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秦孝公

增加 2,97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秦孝公'''于秦献公四年(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出生 。[[秦献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其父秦献公去世后,秦孝公继位。秦孝公继位时年仅21岁。
早在秦孝公出生前,秦国经历了自秦厉共公之后几代君位动荡,国力大为削弱。[[魏国]]趁[[秦国]]政局不稳之机夺取了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秦孝公之父秦献公继位后,割地,与魏国讲和,安定边境,迁都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修养生息,并且数次东征,想要收复河西失地,无奈愿望没有实现便去世 <ref>《史记·卷五·秦本纪》: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 [[File:秦孝 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 .jpg|缩略图|右|[https: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9c591b7a8300807f.jpg?size=230x306 原图链接]]]ref>。
=== 求贤纳才 ===
秦孝公继位时与[[齐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文公]]、[[韩昭侯]]、[[赵成侯]]并立。当时黄河和肴山以东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淮河、泗水之间有十多个小国。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战国六雄中,楚国、魏国与秦国接壤。魏国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从郑县(今陕西省华县)沿洛河北上修筑长城。楚国自汉中郡往南,占有巫郡和黔中郡。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像对待夷狄一样对待。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论功行赏的法令,并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
同年,秦孝公两路出兵,向东围攻 [[ 陕城( ]]( 今陕西省 [[ 韩城市) ]]) ,向西进攻[[西戎]],斩杀[[ 西戎獂王]] <ref>《史记·卷五·秦本纪》: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应为燕文公)、韩哀、赵成侯并。淮泗之间小国十余。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应为巫郡)、黔中。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于是乃出兵东围陕城,西斩戎之獂王。</ref> 而赵、韩两国也趁秦孝公继位未稳之机率军攻打秦国。<ref>《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赵成侯)十四年,(赵)与韩攻秦。</ref>
秦孝公二年(公元前360年),[[周显王]]派使臣送来祭肉 <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孝公)二年,天子致胙。</ref>
=== [[商鞅变法]] ===
 
'''垦草令'''
在商鞅的劝说下,秦孝公决定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但变法遭到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守旧派的反对,双方产生激烈的争论。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NoteTag|关于商鞅变法的时间,许多记载为前356年,实际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就决定变法,而《垦草令》就是商鞅向秦孝公提出的变法方桉,见<ref>《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卒定变法之令。</ref><ref>《商君书·更法》:…于是遂出垦草令。</ref>。《垦草令》原文已失传,高亨的《商君书注释》认为《垦草令》是根据《商君书·垦令》拟定而成,林剑鸣和郑良树支持这一观点,但杨宽所着《战国史料编年辑证》对这一观点持怀疑态度,见杨所着《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第289页。<ref name="杨宽">{{Cite book|author=杨宽|title=《战国史料编年辑证》|location=上海市福建中路193号|publisher=上海人民出版社|date=2001年11月|pages=第289页、第334页、第377页|ISBN=7208031851|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以及其他措施。
[[卫国]]人[[商鞅]]在[[公叔痤]]死后听闻秦孝公的求贤令,便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孝公。商鞅先以帝道、王道之术说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责备商鞅。商鞅再以霸道之术说孝公,孝公听后改变态度但没有重用商鞅。商鞅最后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后大喜,两人畅谈几日后毫无倦意。
在商鞅的劝说下,秦孝公决定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但变法遭到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守旧派的反对,双方产生激烈的争论。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以及其他措施。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主要内容为: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严惩私斗、改法为律,制定秦律和推行小家庭制。<ref>《史记·卷五·秦本纪》: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为左庶长。</ref>
经过第一次变法后,秦国国力开始强大。前358年,秦国在西山(今河南省熊耳山以西)击败韩国。 前357年,楚宣王派右尹黑来迎娶秦孝公的女儿,与秦国联姻。 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今陕西省澄城县东)会盟,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局面。<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孝公)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ref>
平定太子事件后,秦孝公拜商鞅为大良造,开始第二次变法。
=== 河西之战 ===
收复河西失地,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是[[秦献公]]、秦孝公两代国君的愿望。早在秦献公时期,秦国与魏国为争夺河西地区发生多次战争,其中秦国在洛阴(今陕西省大荔县西南)、石门山(今山西省运城市西南)、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三场战役中取得胜利。经过商鞅两次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强大,具备了收复河西地区的能力 <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献公)十九年,败韩、魏洛阴。</ref><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献公)二十一年,章蟜与晋战于石门,斩首六万。</ref><ref>《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赵成侯)十三年,秦献公使庶长国伐魏少梁。</ref>
秦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赵国入侵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漆及富丘(均在今河南省长垣县)两地。 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出兵助卫,包围赵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 秦孝公趁魏军主力出击之机,派军队偷袭魏国,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南),大败魏军,歼灭守军七千人,并占领少梁。 同年,秦孝公命公孙壮率军攻打韩国,包围焦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但没有攻克,占领上枳、安陵(今河南省鄢陵县北)、山氏(今河南省新郑市东北)并筑城,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
17,89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