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62
次編輯
變更
蒲壮所城
,無編輯摘要
蒲壮所城墙周长五里三十步(约2550米),高一丈五尺(约5米),底宽二丈(约7米),顶宽一丈二尺(约4米),北面城墙靠山,为圆弧形,南城面海,东、南、西面有三座瓮城,均为方形,蒲壮所城整体呈‘天 [[ 圆 ]] 地方’形状,外绕 [[ 护城河 ]] ,与 [[ 蒲江 ]] 相通。
==历史沿革==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筑城抗倭,置蒲门千户所和壮士千户所,后合为蒲壮所。城周围2500余米,高约5米,东、南、西三面各有一门。墙用三合土夯筑,内外包砌块石,城外环绕护城河。其基本保留了原建筑格局及一批 [[ 历史 ]] 、人文建筑,周围的山上还有一些 [[ 烽火台 ]] 、墩等。
蒲壮所城保存完整,选址、布局科学合理,对研究东南沿海抗倭和明代 [[ 军事 ]] 城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蒲壮所城内街巷与格局从明代至今没有变动,有城隍庙、妈祖庙、铁械局、跑马道及明代浙南民居群等多处 [[ 古迹 ]] 。1996年,蒲壮所城被中国 [[ 国务院 ]] 列为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建筑布局==
蒲壮所城北依龙山,面向大海,南方正,北弧圆,平面呈“天圆地方”形。城墙周长2400米,高3-7米,底宽6-8米,顶宽4-7米,均用条石和块石分内外各三层包砌,中间填夯土。分东南西三门,都筑有方形瓮城和城楼,城楼除西城楼已毁外,另二处尚存。另有敌台6座,城堞611口,城外有护城河、 [[ 吊桥 ]] ,当时有“千户等官十四员,旗兵一千二百三十二名”,归属金乡卫,下辖一批寨(城堡)堠(烽火台)。
平面为不规则 [[ 长方形 ]] ,基础设施构造极为合理,建城时以奠基石为中心,向东延伸至十字街,经横街转到东城门为东城街,路长305米,宽4.5米;向南延伸至南城门为南门街,路长142米,宽4米;向西延伸至西城门为西门街,路长183,宽4米;向北延伸至龙山脚下的城隍庙止为仓前街,路长149米,宽2.4米。城内街巷围绕“田”字形设计,排列整齐,街街相贯,巷巷相通,旧时倘若遇战事,疏散起来极为方便。其它小街巷在“田”字形方格内进行划分,并向四条街回形扩散,连通中心街与环城路,组成小城内的道路网络。狭窄而又幽深的道路用块石和卵石铺面,城内街巷至今几无变动。古谣称“一亭二阁三牌坊,三门四巷七庵堂,东南西北十字街,廿四古井八戏台<ref>[http://www.naic.org.cn/html/2018/gjzg_0202/38156.html 蒲壮所城的古老记忆 明代抗倭石头城],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 2018-2-2</ref>。”城内古迹有城隍庙、文昌阁、 [[ 东林寺 ]] 、西竺寺等。其中城西南角的社仓巷、铁械局、马房巷等,为当时后勤装备区域。紧依东南西城墙内侧修筑的跑马道是城内驻军往返各城门、 [[ 城楼 ]] 、敌台、瓮 城之间的主通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