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秦氏支祠

增加 12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秦氏支祠 ''' ,俗称秦家祠堂,是中国 [[ 浙江省 ]][[ 宁波市 ]] 一组民国建筑群,位于海曙区马衙街,天一阁南侧,建造者为宁波银行家秦际瀚。建筑始建于1923年,1925年落成。秦氏支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耗费银两20余万,汇集宁波朱金 [[ 木雕 ]] [[ 石雕 ]] [[ 砖雕 ]] 工艺于一体,其中的 [[ 戏台 ]] 尤为考究。2001年,秦氏支祠被列入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与天一阁合并保护,为宁波地区首座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祠堂建筑。秦氏支祠目前由 [[ 天一阁博物馆 ]] 管理。
==历史==
秦氏支祠为宁波湖西秦氏的祠堂,这支秦氏明代迁自慈溪,曾在宁波章耆巷建有一座祠堂。1923年,在 [[ 上海 ]] 因染料生意发迹后的秦际瀚见旧祠堂破败,决意建新祠堂,但因非秦氏嫡派,仅被秦氏族长同意建支祠。当年,其父秦君安出资20余万银元,由胡荣记营造厂承建的秦氏支祠在月湖旁的马眼漕动工建设,1925年落成,清末 [[ 状元 ]][[ 张謇 ]] 曾为支祠作《秦氏支祠记》。 [[ 抗日战争 ]] 期间的1941年,日军占领宁波,秦氏支祠被作为驻军营房使用,此后的国共内战期间曾被国军用于驻扎新兵。1951年,建筑被改为针织厂,1958年由宁波医药公司作为仓库使用。1990年医药公司迁出后, [[ 建筑 ]] 进行了维修,并于1994年成为天一阁博物馆的组成部分。
==建筑与装饰==
秦氏支祠位于马衙街74号,马眼漕北面,天一阁东园南面,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此地原为闻泽府第,清代成为后营游击署,附近有闻氏支祠和陈氏宗祠等建筑。秦氏支祠建筑风格为徽派建筑,坐北朝南,分为三进,高度依次抬高,左右有厢房。相传秦际瀚因计划修建章耆巷宗祠受阻,决意不惜钱财建造支祠,因而秦氏支祠的用工极尽考究,为当时建筑和 [[ 雕刻 ]][[ 工艺 ]] 的代表作。
秦氏支祠自南向北由照壁、石栅栏、前厅、戏台、中厅、后厅组成,两侧设有厢房。建筑西侧有面阔三间独立院落称“犹存堂”,北为女客房。
照壁位于建筑群最南端,呈八字形,长9.8米,中间高6.8米,两侧高5.1米。照壁下方为青石须弥座,墙体正中堆塑“福”字。顶部为仿木 [[ 歇山顶 ]] ,檐角上翘,鸱吻为卷龙,正脊两面分别塑有“福禄寿”三星和奎星,脊边有 [[ 仙鹤 ]] [[ 蝙蝠 ]] [[ 大象 ]] 等瑞兽,檐下有仿木 [[ 斗拱 ]]
前厅为单檐硬山顶建筑,面阔五间深三间,山墙为三岳马头墙, [[ 屋顶 ]] 垂脊有人物故事砖雕,厅前有石栏围城天井。戏台与前厅连为一体,为整座建筑中装饰最为繁复的部分。戏台平面正方形,长、宽近6米,单檐歇山顶,屋顶正脊有福禄寿三星。南部两柱与正厅檐柱合用,北部两柱独立,台面以下为梅园石质方柱,台面以上则使用一根直径15厘米的铸铁管以减小对看戏视野的影响。戏台台面上方的藻井由16条曲线组成,在顶部交汇,交汇点设置明镜一面,这样的设计俗称“鸡笼顶”。檐下题额“虚华实境”,台后题额“高悠明久”,左右题额分别为“戏凤”和“游龙”,台面三周为美人靠。戏台装饰普遍使用朱金漆木雕工艺,台后有八扇贴金屏风门,分别为“ [[ 八仙过海 ]] ”、“凤凰牡丹”、“雀梅报春”等。台面周围的美人靠也装饰有朱金漆木雕节子。
中厅为单檐硬山顶建筑,面阔五间两弄,山墙为四岳马头墙。正脊正中两面分别为双龙戏珠和凤穿牡丹图案,门下有浮雕百子游戏图。中厅前、后石柱均为楹联柱,前部明间楹联为“荷前朝北网酬庸荣膺雀服,俾后世西湖承礼群效骏奔”,次间楹联为“系出雄封驷铁车邻存旧倍,祥征异政麟游凤集缅前贤”,后部明间楹联为“ [[ ]] 非馨稷非馨知神依有在,轮焉美奂焉美颂族聚于斯”,次间楹联为“家庙有碑 [[ 颜真卿 ]] 详述祖德,祠堂作记严先生永著高风”。后厅为两层重檐硬山顶建筑,山墙为四岳马头墙。建筑面阔七间,明间和次间为单层,稍间和尽间为两层,前柱亦为楹联柱,明间楹联为“千载仰徽音永作母仪妇范,四时隆祫祭籍分女席男坛”,次间楹联为“谨盘匜滫瀡之仪礼详内则,修筐筥藻萍而祭诗美有齐”。
中厅、后厅两侧均有厢房。中厅南侧左右厢房为两层重檐 [[ 硬山顶 ]] 建筑,面阔六间,山墙为二岳马头墙,构成戏台两侧的看台,并通过一道围墙与中厅相连。厢房二层内设两层栏杆,其中外层为 [[ 装饰 ]] 性的美人靠。后厅南侧左右厢房同为两层重檐硬山顶,面阔两间,南、北侧山墙分别为四岳和三岳马头墙,正脊有福禄寿三星。 ==参考文献==
113,19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