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明中都

增加 14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明中都 ''' 是中国 [[ 明朝 ]] 洪武二年至八年(1369-1375年),明廷在今 [[ 安徽省 ]] 凤阳县营建的明代第一座都城,是后来洪武八年至十年(1375-1377年)改建 [[ 南京 ]] 宫阙和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1417-1420)建造北京宫阙的模式标本。明中都在城市规划、都城建筑和 [[ 石雕 ]][[ 艺术 ]] 方面居于承前启后的地位。公布文号:[1982] 号,公布批次为 [[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概述==
1368年明朝建立,同年明军北伐,占领元 [[ 大都 ]] ,结束了 [[ 元朝 ]] 在全国的统治。 [[ 政治 ]] 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对南京、关中、 [[ 洛阳 ]] [[ 开封 ]] 和北平建都利弊分析, [[ 明太祖 ]] 认为南京离中原太远,难于控制;中原又民生凋弊,物力和人力均依靠江南。于是在洪武二年九月下诏选择在濠州(临濠府)西二十里山南陂上建中都中立府,“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
中都的营建工程由 [[ 李善长 ]] 主持,洪武三年(1370年)动土启造,开始营建皇城。至洪武六年,皇城及禁垣的城墙和基础基本建成,中都外城也已夯土筑成,但未包砖。由于中都营建工程浩大,工匠发起斗争[1] 。明太祖被迫在当年四月以“劳费”为由放弃了建都计划。停止营建宫殿。此后从洪武八年十月改建皇陵及附属 [[ 建筑 ]] ,洪武二十六年修筑外城城门,至三十年(1397年)中都营建工作完工。
明太祖罢建中都后,中都未用作京师,逐渐荒废。明末 [[ 农民 ]] 战争、清代改建和1950-1975年的大规模拆城取砖、毁城耕田,均使中都城破坏严重,目前仅存部分皇城城墙、城门、 [[ 鼓楼 ]] 台基和皇陵石雕 [[ 遗址 ]]
==名称==
明中都所在地古为涂山氏之国, [[ 战国 ]] 时为 [[ 楚国 ]] 淮南郡,秦时属九江郡, [[ 西汉 ]] 时先后属淮南国和九江郡。 [[ 东汉 ]] 为钟离侯国。晋为淮南郡, [[ 南北朝 ]] 时属刘宋南 [[ 兖州 ]] 、北 [[ 徐州 ]] [[ 北齐 ]] 西楚州。隋唐时期先后交替改为濠州和钟离郡。五代时属 [[ 南唐 ]] 定远军, [[ 北宋 ]] 为濠州,元朝置濠州安抚司,后升为濠州路、临濠府。
中都城址设于 [[ 临濠县 ]] 境内,元朝为钟离县,为濠州州治。明太祖吴元年升为 [[ 临濠府 ]] ,置临濠行大都督府。洪武二年九月改临濠府为中立府,定为中都,临濠行大都督府改为中立行大都督府。洪武三年十一月,改中立府为临淮府。洪武七年八月以城在凤凰山之阳,故改名为(中都)凤阳府,并析临淮县之太平、清洛、广德、永丰四乡,置凤阳县。洪武七年九月改中立行大都督府为凤阳行大都督府。
==布局==
明中都自内向外由 [[ 皇城 ]] (相当于南北京宫城)、禁垣(相当于南北京皇城)、中都城三部分组成。城南为圜丘(天坛)和 [[ 皇陵 ]] ,城北为方丘(地坛)。 ==参考文献==
112,67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