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杰内

增加 182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杰内(Djenné), [[ 内尼日尔 ]] 三角洲城市, [[ 马里 ]] 中部莫普提区城市公社,2009年估计人口为32,944人。
杰内在历史上与廷巴克图关系很近。15到17世纪,许多的跨撒哈拉贸易将 [[ ]] [[ 黄金 ]] [[ 奴隶 ]] [[ 货物 ]] 在来往廷巴克图的 [[ 运输 ]] 中必经杰内。1988年古城列入 [[ 世界遗产名录 ]]
==基本内容==
马里南部古城杰内,位于 [[ 尼日尔河 ]] 内三角洲最南端、尼日尔河支流 [[ 巴尼河 ]] 左岸,碧绿的巴尼河缓缓流过市区,市内沟渠纵横,小桥卧波,流水潺潺,各式 [[ 建筑物 ]] 掩映在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 [[ 芒果树 ]] [[ 棕榈树 ]] [[ 香蕉树 ]] 丛中,呈现一派热带水乡泽国景象。在古代,杰内城是繁华的 [[ 商业 ]] 中心,以光辉灿烂的 [[ 伊斯兰文化 ]] 和盛极一时的摩尔式建筑闻名于穆斯林世界和 [[ 热带 ]][[ 非洲 ]] ,是一座富有珍贵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列入 [[ 世界文化 ]] 与自然遗产保护名录。人口约1万。建于公元765年,古代商业和穆斯林学术中心。兴起于黄金和奴隶贸易。曾以伊斯兰教文化和摩尔式建筑闻名。现为 [[ 苏丹 ]][[ 草原 ]] [[ 稻谷 ]] [[ ]] 、牲畜、皮革及盐集散中心。有制革等 [[ 手工业 ]] [[ 公路 ]] 通国内主要城镇。 [[ 水路 ]] 达通布图。
据说杰内城建于公元前2世纪,以从事渔业和种植 [[ 水稻 ]] 为生的博博人是这里的最早居民。随后,诺诺人、索宁人先后来到这里定居,以精通商贸活动而闻名。公元13世纪,随着繁荣的黄金贸易的兴起和罪恶的奴隶贸易的建立,城市得到迅速发展,极盛时期居民达到5万人,伊斯兰教得到广泛传播,市内建起一批伊斯兰建筑和摩尔式建筑,成为蜚声 [[ 西非 ]] 地区的一座重要城市。从14世纪起,马里帝国、桑海帝国和 [[ 摩洛哥 ]] 人先后占领这座城市。1893年,经过数次残酷争夺,法国殖民者以沉重的代价占据这座城市。在异族人统治时期,市区建筑多次遭到破坏,城市地位逐渐下降,后来几乎销声匿迹。马里独立后,虽然杰内城得到恢复和发展,但终不能像昔日那样声威四震。
杰内城作为一座著名历史文化古城,为研究西非早期的水稻种植、 [[ 青铜器 ]] [[ 铁器 ]] 的使用以及 [[ 伊斯兰教 ]] 在西非地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市内最著名的建筑是建于公元14世纪的杰内清真寺,占地6375平方米,建筑 [[ 积3025 积]]3025 平方米,为 [[ 非洲 ]] 典型的萨赫勒——苏丹式建筑。杰内清真寺的独特之处在于,整座建筑见不到一砖一石,是用一种特殊的 [[ 粘土 ]] 和树枝修建的。数百根坚固的四方形泥柱支撑着沉重的 [[ 殿顶 ]] ,每根柱子底基边长1米左右,殿顶有100多个直径约10厘米的通气孔,面向繁华大街的寺院正门主墙上有3座高耸的塔楼,塔楼之间有5根泥柱连结,寺门高大气派。
杰内清真寺结构新颖,色彩鲜明,式样独特,巧妙地将萨赫勒建筑风格和苏丹建筑艺术融为一体,充分显示出马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精湛的建筑 [[ 技艺 ]] ,被称为精美的建筑杰作。
杰内古城区的民宅也独具风采。数户人家居住在一个硕大的方形院落内,两层 [[ 平顶式 ]] 住房整齐划一地面向院落中央的公共场院,四周围以泥沙抹面的院墙,远远望去,高于院墙的宅舍犹如一块块神工鬼斧般切削整齐的光面巨石。院落仅有一个供出入的大门,木制的院门上钉有粗大的铁钉,住家轮流在出入口担任门卫任务,迎宾送客,护卫精心积累的财产。在炎热的西非地区,这种民宅造价低廉,隔热防尘,舒适宜人,朴实大方,经久耐住,曾享誉整个西非地区,如今在许多西非 [[ 国家 ]] 仍然保留着这样的民用住宅。
杰内城现有居民1万余人,市区分为杰内——杰诺(即老城区)、卡尼亚纳、托农巴和杰内几个部分,著名的摩尔式 [[ 建筑 ]] 散落在市区各处,使整个 [[ 城市 ]] 显得别致典雅,古风浓厚。 ==参考文献==
110,1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