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天津文庙

增加 4,946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天津文庙,是明、清两代天津官学和祭祀孔子的场所。位于南开区东门里大街。该建筑目前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特殊保护…”
天津文庙,是明、清两代天津官学和祭祀孔子的场所。位于南开区东门里大街。该建筑目前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也是天津地区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现为天津文庙博物馆。

==历史==

天津文庙具有三大特色:庙学合一,府县并列,牌楼荟萃。 《天津卫志》载:“文庙,在东门内。明正统元年,天津左卫指挥使朱胜,照陵西按察司佥事林时,建言事例,奏淮开设。本官遂将住居一所,施为学官,首建堂斋公廨,十二年大成殿成。”说明天津文庙建于1436年,创立之始就与学宫(卫学)合为一地。卫学是儒学的一种,又称文学,是津门首座官办学校。明景泰、天顺、弘治年先后修建棂星门、两庑和专事教学的明伦堂。明万历四十年(1612)在天津卫城西南角楼创办“武学”,以学习弓箭、美术等武艺为主,武生如能做文章,经考试合格也可进“文学”。清雍正三年改天津卫为天津州,雍正九年升州为府,另置天津县。因此,卫学改为州学,后又升为府学,文庙也随之升为府庙。由于府、县官员不能同地祀孔子,故于雍正十二年(1734)在府庙西侧另建县庙,又在县庙西修建县学,形成天津文庙府县并列的格局。

==建筑==

天津府、县文庙从南至北均由万仞宫墙(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和崇圣祠以及东、西配殿组成。府庙建筑体量大,覆盖黄琉璃瓦,是规格等级最高的古建筑。县庙建筑体量小,均为青砖、青瓦。文庙建筑有一些特有建筑和专用名称。如棂星门,是一座四柱三楼的牌楼。传说棂星是天上主管文教的神星,通过棂星门,可得神灵护佑。又如泮池,是架石桥的水池子。来源于《周礼》的“辟雍”,原意是四面环水的大学堂。人们踏上泮池叫“入泮”,就好像进入了最高学府。天津府庙泮池的石桥又叫“鱼化桥”。据《新校天津卫志》,明成化元年(1465)天津卫人刘钰、卫琳曾见池内有鱼跃之,是年秋中举。鱼化来源于“鱼跃龙门”典故,凡能跃过龙门的鱼,即可成龙。中举是明清科举制度的名词,在府城考试录取考中举人叫中举。举人如赴京师赶考会试录取者称贡士,贡士再经殿试录取者称进士,进士就可授官职。《天津府志》描述当年中举状况:“又闻天津士人,工于应试文学,近年举人会试逾百数,实为天下罕见。”据天津志书统计,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举人分别为254人、108人和155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诏废除科举,天津府、县学不复存在。但文庙祭孔活动一直沿袭到民国时期。

府庙为建筑群之主体,由万仞宫墙、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和配殿构成。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檐下施斗拱,为天津市仅存的“官式”建筑。明伦堂由门厅、前殿、大殿和配殿组成。庙外东门内大街上,东、西两侧耸立“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牌楼各一座,是天津地区仅存的木结构过街牌楼。1954年天津市政府公布文庙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大修,建成博物馆。 文庙占地约1.3万平方米,由牌坊、礼门、泮池、万仞宫墙、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和配殿等,这些建筑基本成对称排列,分别贯穿在南北中轴线上,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风格。

大殿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后经明天顺、万历,清康熙、乾隆等各代重修、扩建。清雍正年间,天津府、县同设治所于城内,因而庙东侧为府庙,西侧为县庙,均有照壁、拌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和配殿等。府庙主体建筑的殿顶均用金黄色琉璃瓦覆盖,雕梁画栋,装饰精美。庙外东门内大街上,东、西两侧耸立“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牌楼各一座,是天津地区仅存的木结构过街牌楼。这两座过街牌楼为我国现存牌楼中的珍品。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殿前月台陈列各种仪仗,是祭孔的地方,店内供孔子及孟轲、颜回等42哲人牌位。

旧时,每逢春秋两季在文庙举行祀孔大典,其中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最为隆重届时“钟鼓齐响,笙歌共鸣”的盛大场面。牌楼是我国古代装点街景的特有建筑。天津文庙内外会集七座牌楼。计府、县庙两座楼星门,礼门、义路三座牌楼,东门里大街“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两座过街牌楼。过街牌楼为明万历并建,造型为二柱三楼庑殿顶,为外地少见。
128,29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