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768
次編輯
變更
符浩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符浩| 圖像 = [[File: 符浩 .jpg|缩略图|center|[http://www.114chn.com/t/610425/2014111900000009/pic/201601142037323178.jpg 原图链接]]]|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974年 | 國籍 = 中國| 别名 = | 職業 = 书法家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br> </br> </br> </br> }}'''符浩'''(fu hao) ,陕西 [[ 宝鸡 ]] 人, [[ 中国美术学院 ]] 山水画专业毕业, [[ 中国书法家协会 ]] 会员,陕西省书协创作委员,陕西省青年书协常务理事兼行草委秘书长,宝鸡市书协副主席,宝鸡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被陕西省书协授予“陕西省优秀青年书法家称号”。== 人物简介 == '''符浩''',1974年生于陕西宝鸡,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专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协创作委员,陕西省青年书协常务理事兼行草委秘书长,宝鸡市书协副主席,宝鸡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被陕西省书协授予“陕西省优秀青年书法家”称号<ref>[http://sx.sina.com.cn/art/shuhua/mrt/2014-04-15/15365.html 陕西青年书法家符浩优秀作品集选展示 ],[2016-3-21]]</ref>。 == 人物成就 == 作品获奖情况获全国第二届商鼎杯书法展银奖 获第三届颜真卿奖全国书法大展二等奖 获陕西省首届临帖大展最高奖 首届、第二届全陕青年书法篆刻大展均获最高奖 获陕西青年书法奖 获宝鸡市政府第六届文艺大奖一等奖 获宝鸡市文艺创作贡献奖 == 作品入展情况 ==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大展 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大展 全国第二届草书大展 第四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 全国首届西部书法展 全国第三届西部书法展 老子诞辰2578周年全国书法大展 “丝绸之路”全国书法大展 首届中国普洱茶乡书法大展 荣登第二届中国书坛百强榜 西泠印社首届国际书法展 西泠印社全国首届楹联展 西泠印社全国首届手卷展 == 发表情况 ==书画作品发表于《书法报》《书法导报》等专业媒体,《宝鸡日报》《阳光报》等曾专版介绍。 == 人物评价 ==精神郁勃莫可制抑 ——我读符浩和他的书法 文/吴川淮 一 书法这种艺术,因为和语言联系在一起,便生出了无数的意味,无数的念想。 但一旦成为艺术,它就有自己的系统与法度,理解和掌握这门艺术,一个是养,一个是悟,养和悟之间,也有不少的意外。 符浩的书法,对他自己是一种意外,对高手如林的陕西书坛,也是一种意外。他这个不事张扬的低调的书者,以一种有别于他人的状态,闯了进来。他的书法是和一堆古人所联系的,但在一堆面目相同者的书作前,显示了一种独特。意外与独特,让他进入了书坛。虽然已是小有名声,虽然在依然低调之中守护着自己的一方天地,他是在这种孤独与寂寞里得到了一种充裕与收获。 二 介乎于碑帖之间,介乎于明清与唐人之间, 介乎于传统与现代之间,也介乎在魏晋与个性的联络之间。符浩的书法存在在这种“介乎”,应了《周易》里的“谦”卦, '''符浩'''是聪明的,他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的语言,寻找着自己的线条,自己的结体。不断地和古人在碰撞,和现代人在碰撞,也和自己碰撞。碰撞出的是一种感觉,似帖非碑,传统在里面生长着,符浩自己也在生长着。符浩的书法,基本定位在碑与帖的结合里,碑味要比帖味重,但又以这种碑的笔法去写行草,这条路从前人讲,于右任是走出来了,但很多人都在半道上就歇住了脚。符浩依然在跋涉着。当代书坛,南北书风的差异已经不大,但从细腻的帖学一路的感觉上,北方的书家还是逊于南方的书家,但在碑学的书风中,北人却胜于南人,这或许是地理气候与历史渊源的缘故吧。符浩的书法中也能读到一些细腻的表现形式,但他还是骨子里透出的是一种刚韧,一种质感的力度。否则,在连续第九、第十两届国展上他都能入展,完全以自己的技术情感的密切结合的扎实实力完成的。 司空图在《诗赋》中说:“知非诗诗,未为奇奇,研昏炼爽,戛魄凄肌。神而不知,知而难状。挥之八垠,卷之万象。”这里说的是诗,我看的却是符浩,把一种执着的精神贯穿进来,把不同的传统调动到自己的风格之中,也许并不完美,但它存在着,存在证实着一种个性的存在,这也是一种聪慧。 认识符浩十年,十年都在变,似乎并不稳定,但一种统一的风格是一致的。一个人所有的变化,都蕴藏在自己一体,有的人不会发掘,有的人在发掘中把自己给放大了,符浩是一个在精神上放大的人,但他有很内敛,很低调。符浩能守能变,一任性情,倔强守拙,见朴知性。符浩最大的没有变的,是身上的朴素,这是他的本色,是他原始的精神。虽然他从传统中汲取了很多,不断地在变化着自己的形式,从书写大字到蝇头小楷,从篆籀八分到行草创作,他守的是一个自己。 三 书法十年,我和符浩都成了“书法人”,既是职业亦是业余,既在其内又在其外。在这里我不想称为“书法家”,书法在我们心里太神圣了,以至于把这个“家”字放在我们身上有些奢侈! 十年,书法就像种子一样扎根在了心头。这个时代给我们这一批人打开了一个书法的空间,也打开了一个精神世界无限被放大的空间,这是在建国的前三十年间所无法想象的。由一种爱好,甚至是父母要求的一种训练,成为了以此为职业和身份,以此成为可以混社会的手段。活人难,难活人,书法却让人活着容易,深入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对于现实的超脱,没有追求,昏昏碌碌,小日子也许会过得非常的滋润,打打牌,写写字,聊聊天,喝喝酒。有一批写字的人就这样地堕落下去了。自省者是在不断地打磨,打磨成一个尖锐的方石,还是打磨成一个柔滑的圆石?这是我的比喻。 符浩在坚持地追求着,书法于他是一个不断开垦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开拓的外延。无论从传统的吸收,还是对当代的吸收,他都在敏锐地把握,敏锐地渴求。但他又是能够把热情放在自己理性的控制之中,把传统与技术和情感与性情自然地结合,把对自我的表达放在一种自己可控的范围之中。他在寻找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不是精雕细琢、完美雅致的,它带着那种草根对于文化的理解,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传统的虔诚。“精神郁勃,莫可制抑。”(鲁迅语)力量感与情绪性都灌注于作品之中,这是符浩的长处。 四 2004年5月,在沣峪口,我认识了符浩。我们都成为了当代“书法运动” (这是我对当代书法的一种描述)的一个分子,无论在宝鸡还是铜川,无论在西安还是西府,无论在北京还是陕西,同道与兄弟之情使我们不论隔了多远,都在精神的感召中呼应,都在这种跋涉中互相慰藉。 2007年,一次偶然,符浩和唐永平两人路经铜川,我们在铜川市一中的宿舍里彻夜长谈,第二天三人又同上了药王山,一同观赏了《姚伯多兄弟造像碑》和其他北魏碑刻。符浩的感悟力很强,他惊叹北魏的书法,在对原碑的仔细观察中啧啧称叹。 倏忽已经七年…… 在北京寂寞的书斋里,我想如果符浩来到北京,最好是金秋的十月,满山红叶,我将邀请他上香山,虽没有书法的胜迹,但菊香书屋那是一定要去的,上了山顶,在一片片红叶之中,去体验这人生的一瞬,就宛同七年前的药王山。 苍颉鸟迹既茫昧, 字体变化如浮云。 陈仓石鼓又已讹, 大小二篆生八分…… (吴川淮,号同官一水斋主,1963年生人,为中国书协新闻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出版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榜书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书协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杂志编辑、陕西省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曾出版《以书为道》、《朦胧诗赏析》、《涵蕴无语》等著作。) ==视频== {{#ev:youku|XMzA1MTMwNTIzNg|460|inline|符浩书法 |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