2、曹锦炎、吴振武:《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年第2期,第215-217页。 3、《古文字中形声字类别的研究--论"注音形声字"》,《研究生论文集刊(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期。 4、《释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器物铭文中的" "和"私库"》,《史学集刊》1982年第3期,第68-69页。 5、《湖北随县刘家崖、尚店东周青铜器铭文补释(两篇)》之一,《考古》1982年第6期,第663页。 6、《战国货币铭文中的"刀"》,《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年7月,第305-326页。 7、《〈古玺汇编〉释文订补及分类修订》,《古文字学论集(初编)》,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1983年,第485-535页。 8、《读侯马盟书文字札记》,香港:《中国语文研究》第6期,1984年。 9、《战国" (廪)"字考察》,《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4期,第80-87页。 10、《谈徐王炉铭文中的"闾"字》,《文物》1984年第11期,第84页。 11、《释"受"并论盱眙南窑铜壶和重金方壶的国别》,《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辑,中华书局,1986年6月,第51-59页。 12、《〈辅师 簋〉补释》,《〈中华文史论丛〉增刊·语言文字研究专辑(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第217-218页。 13、《谈新近公布的两枚战国齐莒刀》,《文物研究》第3期,黄山书社,1988年9月,第139-141页。 14、《于省吾先生二三事》,《文物天地》1988年第4期,第2-4页。 15、《战国"信完"封泥考》,《中国文物报》1989年8月25日第三版。 16、《古玺合文考(十八篇)》,《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9年6月,第268-281页。 17、《说"苞""郁"》,《中原文物》1990年第3期,第32-36页。 18、《燕马节补考--兼释战国时代的"射"字》,江苏太仓:"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八届年会"会议论文,1990年。 19、《释 》,《文物研究》第6辑,黄山书社,1990年10月,第218-223页。 20、《试说齐国陶文中的"钟"和"溢"》,《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1期,第67-75页。 21、《说梁重釿布》,《中国钱币》1991年第2期,第21-26页。 22、《战国玺印中的"虞"和"衡鹿"》,《江汉考古》1991年第3期,第85-87页。 23、《释战国"可以正民"成语玺》,《湖南博物馆文集》,岳麓书社,1991年1月,第49-51页;又见《印林》第16卷第4期,1995年。 24、《释战国文字中的从" "和从"朕"之字》,《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中华书局,1992年8月,第490-499页。 25、《战国玺印中的"申屠"氏》,《文史》第三十五辑,中华书局,1992年6月,第48页;又见《印林》第16卷第3期,1995年 26、《十六年喜令戈考》,《海角濡樽集:罗继祖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长春文史资料》1993年第1辑,第94-95转111页。 27、《谈战国货币铭文中的"曲"字》,《中国钱币》1993年第2期,第16-21页。 28、《鄂君启节" "字解》,《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1993年10月,第273-292页。 29、《古玺辨伪二例》,《文物》1993年第11期,第77-78页。 30、《古玺和秦简中的"穆"字》,《文史》第三十八辑,中华书局,1994年2月,第6页。 31、《释双剑 旧藏燕"外司圣鍴"玺》,《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第162-165页。 32、《战国官玺释解两篇》,《金景芳九五诞辰纪念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4月,第190-195页。 33、《燕国铭刻中的"泉"字》,《华学》第二辑,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47-52页。 34、《楚帛书" 步"解》,《简帛研究》第二辑,法律出版社,1996年9月,第56-58页。 35、《齐官 考》,《尽心集:张政烺先生八十庆寿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53-161页。 36、《武陵新见古兵三十六器集录》,与张光裕合作,《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第六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7年。 37、《赵铍铭文"伐器"解》,《训诂论丛》第三辑,高雄: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中国训诂学会,1997年,第795-806页。 38、《赵十六年守相信平君铍考》,《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语言及文学系,1997年10月,第397-414页;又见《赵十六年守相信平君铍考》,《张其凡教授荣开六秩纪念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619-625页。 39、《焂戒鼎补释》,《史学集刊》1998年第1期,第4-6页。 40、《赵二十九年相邦赵豹戈补考》,《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8年10月,第170-172页。 41、《东周兵器铭文考释五篇》,《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古文字研究专号)》,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第551-557页。 42、《燕国玺印中的"身"字》,《胡厚宣先生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96-199页。 43、《释三方收藏在日本的中国古代官印》,《中国文字》新廿四期,台北:艺文印书馆,1998年12月,第83-93页。 44、《" "字的形音义--为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而作》,《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5月,第287-300页。 45、《陈曼瑚"逐"字新证》,《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第46-47页。 46、《古玺姓氏考(复姓十五篇)》,《出土文献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1998年10月,第74-88页。 47、《战国玺印中所见的监官》,《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17-121页。 48、《赵武襄君铍考》,《文物》2000年第1期,第65-69页;又见《金景芳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13-124页。 49、《古文字学一世纪》,《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1期,第14-15页。 50、《〈合〉33208号卜辞的文字学解释》,《史学集刊》2000年第1期,第20-23页。 51、《阳文秦印辑录》,《中国古玺印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0年。 52、《古文字中的借笔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辑,中华书局,2000年3月,第308-337页。 53、《楚文字中的"陵"和"陲"》,长沙:"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1年。 54、《古文字中的"注音形声字"》,《第三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文字学组:古文字与商周文明》,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2年6月,第223-236页。 55、《谈济南市博物馆藏元年相邦建信君铍》,《揖芬集:张政烺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5月,第305-308页。 56、《释侯马盟书和温县盟书中的" 公"》,《追寻中华古代文明的踪迹--李学勤先生学术活动五十年纪念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57-58页。 57、《关于古文字工具书编纂的三个问题》,《中国文字研究》第三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03-104页。 58、《曲沃北赵晋侯墓地M114出土叔夨方鼎及相关问题研究笔谈》,《文物》2002年第5期,第73-74页。 59、《蔡家岗越王者旨於睗戈新释(提要)》,《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三辑,中华书局,2002年6月,第100-101页。 60、《广东省博物馆藏王孙遗者钟辨伪》,《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2002年7月,194-198页。 61、《" "字的形音义》,《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3月,第139-148页。 62、《假设之上的假设--金文" 公"的文字学解释》,《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8页。 63、《新见古兵地名考释两则》,《九州》第三辑(先秦历史地理专号),商务印书馆,2003年4月,第131-140页。 64、《战国文字中一种值得注意的构形方式》,《汉语史学报专辑(总第三辑):姜亮夫、蒋礼鸿、郭在贻先生纪念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第92-93页。 65、吴振武、于闰仪、刘爽:《吉林大学文物室藏古陶文》,《史学集刊》2004年第4期,第94-97页。 66、《关于温县盟书中的" 公"》,《新出简帛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06-207页。 67、《朱家集楚器铭文辨析三则》,《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6月,第291-299页。 68、《关于新见垣上官鼎铭文的释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6期,第5-10页。 69、《试说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器物铭文中的" "字》,《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44-46页;又见《试说平山战国中山王墓铜器铭文中的" "字》,《中国文字学报》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第73-76页。 70、《谈虎溪山〈阎氏五胜〉中的几个字》,《康乐集--曾宪通教授七十寿庆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35-37页。 71、《新见西周爯簋铭文释读》,《史学集刊》2006年第2期,第84-88页。 72、《说徐王粮鼎铭文中的"鱼"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华书局,2006年11月,第224-229页。 73、《说甚六鼎铭文中的"以鹿四方,以从句吴王"句》,《简帛》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4页。 74、《〈鉴印山房藏古玺印菁华〉序》,《鉴印山房藏古玺印菁华》,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 75、《试释西周㺇簋铭文中的"馨"字》,《文物》2006年第11期,第61-62页。 76、《先秦"替"字补证》,《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二)》,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第421-425页。 77、《〈古兵器收藏系列丛书--弩机〉序》,《古兵器收藏系列丛书--弩机》,河北美术出版社,2007年7月。 78、《新见十八年冢子韩矰戈研究--兼论战国冢子一官的职掌》,《古文字与古代史》第一辑,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7年9月,第1-26页。 79、《范解楚简"蒿(祭)之"与李解㺇簋"燹夆馨香"》,台北:"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2007"会议论文,2007年11月。 80、《说仰天湖1号简中的"蔖疋"一词》,《简帛》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第39-45页。 81、《〈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五)文字编〉序》,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4页;又,《〈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文字编(一~五)〉序》,《中国文字研究》2008年第一辑,大象出版社,2008年6月,第121-122页。 82、《〈燕国铭刻中的"泉"字〉补说》,《古文字学论稿》,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230-235页。 83、《释西周㺇簋丙铭中的 字》,《华学》第九、十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第131-132页。 84、《谈珍秦斋藏越国长铭戈》,《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2008年9月,第311-317页。 85、《〈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研究〉序》,齐鲁书社,2009年1月,第1-2页。 ===著作教材=== 1、《〈古玺文编〉校订》,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于省吾,1984年10月。 2、《吉林大学藏古玺印选》,编撰及释文:吴振武、林澐,文物出版社,1987年9月。 3、《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主编:姚孝遂,副主编:肖丁,编辑:何琳仪、吴振武、黄锡全、曹锦炎、汤馀惠、刘钊,中华书局,1988年2月。 4、《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主编:姚孝遂,副主编:肖丁,编辑:何琳仪、吴振武、黄锡全、曹锦炎、汤馀惠、刘钊,中华书局,1989年1月。 5、《甲骨文字诂林》,主编:于省吾,按语编撰:姚孝遂,编辑人员:肖丁、王贵民、王宇信、谢济、何琳仪、吴振武、汤余惠、刘钊,中华书局,1996年5月。 6、《珍秦斋藏印【战国篇】》(考释部分),澳门:澳门基金会,2001年6月。 ==获奖记录==1991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 1992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 1994年被评选为首届"长春十大杰出青年", 1996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199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 1997年被教育部评选为首批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 1998年被评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1998年、2002年被批准为吉林省省管优秀专家, 2006年被批准为吉林省高级专家, 2011年被批准为吉林省资深高级专家, 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