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53
次編輯
變更
趙港
,無編輯摘要
大正時期的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1914年),國內景氣因軍需品供給販賣而蓬勃熱絡。隨著藩閥政治的勢力消退,在經歷多次內閣異動後,日本進入相對穩健的憲政時期。這個時期的日本政府對言論思想少有箝制,同時因為受到世界兩大主流思潮影響的緣故(1917年,蘇俄革命帶來的共產、社會主義等左派思想,以及1918年美國總統[[威尔逊总统传|威爾遜]]提倡「[[民族自決]]」思潮),自下而上的社會和政治運動絡繹不絕,史謂「[[大正民主]]時期」(1912年-1926年)。
反映該時期的政治氛圍相對寬鬆,1918年台灣首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上任。而在國際思潮的影響下,日本內地普選運動風起雲湧。1919年,[[朝鮮日治時期|朝鮮]]的[[三一運動]]與中國的[[五四运动|五四運動]]接連爆發,深深影響台灣留日學生的思想與自覺。1921年,當[[林獻堂]]、[[蔡惠如]]、[[林呈祿]]和[[蔡培火]]等發動首次[[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時,引起臺灣留日的學生踴躍簽署與響應。<ref>{{Cite book|title= 葉, 榮鐘 (2000). 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last=葉|first=榮鐘|publisher= . 台中: 晨星|year=2000|isbn. p. 147. ISBN [https://pediainside.com/index.php?title=Special:%E7%BD%91%E7%BB%9C%E4%B9%A6%E6%BA%90/95765838920 95765838920|location=台中|pages=147}}]</ref><!-- 全體簽署人178人之中,居住臺灣島內的只有林獻堂等十人,其於全係在東京的留學生。 -->
1921年2月的請願雖然失敗,卻也促使林獻堂等於同年10月成立[[臺灣文化協會]],在臺灣從事文化啟蒙工作,大開在各地巡迴演講的風氣,一時蔚為潮流。臺灣文化協會的設置,對於日後農民運動、學生運動甚至婦女運動,可謂扮演推波助瀾、承先啟後的角色。
1925年12月30日,六名退職官吏獲准承領臺中州大甲郡庄大肚庄的官有地48甲。總督府認定原本農戶乃「無斷開墾」(即偷墾之意),大肚庄73名農戶遂面臨自耕農地被徵收的命運。(尚有鳳山郡、虎尾郡崙背……等眾多地方有相似狀況。)事實上,依據農民陳述,這些被認定無斷開墾的「官有地」,原本是河川浮覆地或是官有荒地,或是原為台灣農民所有,後因被水沖失,劃為河川地被收為國有。然而原業主仍然鍥而不捨地用種種方法開墾,例如種茅草或築堤防,土地遂慢慢浮現,終於闢成良田。當時,台灣文化協會利用此機會,派遣演講隊到當地揭露日本帝國主義者橫暴的剝削手法,數落日人的惡政,逐漸喚起民族意識等,醞釀日後風起雲湧的農民運動。
引據許世楷著《日本統治下的台灣》,當時臺中州引起土地糾紛者列表如下<ref>{{Cite book|title= 許, 世楷 (2005). 日本統治下的台灣|last=許|first=世楷|publisher= Formosa Under the Japanese Rule. 臺北縣: 玉山社|year=2005|isbn=9867375548|location=臺北縣|pages=. pp. 350-351|script-–351. ISBN [https://pediainside.com/index.php?title=Formosa Under the Japanese Rule|譯者=李明峻、賴郁君}}Special:%E7%BD%91%E7%BB%9C%E4%B9%A6%E6%BA%90/9867375548 9867375548.]</ref>:
{| class="wikitable"
! colspan="2" |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