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征夷大将军

增加 36,851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Otheruses|大将军}} {{Refimprove|time=2018-07-31T12:53:36+00:00}} {{japanese|japanese=征夷大将军|kana=せいいたいしょうぐん|romaji=Seii Taishōgun|…”
{{Otheruses|大将军}}
{{Refimprove|time=2018-07-31T12:53:36+00:00}}
{{japanese|japanese=征夷大将军|kana=せいいたいしょうぐん|romaji=Seii Taishōgun|旧写=征夷大将军}}

'''-{征}-夷大将军'''在[[日本历史]]上,原为[[大和朝廷]]为对抗[[虾夷人|虾夷族]]所设立的临时的高级[[军官]]职位,本应于停战时即功成身退。「[[蛮夷|夷]]」其实是指曾在[[本州]]和[[北海道]]居住的[[虾夷人|虾夷族]]([[阿伊努族]]),而「[[将军 (军衔)|将军]]」一词指[[军阶]]中的高级领导职。征夷大将军的[[衙门]]称为[[幕府 (日本)|幕府]],故中文俗称征夷大将军为「'''幕府将军'''」,也常简称其为「将军」。

12世纪末,幕府将军转为所有[[武士]]与[[军人]]的[[首领]]、总代表。1192年,[[源赖朝]]于消灭把持朝政的武家政权[[伊势平氏]]及东北豪族[[奥州藤原氏]]之后出任征夷大将军,创立[[镰仓幕府]],一时间能够统领各地[[诸侯]]与[[军人]],故一直保留著将军之[[头衔]],以后的幕府将军皆袭用「征夷大将军」之官位。由1192年开始,大部分幕府将军或武家取代[[日本皇室]]与[[天皇]],掌握日本实际[[政权]],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为止,相关政治地位日后由[[太政大臣]]及[[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取而代之。

由于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际政权,[[明朝]][[朝廷]]也封一部分[[室钉幕府]]将军为“[[日本国王]]”(例如[[足利义满]])。而[[鎌仓幕府]]和[[江户幕府]]将军时不受封日本国王,江户幕府将军大多自号为“[[日本国大君]]”。在[[欧美]],由于将军的长期[[世袭]]统治,到后来[[欧洲人]]执访[[日本]],一直误以为「将军」就是日本的[[天皇]]。直到[[江户幕府]]末年,[[美国]]派到日本的特使也还没有弄清楚。

== 概要 ==
征夷大将军为[[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期间,被派遣至[[东国]]的高阶将军的一个称呼。其后,以武家政权之称的幕府成立后,也有'''将军'''、[[公方]]、[[冯异|大树]]<ref group="注">汉朝[[冯异]]被誉为'''大树将军''',故以「大树」[[藏词]]</ref><ref group="参">{{Cite journal|author= 吴伟明|title= 中式政治词彙在德川日本的改造与使用|journal= 九州学林|year= 2013 |issue= 32期 |pages= 123页 }}</ref>、[[冯异|大树公]]、[[御所]]等称呼。与此相似的职位有[[征狄大将军]]、[[征西大将军]]、[[征东大将军]]。

== 历史 ==
=== 奈良、平安时代 ===
所谓「征夷」,就是「征讨[[虾夷族|夷族]]」的意思。征夷大将军就是获命去征讨夷族的军事指挥官,自平安时代起率领军队出征。主要带兵对付抵抗位于京都的大和政权的虾夷人。有史记录以来第一任征夷大将军为[[大伴弟麻吕]]。在平安时代,最出名的将军为[[坂上田村麻吕]],在[[桓武天皇]]的名义下,他带领军队平定夷人。当虾夷人被赶出本州之后,征夷大将军的名号曾一度被弃用。
直到后期,[[伊势平氏]]首领[[平清盛]]于击败[[源义朝]]后任[[太政大臣]]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持国政建立第一个[[武家政权]],在往后的[[源平合战]]中,[[源义仲]]被位以此名,惟不久后就被[[源义经]]所杀。

=== 鎌仓时代 ===
在十一世纪早期,受将军保护的大名控制了日本的内政事务。其中[[清和源氏]]和[[伊势平氏]]为两个最有势力的家族,为了控制已经衰弱的[[京都]]朝廷,两家争斗不断。在1160到底部1185年间,伊势平氏控制了局面。[[平清盛]]殁后,平氏最终在[[坛之浦之战]]败于源氏,政权瓦解。[[源頼朝]]消灭[[奥州藤原氏]]后,从京都贵族和中央政府中取得政权受册封为征夷大将军。在[[镰仓]]建立了日本史上第一个以幕府将军为首的[[封建]]武家政权[[鎌仓幕府]],令自己取得实权之馀,亦令天皇在按照法律的情况下继续保持一国之君的地位。在1192年源頼朝被天皇封为征夷大将军,他发展出的军人政权被人称之为幕府。源頼朝的妻子[[北条政子]]所属的[[北条氏]]家族在源赖朝殁后取得政权。源赖朝的子嗣[[源赖家]]及[[源实朝]]相继被杀后,源氏家族被灭。幕府将军已成为傀儡,任由世袭[[执权]]一职的北条家族废立,实权落在北条氏手上。

在1274到1281年,[[蒙古帝国]]三次[[元日战争|进攻日本]]虽然皆以失败告终,却使幕府元气大伤,最终衰亡。

在1333年,北条氏摄政的镰仓幕府于[[东胜寺合战]]后被推翻。皇室中的两个家族,一为[[大觉寺统]],另一是[[持明院统]],相争[[帝位]]。经镰仓幕府的协调后,两个家族决定以更替方式轮流即位,即[[二统迭立]]。惟在1331年,大觉寺统不满此制,最后后醍醐天皇被流放。[[足利尊氏]]于大概1334至1336年间,为后醍醐天皇夺回帝位。

天皇对幕府发动的战争,使皇室大量用人,导致分地不足。此问题日益恶化,使足利尊氏后来倒戈,1336年推翻后醍醐天皇亲政的「[[建武政权]]」,建立由[[室钉幕府]]领导的新政权,进入[[室钉时代]]。

===鎌仓时代之后===
1335年,[[足利尊氏]]利用前往东国平乱时机,在镰仓反叛,1336年1月攻入京都,3月退出京都进军九州。以后醍醐天皇为代表的朝廷派遣[[新田义贞]]前往平叛,两军与兵库凑川决战,新田义贞大败,足利尊氏再次攻入京都,后醍醐天皇出逃,尊氏拥立[[光明天皇]],并将后醍醐天皇监禁。
尊氏控制京都后,自任征夷大将军,[[室钉幕府]]正式建立。同年12月,后醍醐天皇逃至[[吉野]],宣布重开朝政。京都的光明天皇朝廷为北朝,吉野的后醍醐天皇朝廷为南朝,日本正式进入[[南北朝时代 (日本)|南北朝时期]]。1336年11月7日,室钉幕府公布《建武式目》,标志著足利幕府统治的建立。1350年2月,足利尊氏之弟[[足利直义]]背叛北朝朝廷投靠南朝,并与1351年1月率军大败幕府军,2月尊氏与直义和好,但不久又因南北统一主张的不同再次反目。1353年2月,尊氏杀直义。1358年4月,尊氏殁,12月,[[足利义诠]]继任第二代将军。1367年11月,[[足利义满]]就任第三代将军,1392年,北朝统一南朝。南北朝时代结束。

1467年,幕府三管领中的[[细川胜元]]与四职中的[[山名宗全]]等[[守护大名]]的争斗。其范围除九州等部分地方以外,战火遍及其他日本国土,史称「[[应仁之乱]]」。由于此一动乱,使日本进入将近一个世纪长的[[战国时代 (日本)|战国时代]],室钉幕府将军名存实亡。
1573年,[[织田信长]]流放最后一任将军[[足利义昭]],室钉幕府正式灭亡,进入[[安土桃山时代|安土桃山时期]]。

室钉幕府灭亡后,织田信长继续消灭了[[浅井氏]]、[[朝仓氏]]两家,迫使伊势国司北田具房将家督让给信长次子[[织田信雄]]。他还平定了[[三好长庆]]、[[松永久秀]]等南近畿势力。不久之后,织田信长在[[近江]]建城,作为织田政权的象徵。1575年,[[武田胜赖]]率军攻击三河长篠城,与织田、德川联军在三河设乐原展开交战。由于织田一方使用了铁炮等新式武器,造成武田家折损诸多重臣。[[长篠之战]]使[[武田氏]]走向衰落,导致后者于1582年灭亡。
武田家衰亡后,信长以近畿为核心,向四周快速扩张。1582年,织田家家臣[[明智光秀]]在信长支援攻略西国中国地方的总大将[[羽柴秀吉]]的旅途中借住宿京都本能寺之夜突然叛变,信长和嫡长子[[织田信忠]]先后战死。是为[[本能寺之变]]。
羽柴秀吉正在中国地方与毛利家作战,在政变后5天之内急行军约200公里(史称中国大返还),联合织田家其他重臣击败明智光秀,是为[[山崎之战]],亦称天王山之战。在决定织田家继承人的[[清洲会议]]上,秀吉支持信忠之子[[织田秀信]]继位。日后,秀吉逐步击败反对他的其他织田家旧臣。最终,织田信长建立的基业,基本上被丰臣秀吉完全继承。

1585年[[丰臣秀吉|秀吉]]担任[[关白]]一职,次年正式获赐丰臣氏,并就任[[太政大臣]],奠定[[丰臣政权]]。通过纪州、四国和九州征伐,[[长宗我部氏]]、[[岛津氏]]归降。1590年在[[小田原之战]]中消灭了[[后北条氏]],并使东北大名降服,成为完成[[统一]]日本壮举的第一人。

次年,丰臣秀吉将关白一职让与养子[[丰臣秀次]],自称[[太閤]],以世袭的方式宣示丰臣政权的稳定。政治上通过太阁检地、兵农分离、惣无事令等政策,为之后[[江户幕府]]的发展做了一定的铺垫。1593年,秀吉获得了次子[[丰臣秀赖]]。秀吉为了扫除秀赖继位的障碍,于1595年以涉嫌谋反的罪名把秀次赐死,同时族灭了秀次一家老小。

1598年丰臣秀吉殁后,政权由秀頼继承。秀頼在继位时年仅6岁,无力控制家臣间的矛盾,加上在[[朝鲜之役]]期间便已经开始萌芽的[[加藤清正]]、[[福岛正则]]等武功派与[[石田三成]]、[[小西行长]]等文治派的对立表面化,使丰臣家臣团彻底分裂。同时,在朝鲜之役时没有出兵,保存了大部分实力的[[德川家康]]对天下蠢蠢欲动,并无视秀吉生前禁令,开始与各地大名联姻,使得丰臣政权急速陷入混乱。1599年,秀吉生前委託之监护人[[前田利家]]病重离世,间接使德川家康成为最有政治影响力的大名,也使家康基本上垄断了对丰臣政权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对于家康专政极度不满的其他家臣[[石田三成]]、[[上杉景胜]]、[[毛利辉元]]等人连同其他仍然尽忠于丰臣家的大名,于1600年发动了[[关原之战]]与家康决战。这场决定天下谁属的战役,结果以石田三成主导的西军落败,三成被処斩,各西军大名领地被改易减封而结束。至此,日本国内反德川的势力几近消灭,天下的主导权落入德川家康手中。

在关原之战的战后处理结束后,[[德川家康]]于1603年获朝廷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并开设[[江戸幕府]]。至此丰臣政权对日本的管治正式结束,进入[[江户时代]]。在开设江户幕府后,日本各地本来臣从于[[丰臣家]]的大名纷纷转向臣服于[[德川家]],直到1614年,只剩下[[淀殿]]、[[丰臣秀赖]]母子没有对幕府表示臣服。最终德川家康在同年冬天和1615年夏天发动了[[大坂之役|大坂冬夏两役]],使丰臣家彻底灭亡,奠定[[德川家]]两百六十多年的基业直到1868年[[大政奉还]]结束。

=== 历史上存在的逸事 ===
[[黑船事件]]后,[[孝明天皇]]不满幕府不能攘夷,曾质问时任征夷大将军[[德川家茂]]何时才能征夷。

== 与天皇的关系 ==
=== 天皇任命 ===
征夷大将军由天皇任命,表面上是天皇的臣子、天皇任命下的[[军政府]]领袖,虽名同现代的[[防卫大臣]],事实上为全日本的实际最高领袖,实权相当于其他[[专制]]国家的[[君主]],地位相当于近代[[统制派]]控制的军部、现代的[[日本首相]]。天皇只是[[傀儡君主]],并由征夷大将军支配及控制。

=== 征夷大将军的法则「天皇不可侵」===
[[日本天皇]]是世俗权威和宗教象徵的结合体。从大约公元9世纪开始,天皇的世俗权威开始衰落,到[[鎌仓时代]]的[[承久之乱]]后基本沦为幕府的附属,再到[[室钉时代]]完全成为摆设。但是天皇的神权宗教及法统意义在这一过程中,非但没有弱化,甚至变的更为重要了。天皇成为了权力的来源,任何一个掌权者,若要保证自己权力的正当性或正统性,就必须要确保自己与天皇之间的关系或经过天皇象徵性的认可,如:[[摄关]]要维持自己的外戚地位,[[上皇]]则要确保自己血统的男嗣成为天皇、[[织田信长]]需要藉由天皇的权威发出给敌对势力的和谈敕命,为此信长尊重天皇。信长死后,政权逐渐移转至[[丰臣秀吉]]手上,秀吉也採取了利用天皇的态度,使天皇权威提高,并恢复皇宫的修理与朝廷的仪式。于是织田、丰臣与天皇三边,互相成为一种依赖与利用的关系、[[江户幕府]]初建时,需要朝廷的权威做为后盾,而朝廷则需要幕府的金钱援助,只好屈从幕府威势下。由于「因为天皇是神的儿子」,这种身份赋予了权力以正当性。

=== 足利义满的野心与「太上法皇和日本国王」===
1367年[[足利义诠]]逝世,时年10岁的[[足利义满]]继任将军。
1368年举行评定始,阴曆4月元服,以管领[[细川赖之]]为乌帽子亲。次年正式被授予征夷大将军的称号。由于义满年幼,细川氏一门独揽了室钉幕府的大权。细川赖之实施应安大法,强化了土地的支配,并对京都和镰仓的五山制度进行整备,强化了对宗教的统治。同时向南朝的势力圈九州岛派遣[[今川贞世]](了俊)、[[大内义弘]],弱化了南朝在这些地区的统治。,足利义满迎[[日野业子]]为妻室。为了强化对京都的支配权,1370年(应安3年)给予了朝廷对山门公人(延曆寺及其支配下的诸势力)的取缔权。1378年迁往室钉的[[花之御所]]居住,人称室钉殿。1385年参拜[[东大寺]]和[[兴福寺]],1388年游览[[富士山]],1389年参拜安艺的[[严岛神社]]等地。这一系列视察同时增强了自己的威信。

1379年,反对细川赖之派的守护大名[[斯波义将]]、[[土岐赖康]]包围了义满的邸宅,要求罢免赖之。因此赖之被免去了管领一职,以斯波义将代之。([[康曆政变]])此后幕府中的人事全被斯波一派取代,斯波义将下达了讨伐赖之的命令。但足利义满却在翌年以赖之是元老为由赦免了他,让细川和斯波两派并存互相牵制,藉此增强了将军的权力。1390年土岐赖康死后,美浓国的土岐氏陷入了内乱,义满下令讨伐土岐氏([[土岐康行之乱]])。
1391年,足利义满又介入了山名氏的内部纷争。当时山名氏兼任11国守护之职,时人称为「六分一殿」。义满巧妙地让山名氏清起兵,同年12月派兵讨伐他,史称[[明德之乱]]。
而且义满在1378年阴曆3月兼任右近卫大将,五个月后兼任权大纳言,受到了关白二条良基的支持,积极参加朝廷的事务;翌年就发生了[[兴福寺]]僧众抬著[[春日大社]]的神木入京强诉的事件。由于春日大社是[[藤原氏]]的家寺,朝中的藤原氏公卿十分畏惧,不敢入宫供职。义满认为自己是源氏后人,依旧出仕如前。此后义满扶持朝廷,对寺社势力进行严厉打击。
义满超越了祖父尊氏和父亲义诠,先后昇任内大臣和左大臣。而1382年[[后圆融天皇]]退位,亲义满的[[后小松天皇]]即位。后圆融虽名义上开设院政,但实权都归义满执掌。1383年担任源氏长者,兼任淳和奖学两院别当,受封「淮三后」的称号,成为了公家和武家双方势力的首领,朝廷中几乎没有反对义满的势力。
1392年,南朝的势力不断衰退,南北朝统一已成为必然发生的事情。在大内义弘的中介下,足利义满与南朝谈判。最终以[[持明院统]]和[[大觉寺统]]交替继承帝位为条件,南朝的[[后龟山天皇]]退位,并将三神器交给后小松天皇。南北朝统一。然而,在北朝后小松天皇得到三个神器后,宣布由自己的皇子实仁亲王继承皇位。被夺去了神器的南朝也只能屈服于北朝的统治。
1393年,与足利义满不和的后圆融上皇逝世,义满的权力完全巩固。次年义满将将军之职让给了儿子[[足利义持]],自己则隐居继续执掌政治。同年昇从一位太政大臣,翌年出家,法号道义。义满出家是为了更有力地控制寺社势力。在义满出家之际,以斯波义将带头,不少武家和公家的头面人物都追随他出家。
1395年,足利义满罢免了能够独自掌管地方政务的九州探题今川贞世。1399年,大内义弘在西国举兵,义满发兵镇压([[应永之乱]])。此后义满彻底排除了西日本地区的反对势力。

足利义满在任期间,一直非常期望同明朝进行贸易。自1374年起曾数次向[[明朝]]派遣使节。1374年和1380年,足利义满以「日本征夷将军源义满」的名义向明朝朝贡,要求与明朝贸易。然而明朝拒绝了室钉幕府的要求,理由是明朝认为大觉寺统(南朝)的「日本国王怀良」(或作良怀,[[怀良亲王]])才是日本正统君主,而持明院统(北朝)皇室则是乱臣。足利义满是北朝派系的军官,更不应与之通交。因此在[[明太祖]]在位期间,明朝拒绝了同室钉幕府的贸易。
1401年,足利义满又以「日本国淮三后源道义」为名,遣博多的商人肥富、僧人祖阿赴明朝。当时[[怀良亲王]]势力衰落,建文帝封义满为「[[日本国王]]」,并要求足利义满取缔倭寇。在使者返回日本之际,明朝发生了燕王朱棣夺位的靖难之变。
[[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后,派遣使臣分赴四方。1403年琉球、日本、暹罗各国使节到中国朝贡,建立了宗藩与册封关系。1404年,足利义满又遣使赴明,贺册立皇太子。当时对马、一岐一带的倭寇骚扰明朝沿岸,明成祖要求足利义满进行抓捕。义满发兵歼灭倭寇,献倭寇首领20人。足利义满频频入贡,同时受明朝封赏,与明朝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明朝对日本颁发勘合符(一种类似存物牌的证明),日本以属国的名义对明朝进行朝贡贸易。明朝赐足利义满「日本国王」金印一枚,足利义满回书自称「日本国王,臣源义满」。

死后朝廷追赠他「鹿苑院太上法皇」的称号,[[足利义持]]在[[斯波义将]]的强烈反对下辞退了这个称号。但[[相国寺 (日本)|相国寺]]则接受了这个称号,称之为「鹿苑院太上天皇」。

=== 德川家康的神格化「东照大权现」 ===
1616年,[[德川家康]]以七十五岁高龄病殁。半个月前,垂死的家康将[[本多正纯]]、南光坊[[天海]]、金地院[[崇传]]等人叫到枕边,以遗言託付天海等人处理有关葬礼的仪式和庙号,家康说:“遗体暂存[[久能山]],葬礼到增上寺举行,灵位供在三河大树寺,待一周年忌日时移往日光山,建一座小堂供奉,永为关八州镇守。”德川家康殁后,[[江户幕府]]拟将其神格化,为瞭如何祭祀家康的问题,天台宗与禅宗展开争论,天海主张把家康作为“权现”以“山王一实神道”来祭拜,崇传主张家康的庙号作为“明神”以“吉田神道”来祭拜。由于无法确定两方意见,二代将军[[德川秀忠]]于是询问天海,而天海以“明神”是作为豊国大明神而被[[丰臣秀吉]]所採用的庙号、但那之后的丰臣氏却因此灭亡,所以相当不祥而建议秀忠考虑,于是秀忠认同天海的看法,就把家康的庙号以“东照大权现”来命名。

== 历代征夷大将军 ==
* 对于在源赖朝之前的[[虾夷]]征讨使长官,其性质类似于征夷大将军,故亦收录。
{| class="wikitable"
|-
!历代
!名
!就任
!退任
!备注<ref group="注">为该将军就任及退任时官位。及死后所赠官位。</ref>
|-
| ||[[巨势麻吕]]||[[和铜]]二年三月初五<br />(709年4月19日)|| ||'''镇东将军'''<br />[[左大弁]][[正四位下]] 
|-
| ||[[多治比县守]]||[[养老]]四年九月二十九<br />(720年11月3日)|| 养老五年四月<br />(721年5月)||'''持节征夷将军'''<br />[[播磨国|播磨]][[按察使]]正四位下 
|-
| ||[[藤原宇合]]||[[神龟]]元年四月初七<br />(724年5月4日)|| 神龟二年闰正月<br />(725年3月)||'''持节大将军'''<br />[[式部卿]][[正四位上]]
|-
| ||[[藤原麻吕]]|| [[天平]]九年正月<br />(737年2月)|| ||'''持节大使'''<br />[[参议]][[从三位]]兼[[兵部卿]]
|-
| ||[[藤原继绳]]|| [[宝龟]]十一年三月二十八<br />(780年5月7日)|| ||'''征东大使'''<br />[[中纳言]]从三位兼兵部卿
|-
| ||[[藤原小黑麻吕]]|| 宝龟11年九月二十三<br />(780年10月25日) || [[天应 (光仁天皇)|天应]]元年8月<br />(781年9月) ||'''持节征东大使'''<br />参议[[正四位下]]兼[[卫士府|右卫士督]]
|-
| ||[[大伴家持]]||[[延曆]]三年二月二十四<br />(784年3月19日)|| 延曆四年八月二十八<br />(785年10月5日)||'''持节征东将军'''<br />[[中纳言]][[从三位]]兼[[春宫大夫]]陆奥按察使 → 同左
|-
| ||[[纪古佐美]]||延曆七年七月初六<br />(788年8月11日) || 延曆八年九月初八<br />(789年10月1日)||'''征东大将军'''(《[[公卿补任]]》作征夷大将军)<br />[[参议]][[左大弁]][[正四位下]]兼春宫大夫 → 同左
|-
| |||[[大伴弟麻吕]]||延曆十年七月十三<br />(791年8月17日) || 延曆十四年正月二十九<br />(795年2月23日)||初为'''征东大使''',延曆十三年有见(794年)征夷大将军<br />[[从四位下]] → [[从三位]]・勲二等
|-
| ||rowspan="2"|[[坂上田村麻吕]]||延曆十六年十一月初五<br />(797年11月27日) ||延曆二十年十月二十八<br />(801年12月7日)||rowspan="2"|陆奥出羽[[按察使]][[从四位下]]兼[[陆奥国|陆奥守]] → [[大纳言]][[正三位]]<br />[[赠位|赠]][[从二位]]
|-
|(重任)|| 延曆二十三年正月二十八<br />(804年3月13日)||[[大同 (日本)|大同]]五年九月初十?<br />(810年10月11日?)
|-
|||rowspan="2"|[[文室绵麻吕]]||[[大同 (平城天皇)|大同]]五年九月初十<br />(810年10月11日)||[[弘仁]]二年四月十七<br />(811年5月12日||rowspan="2"|'''征夷将军'''<br />[[参议]]正四位上[[大藏卿]]兼陆奥出羽按察使 → 参议[[从三位]]
|-
|(重任)|| 弘仁四年五月三十<br />(813年7月1日)|| 弘仁五年<br />(814年)
|-
| ||[[藤原忠文]]||[[天庆]]三年正月十九<br />(940年2月29日)|| 天庆三年五月十五<br />(940年6月23日) ||'''征东大将军'''<br />[[参议]][[正四位下]][[修理大夫]]兼[[右卫门督]]
|-
| ||[[源义仲]]||[[寿永]]二年十一月初十<br />(1183年11月28日)||寿永三年正月二十<br />(1184年3月4日) ||'''征东大将军'''<br />[[从四位下]][[伊予国|伊予守]]
|-
|[[鎌仓幕府将军列表|鎌仓]]:1||[[源赖朝]]||[[建久]]三年七月十二<br />(1192年8月21日) || 建久十年正月十三<br />(1199年2月9日)||一作建久五年退任。<br />[[正二位]]前[[权大纳言]] → 同左
|-
|鎌仓:2||[[源赖家]]||[[建仁]]二年七月二十三<br />(1202年8月12日) || 建仁三年九月初七<br />(1203年10月13日)||[[从二位]][[左卫门督]] → [[正二位]]
|-
|鎌仓:3||[[源实朝]]||建仁三年九月初七<br />(1203年10月13日) || [[建保]]七年正月二十七<br />(1219年2月13日)||[[从五位下]] → [[右大臣]][[正二位]][[左近卫大将]]
|-
|鎌仓:4||[[藤原赖经|藤原赖经<br />(九条赖经)]]||[[嘉禄]]二年正月二十七<br />(1226年2月25日) || [[宽元]]二年四月二十八<br />(1244年6月5日)||[[摄家将军]]、[[九条道家]]之子。<br />[[正五位下]][[近卫府|右近卫权少将]] → [[正二位]]前权大纳言
|-
|鎌仓:5||[[藤原赖嗣|藤原赖嗣<br />(九条赖嗣)]]||宽元二年四月二十八<br />(1244年6月5日) || [[建长]]四年二月二十<br />(1252年3月31日)||摄家将军、藤原赖经之子。<br />[[从五位上]]右近卫权少将 → [[从三位]][[左近卫中将]]
|-
|鎌仓:6||[[宗尊亲王]]||建长四年四月初一<br />(1252年5月10日) || [[文永]]三年七月二十<br />(1266年8月21日)||[[宫将军]]、[[后嵯峨天皇]]之[[皇子]]。<br />三品 → [[一品亲王|一品]][[中务卿]]
|-
|鎌仓:7||[[惟康亲王]]<ref group="改">惟康王→源惟康→惟康亲王</ref>||文永三年七月二十四<br />(1266年8月25日) || [[正应]]二年九月十四<br />(1289年9月29日)||宫将军、宗尊亲王之王子。<br />[[从四位下]] → 二品
|-
|鎌仓:8||[[久明亲王]]||正应二年十月初九<br />(1289年10月24日) || [[德治]]三年八月初四<br />(1308年8月20日)||宫将军、[[后深草天皇]]之[[皇子]]。<br />三品 → [[一品亲王|一品]][[式部卿]]
|-
|鎌仓:9||[[守邦亲王]]||德治三年八月初十<br />(1308年8月26日) || [[正庆]]二年五月二十二<br />(1333年7月4日)||宫将军、久明亲王之王子。<br />不详 → 二品
|-
|[[建武政权|建武]]:1||[[护良亲王]]||[[元弘]]三年六月十三<br />(1333年7月25日) ||元弘三年九月<br />(1333年10月) ||宫将军、[[后醍醐天皇]]之皇子。<br />二品[[兵部省|兵部卿]] → 同左
|-
|建武:2||[[成良亲王]]||[[建武 (日本)|建武]]二年八月初一<br />(1335年8月19日) || 建武三年二月<br />(1336年3月)||宫将军、后醍醐天皇之皇子。<br />[[上野国|上野]][[国司|太守]]四品 → 同左
|-
| ||([[足利尊氏]]<ref group="改">高氏→尊氏</ref>)||建武二年八月初九<br />(1335年8月27日)||建武二年十一月二十六?<br />(1336年1月9日?) ||'''征东将军'''<br />[[中先代之乱]]后追认就任。
|-
|[[室钉幕府将军列表|室钉]]:1||[[足利尊氏]]||建武五年八月十一<br />(1338年9月24日) || [[延文]]三年四月三十<br />(1358年6月7日)||[[正二位]][[权大纳言]] → 同左<br />赠[[从一位]][[太政大臣]]
|-
|[[南朝 (日本)|南朝]]||[[兴良亲王]]||[[延元]]四年<br />(1339年)|| ||宫将军、护良亲王之王子。<br />二品[[兵部卿]]?
|-
|南朝||[[宗良亲王]]||[[正平 (日本)|正平]]七年闰二月初六<br />(1352年3月22日) || ||宫将军(或'''征东将军'''),后醍醐天皇之皇子。<br />[[一品亲王|一品]][[式部卿]] → 同左?
|-
|室钉:2||[[足利义诠]]||延文三年十二月初八<br />(1359年1月7日) || [[贞治]]六年十二月初七<br />(1367年12月28日)||[[参议]][[从三位]][[左近卫中将]] → [[正二位]][[权大纳言]]<br />赠[[从一位]][[左大臣]]
|-
|室钉:3||[[足利义满]]||[[应安]]元年十二月三十<br />(1369年2月7日) || [[应永]]元年十二月十七<br />(1395年1月8日)||[[从五位下]][[左马头]] → [[淮三宫]][[从一位]]前[[左大臣]]<br />退任将军后为[[太政大臣]]
|-
|南朝||([[尹良亲王]]) ||[[元中]]3年八月初八?<br />(1386年9月2日?) || ||宫将军、宗良亲王之王子。<br />并未见于同时代的史料,其真实性存疑。
|-
|室钉:4||[[足利义持]]||[[应永]]元年十二月十七<br />(1395年1月8日) || 应永三十年三月十八<br />(1423年4月28日)||[[正五位下]][[左近卫中将]] → [[从一位]]前[[内大臣]]<br />赠太政大臣
|-
|室钉:5||[[足利义量]]||应永三十年三月十八<br />(1423年4月28日) || 应永三十二年二月二十七<br />(1425年3月17日)||正五位下[[右近卫中将]] → [[参议]][[正四位下]]右近卫中将<br />赠从一位[[左大臣]]
|-
|室钉:6||[[足利义教]]<ref group="改">义宣→义教</ref>||[[正长]]二年三月十五<br />(1429年4月18日) || [[嘉吉]]元年六月二十四<br />(1441年7月12日)||参议左近卫中将[[从四位下]] → 从一位前左大臣<br />赠太政大臣
|-
|室钉:7||[[足利义胜]]||嘉吉二年十一月十七<br />(1442年12月19日) || 嘉吉三年七月二十一<br />(1443年8月16日)||正五位下左近卫中将 → 从四位下左近卫中将<br />赠左大臣从一位
|-
|室钉:8||[[足利义政]]<ref group="改">义成→义政</ref>||[[文安]]六年四月二十九<br />(1449年5月21日) || [[文明 (后土御门天皇)|文明]]五年十二月十九<br />(1474年1月7日)||[[正五位下]][[左马头]] → [[淮三宫]]从一位前左大臣<br />赠太政大臣
|-
|室钉:9||[[足利义尚]]<ref group="改">义尚→义熙</ref>||文明五年十二月十九<br />(1474年1月7日) || [[长享]]三年三月二十六<br />(1489年4月26日)||从五位下左近卫中将 → 从一位[[内大臣]][[右近卫大将]]<br />赠太政大臣
|-
|室钉:10||[[足利义稙|足利义材]]<ref group="改">义材→义尹→义稙</ref>||[[延德]]二年七月初五<br />(1490年7月22日) || [[明应]]二年六月二十九<br />(1493年8月11日)||[[从四位下]][[右近卫中将]] → [[参议]]右近卫中将从四位下
|-
|室钉:11||[[足利义澄]]<ref group="改">义高→义遐→义澄</ref>||明应三年十二月二十七<br />(1495年1月23日) || [[永正]]五年四月十六<br />(1508年5月15日)||[[正五位下]][[左马头]] → 参议[[从三位]][[左近卫中将]]<br />赠[[从一位]][[太政大臣]]
|-
|室钉:10<br />(重任)||[[足利义稙]]<ref group="改">义材→义尹→义稙</ref>||永正五年七月初一<br />(1508年7月28日) || [[大永]]元年十二月二十五<br />(1522年1月22日)||足利义材重任。<br />从三位[[权大纳言]] → [[从二位]]权大纳言<br />赠从一位太政大臣
|-
|室钉:12||[[足利义晴]]|| 大永元年十二月二十五<br />(1522年1月22日) || [[天文 (年号)|天文]]十五年十二月二十<br />(1547年1月11日)||[[正五位下]][[左马头]] → 从三位权大纳言[[右近卫大将]]<br />赠从一位[[左大臣]]
|-
|室钉:13||[[足利义辉]]<ref group="改">义藤→义辉</ref>||天文十五年十二月二十<br />(1547年1月11日) || [[永禄]]八年五月十九<br />(1565年6月17日)||[[从四位下]]左马头 → [[参议]][[左近卫中将]]从四位下<br />赠从一位左大臣
|-
|室钉:14||[[足利义荣]]<ref group="改">义亲→义荣</ref>||永禄十一年二月初八<br />(1568年3月6日)|| 永禄十一年九月<br />(1568年10月) ||[[从五位下]]左马头 → 同左
|-
|室钉:15||[[足利义昭]]<ref group="改">义秋→义昭</ref>||永禄十一年十月十八<br />(1568年11月7日) || [[天正]]十六年正月十三<br />(1588年2月9日)<!-- 室钉幕府灭亡于1573年,但官方纪录《公卿补任》记录他任职到1588年。-->||参议左近卫中将从四位下 → 从三位权大纳言<br />将军解任后、[[淮三宫]]
|-
|([[本能寺之变|三日天下]])||[[明智光秀]]||天正十年六月九<br />(1582年6月28日) || [[天正]]十年六月十三<br />(1582年7月2日)||[[从五位下]][[日向]]守<br/>有文献称光秀曾受领将军一职,亦有称朝廷有颁佈但光秀未来得及受领;<br/>然从未有考证出是否确有此事的真实证据。
|-
|[[江户幕府将军列表|江户]]:1||[[德川家康]]<ref group="改">松平元信→松平元康→德川家康</ref>||[[庆长]]八年二月十二<br />(1603年3月24日) || 庆长十年四月十六<br />(1605年6月2日)||[[从一位]][[右大臣]] → [[从一位]]前右大臣<br />将军解任后为[[太政大臣]]。赠[[正一位]][[东照大权现]]
|-
|江户:2||[[德川秀忠]]||庆长十年四月十六<br />(1605年6月2日) || [[元和 (日本)|元和]]九年七月二十七<br />(1623年8月23日)||[[内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 [[从一位]][[右大臣]]右近卫大将<br />解任将军后为太政大臣。赠正一位
|-
|江户:3||[[德川家光]]||元和九年七月二十七<br />(1623年8月23日) || [[庆安]]四年四月二十<br />(1651年6月8日)||内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 从一位左大臣[[左近卫大将]]<br />辞去太政大臣。赠[[太政大臣]][[正一位]]
|-
|江户:4||[[德川家纲]]||庆安四年七月二十六<br />(1651年9月10日) || [[延宝]]八年五月初八<br />(1680年6月4日)||内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 右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br />赠太政大臣正一位
|-
|江户:5||[[德川纲吉]]||延宝八年七月十八<br />(1680年8月12日) || [[宝永]]六年正月初十<br />(1709年2月19日)||内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 右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br />赠太政大臣正一位
|-
|江户:6||[[德川家宣]]<ref group="改">纲丰→家宣</ref>||宝永六年四月二日<br />(1709年5月11日) || [[正德 (日本)|正德]]二年十月十四<br />(1712年11月12日)||内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 同左<br />赠太政大臣正一位
|-
|江户:7||[[德川家继]]||正德三年三月四日<br />(1713年3月29日) || 正德六年四月三十<br />(1716年6月19日)||内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 同左<br />赠太政大臣正一位
|-
|江户:8||[[德川吉宗]]<ref group="改">松平赖方→德川吉宗</ref>||[[享保]]元年七月十八<br />(1716年9月3日) || [[延享]]二年九月二十五<br />(1745年10月20日)||内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 右大臣正二位<br />赠太政大臣正一位
|-
|江户:9||[[德川家重]]||延享二年十月初七<br />(1745年10月31日) || [[宝曆]]十年五月十三<br />(1760年6月25日)||内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 右大臣正二位<br />赠太政大臣正一位
|-
|江户:10||[[德川家治]]||宝曆十年七月初二<br />(1760年8月12日) || [[天明]]六年九月初八<br />(1786年9月29日)||内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 右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br />赠太政大臣正一位
|-
|江户:11||[[德川家齐]]||天明七年三月初六<br />(1787年4月23日) || [[天保]]八年四月二日<br />(1837年5月6日)||内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 从一位太政大臣<br />赠正一位
|-
|江户:12||[[德川家庆]]||天保八年八月初五<br />(1837年9月4日) || [[嘉永]]六年六月二十二<br />(1853年7月27日)||从一位左大臣左近卫大将 → 同左<br />赠太政大臣正一位
|-
|江户:13||[[德川家定]]<ref group="改">家祥→家定</ref>||嘉永六年十月二十三<br />(1853年11月23日) || [[安政]]五年七月初六<br />(1858年8月14日)||内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 内大臣从一位右近卫大将<br />赠太政大臣正一位
|-
|江户:14||[[德川家茂]]<ref group="改">庆福→家茂</ref>||安政五年十月二十五<br />(1858年11月30日) || [[庆应]]二年七月二十<br />(1866年8月29日)||内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 从一位右大臣右近卫大将<br />赠太政大臣正一位
|-
|江户:15||[[德川庆喜]]<ref group="改">昭致→庆喜</ref>||庆应二年十二月初五<br />(1867年1月10日) || 庆应三年十二月初九<br />(1868年1月3日)||正二位[[权大纳言]]右近卫大将 → 内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br />[[明治维新]]后封[[从一位]][[公爵]][[贵族院议员]][[勲一等旭日大绶章]]<br />赠[[勲一等旭日桐花大绶章]]
|-
| colspan="5" style="background-color:#f2f2f2"| '''赠征夷大将军''' (死后追赠征夷大将军的人物)
|-
|||[[德川纲重]]||colspan="2"|[[宝永]]七年八月二十三(1710年9月16日)[[赠官|追赠]] ||[[甲斐国|甲斐]][[甲府藩]]主,[[江户幕府]]6代[[德川家宣]]之父。<br />[[参议]][[正三位]],赠[[权中纳言]][[从三位]],后赠[[太政大臣]][[正一位]]
|}

: '''改名'''
{{reflist|3|group=改}}

== 附注 ==
{{reflist|group=注}}

== 参考文献 ==
{{reflist|group=参}}

== 参见 ==
* [[鎌仓幕府]]、[[室钉幕府]]、[[江户幕府]]
* [[鎌仓幕府将军一览]]、[[室钉幕府将军一览]]、[[江户幕府将军一览]]
* [[武家政权]]

[[Category:征夷大将军| ]]
[[Category:日本政治人物列表]]
[[Category:日本军事史]]
[[Category:虾夷]]
[[Category:室钉幕府官制]]
[[Category:鎌仓幕府官制]]
[[Category:江户幕府官制]]
128,9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