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王得祿

增加 35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2/%E7%8E%8B%E5%BE%97%E7%A5%BF%E8%82%96%E5%83%8F.jpg" width="285">
</div>
''' 王得祿 (1770年1 '''({{bd|1770年|1 月19日 -1842年2 |1842年|2 月7日 }} ), [[表 |字]]''' 百遒 ''' [[号]]''' 玉峯 ''' ,一 号''' 慎齋 ''' [[ ]]''' 果毅 ''' [[ 福建省 ]][[ 臺灣府 ]][[ 諸羅縣 ]][[太保市| 溝尾 ]] (今 [[ 嘉義縣 ]][[ 太保市 ]] )人, [[臺灣 清治時期 |清治時期]] 著名將領,協助平定 [[ 林爽文事件 ]] ,擊潰朱濆、 [[ 蔡牽 ]] 等海盜勢力,並於 [[ 第一次鴉片戰爭 ]] 期間協防 [[ 澎湖 ]] 。王得祿生前為官至 [[ 浙江 ]][[ 提督 ]] ,加 [[ 太子太保 ]] 銜。死後追封 [[ 伯爵 ]] ,並加 [[ 太子太師 ]] 銜,為 [[臺灣清治時期| 清治時期 ]] 官位最高的臺籍官員(再次為福 建陸路 [[ 提督 ]][[ 林文察 ]] [[ 霧峰林家 ]] 成員)。另外, [[ 王得祿墓 ]] 是全臺最大的私人墓園,也是目前 [[ 嘉義縣 ]] 內僅有的兩處國定古蹟之一(另一處為 [[ 笨港水仙宮 )。<div style="clear:both"></div><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0 0 0 10px;">{{明清人物信息框| 姓名 = 王得祿| 原名 =| 圖片名稱 = | 圖片大小 = | 圖片說明 = | 最高職務 = 誥授建威將軍晉加榮祿大夫歷任福建浙江提督二等子爵世襲贈伯爵太子太師| 屆數 = | 國家 = 大清| 前任 = | 繼任 = | 爵位 = 伯爵(追封)| 籍貫 = 福建省台灣府諸羅縣(今嘉義縣)| 族裔 = 漢族| 旗籍 = | 字號 = 字百遒,號玉峯、慎齋| 諡號 = 果毅| 出生日期 = 乾隆三十四年(1770年1月19日)| 出生地點 = 福建省台灣府諸羅縣]] 溝尾(今嘉義縣太保市 | 逝世日期 = 道光二十一年(1842年2月7日)| 逝世地點 = 福建省台灣府澎湖廳(今澎湖縣) | 墓葬 =| 配偶 =| 親屬 = (子)王朝綱、王朝綸| 出身 = | 經歷 = | 著作 =}}</div>
==生平==
王得祿生於 [[清 高宗 |高宗]][[ 乾隆 ]] 三十四年 [[十二月廿三| 十二月二十三日 ]] (1770年1月19日)。先世世居 [[ 江西 ]][[ 南城 ]] 麻姑山,曾祖父 ''' 王奇生 ''' ,於 [[ 康熙 ]] 年間入伍 [[ 福建省 ]] ,任水師鎮標右營 [[ 千總 ]] ,後隨軍參與平定 [[朱一貴事件| 朱一貴之變 ]] ,而歿於 [[臺灣]][[鳳山縣 ( 臺灣 )| 鳳山縣 ]] (今 [[ 高雄市 ]][[ 左營區 ]] )獲得 [[ 蔭官 ]][[ 雲騎尉 ]][[ 世襲 ]] ,王奇生長子 ''' 王舜慕 ''' 後舉家遷居 [[ 諸羅山 ]][[太保市| 溝尾 庄]] 。王舜慕長子為 ''' 王必敬 ''' [[ 太學 ]] [[ 國子監 ]] [[ 生員 ]] ,生得四子,兄長為 ''' 王得嘉 ''' 為例貢生( [[ 秀才 ]] ),王得祿為次子也在此出生成長,十五歲時入武學堂讀書。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 [[ 林爽文事件 ]] 爆發, [[ 林爽文 ]] 攻佔 [[ 諸羅 ]][[ 縣城 ]] ,王得祿年方十七歲,主動率眾五百人擔任聯絡官,前往 [[ 臺灣府城 ]] 求援,隔年正月王得祿參與五十九次戰鬥, [[ 柴大紀 ]] 委任王得祿為 [[ 把總 ]] (七品武職)。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10月 [[ 福康安 ]] 領軍來臺,王得祿隨其收復 [[ 諸羅縣 ]] ,屢次 [[ 林爽文 ]] 部隊來犯王得祿便出城應戰,之後再被 [[ 柴大紀 ]] 委任 [[ 千總 ]] [[ 福康安 ]] 十一月並領軍攻打 [[ 大里杙 ]] (戰場在今 [[ 臺中市 ]][[ 大里區 ]] 聯絡新、舊市區橋下乾河床),成功奪下 [[ 大里杙 ]] [[ 林爽文事件 ]] 平定後,王得祿獲得實缺用 [[ 千總 ]] ,並獲賞花翎五品頂戴,可謂年少得志。
[[ 乾隆 ]] 五十八年(1793年)兄長王得嘉過世數年,王得祿為了家計,請求 [[ 閩浙 ]][[ 總督 ]] 安插官職,獲得閩浙督標右營千總職務,王得祿見到 [[ 閩浙 ]] [[ 山東 ]] 沿海一帶海盜大肆作亂,主動棄陸軍,加入水師(當時海盜肆虐,多數軍人不願意從事水師),改調督標 [[ 水師 ]][[ 千總 ]] ,隨後與 [[ 李長庚 ]] 將軍與金門鎮 [[ 魏成 ]] 消滅各處海盜。
[[清仁宗| 仁宗 ]][[ 嘉慶 ]] 十一年(1806年)5月 [[ 海盜 ]][[ 蔡牽 ]] 進攻於 [[ 鹿耳門]](今 [[ 臺南市 ]][[ 安平港]]), [[ 蔡牽 ]] 當時自稱鎮海威武王,打著 [[ 反清復明 ]] 的口號進攻 [[ 台灣 ]] ,在此戰中王得祿大獲全勝擊沉十一艘賊船,擄獲十艘賊船,又奪得當時 [[ 蔡牽 ]] 的正大光明印。8月, [[ 嘉慶帝 ]] 降旨:「王得祿著賞加總兵銜」,12月時升為福寧鎮( [[ 浙江 ]] [[ 福建 ]] 交界) [[ 總兵 ]] 。隔年6月又被調為南澳鎮( [[ 福建 ]] [[ 廣東 ]] 交界)總兵。
嘉慶十二年(1807年)7月,又打敗 ''' 朱濆 ''' 於大雞籠澳外(今 [[ 基隆市 ]][[ 和平島 ]] 附近),8月與 [[ 楊廷理 ]] 破朱濆於 [[ 蘇澳 鎮 (宜蘭縣)|蘇澳]] ,朱濆本來想在 [[蘇澳鎮 (臺灣)| 蘇澳 ]] [[羅東鎮 (臺灣)| 羅東 ]] 交界設立據點,還與西勢的 [[ 漳州 ]] 人及東、西勢的原住民拉攏,朱濆佔據 [[東勢區| 東勢 ]] 後,吳化、陳奠邦向官府頂報,王得祿與 [[ 邱良功 ]] 率領船隊進攻 [[ 蘇澳港 ]] ,朱濆慘敗後一路被追殺至 [[淡水區| 滬尾 ]] (今淡水區),最後逃回 [[ 閩粵 ]] 沿海。
嘉慶十二年(1807年)12月,清朝為了預防朱濆與 [[ 蔡牽 ]] 合作,在黑水洋之役中時為 [[ 浙江 ]][[ 提督 ]] [[ 李長庚 ]] 為了戴罪立功,在兵船不足情況下,追剿 [[ 蔡牽 ]] 的座船, [[ 李長庚 ]] 在船頭擊鼓,被 [[ 蔡牽 ]] 船上一名與 [[ 李長庚 ]] 同鄉的林阿小認出,敵兵紛紛砲轟,李長庚在戰鬥中被砲彈擊斃。
嘉慶十三年(1808年)1月,王得祿接替李長庚,擔任 [[ 浙江 ]] 提督,專門防範 [[ 蔡牽 ]] 。6月,嘉慶見原本的 [[ 福建 ]] 水師 [[ 張見陞 ]] 因剿賊怠慢,改調王得祿擔任。
嘉慶十四年(1809年)8月,王得祿與 [[ 邱良功 ]] 在魚山外海與追剿 [[ 蔡牽 ]] [[ 蔡牽 ]] 用大碇使 [[ 邱良功 ]] 的船無法動彈,王得祿則在後窮追猛打 [[ 蔡牽 ]] 將其擊沉, [[ 蔡牽 ]] 命喪海底。王得祿因平亂有功,詔任 [[ 福建 ]][[ 水師提督 ]] [[ 紫禁城 ]] 詔令 [[ 臺灣府 ]] 頒贈建功牌坊,在今 [[ 臺南公園 ]] 內),並封二等 [[ 子爵 ]] 。同年元配范夫人逝世,為卜墓園於 [[ 大仙寺 ]] 初址。
[[ 嘉慶 ]] 二十五年(1820年)7月, [[ 嘉慶帝 ]] 過世, [[ 道光帝 ]] 繼位,道光不像嘉慶一樣賞識王得祿,十一月時,將王得祿降為 [[ 浙江 ]] 提督,將王得祿部下 [[ 總兵 ]] 羅鳳山升為 [[ 福建 ]][[ 水師提督 ]] ,以此對王得祿警示。
[[清 宣宗 |宣宗]][[ 道光 ]] 二年(1822年)4月,王得祿在海上保護漁船時,舊疾復發,右眼失明,向道光皇帝請假「休養」,道光皇帝並不留任,之後數年都過著半退隱的生活。道光八年(1828年)8月,王得祿銷假,攜長子 ''' 王朝綱 ''' 上朝晉見 [[ 道光帝 ]] [[ 道光 ]] 降旨:「著回籍候旨補用」,並未獲得任用,王朝綱則分派到 [[ 刑部 ]] 學習。
道光十二年(1832年)台灣發生張丙事件, ''' 張丙 ''' 自稱開國大元帥,各地響應以殺害貪官為名,王得祿在 [[ 廈門 ]] 招募 [[ 丁勇 ]] ,事件平定後道光皇帝只封加 [[ 太子少保 ]] 虛銜。
道光十八年(1838年)嘉義縣 ''' 沈知 ''' 自稱大元帥,殺害官兵,搶奪佳冬( [[ 台南 ]] 後壁)糧倉,王得祿又率義勇,前往平亂,事定後道光皇帝追加 [[ 太子太保 ]] 銜。
[[ 道光 ]] 二十一年(1841年)前年爆發 [[ 中英戰爭]]( [[ 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朝沿海因為已經沒有巨型海盜的出現,清朝水師也已經沒有像 [[ 李長庚 ]] [[ 邱良功 ]] 等名將,並且多年沒有經歷水戰。水師將領都無人可繼,此時道光皇帝想到已經年已七十二歲的王得祿,更令年邁的王得祿駐澎湖,助 [[ 臺灣道 ]][[ 道員 ]][[ 姚瑩 ]] 協防英軍攻擊  隔年二月七日,因為澎湖氣候海風大,舊疾復發,病逝於[[澎湖]],追贈[[伯爵]],[[諡]]'''果毅'''
隔年二月七日,因為澎湖氣候海風大,舊疾復發,病逝於澎湖,追贈伯爵,諡果毅。
== 身世異說 ==
在臺南白河地區,有說法認為王德祿其實原本是木屐寮吳姓佃農之子,後來過繼給王家[1] {{r|市172}} 。木屐寮福顯宮供奉的土地公據說是王德祿向嘉慶皇帝請封才得以帶烏紗官帽[1] {{r|市172}} 。  
==影響==
目前 [[ 嘉義縣 ]] [[ 太保市 ]] ,便得名於王得祿(因王得祿官至 [[ 太子太保 ]] )。 == 相關文物 =={|class=wikitable|-!名稱!!圖片!!年代!!所在地!!備註|-|「忠義配天」匾||[[File:後甲關帝殿忠義配天匾.JPG|200px]]||嘉慶廿二年(1817年)||臺南市東區<br>[[臺南關帝殿]]|||-|[[王得祿墓]]||[[File:王得祿墓.jpg|200px]]||道光廿四年(1844年)||嘉義縣六腳鄉雙涵村||現為[[嘉義縣文化資產]](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相關條目==
*[[ 王得祿墓]] 
== 參考文獻 ==
{{reflist|refs=<ref name="市172">{{cite book|author= 張溪南. |title= 《北路煙雲172:從茄苳腳到關仔嶺》. |publisher=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date=2014-12: 頁296-299. ISBN |isbn=978-986-04-3022-6.《清史稿》卷三五○,頁11257。|pages=頁296-299}}<br/ref>《清史列傳》卷三十九。<br>《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卷三○三。<br> 姚瑩〈王提督傳〉,《續碑傳集》卷四十九。<br>《澎湖續編》卷上武備紀列傳,頁57。<br>《澎湖廳志》卷六職官名將傳,頁229。<br>《臺灣通史》卷三十二列傳四,頁802。<br> 蔡相煇、王文裕《王得祿傳》(南投:省文獻會,1997)。<br> 邱奕松〈清代水師戰略家王得祿研究〉,《嘉義文獻》21,民80.12。}}
<br>
<div style="float:left;">
{{start box}}
{{s-before| [[ 張世熊]]}}{{s-title| [[ 澎湖水師協 ]][[ 副將]]|1804年-1807年}}{{s-after| [[ 陳景星(清朝武將)|陳景星]]}}
{{end box}}
</div>{{DEFAULTSORT:Wang王}}[[Category:太保人]][[Category:清朝太子三師]][[Category:澎湖水師協副將]][[Category:清朝福建水師提督]][[Category:清朝浙江提督]][[Category:諡果毅]][[Category:王姓|De得]][[Category:台灣地方志先賢]][[Category:台灣清治時期人物]]
21,4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