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重華宮

增加 10,940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重華宮''',位于紫禁城内廷西路西六宫以北。重華宮院落以东是漱芳斋,以西是厨房。清朝乾隆年间,由乾…”

'''重華宮''',位于[[紫禁城]]内廷西路[[西六宫]]以北。重華宮院落以东是[[漱芳斋]],以西是厨房。[[清朝]][[乾隆]]年间,由乾西五所改建。

==介紹==
'''重华宫'''所在区域,原来属于[[明朝]]乾西五所。清朝乾隆年间,对乾西五所进行了改建,将二所改建为重华宫,一所改建为漱芳斋,三所改建为重华宫的厨房,四所、五所则拆毁改建[[建福宫]]及[[建福宫花园]]。<ref>张加勉,解读故宫:一座宫殿的历史和建筑,黄山书社,2013年</ref>

重华宫原来是[[明朝]]乾西五所之二所。[[乾隆帝]][[弘历]]当皇子时,起初居住在[[毓庆宫]],[[雍正]]五年(1727年)成婚之后移居乾西二所,雍正十一年(1733年)被封为“和硕宝亲王”,住地获赐名“乐善堂”。弘历登基后,此处作为肇祥之地升格为宫,称“重华宫”。

“重华”一名出自《[[尚书 (书籍)|书]]·舜典》[[孔颖达]]疏:“此[[舜]]能继[[尧]],重其文德之光华”。大学士[[张廷玉]]、[[鄂尔泰]]拟此宫名“重华”,意在歌颂[[乾隆帝]]有舜之德,继位名正言顺,可使国家获得尧舜之治。

乾隆八年(1743年)起,每年新正召集内廷大学士、[[翰林]]等人到重华宫赐茶宴联句。乾隆帝通常另作律诗一、二首,命人刻匾悬挂在崇敬殿内檐,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时已经挂满了崇敬殿四周。后来,[[嘉庆帝]]将重华宫茶宴联句作为祖宗家法,在每年正月初二至初十期间举办。[[道光]]年间仍然时有举办,到[[咸丰]]以后才终止。

重华宫沿用过去乾西二所的三进院落的格局。主要建筑有:
*重华门
*崇敬殿:位于重华门内,为前院正殿。崇敬殿原为乾隆帝当和硕宝亲王时的居所,乾隆五年(1740年)扩建。<ref name="chenshe">{{Cite web|title=清朝宫廷陈设欣赏 打印页面-中华古典家具网|url=http://www.cfucn.com/e/DoPrint/?classid=150&id=10824|accessdate=2019-09-30|work=www.cfucn.com}}</ref>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正中接[[抱厦]]三间,是改建后添加。明间开门,古钱纹棂花槅扇门四扇,其他是槛窗。
**乐善堂:为崇敬殿的明间及东、西次间。崇敬殿内明间正中悬挂弘历当和硕宝亲王时亲笔题写的匾额“乐善堂”。两侧楹联为[[乾隆帝]]自拟、大臣[[张廷玉]]敬书的“聖訓光昭敬誠常自勖,天倫敦敘忠孝在躬行”。殿内正中的台上设宝座,宝座后为三扇屏风,两侧为宫扇、香几、香筒等等,香几上承太平有象、甪端各一对。该陈设为乾隆帝登基后御临重华宫时所用。
**东暖阁:为崇敬殿的东梢间。内供佛像。东暖阁内悬挂[[康熙帝]]题的“意叶心香”匾,楹联“莲花贝叶因心见,忍草禅枝到处生”。
**西暖阁:为崇敬殿的西梢间。内供佛像。西暖阁内悬挂[[乾隆帝]]题的“吉云持地”匾,楹联“满字一如心得月,梵言半偈舌生莲”。
*重华宫:位于崇敬殿以北,为中院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黄琉璃瓦[[硬山顶]],明间开门,其他都是槛窗,前接抱厦3间。重华宫内明间与东次间、西次间都用紫檀雕花槅扇分隔,槅扇雕刻十分精美,为紫禁城内檐装修的精品,东次间槅扇在[[光绪]]十七年(1891年)拆除,改成子孙万代葫芦落地罩。华宫前外檐上悬挂“重華宮”陡匾。
**重华宫西梢间
**重华宫西次间:西次间是[[乾隆帝]]赐群臣茶宴、赋诗联句、休息观戏之所。北墙靠墙陈设有紫檀雕花顶竖柜。西墙靠墙陈设紫檀雕花平头案,案上置紫檀透雕楼阁嵌玉人插屏,屏上方的西墙上有[[乾隆帝]]御笔的贴落。
**重华宫明间
**重华宫东次间
**重华宫东梢间(芝蘭室):东梢间是乾隆帝御临重华宫时的休息之所。室内东侧为一通炕,上面靠墙置有十二扇炕屏,屏心雕有十二月花卉图。屏前为一炕几,两侧是炕案,案上陈设着帽架、文玩。炕前放有香炉。炕上方的东墙上悬挂“芝蘭室”匾。炕上北侧靠北墙也置有一炕几,其上方的北墙上有[[乾隆帝]]御书的字幅一张。炕的外侧靠北墙置有一紫檀长桌,桌上是茶具及文玩,长桌上方的北墙上悬挂[[玳瑁]]框[[象牙]]的《鹤鹿同春图》挂屏。
**葆中殿:重华宫的东配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黄琉璃瓦硬山顶。殿内额曰“古香斋”,曾经用来收贮《[[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浴德殿:重华宫的西配殿。殿内额曰“抑斋”,曾经是[[乾隆帝]]的书室。
**井亭:重华宫所在中院内的东西两侧各有井亭1座。东井亭内有井,西井亭仅为和东井亭对称而设。
*翠云馆:位于重华宫以北,为后院正殿,两侧带有耳房及东西配殿。翠云馆面阔五间,进深一间,黄琉璃瓦硬山顶,明间开门,其他都是槛窗。翠云馆内有黑漆描金装修,非常精美。翠云馆的间隔采用四扇金漆山水图隔扇组合而成,隔扇上部是勾云纹窗棂。隔扇一侧的墙上挂有紫檀百宝嵌博古图挂屏,另一侧对称挂有紫檀框漆地百宝嵌花鸟图挂屏。
**翠云馆西梢间:西梢间北墙装饰成上、下两层,上层为阁楼式,下层为炕。阁楼上设有八扇花鸟图屏风。炕上有炕桌和炕案,两侧是紫檀框双面绣的隔扇。炕下西侧陈设紫檀雕花大案,东侧为书格式帘子隔尘<ref>{{Cite web|title=翠云馆西梢间陈设 翠云馆西梢间|url=http://www.nanlingjiaju.com/zhishi/1382.html|accessdate=2019-09-30|publisher=广州南岭家具|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29185023/http://www.nanlingjiaju.com/zhishi/1382.html|archivedate=2013-10-29|dead-url=yes}}</ref>。
**翠云馆西次间:
**翠云馆明间:
**翠云馆东次间:东次间的匾曰“长春书屋”,是[[乾隆帝]]即位前的读书处。东次间与东梢间之间,设有一祥云门。門的兩側朝西挂有對聯“四季風光無盡藏,百城古帙有餘香”,門上方朝西掛“養雲”匾。
**翠云馆东梢间:东梢间内祥云门侧的黑漆描金插屏,以及靠东墙的紫檀长桌等家具陈设,均是清朝乾隆时期的原状。
* 玉粹軒:
** 玉粹軒位於寧壽宮花園第四進院落。明間貼落畫中繪有乾隆三十七年(1773年)《元旦試筆》詩中的兩句:「億萬人增億萬壽,泰平年值泰平春」,為知名春聯句。。


==漱芳斋==
漱芳斋原是乾西五所之头所,创建于[[明朝]][[永乐 (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乾隆帝]]即位后,将乾西五所之二所改建为重华宫,遂将头所改建为漱芳斋,并建设戏台,作为重华宫宴集演戏的场所。<ref name=shufangzhai>{{cite web|url=http://www.dpm.org.cn/www_oldweb/China/phoweb/BuildingPage/6/B2613.htm|title=漱芳斋|work=故宫博物院|accessdate=2019-09-3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21192707/http://www.dpm.org.cn/www_oldweb/China/phoweb/BuildingPage/6/B2613.htm|archivedate=2013-10-21}}</ref>

乾隆年间,皇帝每年新正先到西苑[[北海公园|阐福寺]]拈香,随后来到漱芳斋开笔书福。每逢[[万寿节]]、圣寿节、[[中元节]]、[[除夕]]等重要的节日,皇帝经常侍奉皇太后在后殿进膳、看戏,并且赐宴王公大臣。[[道光]]、[[咸丰]]、[[同治]]等朝,皇帝仍奉皇太后或皇贵太妃等人在这里用膳。[[宣统帝]]逊位后,[[同治帝]]瑜妃、瑨妃曾居住在漱芳斋芝兰室,遇到太妃诞辰日,仍在这里传戏,直到1924年溥仪被迫“即日出宫”。如今漱芳斋的建筑及内部装修均保存完好,是故宫博物院贵宾接待处。

漱芳斋是工字形殿,前殿和南房、东西配殿围合形成独立的小院,其间有游廊连接。
*前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的明间安有风门,其他均为槛窗。室内明间和次间采用落地罩分隔,东次室额题“静憩轩”,是乾隆七年(1742年)御题,为[[乾隆帝|弘历]]旧时的读书处。前殿檐下悬挂“漱芳齋”陡匾([[乾隆帝]]题)。
**东、西配殿:前殿前有东、西配殿各三间,东配殿明间前后都开门,东出即为[[御花園 (北京故宮)|御花园]]。
**戏台:该院落南房的北面接有戏台一座,和漱芳斋前殿相对。戏台是亭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重檐四角攒尖顶。台面90平方米左右,为紫禁城中最大的单层戏台。戏台前檐悬挂“昇平-{叶}-慶”匾,两侧柱上有楹联“日麗瑤臺寰宇休明傳鼓吹,風清玉漏萬方懽樂入歌謠”([[乾隆帝]]题)<ref name=yuzy>于倬云,紫禁城宫殿,三联书店,2006年,第172-173页</ref>台口分别题有“佾舞”、“諧音”。戏台南面连接的南房作为扮戏房。
**戏衣库:扮戏房南侧还有一小院,小院南侧为戏衣库(现内部已改为公共厕所)。从[[储秀宫]]的丽景轩与其西耳房之间的廊道也可向北来到此院。该小院东北角设有一门,门内有一黄琉璃影壁,门外便是[[御花園 (北京故宮)|御花园]]千秋亭。
*后殿:名叫“金昭玉粹”,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前檐的明间接穿堂和前殿相连接,其他均为槛窗。另外后殿有西耳房1间,西配房3间。后殿内的西梢间修有方形亭式小戏台一座,坐西朝东,额题“風雅存”([[乾隆帝]]題,上鈐“乾隆御筆”印),前檐的左、右柱子上各悬挂[[古琴]]形木制楹联:“自喜軒窗無俗韻,聊將山水寄清音”([[乾隆帝]]题)。小戏台下挂“膺天慶”匾([[慈禧太后]]题),小戏台有楹联“金掌露浮盤影動,蓮壺風送漏聲遲”([[乾隆帝]]题)。小戏台的台高将近0.5米,面宽及进深均不足4米,上下场门后面有较宽敞的后台,可以放戏箱或供演员化妆,此戏台现保存完好。<ref name="qgxts">{{Cite web|title=清宫戏台开创先例(清宫演戏探秘④)|url=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14489/1288687.html|accessdate=2019-09-30|work=人民网}}</ref>小戏台后面开有小门通往西耳房。后殿的东室(东隔扇)和小戏台相对,是侍宴观戏的场所,挂有“高雲情”匾([[乾隆帝]]題,上鈐“乾隆御筆之寶”印),两侧有楹联“瑞景瓊樓開錦綉,歡聲朱閣奏雲韶”([[乾隆帝]]题)。这座小戏台与[[宁寿宫花园]]倦勤斋戏台,曾供皇帝传膳时演出短小的宴戏或演出[[岔曲]]等等。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2 中國建築]]
47,91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