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依巴谷卫星

增加 101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依巴谷卫星 ''' (High Precision Parallax Collecting Satellite,缩写为Hipparcos),全称为“依巴谷高精视差测量卫星”,是欧洲空间局发射的一颗 [[ 天体 ]] 测量卫星,用以测量恒星视差和自行,以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的名字命名。
依巴谷卫星于1989年8月8日由亚利安4号 [[ 火箭 ]] 运载升空。它本应于地球同步 [[ 轨道 ]] 上运作,但因助推火箭失效,卫星只到达近地点507千米、远地点35,888千米的狭长椭圆轨道。尽管如此,它仍能完成85%的原任务目标。与该卫星的通讯于1993年8月15日中止。
整个计划分“依巴谷实验”和“第谷实验”两部分。前者目标是测量120,000颗恒星的五个天文测量参数,精度达2至4毫角秒;后者目标是测量另外400,000颗 [[ 恒星 ]] 的天文测量参数及B-V色指数,但位置精度稍逊(20─30毫角秒)。
1996年8月,依巴谷星表和第谷星表正式完成,并于1997年6月 [[ 由欧洲空间局 ]] 出版。这两个星表的资料用来编制千禧年星图,包含全天百万余颗暗至11等的恒星,以及一万余个非恒星天体。
==发射经过==
1989年8月8日,依巴谷卫星由亚利安4号火箭运载升空。它本应于 [[ 地球 ]] 同步轨道上运作,但因助推火箭失效, [[ 卫星 ]] 只到达近地点507千米、远地点35,888千米的狭长椭圆轨道。尽管如此,它仍能完成所有科学任务。
==主要任务==
与该卫星的通讯于1993年8月15日中止。整个计划分“依巴谷实验”和“第谷实验”两部分。前者目标是测量120,000颗恒星的五个天文测量参数,精度达2至4毫角秒;后者目标是测量另外400,000颗恒星的天文测量参数 及B及[[B-V色指数 ]] ,但位置精度稍逊(20─30毫角秒)。
==主要成果==
1996年8月,依巴谷星表和第谷星表正式完成,1997年6月由欧洲航天局出版。这两个星表的资料用来编制千禧年 [[ 星图 ]] ,包含全天百万余颗暗至11等的恒星,以及一万余个非恒星天体。
依巴谷星表和第谷星表(Tycho-1)是欧洲太空总署的 [[ 依巴谷卫星 ]] 成果的主要产物。这颗卫星在1989年11月至1993年3月的四年任务中,传回了许多高精度的科学数据。
依巴谷星表至少列出了118,000颗天体测量学上精确度在千分之一 [[ 弧秒 ]] 恒星,而第谷星表列出的则略微超过1,050,000颗恒星。
这份星表包含很大数量的高精密度天体位置和测光数据。另外伴生的附录是 [[ 变星 ]] [[ 双星 ]] [[ 聚星 ]] 的特性数据,和太阳系的天文测量和测光数据。主要的部分提供了可以印制和以机器阅读的版本。
全球性的数据分析,需要处理1,000兆比特未经加工的卫星原始数据,这是一件复杂且需要漫长时间的工作,由en:NDAC和先进科学和技术基金会承担,共同制做出依巴谷目录。第四个参与合作的科学机构是INCA,负责撰写依巴谷卫星的观测程式和编译成最佳化的数据选择,在发射前就先安置在卫星的输出目录中。依巴谷和第谷星表的成果使 [[ 欧洲太空总署 ]] 等四个团体的的繁杂工作得到形式上的正式结束。  [[Category:320 天文學總論]]
248,14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