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国丹霞

增加 12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中国丹霞 ''' 包括 [[ 贵州 ]] 赤水、 [[ 福建 ]] 泰宁、 [[ 湖南 ]] 崀山、 [[ 广东 ]] 丹霞山、 [[ 江西 ]] 龙虎山(包括龟峰)、 [[ 浙江 ]] 的江郎山六处典型的丹霞地貌。尽管在中国西北也有丹霞地貌景观,如在甘肃张掖地区、青海坎布拉和新疆布尔津县附近,但中国丹霞组合仅包括在南方的部分丹霞地貌。
2009年,“中国丹霞”组合成为中国为2010年申报 [[ 世界遗产 ]] 的唯一提名项目。
2010年8月1日傍晚,在 [[ 巴西利亚 ]] 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了将“中国丹霞”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成为中国第四十个世界遗产。广东丹霞山因申遗成本达1.2亿元人民币,门票价格可能会上调。
==登录基准==
该世界遗产被认为满足世界遗产登录基准中的以下基准而予以登录:
*(vii)包含出色的 [[ 自然 ]] 美景与美学重要性的自然现象或地区。*(viii)代表 [[ 生命 ]] 进化的纪录、重要且持续的地质发展过程、具有意义的 [[ 地形学 ]] 或地文学特色等的 [[ 地球 ]] 历史主要发展阶段的显著例子。
==命名来源==
2009年3月,“中国丹霞”申遗材料通过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世界遗产中心审核,正式成为“申遗”提名项目,拿到了2010年 世界遗产大会的“入场券”。
丹霞申遗的最大困难:“地貌是一个地理、地质学概念,但‘丹霞地貌’只是中国学者的命名,没有得到国际地学界认可。” [[ 丹霞地貌 ]] 所处的地层,国际地学界已有定论,叫做“红层”。拿一个国外学者没见过的名词去申遗,无异于问道于盲。
以申遗促学术是中国学者希望达到的成果之一。如果丹霞地貌能成功申遗,意味着这一概念得到 [[ 国际 ]] 地学界的认可,这是丹霞地貌走出国门的一个途径。但国外专家认为,科学无捷径,只有通过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 [[ 论文 ]] ,先确立丹霞地貌的国际学术地位,然后用“丹霞地貌”申遗才顺理成章。
经过会议讨论,最终采纳折中方案, 将申遗名称中的“丹霞地貌”改为“中国丹霞”。
==申遗经历==
中国丹霞申遗工作启动于2006年,该项目由湖南 [[ 崀山 ]] 率先倡议,湖南省建设厅为该项目的牵头单位。
2006年6月, [[ 南京大学 ]] 俞锦标教授在湖南新宁县委中心组学习会议专题讲座中提出“申遗要与其他丹霞地貌景区捆绑起来”的建议,得到新宁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6年7月24日,在甘肃省 [[ 张掖市 ]] 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上, 崀山风景名胜区就中国丹霞地貌捆绑申报 世界自然遗产向与会专家和全国丹霞风景区发出倡议,敢为人先的捆绑倡议得到各丹霞景区的积极响应,并引起国家建设部的高度重视。在此次大会上,由湖南省 崀山风景区管理处提议, [[ 中山大学 ]] 彭华教授起草的《关于“中国丹霞地貌”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倡议书》被作为大会文件通过。
为征求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意见,2006年11月,受湖南省建设厅委托,新宁县委、县政府组成征求意见组,分别对中国丹霞地貌旅游学术研究会、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 [[ 江西龙虎山 ]] 等地进行走访考察,为“中国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研讨会的召开进行动员。2006年12月,国家建设部城建司在长沙主持召开“中国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研讨会。会上,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等景区共同签订捆绑申报合作协议。
2007年1月26日, 国家建设部于印发《中国丹霞地貌申报世界遗产研讨会会议纪要》,明确湖南省建设厅为中国丹霞申报 [[ 世界自然遗产 ]] 的牵头单位,正式拉开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的序幕。  [[Category:680 中國地理類志]]
249,39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