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劳思光

增加 9,38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劳思光(| 圖像 = [[File:T011295236b674a1e8b.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1295236b674a1e8b.jpg?size=751x906 原图链接]]]| 圖像說明 = 哲学家| 出生日期 = 1927-2012),生于陕西西安,本 | 國籍 = 中國| 别 荣玮,字仲琼,号韦斋,祖籍湖南长沙,当代汉语 = 思光| 職業 = 哲 术界最具影响力的 | 知名原因 =| 知名作品 = 《新编中国 哲学 史》</br>《康德知识论要义》</br>《历史 一,台湾 惩罚》</br>《 央研究院院士 国之路向》</br>《变革与传承》 }}
1946年入读北京大学哲学系,1949年转赴台湾,1952年 '''[[劳思光]]'''(1927-2012),生 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 陕西[[西安]],本名荣玮 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及普林斯顿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1964年起 字仲琼 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 号韦斋 历任哲学系讲师、高级讲师及教授 祖籍湖南[[长沙]] 并出任香港中文大 当代汉语 研究院 术界最具影响力的[[ 哲学 学部主任,1985年于哲学系荣休 。1989年应 家]]之一, 台湾 清华大学之邀回台任哲学 [[中央 研究 所客座教授,1994年起出任台湾华梵大学哲学系讲座教授 院]]院士
1946年入读[[北京大学]]哲学系,1949年转赴台湾,1952年于[[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 劳思光 ,先后在美国哈佛大 贯中西,著 及普林斯顿大学从事研究工 极丰 。1964年起 无论 任教于香港中 、史、 大学崇基学院,历任 哲学 系讲师、高级讲师及教授 乃至金石考证等方面,皆有论述,其 并出任香港 尤以1980 文大学研究院哲学学部主任,1985年于哲学系荣休 。1989 出版的《新编中国 应[[台湾清华大学]]之邀回台任 哲学 史》, 研究所客座教授,1994年起 版以后被港 湾[[华梵 专院校广泛采用为指定 学]]哲学系讲座
劳思光学贯中西, 著作 包括《中国哲学史》三卷四册、《康德知识 极丰,无 要义》 《历 之惩罚》 哲学,乃至金石考证等方面,皆有论述,其 国文化要义》、 尤以1980年出版的 [[新编 中国 之路向》、《思光少作集》七卷、《解咒与立法》、《中国文化路向问题的新检讨 哲学史]] 、《思辨录》、《思光诗选》等约三十余种 ,出版以后被港台大专院校广泛采用为指定教材
其著作包括《[[中国哲学史]]》三卷四册、《康德知识论要义》、《历史之惩罚》、《中国文化要义》、《中国之路向》、《思光少作集》七卷、《[[解咒与立法]]》、《中国文化路向问题的新检讨》、《思辨录》、《[[思光诗选]]》等约三十余种。 2012年10月21日 在[[台北]]逝世,享年85岁。 == 人物简介 == 劳思光,湖南长沙人,本名荣玮,号韦斋,笔名思光,生于1927年。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49年来台,[[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及普林斯顿大学从事研究工作,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1989年应[[台湾清华大学]]之邀回台任哲学研究所客座教授,1994年迄今则在[[华梵大学]]任教。<ref>[http://culture.ifeng.com/whrd/detail_2012_10/22/18428136_0.shtml?_from_ralated 著名哲学家劳思光在台北逝世 享年85岁],凤凰网,2012年10月22日</ref> 劳思光学贯中西,著作极丰,无论文、史、哲学,乃至金石考证等方面,皆有论述,其中尤以1980年出版的《[[新编中国哲学史]]》,出版以后被港台大专院校广泛采用为指定教材。<ref>[http://culture.ifeng.com/whrd/detail_2012_10/22/18428136_0.shtml?_from_ralated 著名哲学家劳思光 在台北逝世 享年85岁],凤凰网,2012年10月22日</ref> 台湾[[华梵大学]]2012年10月21日晚间发布消息说,著名哲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华梵大学哲学系专任讲座教授劳思光20日晚在家跌倒,21日早送医急救,宣告不治 ,享年85岁。<ref>[http://culture.ifeng.com/whrd/detail_2012_10/22/18428136_0.shtml?_from_ralated 著名哲学家劳思光在台北逝世 享年85岁],凤凰网,2012年10月22日</ref> == 个人履历 == 1946年-1949年:[[北京大学]]哲学系修业;1952年:[[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1955年-1964年:珠海学院讲师;1964年-1985年:[[香港中文大学]]崇基书院哲学系讲师、高级讲师及教授;1969年-1970年:哈佛大学访问学人;1970年、1975年-1976年: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人;1985年-1989年:[[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1989年-1992年:国立清华大学客座教授;1992年-1993年:国立政治大学客座教授;1999年-2000年:私立[[东吴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2000年-2001年:[[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访问教授;1994年起:[[华梵大学]]哲学系讲座教授。现职:台湾[[华梵大学]]哲学系教授、[[东吴大学]]端木恺讲座教授。 '''早年''' 劳思光是湖南长沙人,他的祖父劳崇光是道光[[进士]],曾任[[两广总督]],父亲劳竞九曾加入同盟会,参与[[辛亥革命]],后跟[[蒋介石]]同学,中将退伍。由于出身翰林世家,劳思光也就打下扎实深厚的国学基础。高中毕业后就到[[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1949年赴台湾,劳思光遂随父母移居台湾,从[[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其后因反对国民党独裁,主张民主自由,引起调查局注意,幸得竞九公旧部通知危险,才被迫离开台湾,寓居[[香港]]。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劳思光的著作都被台湾列为禁书,而父母过世,也无法去台奔丧。 '''香港时期''' 劳思光到港后,专心在学术方面,先后于珠海书院、[[崇基学院]],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哲学,并在美国哈佛大学及普林斯顿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在中大崇基学院时,除任课之外,尚须编写教材,譬如劳教授就因此而完成《中国文化要义》一书。后来他更担任研究所主任一职。劳思光公务虽忙,但著作更勤,特别以《[[新编中国哲学史]]》三卷,名重于时。退休后,劳教授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及该校[[逸夫书院]]高级导师。 '''返台''' 劳思光离台前,曾立誓说除非国民党终止戒严,否则不回台湾。从香港退休后,因为台湾已经解严,1989年劳思光受[[台湾清华大学]]之邀,担任历史研究所客座教授;在台期间,劳教授先后任教于[[台湾清华大学]]、政治大学、[[东吴大学]]及[[华梵大学]],担任华梵大学教授及东吴大学端木恺讲座教授,并于2001年荣获台湾"[[行政院]]"文化奖,2002年获选"[[中央研究院]]"院士,2004年荣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劳院士两年多前接受大肠癌切除手术,术后良好。<ref>[http://news.ifeng.com/taiwan/2/detail_2012_10/22/18427959_0.shtml 当代著名哲学家劳思光在台北病逝 享寿90岁],凤凰网,2012年10月22日</ref> 2012年10月,可能因感冒导致肺积水,加上营养不良,终与世长辞。劳思光2012年10月20日晚在家跌倒,2012年10月21日上午由学生护送到急诊,但到院前已死亡,院方全力抢救,最后仍宣告无效。<ref>[http://news.ifeng.com/taiwan/2/detail_2012_10/22/18427959_0.shtml 当代著名哲学家劳思光在台北病逝 享寿90岁],凤凰网,2012年10月22日</ref> == 精神思想 == 劳思光对中西哲学不同传统皆保持一开放的态度,其思想可作早期、中期、晚期之分。早期思想接近德国观念论,其道德哲学于[[康德]]尤近,而文化哲学则有浓厚黑格尔色彩。中期思想大致以70年代至80年代初为断。他专注于[[中国哲学]]研究,完成《[[新编中国哲学史]]》三卷,在理论上已进而批判黑格尔模式,并转向分析哲学的探索。<ref>[http://www.library.hn.cn/hxrw/xdrw/shkx/laosiguang.htm 劳思光],湖南图书馆,</ref> 晚年提出高级语意学之问题,以批判现代哲学思潮,目的则在于重判不同理论语言之功能与限制,从而给不同理论适当定位。对于中西哲学传统的定性,曾就哲学功能分判为认知性与引导性两型。所谓认知性,是指其哲学功能主要摆在建立知识之上;所谓引导性,则要求生命或自我的转化。前者主要涉及智性领域,后者则偏重意志领域。东西哲学的歧异,就在这德智对别的架构下安顿。他认为儒学视文化与人生为一不断实现价值的历程,实现价值的可能性条件为人有自觉心,自觉心的能力表现在能自主地作[[价值判断]]和要求实现价值之上。他的整个道德哲学系统是建基于价值主体或自觉主体之上的。这样的价值主体,一面以最高自由为设准,一面则展现在能作价值判断之能力和实现价值之意志上,所以工夫就落在呈现及扩充是非之心和贯彻判断之实践意志之上。此一哲学观念实化于文化生活中,即成为"重德文化精神"。综合而言,他的哲学立基于价值主体或自觉主体的究心上,从而推绎出整个道德文化哲学体系。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他从单一主体与并立主体的架构,展现东方重德与西方重智文化的本质及限制,以期"上下通达"之文化精神。<ref>[http://www.library.hn.cn/hxrw/xdrw/shkx/laosiguang.htm 劳思光],湖南图书馆,</ref> = 学术荣誉 == 2000年中华民国斐陶斐学术协会杰出学术成就奖、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第四十六届学术奖、2002年台湾[[行政院]]文化奖、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2002年度及2005年度国家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2004)。<ref>[https://www.cpr.cuhk.edu.hk/sc/press_detail.php?1=1&id=1418&t=%E6%95%AC%E6%82%BC%E5%8B%9E%E6%80%9D%E5%85%89%E6%95%99%E6%8E%88&1=1&id=1418&t=%E6%95%AC%E6%82%BC%E5%8B%9E%E6%80%9D%E5%85%89%E6%95%99%E6%8E%88 敬悼劳思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2012-10-24</ref> == 著名作品 == 劳思光著作遍及文、史、哲学、考据、时论等,尤以一九八零年代所出版之《[[新编中国哲学史]]》望重于时,其中独创基源问题研究法认为哲学史不只是"历史",还要有思想,也就是哲学问题意识。他认为身为一个知识分子就是有承担精神,肩负时代使命,因此著作颇多针对时政而发。<ref>[http://www.topnews9.com/article_20121225_16121_5.html 我眼中的2012年意见领袖一百人],九个头条网,2012-12-25</ref> 劳思光亦喜欢写诗自娱,诗中常可见与诗友及同道交往,也流露对国家社会的所思所感,其诗作因延续同光体的风格,而好用典,中文学界对其诗有系列研究。 1957年7月:《康德知识论要义》(香港:友联出版社初版,1974年5月再版) 1971年:《历史之惩罚》(香港:大学生活社; 1993年台北:风云时代出版社台一版) 1981年5月:《中国之路向》(香港:尚智出版社,2+107页) 1984年-1986年:《[[新编中国哲学史]]》三卷四册 (台北:[[三民书局]]) 1988年:《变革与传承》(台北:幼狮) 1999年:《文化问题论集新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1年:《家国天下-思光时论文选》(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1年:《存在主义哲学新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3年:《虚境与希望-论当代哲学与文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 参考资料 ==
3,1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