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李谷

增加 9,70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民族族群''' ||          汉族 ||                  '''官 职''' ||           司空、开府仪同三司、平章事赵  
|}
 
== 生平 ==
=== 早年经历 ===
 
<p style="text-indent:2em;">李谷生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是颍州汝阴县(今安徽阜阳)人。他的父祖本居于河南洛阳,后因[[黄巢]]之乱,洛阳遭战火残破,家人避难出外,李谷这才在外出生。 [1]
 
<p style="text-indent:2em;">李谷身高八尺,身材壮实,自少便勇武过人,擅长骑射,崇尚侠义。因受乡人所困,他转而发奋读书。李谷天资聪慧,读书只需浏览一遍,便如长久积累一般熟习。 [2]
 
<p style="text-indent:2em;">后唐明宗天成四年(929年),二十七岁的李谷考中进士,接连被征辟为华、泰二州的从事。 [2]
 
=== 渐获迁升 ===
<p style="text-indent:2em;">后晋高祖天福(936年-944年)初年,李谷被擢升为监察御史。天福三年(938年)十二月,高祖养子[[石重贵]]兼领开封府尹,李谷受命为太常丞,充任开封推官。高祖前往邺都时,石重贵留守开封,加李谷为虞部员外郎,仍兼旧职。天福七年(942年),[[石重贵]]被改授广晋府尹,李谷随迁为广晋推官。天福七年(942年),高祖去世,石重贵即位,史称后晋少帝(或出帝)。少帝即位后,李谷被拜官职方郎中,不久后调任度支判官、吏部郎中等职,一度罢官居家。 天福九年(944年)春,少帝亲征契丹,李谷以枢密直学士、给事中之官随行。因宠臣冯玉、李彦韬排挤,很快就被调为三司副使,权判留司三司事,不再随少帝出征。 [3]
 
=== 智略过人 ===
<p style="text-indent:2em;">开运二年(945年),出任磁州刺史、北面水陆转运使。天福十一年(946年)末,辽国灭后晋,李谷为辽军所俘,连拷问六次,皆不屈。次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在北归途中病死于栾城(今河北栾城县);后汉高祖[[刘知远]]又在太原建立后汉政权,并入主开封(今河南开封)。而李谷此时被辽世宗[[耶律阮署]]任为给事中,留在恒州。同年,在恒州的前颍州团练使何福进、前控鹤指挥使[[李筠]]等密谋驱逐辽军,但因其在恒州城中军力尚强,故而犹豫不决。此后,辽军大部前往各地,留在城中的仅有八百人,何福进等定计起事。闰七月二十九日,汉军攻击守门辽军,李筠又占领武库,将其中的兵甲分发给汉军及百姓,诸将纷纷前来助阵,辽军退保北城。八月,辽军再从北门攻入,杀死百姓两千余人。危急之中,李谷请前宰相[[冯道]]等亲临劳军,汉军士气大震。日暮后,又有数千村民在恒州城外喧哗,企图夺取辽军钱财、妇女。辽军大惊,这才撤军北逃,恒州至此被汉军成功收复。 [4] [5]
 
<p style="text-indent:2em;">后汉建立初年,李谷罢磁州刺史职,入朝进升为左散骑常侍。不久后,权判开封府事。当时京畿地区多有盗乱,尤以中牟县为最,李谷从当地百姓处获取情报,侦知盗贼巢穴,并署任素有干才的刘德舆摄任中牟主簿,再调数千侍卫亲军前来,协助刘德舆一举剿灭贼党。自此之后,“行者无患”。随后,李谷调任工部侍郎。 [6]
 
<p style="text-indent:2em;">乾祐元年(948年),枢密使郭威西征三镇之乱(参见后汉平李赵王乱之河中之战),李谷任西南面水陆转运使。据说此时[[郭威]]已“潜贮异志”,多次暗示李谷协助,李谷却不领情,只申明自己身为人臣,应当尽节适逢主上。叛乱平定后,他被改授为陈州剌史。 [7] 后汉隐帝[[刘承祐]]诛杀宰相[[杨邠]]等人后,急召李谷与各镇节度使符彦卿等赴朝。 [7]
 
==== 周朝贤相 ====
<p style="text-indent:2em;">后来,[[郭威]]以“清君侧”名义起兵,攻入开封,命李谷权判三司事。 [8]
 
<p style="text-indent:2em;">广顺元年(951年),郭威建立后周政权,即后周太祖。后周建立后,李谷被加授为户部侍郎。太祖认为他忠实可靠,故而在不久后便擢升他为中书侍郎、平章事,仍判三司事,正式拜相。同年,淮阳官民数千人请求为李谷立生祠,太祖同意,李谷苦苦推辞,制止此事。 [9]
 
<p style="text-indent:2em;">当时,官府禁牛皮法甚严、违者处以死刑。李谷计算出每年所用皮革数后,规定每十顷田每年向官府交一革,多余的皮革,允许百姓自己使用。他还奏请废除屯田,实行按州县纳税、服役的制度。 [10]
 
<p style="text-indent:2em;">李谷显贵后,重新前往洛阳旧地,建起佛寺,又建垣屋,分配给族人中无法为官者居住,加赠田地。太祖为表彰李谷,下诏改清风乡高阳里为贤相乡勋德里。广顺二年(952年),李谷在晨起时摔倒在阶下,摔伤右臂,在告假期间三次上表请辞相位。太祖不允,只是免去他朝会参拜的辛劳,在官署办理公务即可,又赐白藤肩舆,载李谷到便殿,加以劝勉。李谷不得已,只得起复视事。太祖东征泰宁军节度使慕容彦超之乱期间,李谷以东京留守职判开封府事,负责留司事务。 [11]
 
<p style="text-indent:2em;">(954年)正月,被加授为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 [12-13] 同年,随后周世宗北上抵御北汉、契丹联军入侵,于高平(今山西高平)遭遇北汉军,藏匿于山谷之中。两夜之后方才出山,与[[柴荣]]会合。[[高平之战]]大捷后,柴荣准备趁势进攻北汉都城太原,命李谷先行调配军粮。随后,李谷又接替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出判太原行府事务。 [14]
 
<p style="text-indent:2em;">后周军回师后,李谷晋升为司空、门下侍郎、监修国史。李谷认为“史氏所述本于起居注”,自战乱以来便没有专门命人撰写起居注,他因而上疏朝廷,请求让端明殿学士、枢密直学士负责编排、记录帝王言行,作为“内廷日历”交付史官。同年,黄河决堤,淹没齐、郓等州,李谷奉命率十数州民工抢堵,按时完工。 [15]
 
=== [[淮南之战]] ===
<p style="text-indent:2em;">显德二年(955年)冬,世宗准备征伐南唐,任命李谷为淮南道行营前军都部署,兼知庐、寿等州行府事,由忠武军节度使[[王彦超]]任副手,统领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等十二位将军出兵。 [16]
 
<p style="text-indent:2em;">李谷出师后,先自正阳县渡过淮河,先锋都将白延遇在来远、山口镇、上窑等地连败南唐军数千人,擒获其小校数十人,开始筑堑围攻寿州。此时,南唐中主李璟派大将刘彦贞率军三万来援 [17] ,李谷召集文武将佐商议,认为刘彦贞部已逼近正阳,而“我师无水战之备”,一旦浮桥被摧毁,那本部便无法撤退,将腹背受敌。他于是决定焚烧大营及军粮,迅速退守正阳,等待世宗前来。世宗抵达圉镇时,已经听闻此计,遣使阻止李谷撤退,但已追之不及。大军在撤退时秩序混乱,“递相掠夺”,以至于数百名淮北的役夫都被留在寿州。世宗大怒,于是派禁军大将李重进主持南征事务,改命李谷判寿州行府。 [18]
 
<p style="text-indent:2em;">显德三年(956年)秋,李谷奉诏回朝,患上风痹症。在告假满百日后,他多次表请致仕,世宗优诏安抚,始终不允。每有军国大事,仍然派内臣前往李谷府第向其咨询意见。 [19]
 
<p style="text-indent:2em;">显德四年(957年)春,南唐军坚守紫金山,并修通甬道以援救寿州。此时,后周军师老无功,朝廷出现了请求罢兵的呼吁,世宗命亲臣范质、王溥征询李谷的意见。李谷手书请求世宗亲征,并陈述了三个必胜的理由,世宗得疏后大悦,采纳他的策略,再次亲征。待到淮南初定后,世宗厚赏李谷,并将李谷的奏疏向群臣展示,命翰林学士承旨陶谷撰写赞文,回赐李谷。同年夏,世宗回朝,李谷带病在便殿觐见,被特许不拜,获赐座位于御坐旁。李谷认为自己患病已久,于是请辞相位。世宗怡然劝勉,李谷愧谢而退。不久,因寿州被攻克,李谷被加封爵位、食邑。同年秋,他抗表告老,最终以守司空之职致仕,世宗再次加封其食邑,并且让他每月乘肩舆在便殿觐见世宗一次,应对政事问答。 [20]
 
<p style="text-indent:2em;">显德五年(958年)夏,世宗在取得淮南之地后回师,遣使赏赐正在养病的李谷钱百万、米麦五百斛以及刍粮、薪炭等物 [21] 。世宗曾在开封宫中设功臣阁,绘李谷及王朴、郑仁诲等当时名臣的画像 [22] 。
 
=== 忧惧病逝 ===
<p style="text-indent:2em;">显德六年(959年),后周恭帝即位,加授李谷为开府仪同三司,进封赵国公。李谷力请返回洛阳居住,朝廷准许,并赐他钱三十万。 [23]
 
<p style="text-indent:2em;">显德七年(960年)春,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得天下,建立北宋。赵匡胤即位后,遣使前往洛阳,赐李谷钱物。 [24] 李谷初归洛阳时,已经升任昭义军节度使的李筠因李谷是当朝名相,特赠他钱五十万及其它器物。至此年四月,李筠连同北汉,举兵反叛。李谷闻讯后,忧愤成疾,于七月乙卯日病逝,享年五十八岁。赵匡胤闻讯后“震悼”,为其辍朝两日,册赠侍中。 [25-26]
8,4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