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巴金

增加 2,94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人物经历
巴金
巴金
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
 
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均社”。
 
1923年,离成都去上海、南京求学。
 
1925年,8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因病于上海休养。9月,参加发起无政府主义组织上海民众社并出版《民众》半月刊。本时期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一些著作。
 
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开始写作《灭亡》。
 
1928年12月,回上海。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
 
1933年,任《文学季刊》编委。
 
1934年,赴日本旅行。
 
1935年,8月,从日本回国。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务,主编《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生活小丛刊》等。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任《救亡日报》编委,与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
 
1938年,2月,写完《春》。3月,参加文协,被选为理事。
 
1940年七月始,辗转于昆明、重庆、成都、桂林、贵阳等地,从事抗日文化宣传活动。
 
1944年5月,与萧珊在贵阳花溪结婚。[1]
 
1945年,于重庆作《第四病室》。11月返回上海。
 
1949年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文联委员。
 
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
 
1950年,7月,当选为上海文联副主席。11月,他参加了华沙第二次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后又五次访问前苏联。
 
1957年7月,任《收获》主编。同年始编《巴金文集》14卷本,至1961年编定后出版。
 
1966年8月,中国作协上海分会贴出攻击巴金的大字报,不久巴金即遭批判,被关进“牛棚”。1967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巴金被点名批判。随后在上海奉贤县“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半。
 
1972年,妻子萧珊病逝。
 
1977年,任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82年4月2日,获得1982年“但丁国际奖”,将此奖颁发给巴金是为了表彰他在文坛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1983年任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中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4年5月,作为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应邀参加了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四十七届国际笔会大会。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了《随想录》之《病中集》、《无题集》等作品。
 
90年代后出版随笔集《再思录》,编辑出版了《巴金全集》(二十六卷)等。
 
2003年11月,中国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
 
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个人作品】<br>
7,57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