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紫竹遗址

增加 11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紫竹遗址 ''' ,为成都平原史前城址之一,位于中国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崇州市燎原乡紫竹村,年代距今约4300年,属于 [[ 新石器时代 ]] 成都平原的 [[ 宝墩文化城址群 ]] 之一,是宝墩文化的“中心聚落遗址”,堪称“长江上游近5000年文明史的象征”,被誉为“1996年十大考古发现”。2001年,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在2013年和2016年,被 [[ 国家文物局 ]] 和财政部纳入《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和《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
==遗址简介==
紫竹遗址位于四川省崇州市西南13公里的燎原乡紫竹村7、8组内,东经103°35′,北纬30°36′,海拔532-535米。遗址呈长方形, [[ 城墙 ]] 分内外两圈,呈“回”字形, [[ 积20 积]]20 万平方米(300亩左右);内垣边长400米,墙体宽5—25米,高1—2米,北城墙和东城墙保存较好;外垣多被破坏,部分地段城垣宽3—10米,高1—2米。
紫竹遗址是距今4300年成都平原的早期城址之一,也是成都平原目前发现的三座具有内外城墙结构的古城之中最大最早的一座(比另外两座双重城垣的芒城遗址和 [[ 双河遗址 ]] 早约300年);与三星堆文化的前身同属于成都宝墩文化,且比三星堆遗址的产生年代要早一千多年。发掘出的陶器、石器、骨制品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紫竹古城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并且 [[ 社会 ]] 已经发展到了比较高的阶段。
==文化价值==
紫竹遗址文化内涵主要为宝墩文化时期遗存,以保存较为完整的双重城垣为显著特征,有灰坑、红烧土堆积等遗迹。灰坑形状多样,出土文物有 [[ 石斧 ]] 、锛、 [[ ]] 和陶喇叭口高领罐、绳纹花边罐和尊等,是宝墩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从建城 [[ 技术 ]] 和规划布局形式来看,紫竹古城及成都平原其它史前古城在国内同期古城中也居于领先地位。各城筑墙时多采用斜坡构筑的方法,墙体内部堆砌有卵石,以增加 [[ 城墙 ]] 的稳固性;这些古城的城墙高大、坚厚、绵长,内外两道城垣,其间开挖有宽深的壕沟,体现出高超的建城技术和设计水平。修筑了双重城垣,更突出城垣的“防洪抗洪“功能;同时,筑城首先被视为战争频繁的标志性产物,高大耸立的城墙和宽阔深凹的壕沟是“抵御外敌”的有效手段。
==历史意义==
紫竹遗址是宝墩文化的“中心聚落遗址”,对研究古代社会演进、文化交流、中华文明起源具有突出地位,证明 [[ 长江 ]] 流域也是中华古代文明起源地之一,对确立中华古代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学说,提供了重要佐证。紫竹遗址丰富的 [[ 遗迹 ]] 种类和 [[ 文物 ]] ,填补了巴蜀文化研究空白,对于全面揭示 [[ 四川盆地 ]] 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 [[ 考古学 ]] 文化面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紫竹遗址堪称“长江上游近5000年文明史的象征”,是中国文明起源史上一处重要的 [[ 文化遗产 ]]
修筑高大的城墙、开掘宽深的壕沟,不仅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而且需要对社会成员进行大规模组织、调配工作、属于大范围集中劳动性质的大型建筑工程,足以反映集中化的权力中心的存在。不仅意味着包括紫竹古城在内的各古城人口的增长、 [[ 社会 ]] 规模的扩大和社会组织的复杂化,更重要的是,从实质上分析,所有这些其实都是 [[ 政治 ]] 组织和 [[ 经济 ]] 组织发生变化的结果,从根本上反映了政治权力的集中化,表现出各古城的政治体系和经济结构的演变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原始的 [[ 血缘 ]] 氏族制水平,达到了酋邦制度发展阶段。大型城垣实际是酋邦组织及其首脑人物政治权力的象征,而酋邦社会则预示着文明时代 的即 ==参考文献==
118,80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