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拉丁字母

增加 9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拉丁字母.jpeg|380px|缩略图|右|<big>拉丁字母</big>[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723/e55900b312ac484ea26f2133079ea3c9_th.jp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156334503_617867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 拉丁字母 ''' (也称为罗马字母)是多数 [[ 欧洲 ]] 语言采用的字母系统,是 [[ 世界 ]] 上最通行的字母文字系统。拉丁字母作为 [[ 罗马 ]] 文明的成果之一,随着征服推广到 [[ 西欧 ]] 广大地区。
==历史==
拉丁字母主要源于伊特拉斯坎字母,大约在公元前7~前6世纪,从 [[ 希腊字母 ]] 通过伊特拉斯坎字母,成为罗马人的 [[ 文字 ]] 。根据Hammarström(在Jensen 521),B、D、O和X这四个字母应该源自传入南意大利的希腊字母Β、Δ、Ο、Χ。
没有争议的是这些字母主要源自伊特拉斯坎文化。 [[ 字母 ]] “C”的读音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F”字源自Ϝ(Digamma),在原来的伊特拉斯坎字母及拉丁字母用来表示/w/音,“FH”才是本来用作表示/f/音的字母。后来罗马人简化了“FH”成为“F”,这个字母从此就用来表示/f/音。
半元音/w/与/u/、/u:/及/j/与元音/i/、/i:/都采用同一个字母来表示,分别为“V”及“I”。
最初的拉丁字母只有21个,并没有“J”及“W”,而且只有 [[ 大写字母 ]] ,后来才增加到26个。原来的拉丁字母并没有“U”字,但有一个字母“V”,可作元音或半元音来用;也没有“W”,因为“V”字的本来工作之一就是今日 [[ 英语 ]] “W”的功用;他们亦没有“J”字,因为“I”本身可以当作半元音来用。直 到11 到[[11 世纪 ]] 才从“I”中分化出“J”,从“V”分化出“U”,又从“U”分化出“W”。
==主要字母==
拉丁字母主要有以下26个字母。不过,虽然名称上叫作拉丁字母,拉丁文其实没有用J、U和W这三个字母(以I、V、V代替)。在古拉丁文中,连Y、Z也都不用(以I、D代替),甚至G、K、X也很少用(以Q、C、QS代替),是在罗马征服 [[ 希腊 ]] 或其他地区后才引进。因此,古拉丁文应该只有21个字母,再精省掉G、K、X后,所得18字母应该是最精省的纯拉丁字母 。
==使用范围==
拉丁字母的传播和 [[ 基督教 ]] 的传播密不可分。整个西欧和 [[ 美洲 ]] (加拿大北方和原住民音节文字一起并列使用)、 [[ 澳洲 ]] 、非洲(除北非和 [[ 埃塞俄比亚 ]] 外)的语言,以及东欧的波兰语、捷克语、纳瓦特语、斯洛文尼亚语、罗马尼亚语、摩尔多瓦语、匈牙利语(与古匈牙利字母并列使用),还有 [[ 亚洲 ]] 的越南语、马来语、印尼语、菲律宾语、土耳其语和东帝汶德顿语都采用拉丁字母。
由于早期的欧洲殖民主义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原本使用其它文字之语言,如越南语、土耳其语、马来语、印尼语、菲律宾语、毛利语、斐济语等一些 [[ 亚洲 ]] 、美洲、 [[ 大洋洲 ]] 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原住民语言等,也纷纷改用了拉丁字母。[[2]。17 17 世纪 ]][[ 荷兰 ]] 人入侵台湾,为与当地西拉雅人政治、商业交流,便以拉丁字母为西拉雅语文字化,成为台湾历史上第一个使用拉丁文字的语言。后随着开放基督教传教士来台宣教之关系,为传教和语言保存之需要,使得台湾原住民族各语言全面采用拉丁字母为其文字。
中国在1605年( [[ 明朝 ]] 万历三十三年)出现的汉语的拉丁字母拼写方案;1958年开始使用的汉语拼音也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1950年代以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 为中国西南部一些没有成熟文字系统的 [[ 少数民族 ]] 新创制的文字也多以拉丁字母作为基础,如壮语、布依语、苗语等。
而其他没有以拉丁字母为书写文字的 [[ 国家 ]] 也都有拉丁字母的转写方式以利和国际接轨,目前仅只有埃塞俄比亚通行的吉兹字母还未有明确的拉丁字母转写方案。
40,48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