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绥远城

增加 28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清实录》记载:“乾隆二年三月庚戌(十七日)总理事务王大臣议奏,归化城盖造新城,去右卫二百里,无庸添设[[将军]],请将右卫将军移驻新城,止添副都统二员,仍留原处亦归并将军管辖,所有家选兵二千名,热河兵一千名。著该处照原议办理。”右卫将军王常从乾隆二年三月开始移驻归化新城,当时工程尚未完工,新城没有起名。两个月后,王常奏请“赐归化城新城佳名”,乾隆帝遂赐“满汉名曰‘绥远城’”,这就是说乾隆二年五月后,新城便正式定名“绥远城”。
乾隆二年(1737年),驻守[[山西]]右卫的建威将军王常奉旨改驻绥远城,改称“绥远城将军” <ref>[https://www.sohu.com/a/375201675_100014354 【决胜疫情 衙署同行】衙署春秋],搜狐,2020-02-23 </ref> 。其府衙即绥远城将军衙署。到1909年之前,清廷的绥远城将军共78任,均在此管理驻扎。清朝最后一位绥远城将军是[[宣统]]末年的堃岫。
《绥远城驻防志》一书记载:“雍正十三年奉旨兴工建造城垣,至乾隆二年竣工,周围九里十三步,高二丈九尺五寸,顶阔二丈五尺,底阔4丈,四门楼门二重,东门曰‘迎旭’,南门曰‘承薰’,西门曰‘阜安’,北门曰‘镇宁’。周围[[角楼]]4座,城上四面堆拨(堆拨为满语,哨所)八处,每处建盖房三间。具奏,奉旨赐满汉名曰‘绥远城’。”
==现状==
2002年底至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组织[[专家]]对清代绥远城墙修缮进行了实测及设计,并且号召呼和浩特市民捐献旧城砖用来维修城墙。残存的城墙位于呼和浩特市北垣街,已经残破不堪。维修工程计划投资600万元,对绥远城城东、城北的两段600余米的残城墙实施保护性维修,修复防御工事4座,修复角楼一个、哨卡4个,女儿墙千余米、射箭城垛等设施,主体工程原本计划在2003年内完工。但该工程实际上迟迟未能启动。2005年,呼和浩特市文物事业管理处表示,绥远城城墙抢救保护维修工程实施方案已出台,然而因为资金尚未到位,该工程暂时无法启动 <ref>[http://news.sina.com.cn/c/p/2005-08-08/17477444218.shtml 呼和浩特新城区绥远古城墙期待保护],新浪网, 2005-8-8</ref>
今天,绥远城将军衙署及其东北数百米外的一段清代绥远城墙作为“绥远城墙和将军衙署”合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center>{{#iDisplay:j05607q5h0a|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249,3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