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蔡谟

增加 15,90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蔡谟(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 圖像 = [[File:T015b50b5aa9b4bcc03.jpg|缩略图|center|[https://p3.ssl.qhimgs1.com/bdr/_240_/t015b50b5aa9b4bcc03.jpg 原图链接]]]| 圖像說明 = 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出生日期 = 281年-356年),字道明。陈留考城 (今河南省民权县)人 | 國籍 = 。东 时期重臣,曹魏尚书 | 别名 = 睦曾孙 司徒| 職業 = 光禄大夫 西晋乐 开府仪同三司| 知名原因 = 参与 定苏峻之乱;镇 蔡德之孙。与诸葛恢、荀闿并称为"中兴三明" 北方 又与郗鉴等八人并称为"兖州八伯" 防御后赵| 知名作品 = 《丧服谱》 }}
'''[[ 蔡谟 早年屡次推辞辟命,渡江避难,任东中郎将参军。晋元帝为丞相时,辟蔡谟为掾属,又转任参军。历任中书侍郎、义兴太守、大将军从事中郎、司徒左长史、侍中等职。苏峻之乱时,蔡谟参与平叛有功。事后迁侍中、五兵尚书,领琅邪王师,赐爵济阳男。又迁太常,领秘书监。郗鉴去世后,任征北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康帝即位后,入朝任左 ]]'''(Cai Mo) 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又领司徒,与会稽王司马昱共同辅政。
蔡谟(mó)(281年-356年),字道明。陈留考城 (今河南省民权县)人 。东晋时期[[重臣]],曹魏尚书[[蔡睦]]曾孙、西晋乐平太守[[蔡德]]之孙。与[[诸葛恢]]、[[荀闿]]并称为"[[中兴三明]]",又与[[郗鉴]]等八人并称为"[[兖州八伯]]"。 蔡谟早年屡次推辞辟命,渡江避难,任东中郎将[[参军]]。晋元帝为丞相时,辟蔡谟为[[掾属]],又转任[[参军]]。历任[[中书侍郎]]、义兴[[太守]]、大将军从事中郎、司徒左长史、侍中等职。苏峻之乱时,蔡谟参与平叛有功。事后迁[[侍中]]、[[五兵尚书]],领琅邪王师,赐爵济阳男。又迁[[太常]],[[领秘书监]]。[[郗鉴]]去世后,任[[征北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康帝即位后,入朝任[[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又领司徒]],与会稽王[[司马昱]]共同辅政。 后被正式拜为侍中、司徒,但蔡谟在三年内执意推辞不就任,险些被执政的殷浩处决,经荀羡提醒,殷浩才将蔡谟免为庶人。此后,蔡谟便闭门不出,终日教授子弟。数年后,再任 [[ 光禄大夫 ]] [[ 开府仪同三司 ]] ,但他称病不朝,无心政事。永和十二年([[356年]]),蔡谟 [[ 去世 ]] ,年七十六。追赠 [[ 侍中 ]] [[ 司空 ]] ,谥号" [[文穆]]"。 == 人物生平 == '''避乱南渡''' 蔡谟,字道明,家族世代[[名门]]。他的曾祖蔡睦,在[[曹魏]]任尚书。祖父蔡德,官至乐平太守。蔡谟的父亲蔡克,是当时的名士,官至车骑将军[[从事中郎]],与东嬴公[[司马腾]]一同为[[汲桑]]所害。 蔡谟在[[弱冠]]时就被察举为[[孝廉]],州里征辟他为[[从事]],又被举为[[秀才]],东海王[[司马越]]召他为掾属,蔡谟都没有接受就任。为避乱而南渡至江南,当时晋明帝司马绍任[[东中郎将]],任蔡谟为自己的参军。 晋元帝[[司马睿]]被拜为丞相时,又辟蔡谟为掾属,转任参军,后任[[中书侍郎]]。历任义兴太守、大将军[[王敦]]的从事中郎、司徒左长史,再迁任[[侍中]]。 当时,兖州以蔡谟为朗伯,[[郗鉴]]为方伯,[[阮放]]为宏伯,[[胡毋辅]]之为达伯,卞壶为裁伯,[[阮孚]]为诞伯,刘绥为委伯,[[羊曼]]为濌伯,八人并称"[[兖州八伯]]"。 蔡谟与[[荀闿]]、[[诸葛恢]]表字均为"道明",他们在当时都享有名誉,号称"[[中兴三明]]",时人为他们做歌谣说:"京都三明各有名,蔡氏儒雅荀葛清。" '''共举义兵''' [[咸和]]三年([[328年]]),苏峻之乱时,吴国内史[[庾冰]]被苏峻击败出逃会稽,苏峻于是任命蔡谟为吴国[[内史]]。蔡谟到任后,就与[[张闿]]、顾众、顾飏等共起义兵讨伐苏峻,迎接庾冰回郡。同年,苏峻之乱平定,蔡谟又任侍中,迁任[[五兵尚书]],领琅邪王师。蔡谟上疏推辞,并举荐[[孔愉]]及[[诸葛恢]]任此职,朝廷没有听从。后来又转任[[吏部尚书]]。以平定苏峻的功劳,[[赐爵]]济阳男,蔡谟又辞让,朝廷没有允许。 在冬蒸时,蔡谟领祠部尚书事务,负责的官员忘记设立晋明帝的牌位,蔡谟与[[太常]]张泉都因此被罢免,蔡谟以白衣身份领职。不久,迁任[[太常]],又领'''秘书监''',因病无法亲自处理事务,蔡谟上疏请求解除职务,朝廷不许。成帝坐御前殿时,派使者拜[[太傅]]、[[太尉]]、[[司空]]。正好要在殿上作乐,但[[门下]]官员上奏认为不是祭祀和国宴就没有设乐的例子。此事由太常议论,蔡谟认为帝王坐御前殿派使者时应有[[庙堂]]之乐,朝廷听从。帝王坐御前殿而作乐的惯例,就从此开始。 彭城王[[司马纮]]又向朝廷上疏,认为乐贤堂有明帝亲手描画的佛像,经历屡次动乱,但此堂还在,应该由朝廷下诏为其作颂,成帝把此事交给群臣讨论。蔡谟认为私下作赋颂就可以了,不用以朝廷的名义来作颂。此事于是就停止。 '''谏止北伐''' 咸康五年([[339年]]),征西将军[[庾亮]]想要移镇石城(今湖北襄阳),收复中原失地。蔡谟议论认为盘踞在中原的[[后赵]]实力强盛,东晋朝廷实力不足,只可凭借长江天险防守,等待时机。众人的意见大多与蔡谟相同,成帝于是下诏不让庾亮转移守地。 当初,皇后每年都要拜谒[[皇陵]],每次都花费许多人力物力,蔡谟建议说:"旧制皇后只要在太庙拜见就行了,不用拜陵。"朝廷于是停止了此项活动。 '''出镇设略''' 咸康五年(339年)八月,太尉[[郗鉴]]病重,上疏乞求卸职,并认为蔡谟平简贞正,是时望所归,建议朝廷任命他出任都督及徐州刺史。成帝于是任蔡谟为太尉军司,授予侍中。不久,郗鉴去世,朝廷当即任命蔡谟为[[征北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以及扬州的晋陵、豫州的沛郡诸军事,徐州刺史,授予[[假节]]。 当时,左卫将军陈光请求进攻后赵,成帝下诏派陈光进攻寿阳,蔡谟上疏说:"寿阳城小但坚固,从寿阳至琅邪,城墙可以互相望见,一城受攻,各城必然来救援。再者,陛下的军队在路上行进需要五十多天,先锋还没到达,消息已经传播很久了,敌贼的邮驿,以一日千里的速度传递消息,那么黄河以北的骑兵,就完全可以赶来救援。以白起、[[韩信]]、项籍那样的勇将,还要挖断桥梁,焚毁舟船,背水而战。现在想把舟船停泊在水渚中备用,领兵前往敌城,前方面对强敌,回头顾望归路,这正是兵法所戒的大忌。如果进攻不能取胜,胡虏的骑兵突然到达,恐怕中行桓子不知所措、士兵争船渡河,以致被砍断的手指双手可捧的局面又将重演。现在陈光统领的都是禁军,应该让他们到哪里都是只有出征但不交战。现在却屯兵于坚城之下,用国家的禁军攻击敌人的小城,取胜则得利微小不足以给敌人造成多大伤害,失败则损失惨重足而有利于敌寇,这恐怕不是周全的计策。"进攻后赵之事这才中止。 石虎在青州造船数百艘,劫掠东晋沿海诸县,所到之处杀戮甚多,朝廷以此为忧。蔡谟派龙骧将军徐玄等驻守在中洲,又设立悬赏,规定如果得到后赵大白船的人,赏布千匹,小船百匹。当时蔡谟所统领的七千余人,驻守地东至土山,西至江乘,共镇守八所,城垒共十一处,烽火楼望三十多处,根据情况防备,甚有谋略。之前,郗鉴上表举荐部下有功的共一百八十人,成帝一并赏赐他们,但还未赏赐而郗鉴已去世,朝廷于是中断此事不再进行赏赐。蔡谟上疏认为之前已经同意了郗鉴的请求,如今不应中断。而且郗鉴所表荐的大多是功勋卓著、身经百战的人,也不可以不报答,朝廷下诏听从。 '''谦逊让职''' 咸康八年([[342年]]),晋康帝[[司马岳]]即位后,征蔡谟入朝任[[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永和二年([[346年]])二月,蔡谟以左光禄大夫身份兼领[[司徒]],与会稽王[[司马昱]]一同辅政。 永和三年([[347年]]),又接替离职守孝的[[殷浩]]任[[扬州刺史]]。再[[录尚书事]],领司徒之职如旧。之前蔡谟拜司徒时谦让不征辟[[僚佐]],朝廷屡次催促,蔡谟才开始征召[[掾属]]。 永和五年([[349年]]),石虎死后,东晋朝野上下都认为光复中原指日可待,只有蔡谟对和他亲近的人说:"敌人被消灭确实是非常值得庆贺的事情,然而恐怕这更给朝廷带来了忧患。"听到的人问:"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蔡谟答道:"能够顺应天意、掌握时机把百姓从艰难困苦中拯救出来的事业,如果不是最杰出的圣人和英雄是不能承担的。不如老实地衡量一下自己的德行与力量。反观如今伐赵之事,恐怕不是当今的贤达之辈就能办成的。结果只能步步为营,分兵攻守,这是以劳民伤财为代价,来炫耀个人的志向。最后会因为才能和见识粗陋平庸,难以遂心,财力耗尽,智慧和勇气全都变得窘困,怎么能不给朝廷带来忧患呢!" 自永和四年十二月(349年)蔡谟被任命为侍中、司徒后,三年里他都没去就职。蔡谟上疏,执意推辞。他对周围比较亲近的人说:"如果我当了司徒,必将为后人所耻笑,所以按道义我不敢接受任命。"诏令多次下达,褚太后也派人去说明意图,蔡谟最终还是不接受任命。晋穆帝于是亲自临朝,派侍中纪据、黄门郎丁纂去征召蔡谟。蔡谟向他们陈说自己身患重病,并派主簿谢攸陈述自己愿意辞让的意见。从早到晚,朝廷派来征召蔡谟的使者往返十多次,然而蔡谟就是不去任职。当时穆帝年仅八岁,临朝一天,非常疲倦。他问周围的人说:"所征召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不来?临朝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太后考虑到穆帝和臣下们都很疲劳,就下诏说:"一定不来的话,就结束临朝吧。"中军将军[[殷浩]]奏请免除吏部尚书[[江虨]]的官职。会稽王司马昱给尚书曹下令说:"蔡谟傲慢地违抗皇上的命令,这是没有臣下之礼的行为。如果陛下在上卑躬屈膝,臣子在下又不履行君臣大义,那么也就不知道靠什么来处理朝政了。"于是公卿们便上奏说:"蔡谟狂妄傲慢地对待皇上的命令,罪同叛逆,请求将他送交廷尉依法论处。"蔡谟十分害怕,率领他的子弟们到朝廷去叩头谢罪,自己又到[[廷尉]]处等待治罪。殷浩想处以蔡谟死刑,恰巧徐州刺史[[荀羡]]来到朝廷,殷浩就此询问荀羡,荀羡回答说:"如果蔡公今天被处死,明天就一定会出现[[齐桓公]]、[[晋文公]]那样举兵问罪的行动(指[[桓温]])。"殷浩于是放弃处死蔡谟的打算,下诏将其免官并贬为平民。 '''晚年生活''' 蔡谟在被免官废黜后,便闭门不出,终日讲经来教授子弟。数年后,褚太后下诏再任命蔡谟为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派[[谒者仆射]]孟洪就在蔡谟府中加以册拜。蔡谟上疏表示谢意,于是托辞病重,从此不再朝见。朝廷下诏赐蔡谟[[几杖]],允许在家门前放置[[行马]]。 永和十二年([[356年]]),蔡谟去世,享年七十六岁。朝廷助赠丧事的相关礼仪,全都按照当年太尉[[陆玩]]去世时的旧例。又追赠他为侍中、[[司空]],[[谥号]] 文穆 == 本段人物评价 == '''总评''' 蔡谟擅长医术,熟谙[[本草]]。又学识渊博,对礼仪宗庙制度多有[[议定]]。 在任征北将军时,建"镇守八所,城垒凡十一处,烽火楼望三十余处"以防备后赵,很有谋略。他性格尤其厚重谨慎,每件事都过分的做防范。所以时人说:"蔡公过浮船,脱带把瓠系于腰间。"  == 历代评价 == 时人语:京都三明各有名,蔡氏儒雅荀葛清。 [[郗鉴]]:太常臣谟,平简贞正,素望所归。 [[褚蒜子]]:①谟先帝师傅,服事累世。②前司徒谟以道素著称,轨行成名,故历事先朝,致位台辅。 [[桓温]]:前司徒臣谟执义履素,位居台辅,师傅先帝,朝之元老。 [[孔严]]:蔡公德业既重,又是先帝师傅,居总录之任,则是参贰宰相。 [[王彪之]]:蔡公存谦素之怀。 [[王献之]]:蔡司徒立帝主于御床,诏驿数反,其不祗顺,正止於免黜耳。此外希不矜体者,违命诚为深愆,曲从实复过此。 [[曹耽]]:谟可谓善始令终者矣。 [[房玄龄]]等《[[晋书]]》:①蔡谟度德而处,弘斯止足,置以刑书,斯为过矣。②蔡葛知名,或雅或清。 《唐故定州司马蔡君长墓志铭并序》:侍中匡晋,奄有七州。 [[洪迈]]:百年之间,会稽王昱、道子、元显以宗室,王敦、二桓以逆取,姑置勿言,卞壶、陆玩、郗鉴、陆晔、王彪之、坦之不任事,其真托国者,王导、庾亮、何充、庾冰、蔡谟、殷浩、谢安、刘裕八人而已。 [[李慈铭]]:若羊祜之厚重,[[杜预]]之练习,刘毅之劲直,[[王浚]]之武锐,刘弘之识量,[[江统]]之志操,[[周处]]之忠挺,周访之勇果,卞壸之风检,陶侃之干局,温峤之智节,[[祖逖]]之伉慨,郭璞之博奥,[[贺循]]之儒素,刘超之贞烈,蔡谟之检正,谢安之器度,[[王坦]]之之风格,孔愉之清正,王羲之之高简,皆庸中佼佼,足称晋世第一流者,盖二十人尽之矣。 == 轶事典故 == '''寄颜无所''' 出自《晋书·蔡谟传》:"(蔡谟)迁侍中、司徒,上疏让曰:'伏自惟省,惜阶谬恩……上亏圣朝栋隆之举,下增微臣覆餗之衅,惶惧战灼,寄颜无所。'" 形容脸面没有地方放。犹言无地自容。 '''不悦离席''' 蔡谟性格雅正,王导曾设置歌舞女,还安排下床榻坐席。蔡谟之前已经在座,看见这种做法很不高兴就离开了,王导也不挽留他。 '''戏弄王导''' 王导的夫人[[曹淑]]性格嫉妒,王导非常畏惧她,于是暗中在别处置下馆舍,以安置其他的姬妾,曹淑知道后,要亲自去查看。王导深怕姬妾们会受到曹淑的凌辱,命人马上准备车驾赶去,还怕速度太慢,用手中拿的拂尘柄当鞭子赶牛奔跑。蔡谟听说这事后,取笑王导说:"朝廷恐怕要为您加[[九锡]]了。"王导不予理会,只是谦恭地走开算。蔡谟又说:"我没听说过别的什么东西,只知道有短辕的牛车,长柄的拂尘。"王导这才大怒,对人说:"我和诸位贤能一起在洛阳游玩时,哪里听说过这个蔡克的儿子!" 王导有个爱妾姓雷,经常干预朝政,收受贿赂。蔡谟戏称她为"雷[[尚书]]"。 '''无君辈客''' [[王蒙]]、[[刘惔]]很轻视蔡谟。他们曾去看望蔡谟,谈了很久,竟问蔡谟说:"您自己说说您比王衍怎么样?"蔡谟回答说:"我不如王衍。"王蒙和刘惔相视而笑,又问:"您什么地方不如?"蔡谟回答说:"[[王衍]]没有你们这样的客人。" '''尔雅不熟''' 蔡谟避乱渡江后见到蟛蜞,很高兴地背诵道:"[[螃蟹]]有八只脚,加上两个夹钳。"于是叫人煮来吃。吃完以后,上吐下泻,精神疲困,才知道这不是螃蟹。后来他向[[谢尚]]说起这件事,谢尚说:"你呀《[[尔雅]]》读得不熟,几乎被《[[劝学]]》害死。" == 个人作品 == 蔡谟的文章论议,有文集十七卷传世(《唐书经籍志》作十卷)。他将自应劭以来为[[班固]]的《[[汉书]]》作注的版本整合起来,为《汉书》做[[集解]]。 《[[全晋文]]》载,蔡谟有《丧服谱》一卷,集四十三卷,又收录有《上表引疾》、《让五兵尚书疏》、《谏攻寿阳疏》、《谏断酬功疏》、《让侍中司徒疏》、《谢拜光禄大夫疏》、《上言临轩拜三公宜作乐》、《奏请褚太后临朝》、《祈谷歌云汉之诗议》、《父母乖离议》、《父母乖离不知存亡议》、《敕作佛象颂议》、《征西将军庾亮移镇石城议》、《皇后每年拜陵议》、《剑履议》、《答兰台议》、《非刘劭日蚀不废朝议》、《四府君迁主议》、《褚太后敬父议》、《生不及祖父母诸父昆弟不税服议》、《易子檄》、《与骠骑[[何充]]书》、《与庾冰书论赠[[刁协]]》、《与弟书》、《书》、《答刘氏问》、《答范朗难》、《答王蒙问》、《答族父是姨弟为服问》、《答或问》、《已拜时成妇论》、《防墓论》。 == 家族成员 == '''曾祖''' 蔡睦,蔡邕之孙(《晋书·[[蔡豹]]传》作侄),字子笃,曹魏时官至尚书。 '''祖父''' 蔡德,官至乐平太守。 '''父亲''' 蔡克(一作蔡充),字子尼,官至车骑将军从事中郎。 '''儿子''' 《晋书》只记载蔡谟二子: 蔡邵,蔡谟长子,官至永嘉太守。蔡系,蔡谟幼子,有才学,官至抚军将军长史。蔡谟后代即后世的名门"济阳蔡氏"。 == 史书记载 == 《[[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七》 《'''资治通鉴'''》亦有记载。 == 墓葬纪念 == 蔡谟墓位于今浙江黄岩平田的鸟山水库
3,1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