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建康实录

增加 18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建康实录 ''' 》,中国六朝 [[ 史料 ]] 集,唐代许嵩撰。全书共20卷,现已残缺。这是一部记述 [[ 三国 ]][[ 国|吴]] [[ 东晋 ]] [[ 南朝 ]] 刘宋、萧齐、萧梁、陈等六朝事的史籍。因六朝皆建都建康(今 [[ 江苏 ]][[ 南京 ]] ),故以此名。作者在《序》中说,此书“具六朝君臣行事,事有详简,文有机要,不必备举。若土地、山川、城池、宫苑,当时制置,或互兴毁,各明处所,用存 [[ 古迹 ]] 。其有异事别闻,辞不相属,则皆注记,以益见知。使周览而不烦,约而无失者也。”
《建康实录》对研究魏晋 [[ 南北朝 ]] 历史及南京地区历史地理都很有参考价值。虽作于《 [[ 三国志 ]] 》、《 [[ 晋书 ]] 》、《 [[ 宋书 ]] 》、《 [[ 南齐书 ]] 》、《 [[ 梁书 ]] 》、《 [[ 陈书 ]] 》及《 [[ 南史 ]] 》之后,但保存着某些正史不载的史实和轶事。常为后来考证六朝史事者所引征。
==内容简介==
此刻本为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荆湖北路安抚使司刻递修本。半叶11行,行20字,小字双行30字,白口,左右双边框高23.1厘米,宽16.9厘米。藏于 [[ 国家图书馆 ]]
本书共二十卷, 所记史事, 起自 [[ 东汉 ]] 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 建于陈后主祯明三年(公元589年), 体例上兼采实录和纪传两体。
==作品影响==
《建康实录》为 [[ 编年体 ]] 史书。因记载定都建康(今南京)的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史事,故名。许嵩,高阳(今属河北)人,事迹不详。书中记有吴大帝、晋元帝即位至唐至德元年(756)的年数,至德元年或即成书时间。所述起于 [[ 东汉 ]] 兴平元年(194),止于陈祯明三年(589),附记后梁。分为吴4卷、东晋6卷、宋4卷、齐2卷、梁2卷、陈2卷。内容以政权变迁和君臣事迹为主,并详记土地、山川、城池、宫苑的建置兴废和处所,以及异事别闻。在 [[ 正史 ]] 以外广征博引,参考多已亡佚的典籍《 [[ 吴书 ]] 》、《 [[ 吴录 ]] 》、《 [[ 晋中兴书 ]] 》、《 [[ 宋略 ]] 》、《三十国春秋》等50余种,可订补正史遗阙及讹误。作者著书时多作实地考察,书中引用的方志地记达21种,已全部失传,如山谦之《 [[ 南徐州记 ]] 》和《 [[ 丹阳记 ]] 》、刘澄之《 [[ 扬州记 ]] 》、陶季直《京都记》、顾野王《舆地志》等,对研究南京历史地理颇有参考价值。另外其按人物去世时间附载小传的做法也为后世沿用。但体例不精,宋以前为实录体,以后为 [[ 纪传体 ]] ,叙事也有矛盾和重复之处。 [[ 北宋 ]][[ 嘉祐 ]] 三年(1058)由江宁府初刻,现存最早为 [[ 南宋 ]] 绍兴十八年(1148)翻刊本,较通行的是清 [[ 光绪 ]] 甘氏刊本。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建康实录》的史料价值认识不足或缺乏认识,使得此书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 中华书局 ]] 的张忱石先生鉴于其独特的文献价值,校勘了十个版本,又参照有关正史,类书,笔记,在充分的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将本书进行重新点校整理,并随书附有校勘记。1986年由中华书局所出版《建康实录》张忱石点校本,为现今公认最好的版本。
考察一部书的文献价值,应先对其作者的生平经历有所了解。但是由于许嵩的生平经历自唐以来缺乏记载,已不得其详。《建康实录》张忱石点校本中对于许嵩生平进行了一系列的考证,才使得关于许嵩生平有了一个相对合理的说法。鉴于佐证许嵩生平 [[ 材料 ]] 极少的情况下,张忱石先生着重在《建康实录》本身发掘内证,结合其他正史中吉光片羽的 [[ 材料 ]] 考证出许嵩应当生活在唐玄宗、肃宗时期。其先人为高阳望族,东汉末年南渡后,定居江南,但不知确切地点。从《建康实录》的内容中反映出作者许嵩留心古迹,对建康地区周围地理情况十分熟悉,据此可分析得出,许嵩不仅在建康一带长期居住过,并且还当时的六朝遗迹做过详细的实地考察。同时也证明了《建康实录》对于唐时六朝 [[ 遗迹 ]] 所记述材料的真实性和极高的可信度。许嵩所著除《建康实录》外,据《 [[ 宋史 ]] · [[ 艺文志 ]] 》史部地理类载, 还有『许嵩六朝宫苑记二卷』,可惜此书今已不传。 ==参考文献==
112,38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