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323
次編輯
變更
兴庆宫
,無編輯摘要
==基本简介==
兴庆宫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相当于近两个 [[ 故宫 ]] 的大小。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大唐国泰民安、四海升平,万方来朝,唐玄宗、杨贵妃常在兴庆宫内举行大型国务活动、文艺演出,因而在唐诗中留下无数佳作名句, [[ 李白 ]] 那首脍炙人口的《清平调》便是起源于兴庆宫的沉香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今日建有兴庆宫公园,是1958年为配合 [[ 交通 ]] 大学整体西迁,在唐代兴庆宫遗址上修建的,沿用当年兴庆宫的池、堂、楼、亭方位和名称而设计,现沉香亭是在唐代沉香亭原址仿建的。
==建造历史==
唐代兴庆宫 兴庆宫,位于唐代长安城东门春明门内,属于长安外郭城的兴庆坊(隆庆坊),原系 [[ 唐玄宗 ]] 登基前的藩邸。沿革李隆基作为藩王时,与其兄宋王等同住在长安繁华地带东市附近并有园林景胜的隆庆坊,号称“五王子宅”。 先天元年(公元712年), [[ 李隆基 ]] 登上皇帝宝座,是为唐玄宗(唐明皇),为避其名讳而将隆庆坊改名兴庆坊。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将其同父异母的四位兄弟的府邸迁往兴庆坊以西、以北的邻坊,将兴庆坊全坊改为兴庆宫。
开元八年(720),在兴庆宫西南部建成花萼相辉楼和勤政务本楼。开元十四年(726),兴庆宫建造朝堂并扩大范围,将北侧永嘉坊的南半部和西侧胜业坊的东半部并入。 开元十六年(728)经扩建,正式成为玄宗听政之所,号称“南内”。 开元二十年(732),在外郭城东垣增筑了一道夹城,使得皇家可以从兴庆宫直接与 [[ 大明宫 ]] 、曲江池相通。后来在兴庆宫南侧又增筑了一道夹城。开元二十年至二十四年(732~736),向西扩建花萼相辉楼。天宝十年(751),在兴庆殿后增建交泰殿。
天宝十二年(753),维修宫垣。1957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兴庆宫做了比较全面的考古勘察。1958年初, [[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协助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了以西南部建筑遗址为主的发掘,配合“兴庆公园”建设,清理出十七座建筑遗址。 平面布局唐玄宗即位之初,标榜廉洁、勤俭,所以这一时期他在兴庆宫建造的几座宫殿与大明宫相比,规模并不大。兴庆宫历经扩建,宫城占地东西1080米,南北1250米,总占地达2016亩。 兴庆宫平面为长方形,布局一反宫城布局的惯例,将朝廷与御苑的位置颠倒过来,由一道东西墙分隔成北部的 [[ 宫殿 ]] 区和南部的园林区。兴庆宫四周共设有六处城门,正门兴庆门在西垣偏北处,西垣偏南有金明门;东垣与兴庆门相对为金花门,东南隅为初阳门;北宫垣居中为跃龙门;南垣居中外垣为通阳门、内垣为明光门。
朝会正殿兴庆殿 [[ 建筑群 ]] 位于兴庆门内以北,建筑群坐北朝南,前部有大同门,门内左右为钟、鼓楼,其后为大同殿,再后为正殿兴庆殿,最后为交泰殿。北门跃龙门内中轴线上,正殿为南薰殿,宫城东北部有新射殿、金花落等建筑。南部的园林区以龙池为中心,池东西长915米,南北宽214米,池东北岸有沉香亭和百花园,南岸有五龙坛、龙堂,西南有花萼相辉楼、勤政务本楼等。池西南发掘出17处 [[ 建筑 ]] 遗址,文献所记花萼相辉楼、勤政务本楼等大概就分布在这一带。相传龙池中曾大量种植荷花、菱角和各种藻类的隐华植物,池南岸还种有可解酒性的醒醉草。东宫垣东侧有夹墙复道与大明宫、芙蓉园相通。宫内出土装饰瓦件种类甚多,仅莲花纹瓦当即有73种,又有黄绿两色 [[ 琉璃 ]] 滴水。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