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國史館 (清朝)

增加 8,256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國史館''',是清朝的国史修纂及研究機關,以修纂國史、史料整理、史料採集為主要任務。 ==历史== ===非常设时期===…”

'''國史館''',是[[清朝]]的国史修纂及研究機關,以修纂國史、史料整理、史料採集為主要任務。

==历史==
===非常设时期===
国史馆原本是非常设机构,曾先后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雍正]]元年(1723年)、[[乾隆]]元年(1736年)开设。

康熙二十九年三月(1690年),山东道御史[[徐树谷]]奏请纂修[[清太祖|太祖]]、[[清太宗|太宗]]、[[清世祖|世祖]]“三朝国史”,获[[清圣祖]]批准。康熙二十九年四月,国史馆正式开设,地点设在[[武英殿]]的东、西廊房。这是清朝修史的开端。大学士[[王熙]]充监修总裁官,下设总裁、副总裁、满汉纂修官、提调、收掌、誊录、翻译等等官员。[[康熙]]朝,国史馆共开设二十多年,主要是为清朝的开国功臣作传。

[[雍正]]元年十一月(1723年),另派纂修官,重开国史馆,以便弥补[[康熙]]朝有功诸臣列传之不足,但是由于建置及工作机制有问题,导致纂修国史的成绩不甚理想。

[[乾隆]]元年三月(1736年),议准[[礼部]]左侍郎[[徐元梦]]之奏请,续修国史。此次主要编撰了太祖至世宗的“五朝本纪”。乾隆十四年十二月,五朝国史编成,国史馆再度关闭、停止修史。此次国史馆开馆期间,初步修成了天文志、时宪志、地理志、舆服志、卫志、礼志、乐志、兵志、刑法志、职官志、选举志、食货志、河渠志、艺文志等十四志,还编辑了[[顺治]]元年(1644年)到乾隆九年(1744年)的《皇清奏议》。

===常设时期===
乾隆三十年(1765年),[[清高宗]]再度开设国史馆,此后成为常设机构。此次编修正式将列传纳入正史中,并且确立了纂修国史列传之准则。清高宗提出撰述宗旨是“功过不隐、以备一代信史”,确定了修史的指导原则及国史体例,初步形成督察制,这为国史馆发展成熟奠定了基础。到[[嘉庆]]朝,扩大列传的门类,并且儒林传、文苑传等传的纂修方式取得突破。在全面恢复编撰帝纪、十四志的基础之上,继续编撰《皇清奏议》及画一臣工列传的工作,国史馆还承担了修撰《大清一统志》的任务。国史馆在该时期从人员到机构设置均有大幅增加,体制更趋健全,此为清朝国史馆的成熟期。[[道光]]之后的各朝,国史馆沿袭前朝定制,不间断地开展各项例行的纂修活动,直到清朝灭亡。

[[嘉庆]]八年谕旨:“我朝列圣相承,均经国史馆恭修本纪,敬谨贮藏。伏念皇考高宗纯皇帝圣德神功,登三咸五,业于四年春特命纂修实录,现已进呈。至三十年自应恭修本纪,以垂史册,著国史馆总裁派提调等督率謄录,就近赴[[实录馆]],将业经进呈之书,照副本钞写恪遵编纂,随时进呈,务于实录告成后,陆续办竣。其钞写实录副本,即藏贮国史馆,以资考据。至国史馆尊藏五朝本纪,尚未装潢成帙,亦著该馆将原本分函装修谨贮。”嘉庆《昧余书室全集》定本载,嘉庆帝当皇子时,曾经校国史馆书。

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国史馆设立,到1912年清朝灭亡,国史馆陆续纂修了各朝纪、志、传、表以及《大清一统志》、《皇清奏议》等史书数十种,形成了修史制度、编纂及管理方法,还有数以万计的各类档案。

1914年春,[[北洋政府|北京政府]][[中华民国国务院|国务院]]呈请设立[[清史馆]],纂修清史。同年3月9日,[[中华民国大总统|大总统]][[袁世凯]]发布大总统令,批准了国务院的呈请。同年8月,袁世凯派贴身秘书[[吴璆]],携亲笔信赴[[青岛]],礼聘前清[[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为清史馆馆长。清史馆遂正式成立,馆址设在[[紫禁城]][[东华门]]内,房屋一百余间,库房一座(即原来的国史馆书库,后成为清史馆书库),原是[[清朝]]国史馆和[[会典馆]]馆址。<ref name=qsg>[http://www.guoxue.com/master/zhushizhe/zsz04.htm 邹爱莲、韩永福、卢经,《清史稿》纂修始末研究,清史研究2007年01期]</ref>

国史馆在清朝乾隆年间成为常设机构,并非偶然。乾隆朝盛行修书设馆。《清宫述闻:正续编合编本》载,“据内阁档案,乾隆初年,内阁奏报修书各馆情形单,除国史馆及[[明史馆]]、[[实录馆]]、[[玉牒馆]]、[[文颖馆]]、[[三礼馆]]、[[一统志馆]]外,复有所谓[[八旗志书馆]]、[[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馆]]、[[纲目馆]]、[[增修时宪算书馆]]、[[朱批谕旨馆]]、[[八旗上谕馆]]、[[医书馆]]、[[律例馆]]、[[各部则例馆]]。足征修书设馆、乾隆朝最盛。”

==建筑==
《清宫述闻正编》载,“循[[文华殿]]而东南,北向者为[[内阁大库]]、户部内库、[[銮仪卫]][[銮驾库 (北京故宫)|内銮驾库]]。循库左转而北,为国史馆,南向。国史馆旧在[[午门]]内,后移置于此。”《国朝宫史续编》载,“桥之东,倚城隅南向者为国史馆。”

國史館原来设在[[熙和门]]的西南,后来迁到[[东华门]]内。《国朝宫史·卷十一·宫殿一·外朝》载,[[熙和门]]“西南隅旧为国史馆,今为[[御茶膳房|膳房库]]。”《[[钦定大清会典]]》载,“国史馆在[[东华门]]内,南向。馆旁列书库,即前此恭修实录及会典处也。先在[[熙和门]]西南,后因[[实录馆]]地较宽广,复移置今处云。”《清三朝国史馆题稿档》载,康熙二十九年[[王熙]]等题,“今纂修三朝(太祖、太宗、世祖)国史,应俟[[礼部]]将开馆日期选择,到日于[[起居注]]衙门迤北,前修圣训群房处开馆。”可见当时国史馆在[[熙和门]]西南。[[康熙]]时,[[毛奇龄]]《雪中入直史馆》诗:“谁赐锦貂还左掖,独骑羸马上东华。”由此可见似乎此时国史馆已迁至东华门内。

《啸亭杂录》载,“乾隆庚辰,特命开国史馆于东华门内,简儒臣之通掌故者司之。将旧传([[康熙|康]][[雍正|雍]]时所修者)尽行删薙,惟遵照实录档册所载,详录其人生平功罪,案而不断,以待千古公论。”《蒋氏东华录》载,“乾隆三十年十月,重开国史馆于东华门内稍北。”

《[[陶澍|陶文毅公]]全集》载,[[嘉庆]]时期,[[陶澍]]所作《初入国史馆》诗中四句:“东华之门内东傍,玉河流水交红墙。是为列朝史所藏,石渠天录储琳琅。”

清乾隆三十一年五月总管内务府大臣[[三和]][[英廉]][[四格]]折:“东华门内北边国史馆,黄琉璃瓦房九间,修理约估银三百五十八两。”此处的黄琉璃瓦房似应为国史馆书库。折并载,“国史馆书库及各项房间,嘉庆十六年、咸丰元年各修理一次。”

《瓜圃述异》载,“国史馆在东华门内,东倚禁城,草木颇盛,中建书库,数百年老屋也。传有巨蟒穴于内,长十余丈,尝见昂首城上,而尾尚见于库外。”

[[宣统]]元年,在国史馆处开设[[实录馆]],以修《[[清德宗|德宗]]实录》。[[中华民国]]初年,实录馆移出,国史馆改为[[清史馆]],于民国三年(1914年)开馆。

===国史馆书库===
国史馆书库,又称国史馆大库,是国史馆保存文献及档案的库房,主要收藏[[乾隆]]三十年后收集而来的档案以及国史馆编纂的稿本。

乾隆三十年,重修国史列传,故重开国史馆。以前国史馆中的档案送藏[[内阁大库|内阁]],至乾隆三十年重开国史馆开始,由国史馆保存,藏于国史馆书库内。
1914年北京政府在国史馆旧址成立[[清史馆]],国史馆书库也转归清史馆,改称清史馆大库。

国史馆书库位于[[东华门]]以北,紧靠紫禁城东城墙。[[明朝]]此处为太监掌管的[[御马监]]。国史馆书库是一座呈南北走向的排房,顶覆黄琉璃瓦。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2 中國建築]]
51,42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