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287
次編輯
變更
圣若瑟修院及圣堂
,無編輯摘要
'''圣若瑟修院及圣堂'''(葡萄牙语:Seminário e Igreja de São José),是一座位于[[澳门]]风顺堂区的天主教修院大楼,以及属于修院一部分的[[巴洛克]]风格圣堂,前者由[[耶稣会]]会士于1728年创办,后者则建成于1758年。圣若瑟修院成立之初是同为耶稣会创办的圣保禄学院(现大三巴牌坊前身)的分院,专门用以培训往赴中国内地传教的[[传教士]]。该修院自1784年起数度易名,计有“北京主教管辖御修院”、“修士团体之家”、“皇家教育进修所”、“澳门圣若瑟利宵修院”以至现称,又因圣若瑟圣堂的规模仅次于耶稣会士兴建的圣保禄教堂(大三巴),故有“三巴仔”或“小三巴”之称。
圣若瑟修院虽自1728年创办起屡遭停办,但在澳门历史上仍是当地最主要的[[教育]]中心之一,该修院除了是一个主要向[[中国]]内地传播天主教的重要的人材培训基地,亦是促进澳门[[科技]]教育与[[世俗教育]]重要的贡献者;在中西文化交流上,该修院培养了一批双语精英,编写出一批汉语教材和创新的[[教学]]方法,以及主编了多种具权威性的中外字典,在[[清朝]]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作出了显著的影响。由于圣若瑟修院人才辈出,故被称为澳门天主教的“少林寺” <ref>[http://k.sina.com.cn/article_6534269558_185790a7600100bmvw.html 澳门旅游文化: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大炮台,澳门博物馆],新浪网,2018-10-23 </ref> 。
2001年,圣若瑟修院及圣堂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分,圣若瑟修院和圣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澳门文献信息学会在[[天主教]]澳门教区和澳门基金会支持下,以提名人身份选出具有历史意义和具有影响的澳门教区主教公署的档案及圣若瑟修院所藏古籍,并以《天主教澳门教区档案文献(十六至十九世纪)》为项目名称,成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列入亚太区《世界记忆名录》。
===修院圣堂===
圣若瑟圣堂从由入口铁闸至堂内的柱饰均大量使用曲线,是澳门[[巴洛克]]风格最强烈的教堂。教堂正立面宽24.6米,高19米,可分为上下、左右各三部分,顶层两边为对称的钟塔,塔顶为[[琉璃瓦]]顶,左钟塔3个小门内放有大[[铜钟]],右边钟塔正面亦有一个有近200年的历史、由[[意大利]]著名[[铸造家]]卑他利华建造的铜钟。教堂的正面有三个入口,主堂平面成拉丁十字型,长轴长27米,短轴长16米,长轴两端分别为入口前厅及主祭坛。祭坛供放教堂的主保圣人[[圣若瑟像]]。与修院相比,圣堂比较华丽且装饰较多,其中较具特色的是主祭坛上两组四枝腰缠金叶的旋柱,柱头以破山花形式收结,以及入口前厅中四枝支撑二楼唱诗台,来自原圣方济各修道院的木制盘旋柱。四个拱顶形成一四边内弯的正方形空间,其上以一罗马式穹窿封顶,穹窿直径为12.5米,顶部高度为19米,开有三环各16个窗户,其中最高一环为假窗,另外两环具透风及采光功能,穹顶内刻有耶稣会会徽 <ref>[http://www.huaxia.com/qqla/csdh/am/2006/03/217246.html 澳门历史建筑-圣若瑟修院],华夏经纬,2006-3-2</ref> 。
圣堂内现存放着耶稣会[[传教士]]、被誉为东方宗徒的圣方济各·沙勿略的手肱骨(圣髑),是天主教会的重要[[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