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悬浮颗粒

增加 11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颗粒物.jpg|350px|缩略图|右|<big>粉尘颗粒物吸附反应</big>[http://img01.mybjx.net/news/UploadFile/201810/6367579660541466388105472.jpg 原图链接][http://huanbao.bjx.com.cn/tech/20181022/160361-2.shtml 来自 北极星环保网 的图片]]]
''' 悬浮颗粒 ''' 或称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PM))、大气颗粒物(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颗粒(particulates),泛指悬浮在 [[ 空气 ]] 中的固体颗粒或液滴,颗粒微小甚至肉眼难以辨识但仍有尺度的差异。在环境科学中,人类活动造成的过量颗粒散布与悬浮为 [[ 空气污染 ]] 的主要指标之一,但可能造成生物体不适或影响生态及能量圈循环范围涵盖尺度广泛,从水雾、尘埃、 [[ 花粉 ]] 、皮屑、过敏源、霾;人为排放废气、洒布农药、肥料、以及废弃物如畜牧的粪便遇风扬尘等,一直到前驱物在大气环境中经过一连串极其复杂的 [[ 化学 ]] 变化与光化反应后形成硫酸盐、硝酸盐及铵盐。
其中, [[ 空气动力学 ]] 直径(以下简称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 (µm)的颗粒物称为颗粒物(PM10)<ref>[http://www.pm25.com/news/387.html PM10(可吸入颗粒物)是什么?],绿色呼吸,2014-1-22</ref>;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称为细颗粒物(PM2.5),例如室内的二手烟雾。颗粒物能够在大气中停留很长时间,并可随呼吸进入体内,积聚在气管或肺中,影响身体 [[ 健康 ]] 。 PM2.5细小颗粒 ,比病毒大,比 [[ 细菌 ]] 小,容易带有毒物质进入人体。
==来源及成分==
颗粒物的成分很复杂,主要取决于其来源。主要的来源是从地表扬起的尘土,含有 [[ 氧化物 ]] 矿物和其他成分。海盐是颗粒物的第2大来源,其组成与 [[ 海水 ]] 的成分类似。一部分颗粒物是自然过程产生的,源自 [[ 火山 ]] 爆发、 [[ 沙尘暴 ]] 、森林火灾、浪花等。
PM2.5还可以由硫和氮的氧化物转化而成。而这些气体污染物往往是人类对 [[ 化石燃料 ]] (煤、石油等)和垃圾的燃烧造成的。在开发中国家, [[ 煤炭 ]] 燃烧是家庭取暖和能源供应的主要方式。没有先进废气处理装置的 [[ 柴油 ]] 汽车也是颗粒物的来源。
在室内,尘螨、二手烟是颗粒物最主要的来源。颗粒物的来源是不完全燃烧、因此只要是靠燃烧的烟草 [[ 产品 ]] ,都会产生具有严重危害的颗粒物,使用品质较佳的香烟也只是吸烟者的自我安慰(甚至可能因为臭味较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同理也适用于金纸燃烧、焚香及燃烧蚊香。对于人体有害。
==对健康的影响==
在20 在[[20 纪70 纪]]70 年代,人们开始注意到颗粒物污染与健康问题之间的联系。在 [[ 美国 ]] ,每年由于颗粒物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数约为22000-52000人(2000年数据),在 [[ 欧洲 ]] 这一数字则高达20万。
现在,许多研究已证实颗粒物会对 [[ 呼吸系统 ]] 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导致气喘、肺癌、心血管疾病、出生缺陷和过早死亡。母亲怀孕期间的高PM2.5暴露也被证明和孩子的 [[ 血压 ]] 升高相关。
颗粒物的大小决定了它们最终在 [[ 呼吸道 ]] 中的位置。较大的颗粒物往往会被纤毛和黏液过滤,无法通过 [[ 鼻子 ]] 和咽喉。然而,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即可吸入颗粒物(PM10),可以穿透这些屏障达到支气管和肺泡。而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细颗粒物(PM2.5),比表面积大于PM10,更易吸附有毒害的物质。如 [[ 重金属 ]] (在城市中以重金属元素最为严重,较突出的有Zn、Pb、As、Cd等,而不同地区也有着各自的特点)、有毒微生物等。由于体积更小,PM2.5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可能抵达细支气管壁,并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更小的微粒(直径小于等于100纳米)会通过肺部传递影响其他器官。
其中,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PM2.5会导致动脉斑块沉积,引发血管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导致 [[ 心脏病 ]] 或其他心血管问题<ref>[http://www.cas.cn/kxcb/kpwz/201409/t20140912_4201239.shtml PM2.5],中国科学院,2014-9-12</ref>。这项始于1982年的研究证实,当空气中PM2.5的浓度长期高于10 μg/m3,就会带来死亡风险的上升。浓度每增加10 μg/m3,总的死亡风险会上升4%,心肺疾病带来的死亡风险上升6%,肺癌带来的死亡风险上升8%。此外,PM2.5极易吸附多环芳烃等 [[ 有机污染物 ]] 和重金属,使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机率明显升高。 [[ 中国科学院 ]] 陈竺院士等研究者,于《 [[ 柳叶刀 ]] 》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估计中国每年因室外空气污染导致的早死人数在35万-50万人之间。
==参考文献==
274,18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