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天主教

增加 53,761 位元組, 6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Otheruses|subject=基督教的一个主要教派|other=以罗马公教教宗领导的宗教团体及教会|天主教会}} {{Multiple issues| {{original…”
{{Otheruses|subject=[[基督教]]的一个主要教派|other=以罗马公教[[教宗]]领导的宗教团体及[[教会]]|天主教会}}
{{Multiple issues|
{{original research|time=2013-11-19T02:46:05+00:00}}
{{Refimprove |time=2012-06-10T13:47:04+00:00}}
{{Expand English|Catholicism|nocategory=yes}}
}}
{{基督教}}
{{Portal|天主教|046CupolaSPietro.jpg}}

'''天主教'''({{lang-la|Catholicismus}})是对[[罗马]]公教会([[天主教会]])发展而来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学]]理论、礼仪传统、伦理纲常等[[信仰]]体系之总括,为基督教最大[[基督教派系|宗派]]。其拉丁文本意为「普世的」,因此又译为'''公教会'''。另一个经常并用的名称是「[[大公教会]]」,通常用来概括[[基督教会]]的[[教会四特徵|普遍特徵]],以用来区别狭义的、与[[圣座]]共融的公教会,即天主教会<ref>McBrien, ''Catholicism'', 19-20.</ref>。在大多数情况中,天主教是天主教会的代称。

天主教的中文名称源自[[明朝]][[万曆]]年间[[耶稣会]]将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经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玛窦]]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基督教的神|独一神灵]]为「[[天主]]」,故称之。天主教在与[[新教]]并提时亦被称为「'''[[旧教]]'''」<ref name=moitw>[http://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296 基督新教] {{Wayback|url=http://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296 |date=20160720144659 }},全国宗教资讯网</ref><ref>黄正谦,《西学东渐之序章》,页84</ref><ref>张信刚,《从活字版到万维网》,页58</ref><ref>《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差别?》(天主教辅仁大学使命单位):「罗马公教(即天主教、旧教)...英王不满教宗不允许他离婚,而与旧教决裂。」</ref><ref>《中华百科全书》(中国文化大学):「宗教改革(Reformation),乃指西元十六世纪发生于欧洲的一次宗教上大变动而言。在这次大变动以前,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人民都相信罗马公教(Roman Catholic Church),但是自从经过十六世纪宗教改革以后,欧洲就有新旧教之分。我国一般人习惯上称旧教为天主教,称新教为基督教。」</ref>,两者分别代表著第一个千喜年开始的「[[使徒统绪|传承式信仰]]」、以及16世纪[[宗教改革]]开始的「书面式信仰」。这一概念曾在恢复公教传统的[[牛津运动]]提出。<ref>''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978-0-19-280290-3), article "Catholic", p. 308</ref><ref>{{cite book |last=Connor |first=Charles Patrick |title=Classic Catholic Converts |publisher=Ignatius Press |year=2001 |ISBN = 978-0-89870-787-8}}</ref>

*在台湾地区因为以佛道教和民俗信仰为大宗,多数民众会误会天主教的信仰是圣母玛利亚,但实际上与基督宗教一样皆为基督为信仰。

== 历史沿革 ==
[[File:Marco palmezzano, crocifissione degli Uffizi.jpg|thumb|220px|根据[[圣经]][[新约]][[玛窦福音]],被称为[[厄玛奴尔]]的[[耶稣]]是[[天主之子]]]]
[[File:Mary16thC.jpg|thumb|220px|图中为[[永援圣母]],被天主教徒称为「圣母」的[[马利亚 (耶稣的母亲)|童贞女玛利亚]]是天主子耶稣基督因[[圣神]]降孕[[道成肉身]]的母亲。]]

基督教的信仰产生于公元一世纪因[[耶稣|纳匝肋的耶稣]]称[[弥赛亚|默西亚]]所产生的一繫列连锁事件,源头可追述到[[亚伯拉罕诸教|天启一神论宗教]]始祖[[亚伯拉罕|亚巴郎]],最初系自[[犹太教]]中分离出来的第一个基督徒派别,因为他们面向的宣道对象是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之人,而不在侷限于[[犹太人]]群体。随着[[耶路撒冷]]的被占领,教会的中心逐渐转向[[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故称“罗马公教”。从公元一世纪到四世纪初,罗马皇帝一再试图消灭教会,但到最后反倒是整个帝国皈依了教会,宣布罗马公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大公教会]]这一术语最早见于约公元107年[[依格那丢|安条克的依纳爵]]写给[[士麦拿]]教会[[基督徒]]的《[[致士麦拿书]]》,用以劝勉当地基督徒保持与[[主教]]的共融,信中写到「教会主教来到何处,哪里就有天主子民」「[[耶稣基督]]去向何方,哪裡就是[[大公教会]]」。<ref name="Smyrnaeans 8">{{cite web|url=http://www.ccel.org/ccel/schaff/anf01.v.vii.viii.html|title=Chapter VIII.—Let nothing be done without the bishop|publisher=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accessdate=21 November 2008}}</ref><ref>{{cite book|last=Angle|first=Paul T.|title=The Mysterious Origins of Christianity|publisher=Wheatmark, Inc.|year=2007|isbn=978-1-58736-821-9}}</ref>

2世纪后半叶这一词开始用来表示「正统」,区分教会认为的异端信仰。因为天主教徒认为自身是全方面的真理、是完整的教会,而异端则是片面的将某一道理夸张成真理、是局部的教会。<ref>[http://www.earlychristianwritings.com/srawley/smyrnaeans.html J.H. Srawley's commentary on the Letter to the Smyrnaeans]</ref>380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专门用「天主教基督徒」(Catholic Christian)来称呼那些遵循同样信仰原则的[[达玛稣一世|罗马教宗达玛稣]]与{{Link-en|亚曆山大牧首伯多禄|Pope Peter of Alexandria}}。许多其他作家,例如5世纪的{{Link-en|耶路撒冷的西里尔|Cyril of Jerusalem}}与[[希波的奥古斯丁|希波的奥斯定]] 将「天主教」(大写“Catholic”)进一步统括为「公教」(小写“catholic”)和全体[[基督徒]]的「[[基督教]]」。学术领域,基督教要晚于天主教成型。<ref>[http://www.fordham.edu/halsall/source/theodcodeXVI.html Theodosian Code XVI.1.2]</ref>

公元5、6世纪时的[[日尔曼族]][[蛮族入侵|入侵]]最终导致罗马帝国的分崩离析,东西教会也随之彻底分裂开来。罗马天主教在这时期开始向蛮族施行教化的工作,因而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从15世纪开始,西方民族在思想上起了极大的变化,近代的民族国家不断地形成,从各方面争取独立自由,教宗的权力在天主教会内虽然仍旧很大,但是在欧洲大陆向来联系十分紧密的宗教与政治却逐渐分离,[[欧洲]]信仰的统一也因基督[[新教]]的产生而破坏;而另一方面,随着新大陆的发现,传教的工作获得了新的园地,天主教向[[亚洲]]、[[美洲]]、[[非洲]]、[[大洋洲]]展开了传教的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的消长,在思想和生活上都起了极大的改变,造成了对天主教的冲击,东方、西方及后起的第三世界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发生重大变化,世界各地的基督徒和教会都面临危机和挑战,[[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梵二大公会议]]的各种文献,引导天主教走向现代化的改革之途。

== 主要教派 ==
{{耶稣}}

国际上许多[[基督徒]]和[[基督教派]]都主张自己是「天主教」,特别是[[使徒统绪|宗徒继承]]。他们大致可以分成五个意见集团:
# [[天主教会|罗马天主教]]认为,承认[[罗马主教]]权威且完全共融的[[基督徒]]是天主教。例如「定制教会」(particular Church)的「拉丁派」(Latin Church)与「东部派天主教」(Eastern Catholic Churches)。它们有著不同的管理制度和礼拜仪式,但都「与罗马同在」(in union with Rome)。<ref>Richard McBrien, ''Catholicism'' (Minneapolis: Winston Press, 1981), 680.</ref>
# [[正教会|东正教]]与其他的[[东方正统教会|正教]]认为,「正教」继承自宗徒,是保留原始教会制度的「正统的天主教」。早期教会不存在「[[教宗|罗马中心论]]」的集权制度。
# [[旧天主教会|老天主教]]、[[圣公宗|安立甘圣公宗]]与部分[[信义宗|路德信义宗]]等教会认为,教会继承早期教会的[[按立]],是从宗徒不间断传承下来的教会。[[天主教会|罗马天主教]]认为,[[圣公宗]]与[[信义宗]]都是通过独立运动对立于「至公精神」的「抗议派」,是「[[新教]]」而非天主教,且只承认部分「老天主教」为天主教。{{refn|name=zenit_OC_PNC_2012|{{cite web|url=http://www.ewtn.com/library/liturgy/zlitur395.htm|title=The Old Catholic and Polish National Churches|publisher=Zenit|city=Rome|date=14 Feb 2012|author=Father Edward McNamara, Legionary of Christ|accessdate=4 Jan 2015}}|}}
# 「[[灵恩派|属灵者]]」认为自身继承宗徒,但对历史上的教会不置可否,也不认为自己是一名「天主教徒」。
# 认为自身宗徒继承中断,但通过[[牛津运动]]等恢复运动来恢复传统,且尝试与罗马方面交流,寻找双方可以互相接受的共识。例如[[美国信义会]]、[[加拿大信义会]],以及圣公宗和老天主教。
第三类教派与前两类教派拥有共同的三个特点,即教会是一体性的普世教会(universal Church)、教条是完全上下一致的、唯一的神和救主[[耶稣|耶稣基督]]。前两条是天主教与狭义[[新教]]的[[加尔文主义|改革宗]]以后教派之最大区别,而第三条则是对「神」的理解一致。

它们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组织,处于分离状态,故而[[罗马教廷]]通常用「公教」(小写“catholic”)或「[[大公教会]]」(catholic Church)称呼处于分离状态的普世天主教,而避免用狭义上指「罗马天主教」的「天主教」(大写“Catholic”)。

它们全部相信「[[使徒信经|宗徒信经]]」和「[[尼西亚信经]]」,也就是「我信……唯一至圣的天主与宗徒教会」或「我信……唯一的圣而公教会」。

它们通常用「[[基督教]]」来总称。而不是「天主教」。因为相对而言,基督教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实际口语或学术研究里,「天主教」亦单指「罗马天主教」。而中国则通常指「[[中国天主教]]」或「罗马天主教」。<ref>{{cite web|url=http://www.lcms.org/pages/internal.asp?NavID=3355|title=Apostles' Creed|publisher=The Lutheran Church--Missouri Synod|accessdate=21 November 2008|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310021305/http://www.lcms.org/pages/internal.asp?NavID=3355|archivedate=2011年3月10日}}</ref><ref>{{cite web|url=http://www.wels.net/cgi-bin/site.pl?2617&collectionID=711&contentID=4334&shortcutID=2077#nicene|title=Nicene Creed|publisher=Wisconsin Evangelical Lutheran Synod|accessdate=21 November 2008|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227001319/http://www.wels.net/cgi-bin/site.pl?2617&collectionID=711&contentID=4334&shortcutID=2077#nicene|archivedate=2008年12月27日}}</ref><ref>{{cite web|url=http://www.ilflutheran.org/page11.html|title=Texts of the Three Chief Symbols are taken from the Book of Concord, Tappert edition|publisher=The International Lutheran Fellowship|accessdate=21 November 2008|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928110643/http://www.ilflutheran.org/page11.html|archivedate=2007年9月28日}}</ref>

===罗马公教会===

[[罗马公教会]]认为,教会是一个完整的身体、自下而上的高度一致、且不存在任何特例的「普世教会」。教会的[[基督徒]]不管走到什麽国家、城市,去到什麽教会里祷告,都能完全像在「母堂」一样,流程与内容相同,而没有身在外乡的不适和生疏。教会认为,「普世教会」并不是一些特色教会组成的联邦,亦不是鬆散教会组成的邦联,是「一个教会」而非「一派教会」。罗马公教会认为,任何不与[[圣座]]共融的「抗议宗([[新教]])」及「[[圣公宗]]」等[[基督教派]]都是「非天主教徒」,而那些教会都不是「真正的教会」,而是「一派教会团体」(ecclesial communities)。教会认为,合法的祝圣[[主教]]和[[圣体]]是天主教之基础,非共融教会不具备任命主教和施行圣事的合法性,因而不是「教会」。不与罗马共融的其他「天主教会」亦不是天主教。

罗马公教会的这些并不是[[圣座]]制定之「天主教」与「教会」定义,而是坚持一种古代的天主教基本信仰和传统,即[[早期基督教|初代教会]]时期,当[[罗马]]的主教与基督徒纷纷殉道之时,各地教会自发信守的「与罗马同在」原则。

罗马公教会强调,其他基督教派之[[洗礼|浸洗]]是有效的,是蒙基督「拣选」,且存在一定共融的团体,但并不是一个完善的「教会」。教会称它们为「姊妹教会」,用以表达教会与[[圣公宗]]等教会的关系。但「姊妹教会」这一称呼,通常限于称呼那些保留[[主教制]]和[[圣体|圣体圣事]]之[[西方基督教|西方教会]]或[[东方基督教|东方教会]]。

=== 东正教会 ===

[[正教会]]认为,[[拜占庭帝国]]时期「[[五城联邦]]」为主导之[[宗主教|牧首制]]是第一个千喜年的基本行政制度。正教会认为,教会乃依循[[古希腊文明]]发源并发展至今的「[[希腊正教会|希腊中心论]]」教会,而非[[西方基督教|西方中心论]]。<ref>''The A to Z of the Orthodox Church'', p. 259, by Michael Prokurat, Michael D. Peterson, Alexander Golitzin, published by Scarecrow Press in 2010 ([http://books.google.ie/books?id=E0RPOYa77IUC&pg=PA259&dq=orthodox+pentarchy&hl=en&sa=X&ei=8ltLVPbmOOiM7Ab6yICQBw&redir_esc=y#v=onepage&q=orthodox%20pentarchy&f=false])</ref> 「五城联邦」又以[[圣伯多禄]]亲自按立之[[教宗|罗马]]、[[安条克牧首|安条克]]、[[亚曆山大牧首|亚曆山大港]]三者最贵。[[普世牧首|君士坦丁堡]]则因教会分裂的原因而被推举为「普世牧首」。<ref>{{cite web|url=http://www.myriobiblos.gr/texts/english/milton1_21.html |author=Milton V. Anastos | title=Aspects of the Mind of Byzantium (Political Theory, Theology, and Ecclesiastical Relations with the See of Rome)|publisher= Ashgate Publications, Variorum Collected Studies Series|year=2001|isbn=0-86078-840-7 |work=Myriobiblos.gr |accessdate=2011-06-30}}</ref><ref>{{cite web|url=http://www.homolaicus.com/storia/medioevo/pentarchia/pentarchia.htm |title=L'idea di pentarchia nella cristianità |publisher=Homolaicus.com |accessdate=2011-06-30}}</ref><ref name=PCPCU-fr>{{cite web|url=http://www.vatican.va/roman_curia/pontifical_councils/chrstuni/general-docs/rc_pc_chrstuni_doc_20060322_patriarca-occidente_fr.html |title=Pontifical Council for Promoting Christian Unity, press release on the suppression of the title "Patriarch of the West" in the 2006 Annuario Pontificio |publisher=Vatican.va |accessdate=2011-06-30}}</ref><ref name=PCPCU-en>{{cite web |author=Catholic Online |url=http://www.catholic.org/international/international_story.php?id=19144 |title=Vatican explains why pope no longer "patriarch of the West" |publisher=Catholic.org |date=2006-03-22 |accessdate=2011-06-30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archive.is/20130112212203/http://www.catholic.org/international/international_story.php?id=19144 |archivedate=2013-01-12 }}</ref>

「罗马」乃「西方牧首」(Patriarch of the West),[[西方基督教|西方教会]]的创办者与基督徒的宗长,这一职务自[[宗教改革]]以降的[[教宗|罗马宗座]]鲜有提及,仅见于1983年与2005年间出版之《教廷年鑑》,并于次年认为这一职务「已成过去式」「几乎无法行使」而彻底删除。这样古代的「五宗座」剩下四个,四个全部留存于[[正教会]]与其他[[东方基督教|东方教会]]的不同继承者。<ref name=PCPCU-fr/><ref name=PCPCU-en/>

=== 其他的统绪 ===

在[[西方教会]]里,[[普世圣公宗]]、持续圣公运动(Continuing
Anglican
Movement)、[[旧天主教会]]、解放派天主教会(Liberal Catholic Church)、宗徒天主教会(Apostolic Catholic Church)、菲律宾自立教会(Philippine Independent Church)、非洲正教会(African Orthodox Church)、美国波兰国立天主教会(Polish National Catholic Church of America)并其他许多的独立派天主教会都直接或间接与拉丁礼天主教会相近,仅视教会为不与[[罗马主教]]共融的「天主教」,拒绝罗马的地位与权威。

==== 中国大陆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天主教]]设有[[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它是[[中国宗教事务局]]用来负责行使大陆地区天主教会监管职责的部门,这种尝试亦用于大陆地区的[[佛教]]和[[新教]],旨在动员各教[[信徒]]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治目标。这种制度曾在[[波兰]]的[[波兰国立天主教会]]施行。<ref>Simon Scott Plummer, "China's Growing Faiths" in ''The Tablet'', March 2007. Based on a review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in Contemporary China'' by Kinzhong Yao and Paul Badham (University of Wales Press).</ref>

==== 圣公宗 ====
[[圣公宗]]的入门学术作品里都会提到它是一个「天主教与改革宗」的结合体。这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确立的一种「改革派天主教」(Reformed Catholic)。<ref name="Encyclopedia">{{cite book|last=Fahlbusch|first=Erwin|author2=Geoffrey William Bromiley|others=David B. Barrett|title=The Encyclopedia of Christianity|publisher=Wm. B. Eerdmans Publishing|year=2005|pages=269, 494|isbn=978-0-8028-2416-5}}</ref>

=== 抗议宗 ===

天主教(Catholicism)是“普世宗教”(universal)的意思,当天主教(大写“Catholic”)一词称作「公教」(“catholic”)时,许多主流之[[新教|抗议宗]]亦视自己为「大公教会」(小写“catholic church”)的一部分。例如[[苏格兰教会]]信仰[[清教主义]]的基督徒曾在1646年的《威斯敏斯特信纲》里提到「大公的或普世的教会乃无形的教会、完全由神选民所组成。已被拣选者或还未被拣选者,都将在基督里聚首」「合为一体的身体,充满一切。」<ref>The 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 (1646), Article XXV</ref>

[[浸信会]]在《1689年浸信会信纲》(1689 Baptist Confession of Faith)里修正《威斯敏斯特信纲》「大公教会乃无形的教会」为「……可称之为无形的教会」,苏格兰教会则正式宣誓「苏格兰教会是神圣的大公教会与普世教会」(The Church of Scotland is part of the Holy Catholic or Universal Church)。

某些[[信义宗]]团体,例如[[瑞典教会]]、部分美国的小众信义教会、[[信义正教会]]、[[盎格鲁礼信义天主教会]]都认为自己是「天主教徒」。绝大多数「高教会」(High Church)这样的传统派更正教会亦留恋于天主教,例如20世纪20年代之「高教会信义宗」(High Church Lutheranism)运动指在构建「福音天主教信仰」(Evangelical Catholicity),达成自身信仰与罗马教义、圣事的整合。

[[信义宗]]团体通常会缺乏[[宗徒继承]]的主教,特别是在[[德国]]。[[加尔文主义|改革派教会]]里亦有一个「隐秘天主教」(Scoto-Catholic)团体,即[[长老宗]]之[[苏格兰教会]]。这些教会指出它们会坚持[[早期基督教|早期教会]]的天主教学说,而苏格兰教会在1921年写入教会法的文章里指出自身是「大公教会及普世教会的一部分」。<ref name="Encyclopedia" />

=== 天主教与基督新教 ===
学者理查德·麦克布莱恩(Richard McBrien)认为天主教是个具体的名词,用来单指那些与罗马共融的教会。<ref>Richard McBrien, ''The Church: The Evolution of Catholicism'' (New York: HarperOne, 2008), 6, 281-82, and 356.</ref>天主教有别于其他[[基督教派]],它存在独特的信仰理解、传统、圣事、与[[基督教的神|神]]的互动、共融,还有[[罗马教廷]]。<ref name="McBrien">{{cite book|last=McBrien|first=Richard P.|title=Catholicism|publisher=HarperCollins|year=1994|pages=3–19|isbn=978-0-06-065405-4}}</ref>

主教卡里斯托斯·华尔(Kallistos Ware)认为[[正教会]]与天主教完全相同,儘管不认为罗马对自身拥有管辖权,而是名义上的「首位」,但这首位却是普世教会「首屈一指的」(first among equals)和实际管辖[[西方基督教|全西方教会]]的「西方牧首」(Patriarch of the West)。<ref>Timothy Ware, ''The Orthodox Church'' (Oxford: Penguin Books, 1993), 214–217.</ref>

根据理查·布莱恩的定义,天主教的基本元素包括僧侣生活、教会学校、赏心悦目的宗教艺术、共同的[[原罪]]与[[救赎]]观念和宣道活动。

米尔斯·奥尔登写在《哈珀新月刊》的文章认为,新教并不是一个教会,因为它们互相之间并未共融……每个更正教会,不管是[[卫理公会]]或是[[浸信会]],若是欲求与天主教在各方面完美共融,那么这只能是「不依信徒数量划分」「没有优越性」或「没有特权」的罗马天主教。最终的结果即是天主教不再特指[[教宗|罗马教会]],而是一个包含卫理公会和浸信会的天主教。 <ref name="Harper's new monthly magazine, Volume 37, Issues 217-222">{{cite book| title = Harper's new monthly magazine, Volume 37, Issues 217-222|publisher = Harper's Magazine Co.|accessdate = 26 April 2014|author1 = Alden, Henry Mills|year = 1868}}</ref>

米尔斯·奥尔登认为根据以上观点,这些长远看来「属于教会」的应该称作卫理天主教(Methodist Catholic)、长老天主教(Presbyterian Catholic)、浸信天主教(Baptist Catholic),就像本来的术语“罗马天主教”。这至少意味著一个宗教价值观相同,且接受统一教会模式的「基督徒信仰」和宗教团体。<ref name="Harper's Magazine Co.">{{cite book| title = Harper's magazine, Volume 37|publisher = Harper's Magazine Co.|accessdate = 26 April 2014|year = 1907}}</ref>

== 教派形成 ==
{{main|基督教历史|教会历史}}
天主教共同的信仰特徵“教会是[[耶稣基督]]亲自创立的”、“教会自[[早期基督教|早期教会]]自古以来的连续性”。许多单一教派、或有著共同识别特点的共融教派、或其他共同体,都是历史可证的教会。

根据[[五城联邦]]的理论,早期合一的教会乃鼻祖[[罗马]]、[[亚历山大港]]、[[安条克]]并后来增加的[[君士坦丁堡]]与[[耶路撒冷]]五位[[宗主教|牧首]]创立。罗马主教乃当时公认的首位,并于381年[[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第二次大公会议]]写入教规第三条。

这「首位」有著不同的解释,例如「首位但平等」和335年[[提尔]]会议提到「罗马拥有教义或教务纠纷的最终仲裁权」。罗马主教亦被认为拥有召集[[大公会议]]的权利,直到[[罗马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他的影响力开始受到罗马皇帝挑战。<ref>{{cite book|last=Radeck|first=Francisco|author2=Dominic Radecki|title=Tumultuous Times|publisher=St. Joseph's Media|year=2004|isbn=978-0-9715061-0-7|page=79}}</ref><ref>{{cite web|url=http://www.vatican.va/archive/ENG0015/_P2A.HTM#RC|title=The Hierarchical Constitution of the Church - 880-881|publisher=The Vatican|accessdate=21 November 2008}}</ref>

但儘管如此,罗马主教认为自己的权威来自[[圣伯多禄]]和[[圣保禄]]两位宗徒而非[[皇帝]],二人被公认为殉道并埋葬于罗马,罗马主教亦是伯多禄殉道之直接遗志继承人。但教会在那之后因教义分歧并罗马帝国统一国内思想、国家解体等因素陷入不断的分裂。

431年[[以弗所公会议|第三次大公会议]]使天主教会第一次分裂,[[聂斯脱利派]]被[[破门]][[绝罚]],形成[[东方亚述教会|亚述教会]]。451年[[迦克敦大公会议|第四次大公会议]],亚曆山大港和安条克被判绝罚,天主教会第二次分裂,形成[[东方正统教会|东方人正教会]]。

1054年罗马与君士坦丁堡互判处绝罚,那次是[[天主教会|罗马天主教会]]和[[希腊正教会]]的[[东西教会大分裂]]。1438年罗马开始推动合一,形成[[东仪天主教会|东方礼天主教会]]。<ref>{{Cite book|title=Constantinople and the West|last=Geanakoplos|first=Deno John|publisher=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location=Madison, WI|ISBN=0299118800 }}</ref>

16世纪[[宗教改革]]第二次大分裂,他们被称作「[[新教|抗议宗]]」。19世纪[[第一次梵蒂冈大公会议]],教宗无谬写入教会法,这次是一些[[旧天主教会|老派天主教会]]的分离。

== 教义 ==
=== 基督 ===
天主教奉耶稣为天主圣父的[[圣子]]、全人类的救世主、「[[默西亚]]」(弥赛亚)、「[[基督]]」,降生成人,救赎万民,免其受苦。

基督一词来自希伯来语「默西亚」的希腊译文,解作「受傅者」。若非因为耶稣完全实现了这词所表达的神圣使命,它将不会成为他的专有名字。因为在以色列,那些为执行天主赋予的使命而奉献于主的人,才因天主的名而被傅油。例如:君王、司祭、以及少数的先知。而默西亚的情况应是最杰出的,因天主派遣了他,是为正式建立他的神国。默西亚应被上主的神所傅油,在同一时刻中成为君王、司祭和先知。耶稣以其司祭、先知和君王的三重功能,实现了以色列对默西亚的期望。

天主教相信,天使向牧人们报告那诞生的耶稣,乃是天主向以色列所预许的默西亚:「今天在达味城中,为你们诞生了一位救世者,他是主默西亚」(路2:11)。从起初他就是「父所祝圣并派遣到世界上来的」那一位(若10:36),他是贞女玛利亚所怀孕的「圣者」(路1:35)。若瑟被天主召叫,要「娶他的妻子玛利亚」,因为她已怀孕,「那在她内受生的,是出于圣神」(玛1:20),务使那「号称基督」的耶稣,生于[[达味]]默西亚后裔中的若瑟的妻子(玛1:16)。

天主教认为,耶稣被祝圣为默西亚显露了他的神圣使命。「这是他的名字所指示的。因为在基督的名字内,已暗示了那位傅油的、那位被傅油的以及那位傅油本身:那傅油的就是圣父,那被傅的就是圣子,且是在圣神内被傅,圣神本身就是傅油」。他从永远被[[祝圣]]为默西亚,在其现世生活中显露出来,就是当[[若翰]]给他授洗时,就是当天主「以圣神和德能傅了他」(宗10:38),「使他显示于以色列」(若1:31),作为他们的默西亚。他的工作和说话将显示他是「天主的圣者」(谷1:24;若6:69;宗3:14)。许多犹太人,甚至一些怀有与他们共同期望的其他民族,在耶稣身上看到了天主许给[[以色列]]的默西亚、「达味之子」的基本特徵。耶稣接受了他应得的默西亚名号,但有某种保留,因为当时一部分的人,用一种过分人性的观念去看此名号,主要是政治性的观念。

天主教认为,耶稣接受了[[伯多禄]]承认他为默西亚的信德宣认,并预告其受难。他藉「自天降下的」(若3:13)人子的超然身分,揭露了他默西亚王权的真正内容,正如他藉受苦仆人的救赎使命所揭露的:「人子来不是受服事,而是服事人,并交出自己的生命,为大众作赎价」(玛20:28)。为此,他的王权的真正意义只有在他高悬在十字架上时才显示出来,但只有当他复活后,他的默西亚王权才能由伯多禄在天主的子民前当众宣布:「所以,以色列全家应确切知道:天主已把你们所钉死的这位耶稣,立为主,立为默西亚了」(宗2:36)。

=== 圣传 ===
[[圣传]]指教会的传统,与圣言一道构成天主教的信德宝库。天主教相信上主的启示是透过圣经和圣传这两种方式传递给信徒,而圣传是整个教会的生活。圣言和圣传,是在作为天主子民的教会中产生出来的,没有天主子民的教会就没有《新约》:犹如没有犹太民族就没有《旧约》一样。教会负责保管、研究、体验等促进对《圣经》及圣传的进一步了解,使之成为活生生的天主圣言。这就是教会训导。教会训导通过教宗及主教们的宣讲、[[大公会议]]的教导、天主教法典的规定等传递圣言和圣传,以保证其不会错误。圣传同样是天主教信仰的源泉和依据,这是天主教区别于其他基督教派别的基本特点之一。

=== 圣事 ===
[[File: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 - The Last Supper (1495-1498).jpg|right|thumb|250px|耶稣建立的圣体圣事]]
[[File:Missale Romanum.jpg|right|thumb|250px|天主教弥撒中需要使用的物品]]
七件[[圣事]]是天主教信仰生活的核心。

*[[圣洗圣事]](又称为入门圣事)、[[圣体圣事]](又称为共融圣事或感恩圣事)及[[坚振圣事]]:以上是基督徒入门三件圣事。它们是所有基督门徒共同圣召的基础;其中圣洗是整个基督徒生命的基础,进入在圣神内生活之门(vitae spiritualis ianua),以及通往其他圣事的大门。藉着圣洗,信徒从罪恶中获得解放,重生为天主的子女,成为基督的肢体,加入教会,并分担她的使命。
*[[婚姻圣事]]:透过[[婚姻]]盟约,一男一女组成一个共同生活及互爱的亲密共融团体;婚姻盟约是天主所创立,并赋予固有的法则。婚姻的本质指向夫妻的幸福,以及生养和教育子女。两位受过洗的人的婚姻也由主基督提升到圣事的尊位。
*[[圣秩圣事]]:是宗徒职务的圣事。它包括主教职、司铎职、执事职三个等级。
*[[告解圣事]](修和圣事):天主教信徒在领洗后所犯的罪,是藉着称为悔改、告解、忏悔或和好的圣事,而获得<nowiki>[[赦免]]</nowiki>。忏悔圣事由忏悔者的三个行动以及司铎的赦罪所构成。忏悔者的三个行动是痛悔、告明或向司铎明认罪过、立志作补赎并付诸实行。
*[[傅油圣事]](旧称终傅圣事)

=== 感恩祭 ===
[[File:Kapucijnenkerk.hoofdaltaar02.jpg|right|thumb|250px|梵二后天主教堂内的中心祭台]]

[[感恩祭]]即[[弥撒]]。「弥撒」(MISSA)一词来自拉丁文(MITTO),是「派遣」的意义。对罗马人来说,在一次会议完结后,便打发人回家。在[[圣本笃会]]的会规内,弥撒就是指「遣差」。这种意义渐渐传到其他各地,到了第四世纪末,其意义有二:一是指慕道者在听完道理后便被遣散,因他们尚未进入教会的真正奥秘之中;另一是针对信友,也就是礼仪结束时所说的:「弥撒礼成」意指弥撒结束了,你们去吧!传教或宣道的工作,是弥撒所赋予的使命。弥撒与圣体圣事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圣体只能在感恩祭中被祝圣。按照圣经中耶稣所吩咐的,饼和酒被祝圣为耶稣的身体和血分给信徒,为使祂在十字架上所在的救世牺牲和祭献,藉圣餐的方式永存人间,让信徒藉领受主的圣餐而得到其实益,能与基督合成一体,在祂内生活。天主教会相信在弥撒中救主基督亲临于:因祂的名而聚会的团体中;施行圣事者的身上;祂的圣言内;具体地持续不断地临于祝圣了的饼酒形内。

感恩祭是天主教教会生活的中心,它以圣餐的方式,「重演」基督藉十字架上的牺牲告祭献所完成的救赎工程,使信徒在领洗后继续聆听上主的圣言,藉主的圣餐参与基督出死入生的逾越奥蹟,不断领受基督圣化的恩宠,并在基督内,圣神的共融中向天父呈上曼祟高的讚颂、祟敬、祈求和感恩。故此,感恩祭最足以反映天主教会的面貌和本质──教会的成员蒙天父召选,因基督的救赎而成为天父的儿女,得救的子民,在圣神内合成天父的家庭,负起圣化世界的使命,向天父奉献教会的生活和救赎的成果。

=== 天主十诫 ===
{{Main|十诫}}

* 第一诫 钦崇一天主于万有之上。(天主教第一诫细项包括:禁止拜偶像,行巫术和迷信。无神论否认天主的存在,亦违反第一诫)
* 第二诫 毋呼天主圣名以发虚誓。
* 第三诫 守瞻礼主日。
* 第四诫 孝敬父母。
* 第五诫 毋杀人。
* 第六诫 毋行邪淫。
* 第七诫 毋偷盗。
* 第八诫 毋妄证。
* 第九诫 毋愿他人妻。
* 第十诫 毋贪他人财物。

「十诫」(Decalogue)一词,其字面的意义是「十句话」(出34:28;申4:13; 10:4)。在圣山上,天主给自己的子民启示了这「十句话」。是天主「用手指」写的(出31:18;申5:22),不同于其他由梅瑟书写的诫命。「十句话」在天主的话里,占着卓越的位置;「十句话」载在出谷纪和申命纪中,流传至今。自旧约时代,经常为圣经所引用,但是,直到耶稣基督的新盟约,「十句话」的完整意义才显示出来。

自[[圣奥思定]]开始,天主教会在给候洗者和信徒的教理讲授中,「十诫」占着优越的地位。在十五世纪,人们习惯把十诫的规条写成有节奏的词句,以便背诵并采用积极的形式。这种方式直到今日仍被沿用。十诫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每一句「话」或每一条「诫命」都涉及整体。触犯了一条诫命就是违犯全部法律。

=== 教会五规 ===
{{Main|教会五规}}

教会五规是:1) 主日及当守的法定庆节应参与弥撒,停止有碍圣化这些日子的工作和业务;2) 应至少每年一次领受和好圣事,告明己罪;3) 至少在逾越庆节时领受感恩(圣体)圣事;4) 应遵守法定的大斋和小斋;5) 各尽自己的能力,支持教会物质的需要。<ref>天主教教理简编432</ref>

=== 万民四末 ===
{{Main|万民四末}}

天主教徒相信人生到最后要面临四件事:一、[[死亡]]。二、审判。三、[[天堂]]。四、[[地狱]]。此为万民四末。信徒多默想四末,会警惕自己、改善信仰生活。

==== 天堂 ====
「天堂」即指至高和决定性的幸福境界。那些在天主的思宠中过世,而无须再炼淨的人,与耶稣、玛利亚、天使和圣人相聚。他们组成天上的教会,在那裡「面对面的」(格前13:12)看到天主,与至圣圣三生活于爱的共融内,并为我们转祷。<ref>天主教教理简编209</ref>

==== 地狱 ====
地狱是人因自由的抉择,在大罪中过世时所遭到的永罚。地狱主要的痛苦是与天主永远分离,因为人只可从天主那裡得到生命和福乐,人是为此被创造,并不断地渴求这生命和福乐。基督以这样的话表达事实:「可咒骂的,离开我,到永火裡去」(玛25:41)<ref>天主教教理简编212</ref>

地狱的存在则能以自由意志的存在而不与天主的无限美善相悖。天主虽然「愿意众人回心转意」(伯后3:9),但祂既创造人是自由和负有责任的,祂亦尊重人的决定。所以,下地狱是人在完全自由下,故意脱离与天主的共融,在大罪中至死不悔改,拒绝天主的仁慈怜爱。<ref>天主教教理简编213</ref>

{{citation needed|根据圣经关于地狱的确定和教会的训导,人类有严重责任为自己的永久命运善用自己的自主。天主不预定任何人去下地狱,坠入地狱是人甘愿犯大罪离开天主、至死不肯悔改的后果。在圣体圣事中及天主教信徒的日常祷文中,时常呼求天主广施仁慈,因为“祂不愿任何人丧亡,却愿所有人悔改得救”。}}

==== 炼狱 ====
{{main|炼狱}}
炼狱是一个境界,即那些死在天主友谊中的人,虽然他们的永远得救已确定,可是仍须经过炼淨,才能进入天堂的福乐中。<ref>天主教教理简编210</ref>

透过诸圣的相通,仍在现世旅途中的信友,可以帮助炼狱中的灵魂,为他们奉献祈祷,尤其是感恩祭,也为他们行施捨、得大赦和做补赎。<ref>天主教教理简编211</ref>

{{citation needed|主要在于天主教会确信,炼狱是受苦作补赎、补偿小罪及暂罚之所。人死后灵魂上没有大罪,只有小罪或暂罚尚未补偿,既不该受永罚下地狱,又不能立刻升天堂,于死亡接受自我审判时,则可至炼狱中受苦作补赎,直至偿还罪债完毕为止。天主教称此补偿为最后的净化,藉以达到最后为进入天国中应有的圣化。炼狱里的痛苦有两种:一、失苦,即无法得见天主无限美善之苦。二、觉苦,即受火烧之苦。这两种苦在时间上有期限,并且在炼狱中没有魔鬼与怨恨,因炼狱里的灵魂都是淮备要升天的善人们的灵魂。}}

有关炼狱的道理,除在斐冷翠和脱利腾两届大公会议中有所规定,圣传亦讲述净化之火。此训导立足于为亡者祈祷的习俗,圣经上也有为亡者祈祷之事,比如犹大玛加伯曾为亡者献赎罪祭,求主宽恕他们的罪过(玛下十二46)。天主教会从初期即开始重视纪念亡者,为他们奉献弥撒,为使他们获得净化后能达到享见天主的幸福境界,历代的教会常嘱咐信徒们多施舍、得[[大赦]]、作补赎或行其他善功为亡者赎罪。

== 祈祷 ==
[[File:Rosary.jpg|right|thumb|50px|天主教诵经用念珠]]

天主教基督徒传统中的祈祷生活,包括三个主要的表达方式:口祷、默想和心祷。三者的共通之处,是收心神。天主教相信祈祷是天主与人在基督内结盟的关系。它是天主的行动,也是人的行动;它发自圣神,也出自信徒,并与降生成人的天主子的人性意愿相结合,而完全指向天主圣父。祈祷是举心归向天主,同天主说话,虔诚的表达信徒的心意、或赞颂、或感谢、或忏悔、或求助:因为信徒相信天主是他们的慈父,便以儿女之身向慈父天主表达他们的心意。

===诵读圣言及诵念祷词===
除诵读圣经外,在日常生活中,诵念祷词也是天主教信徒经常进行的宗教活动之一。天主教徒常在[[祈祷]]前后划[[十字圣号]]。[[祈祷]]用的经文大都是一些经过编排好的重要经文的连祷,例如《[[天主经]]》、《[[圣母经]]》、《[[圣三光荣经]]》、《[[信经]]》、《[[瑞典圣毕哲的祷文]]》(1862年5月31日教宗庇护九世批淮经文)、《[[慈悲串经]]》(2000年4月30日教宗若望保禄二世颁佈及呼吁整个教会把天主仁慈的奥秘「广为宣讲,并引进人们的生活裡」<ref>[http://www.catholicworld.info/divinemercy/#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话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话]</ref>)
。亦可呼求[[圣人]]转祷(代祷,如:[[圣方济各]],为我等祈)。《[[玫瑰经]]》(《圣母圣咏》)、《[[三钟经]]》、《[[耶稣圣心祷文]]》[[天主教东方礼]]的《[[耶稣祷文]]》等也是天主教信徒常用的祷文。有时使用专门的[[念珠]]进行诵经及默想。
=== 默观===
===心祷===
心祷是聆听天主圣言。在属灵的含义上,这聆听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信德的服从,仆人的无条件接受和子女之情的依附。

圣经、圣传与信望爱三德、是祈祷的泉源:圣经是天主的圣言,信徒念圣经即是听天主说话,进入祈祷境界;基督和圣神的使命即是在教会的圣事礼仪中宣报,实现救恩的奥迹到人心中,引人祈祷;为进入祈祷,信徒必须对天主先怀有信望爱三德。

== 瞻礼 ==
{{see also|罗马天主教圣人曆|教会年曆}}

天主教的节庆和纪念日称为瞻礼。瞻礼一般都有固定的日期、内容和形式。

* [[圣诞节]]
* [[圣家节]]
* [[天主之母节]]
* [[主显节]]
* [[耶稣受难节]]
* [[复活节]]
* [[救主慈悲主日]](或称天主慈悲主日) 2000年4月30日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宣布复活期第二主日为「救主慈悲主日」
* [[耶稣升天节]]
* [[圣神降临节]](五旬节)
* [[天主圣三节]](圣神降临节之后的第一个主日)
* [[基督圣体圣血节]]
* [[耶稣圣心]]瞻礼(耶稣圣体圣血节后八日的星期五)
* [[圣母进教之佑瞻礼]](上海佘山天主教教堂于1871年5月24日(圣母进教之佑瞻礼日)举行奠基典礼,1924年6月12日第一位驻华宗座代表[[刚恒毅]]枢机主教率领全体中国主教将中国奉献给无玷圣母;1942年9月12日中国处于抗日战争艰难时期,罗马教宗庇护十二世册封佘山教堂为宗座乙级圣殿是远东第一座受到教宗敕封的圣殿。2007年教宗本笃十六世在他的牧涵“致中华人民共和国天主教会的主教, 司铎, 度奉献生活者及教友的信” 中,呼吁全世界各地天主教徒每年的5月24日为中国教会祈祷。他在信中提到佘山圣母朝圣地。)
* [[大圣若瑟庆日]]:1870年教宗[[庇护九世]]立[[圣若瑟]]为普世教会的主保。除了3月19日是大圣若瑟主保日之外,因为他也是工人,所以教宗庇护十二世定5月1日为「圣若瑟劳工节」(中国天主教会的主保庆日,因为其恭奉大圣若瑟为主保。)
* [[圣母蒙召升天节]]
* [[圣母无染原罪瞻礼]]:香港教区的主保庆日,因为其恭奉无染原罪圣母为主保。
* [[圣母圣诞瞻礼]] [[天主教澳门教区]]奉[[圣加大利纳|圣女加大肋纳瑟纳]]和[[圣方济各沙勿略]]为主保。:澳门教区的主保庆日,因为其恭奉圣母圣诞为主保。{{请求来源}}
* [[诸圣瞻礼]]
* [[追思已亡]]
* [[基督普世君王节]]
* [[圣伯多禄和圣保禄宗徒庆日]]:圣座的主保庆日,因教宗为圣伯多禄(耶稣所收的十二使徒之一)之后继者, 所以恭奉圣伯多禄为主保。

按天主教的礼仪年,每年从将临期(圣诞节前四周)开始。

[[圣诞节]]为每年的12月25日。救主的诞生是救赎的开始。天主教从12月24日夜间即开始庆祝活动,俗称“平安夜”。

[[复活节]]为每年春分后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天。耶稣复活是基督信仰的核心,没有主的复活就没有救赎。复活节的庆典从周六晚上开始,俗称“望复活”,隆重的点燃复活蜡烛仪式、嘹亮的《逾越颂》赞歌、庄严地重新宣发信仰等,最后在弥撒圣祭中将复活盛典推向高潮。

[[圣神降临节]]为复活节后第五十天。圣神降临节是天主教会建立的开始。当年,充满了圣神的门徒们从四散逃避,到“往普天下去,向受造物传播福音”,直到用生命为主作证。因此天主教纪念主派遣圣神降临教会,圣化遍布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普世教会,也求圣神降临信徒心中,继续在世界上开展传播福音的工作。

[[圣母蒙召升天节]]为每年8月15日。天主教相信圣母玛利亚一生服从主的意愿,陪伴耶稣走完了十字架苦路,并把众人引向耶稣,“照他所吩咐的去做(加纳婚宴)”,为信徒做出了榜样,因此天主赏赐圣子的母亲灵魂肉身光荣升天。

在中国大陆的天主教会,上述的圣诞节、复活节、圣神降临节和圣母蒙召升天节常被合称为「四大[[瞻礼]]」。四大瞻礼中,复活节最隆重,圣诞节最喜庆热闹。

诚然,天主教每年所庆祝的隆重瞻礼,远不止这四个。根据《[[天主教法典]]》第1246条,除了主日(星期日)以外,整个教会当守的法定庆节还包括:[[圣诞节|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圣诞节]]、[[主显节]]、[[耶稣升天节]]、[[基督圣体圣血节]]、[[天主之母节]]、[[圣母始胎无原罪节]]、[[圣母蒙召升天节]]、[[圣若瑟]]节、[[圣伯多禄及圣保禄宗徒节]],以及[[诸圣节]]。<ref>{{cite book |title=天主教法典 第四卷 教会的圣化职务 第三编 圣所与节期 |url=http://www.vatican.va/chinese/cic/cic-libro-IV-cann1205-1253-ParteIII_zh-t.pdf |volume=4 |website=[http://www.vatican.va/chinese/ 梵蒂冈圣座网站(中文)]}}</ref>([[复活节]]及[[圣神降临节]]均在主日举行,所以已经算在里面,不另列表。)

其他语言并没有「四大瞻礼」一词,台湾和香港的教区也没有「四大瞻礼」一说,因为确实不只四个大瞻礼。
;圣月
* 一月﹕圣家月
* 三月﹕圣若瑟月
* 五月﹕圣母月
* 六月﹕耶稣圣心月
* 十月﹕玫瑰经祈祷月/天神之-{后}-月
* 十一月﹕炼灵月

== 圣统制 ==
{{Main|天主教会圣统制}}

=== 主教制 ===
{{Main|主教制}}

主教制是最古老的制度。而天主教的主教制则是源自第一世纪早期教会的主教制度,所以可以说主教制是整个基督教中历史最悠久的[[神职人员]]制度。

== 团体 ==
=== 修院和修会 ===
在[[埃及]]出现了最早奉行与世俗隔离的,戒食、[[祈祷]]的信仰团体。经过[[圣本笃]]的改革,在欧洲各地出现了许多男、女[[修道院]]。

参加这种团体的,男的称修士,女的称修女。有些修会的修士都是司铎,修士可以晋铎,甚至被选为教宗、主教,他们都宣发神贫、服从和贞洁三个圣愿。

为不同神恩和传统而设立的修道团体,称为修会,这是因应不同的时代及社会需要而成立的修道团体。天主教中著名的修会有[[本笃会]](祈祷及学术)、[[方济会]](面向贫穷人)、[[道明会]](面向城市居民)、[[奥斯定会]]、[[耶稣会]](从事学术)、[[巴黎外方传教会]](注重向外传教)和[[慈幼会]](面向青少年)。

19世纪末开始,有许多中国籍修会陆续出现,如首任宗座驻华代表[[刚恒毅]][[枢机主教]]创立的[[主徒会]]、永年教区[[韩鼎祥]]主教创立的中华圣体侍卫德肋撒女修会、新乡教区[[张维柱]]主教创立的贫穷献托苦修会、原籍比利时后加入中国籍的[[雷鸣远]]神父在安国教区创立的[[耀汉小兄弟会]]、[[德来小姊妹会]]等。在[[中国大陆]],很多人误将修会说成教会,这是一种误解。修会有属于国际性的团体,也有隶属教区的团体会(教区修会,如一些修女会)。在世界各国有不同形式的修会团体,但都是属于天主教会的体系之内。

== 礼仪派别 ==
=== 拉丁礼天主教会 ===
[[File:Place-Saint-Pierre-foule.jpg|thumb|240px|[[圣伯多禄大殿]]及广场]]
{{Main|天主教会}}

即罗马公教会,是以罗马[[教宗]]为首的[[教会]],为基督教的主要宗派之一,自承其历史从耶稣基督创立以来一脉相成。在大多数场合,天主教会即等同于天主教。截至2009年,天主教会在全球拥有约1,165,714,000名信徒,约占同时期总人口的六分之一,是基督教中信徒人数最为庞大的教会。

=== 东仪天主教会 ===
[[东仪天主教会]]指完全承认罗马教廷地位的一派天主教分支,流行于[[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前东欧共产主义国家,在[[苏联]]时代曾被迫併入[[正教会]]。他们保存了与罗马教廷相联繫的东方天主教会的礼仪,神学基础与祭献的传统,但仍与正教会、东方正统教会及东方亚述教会存有分歧。[[马龙派天主教会]],是天主教中属于[[东方礼天主教会]]的一个分支,5世纪早期由[[叙利亚]]教士[[圣马龙]]所创立。7世纪时正式形成教会,首任[[宗主教]]是[[若望·马龙]]。现今马龙派信徒全球大约有400万人,其中在[[黎巴嫩]]有约100万人,佔该国人口大约1/4。马龙派教会语言是[[古叙利亚语]],实际生活中信徒多使用[[阿拉伯语]]。今日马龙派的最高教会领袖为[[安提约基雅马龙派宗主教]],由全世界的马龙派主教选出,居住于黎巴嫩[[贝鲁特]]北部的Bkirki。新任宗主教当选时必需要报告[[教宗]],并获得其许可,以体现马龙派对天主教教会的归附。当安提约基亚马龙派宗主教参加天主教教会活动时,他的地位相当于一位[[枢机主教]]。

=== 圣公会与特别主教辖区 ===
[[特别主教辖区]]是罗马教廷为有意改宗天主教的[[圣公宗]]信徒成立的特别教长制教会团体,基于教宗本笃十六世2009年11月4日公布的宗座宪章《圣公会的结合》(拉丁语:Anglicanorum coetibus)而建立的特殊体制。这些辖区直属于教廷,并由教宗任命一位主教或神父担任教长管理之。

首个特别主教辖区为[[沃尔辛厄姆圣母特别主教辖区]],经过教廷与天主教[[英格兰及威尔士主教团]]协商后在2011年成立,。此外亦有在澳洲的[[南十字圣母特别主教辖区]]和在美国及加拿大的[[圣伯多禄宝座特别主教辖区]]等两个特别主教辖区。

=== 其他 ===
[[File:Catholic population.svg|right|thumb|250px|天主教徒佔世界各国人口比例一览图]]
[[埃及]]等地的[[科普特礼天主教会]]同样承认教宗的伯多禄宗座首席权。

天主教在东亚的初期传播和[[大航海时代]]有密切的关联,最早在16世纪就已开始。目前已知最初的远东教会在日本的长崎做据点,由葡萄牙耶稣会教士[[圣方济·沙勿略]]发起。[[德川幕府]]禁天主教之前,[[日本天主教]]信徒达一万馀人。

=== 中国独立天主教会 ===
{{See also|中国天主教|中国天主教地下教会|中梵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梵蒂冈关系}}
中国天主教目前由官方控制的[[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及[[中国天主教主教团]]管理,即所谓的“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第三十六条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据此要求所有中国天主教徒敬拜仪式必须在政府批淮的教堂内合法进行。拒绝在政府登记的中国天主教会自称为“[[中国天主教地下教会|忠贞教会]]”。忠贞教会受到了来自爱国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官方]]的坚决的打击。但同时也有批评者指出,一个天主教徒可以既服从政府,又在宗教上接受教宗的教导。美国天主教出版物《Commonweal》关于中国天主教的调查认为,中国天主教爱国会是一个由中国官方领导的组织,本身并非教会,无论神父、主教、修女或平民信徒,都不属于该组织。这意味着中国三分之二的登记教会主教事实上是可以被[[梵蒂冈]]承认的。然而,在中国天主教会出现的由天主教爱国会和政府进行的“自选自圣”的行为,又确实违反了[[公教]]教义的规定。从天主教的定义来说,很难认为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仍属于该派别。该行为会导致中国天主教会的[[使徒统绪|宗徒统绪]]完全失效,使其成为近似于[[圣公会]]的独立教会。目前,梵蒂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一个主要的障碍就是由谁任命主教的问题。

== 资料来源 ==
{{reflist|2}}

== 外部连结 ==
* [http://www.vatican.va 圣座(梵蒂冈)]
* [http://www.catholic.org.tw 天主教台湾地区主教团]
* [http://www.catholic.org.hk 天主教香港教区]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11203165500/http://macaudiocese.org.mo/ 天主教澳门教区]
* 天主教澳门教区(新网站)[http://www.catholic.org.mo]
* [http://www.ucanews.com/ 天亚社]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1225120815/http://www.chinacath.org/ 天主教在綫-中文天主教门户网站]
* [http://www.cathassist.org/ 天主教小助手]
* [http://www.cathlinks.org/ 天主教资讯小集]
* [http://www.great-controversy.org/ch/content.htm 《宇宙之争》]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41116224440/http://www.catholic.org.tw/teacher/gb/faith/jesus_child_22.html 耶稣立伯多禄为教会的领袖]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97年10月16日发布的[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1026053906/http://www.china.org.cn/ch-book/zongjiao/zongjiao.htm 《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网址1]、[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1120215207/http://news3.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7788.htm 网址2]
* [http://adherents.com/largecom/com_romcath.html The Largest Catholic Communities]

== 参见 ==
{{Portal box|基督教|天主教|梵蒂冈}}
{{div col|35em}}
* [[基督教]]:[[基督教历史]]:[[早期基督教]]
* [[西方基督教]]、[[东方基督教]]
* [[基督教会]]/[[大公教会]]:[[大分裂]]
* [[罗马天主教会]]、[[旧天主教会]]、[[新教]]
* [[教宗]]:[[圣座]]:[[罗马教廷]]
* [[教宗国]]{{to}}[[梵蒂冈|梵蒂冈城国]]
{{div col end}}

{{-}}
{{基督教页脚}}
{{天主教}}
{{天主教会史}}
{{教宗标志与仪式}}
{{宗教}}

{{Authority control}}
[[Category:天主教| ]]
[[Category:基督教教会与教派]]
135,82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