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大窑龙泉窑遗址

增加 46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大窑龙泉窑遗址1.jpg|缩略图|大窑龙泉窑遗址]]
'''大窑龙泉窑遗址'''在浙江省龙泉市西南小梅镇东北10里的大窑村一带,西起高际头村,北迄坳头村,在沿溪10里的山坡上,共发现窑址53处。
龙泉窑创烧于北宋早期,兴盛于南宋至元初。早期生产盘、碗、壶、炉、瓶等,普遍以刻花为主,蔑纹趋减少,釉较薄,晶莹透明,并逐步形成自已的风格。晚期的青瓷代表为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釉色的顶峰。白胎瓷占绝大多数,为龙泉窑系的特点。明代中叶以后,由于各地制瓷业的兴起,龙泉窑逐渐衰落。清代中叶以后停烧,历时七、八百年。属南方青瓷系统,是宋元时期著名窑场之一。大窑龙泉窑遗址是中国宋代至明代龙泉窑的代表性窑址,于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省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经专家论证,确认这个窑址是明代宫廷用瓷的产地。这次龙泉窑“大发现”,颠覆了此前“龙泉窑至明代已衰落”的说法,还原了一段真实的历史。业内专家认为,这一发现在学术上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File:大窑龙泉窑遗址2.jpg|缩略图|大窑龙泉窑遗址]]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龙泉市博物馆联合对龙泉大窑枫洞岩遗址进行了主动性的考古发掘。从2006年9月14号开始,此次发掘已开展了4个多月,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2007年1月19-20日,在龙泉市召开了龙泉窑考古发掘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对枫洞岩窑址发掘清理的遗迹和出土遗物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论证。
但是,大窑龙泉窑遗址的保护仍面临盗挖盗掘、违章建设等各种人为的破坏和自然的损毁。鉴于大遗址背景环境保护所呈现的综合性、复杂性及其与地方社会发展,加大执法力度,有效、科学、合理的统筹协调,最终实现遗产价值的完整保护。
[[File:大窑龙泉窑遗址3.jpg|缩略图|大窑龙泉窑遗址]]
为此,龙泉市加大保护力度,以遗址及其环境全面、整体、安全地得以保护为原则,对大窑龙泉窑遗址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作出调整。把保护范围划定为四大片:即大窑片、垟岙头片、金村片和溪口片。保护范围涉及小梅、查田两个镇,6个村5000多名村民。
'''大窑村建设'''
[[File:大窑龙泉窑遗址4.jpg|缩略图|大窑龙泉窑遗址]]
“琉华含璋、三龟献瑞、石溪云堆、金巷流芳、琉田种玉、碧涧渔矶、溪源清隐、龟山古庙”这是大窑村《官氏家谱》中描述的 “琉田八景”,将整个大窑村的自然秀丽与文化内涵浓缩到了一起,是大窑村悠久历史的鲜明体现。
'''窑炉与窑具'''
[[File:大窑龙泉窑遗址5.jpg|缩略图|大窑龙泉窑遗址]]
窑炉有龙窑和阶级窑两种。宋元时期的窑炉均为龙窑,依 窑址分布图山坡建造,窑身狭长,前后倾斜。前端为火膛,中间为窑室,后部为排烟室。火膛平面呈半圆形。窑室前墙正中开狭长的火门,火门下有进风口。窑室似斜长的甬道,宽 2米左右,窑底呈斜坡状。两侧窑墙用砖或匣钵砌筑,墙中开设窑门。窑门和投柴孔的数量,视窑的长短而定。排烟室由烟火柱墙和后墙组成,烟火柱墙有出烟孔,排泄窑内的烟与废气。
'''社会文化价值'''
[[File:大窑龙泉窑遗址6.jpg|缩略图|大窑龙泉窑遗址]]
通过对龙泉窑遗址的保护和利用, 开展以聚落社会性质、经济生活、意识形态和埋葬制度等为内容的考古研究、学术交流活动, 不仅可以增长追根溯源的历史进程意识, 增强民族自信心, 还有助于恢复昔日繁荣和美好的生态环境, 促进现代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龙泉窑遗址及有关生态环境是历史发展、环境演变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忠实记录, 不仅是考古学研究对象, 而且也是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领域间接和直接的研究对象, 因而是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生态恢复的重要借鉴。
大窑龙泉窑遗址的主要所在区域——小梅镇在采取有效措施,在保护区范围内沿线高际头村、大窑村、洋岙头村、金村等村,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广大村民提高保护意识。小梅派出所定期对保护区进行巡察,在重点区域,即这次考古发掘所在地安排了2个民警长驻现场,加大保护力度。镇政府做好相关政策处理工作,对保护区波及影响到的20余亩土地进行征用。这20余亩的土地征用都已完成。对保护区范围内的54省道大梅口村到大窑村沿线的6个村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一方面减少自然灾害引起的对保护区的破坏,另一方面,也尽可能让村民受益。
[[File:大窑龙泉窑遗址7.jpg|缩略图|大窑龙泉窑遗址]]
龙泉市还委托东南大学编制了《大窑龙泉窑遗址保护规划》,并按程序规定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规划》设立保护范围及界桩及标志,严格控制建设、筑造工程,清除对遗址本体有侵害作用的灌木、蕨类植物,严格控制农林业耕作和种植的入地深度,对可能遭遇洪水冲击的窑址、设置引水、排水和防止滑波等措施等。此外,还规划一系列保护工程,对大窑龙泉窑遗址进行随形规整、归安加固、防水沟渠、植物清理、回填保护、覆罩保护。
8,09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