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71
次編輯
變更
刘义隆
,创建页面,内容为“{{Emperorcn box |圖像=宋文帝像.jpg |名稱=宋文帝 |姓名=劉義隆 |族裔=漢族 ||廟號='''中宗'''<br /> '''太祖'''<br /><small>(宋孝武帝…”
{{Emperorcn box
|圖像=宋文帝像.jpg
|名稱=宋文帝
|姓名=劉義隆
|族裔=漢族
||廟號='''中宗'''<br />
'''太祖'''<br /><small>([[宋孝武帝]]改上)</small>
|諡號=文皇帝
|政權=[[南朝宋]]
|在世=407年-453年3月16日(45-46歲)
|在位=424年9月17日-453年3月16日(29年)
|父=宋武帝[[劉裕]]
|母=章皇太后[[胡道安]]
|年號=[[元嘉 (劉宋)|元嘉]]
|信仰=
}}
'''宋文帝劉義隆'''{{BD|407年||453年|3月16日|L劉}}{{refTag|name=卒日|1=《宋書·文帝紀》:「元嘉三十年二月甲子,上崩於含章殿。」據[http://sinocal.sinica.edu.tw/ 兩千年中西曆轉換]}},小字'''車兒''',宋武帝[[劉裕]]的第三子,[[劉宋]]第三任皇帝。劉義隆生於[[東晉]]末年,南朝宋立國後,受封宜都王。[[劉義符|宋少帝]]被廢後獲擁立為帝,即位後改元[[元嘉 (劉宋)|元嘉]]。劉義隆在位近三十年,在位期間,建立制度、賞罰分明、鼓勵農桑,減免賦稅力役,使得國家大治,「內清外晏,四海謐如」,此治世因其年號元嘉而稱為「[[元嘉之治]]」。劉義隆亦銳意北伐,曾先後三次發起大規模北伐戰爭圖收復北魏所佔的河南土地,然而三次皆失敗,其中發生在元嘉後期的第二次更讓魏軍南攻至江北瓜步,一度威脅建康。元嘉北伐亦對國內經濟民生造成嚴重打擊,《資治通鑑》對北伐的創傷寫道「元嘉之政,自此衰矣。」
== 生平 ==
=== 早年生活 ===
劉義隆於東晉[[義熙 (東晉)|義熙]]三年(407年)生於[[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義煕六年(410年),時值[[盧循之亂]],[[盧循]]叛軍逼近建康,[[劉裕]]因應京口位置重要,遂命[[劉粹]]輔佐年僅四歲的劉義隆鎮守京口{{refTag|1=《宋書·劉粹傳》:「盧循逼京邑,京口任重,太祖時年四歲,高祖使粹奉太祖鎮京城。}}。義熙十一年(415年),因前年劉裕指令[[朱齡石]]成功滅亡[[譙蜀]],收復蜀地,晉廷封劉義隆'''彭城縣公'''{{refTag|1=《晉書·安帝紀》:「論平蜀功,封劉裕子義隆彭城公,朱齡石豐城公。」}}。義熙十三年(417年),劉裕北伐,率水軍自[[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兵向[[關中]],令劉義隆行冠軍將軍留守,東晉朝廷加封其為使持節、監[[徐州 (古代)|徐]][[兗州 (古代)|兗]][[青州 (古代)|青]][[冀州|冀]]四州諸軍事、徐州刺史。義熙十四年(418年),劉裕收復關中、還軍彭城,原本想讓世子[[劉義符]]出鎮[[荊州 (古代)|荊州]],遂授劉義隆為監[[司州]][[豫州]]之[[淮西郡|淮西]]兗州之[[陳留]]諸軍事、前將軍、司州刺史,並命其鎮守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然而因[[張邵]]諫止劉裕讓世子外任,劉裕遂改義隆為都督荊[[益州|益]][[寧州|寧]][[雍州|雍]][[梁州|梁]][[秦州|秦]]六州豫州之[[河南郡|河南]][[廣平]][[揚州]]之[[義成]][[松滋]]四郡諸軍事、西中郎將、荊州刺史,鎮守[[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不過,由於劉義隆年紀尚輕,州府事皆由司馬張邵處理{{refTag|1=《宋書·張邵傳》:「文帝為中郎將、荊州刺史,以邵為司馬,領南郡相,眾事悉決於邵。}}。
永初元年(420年),宋武帝劉裕篡晉登位,封劉義隆為'''宜都王''',食邑三千戶。不久加號鎮西將軍,並先後獲進督[[北秦州]]及[[湘州]]。
===擁立為帝===
劉裕於永初三年(422年)死後,宋少帝劉義符即位,但因為居喪無禮,有多過失,在[[景平]]二年(424年)即因顧命大臣[[徐羨之]]、[[傅亮]]及[[謝晦]]為首發動的政變廢黜,將其幽禁並派人殺害。因義符無子,義符次弟[[劉義真]]應當繼位,然因為徐羨之認為他不宜為君,故在廢帝以前就先廢義真為庶人,後更派人殺害{{refTag|1=《宋書·劉義真傳》:「而少帝失德,羨之等密謀廢立,則次第應在義真,以義真輕訬,不任主社稷,因其與少帝不協,乃奏廢之……乃廢義真為庶人,徙新安郡……景平二年六月癸未,羨之等遣使殺義真於徙所。」}}。廢帝後,侍中[[程道惠]]曾請改立武帝五子[[劉義恭]],然而徐羨之屬意劉義隆,百官於是上表迎作為武帝三子劉義隆為皇帝。
時傅亮率[[行臺]]到江陵迎劉義隆入京。當時已時是七月中,江陵已聽聞少帝遇害的消息,劉義隆及一些官員都對來迎隊伍有所懷疑,不敢東下,但在[[王華]]、[[王曇首]]及[[到彥之]]的勸告下決定出發{{refTag|1=《宋書·王華傳》:「太祖大統,以少帝見害,疑不敢下。華建議曰:『羨之等受寄崇重,未容便敢背德,廢主若存,慮其將來受禍,致此殺害。蓋由每生情多,寧敢一朝頓懷逆志。且三人勢均,莫相推伏,不過欲握權自固,以少主仰待耳。今日就徵,萬無所慮。』太祖從之。」}}{{refTag|1=《宋書·王曇首傳》:「太祖入奉大統,上及議者皆疑不敢下,曇首與到彥之、從兄華固勸,上猶不許。曇首又固陳,並言天人符應,上乃下。」}}並在八月八日(八月丙申日,424年9月16日){{refTag|1=[http://sinocal.sinica.edu.tw/ 兩千年中西曆轉換]}}到達建康,次日即位為帝,改元「元嘉」。
=== 翦除權臣===
宋文帝自江陵東下起一直在提防徐羨之等人,即在東下行程上,隨行的荊州州府官員都嚴兵自衞,行臺百官都無法接近,中兵參軍朱容子更在行程數十日內一直抱刀在船艙外守衞{{refTag|1=《宋書·王曇首傳》:「率府文武嚴兵守衞,臺所遣百官眾力,不得近部伍,中兵參軍朱容子在平乘戶外,不解帶者數旬。」}}。即位後又將親信王華及王曇首召進京內任官{{refTag|1=《宋書·王華傳》:「上即位,以華為侍中,領驍騎將軍。」}}{{refTag|1=《宋書·王曇首傳》:「及即位, 又謂曇首曰:『非宋昌獨見,無以致此。』以曇首為侍中,尋領右衞將軍,領驍騎將軍。以朱容子為右軍將軍。」}},更拒絕徐羨之讓當時暫鎮[[襄陽]](今湖北襄陽市)的到彥之出任雍州刺史的建議,堅持要召其入京為中領軍,統領軍事{{refTag|1=《南史·到彥之傳》:「會雍州刺史褚叔度卒,乃遣彥之權鎮襄陽。羨之等欲即以彥之為雍州,上不許,徵為中領軍,委以戎政。」}}。傅亮及謝晦亦試圖和王華等人交結,以圖安心{{refTag|1=《宋書·傳亮傳》:「於是布腹心於到彥之、王華等,深自結納。」}}{{refTag|1=《宋書·謝晦傳》:「至江陵,深結侍中王華,冀以免禍」}}{{refTag|1=《南史·到彥之傳》:「彥之自襄陽下,謝晦已至鎮,慮彥之不過己,彥之至楊口,步往江陵,深布誠款,晦亦厚自結納。彥之留馬及利劍名刀以與晦,晦由此大安。」}}。徐羨之及謝晦亦在元嘉二年(425年)上表歸政,讓劉義隆正式親政{{refTag|1=《宋書·徐羨之傳》:「元嘉二年,羨之與左光祿大夫傅亮上表歸政……上乃許之。」}}。不過,王華及[[孔甯子]]其時多次向劉義隆中傷徐羨之等人{{refTag|1=《宋書·王華傳》:「甯子及與華並有富貴之願,自羨之等秉權,日夜構之於太祖。」}},劉義隆亦有了誅殺權臣的意圖,慮及謝晦當時以荊州刺史坐鎮荊州重地,於是託辭北伐及拜謁陵墓以修建船艦,其時朝廷行事異常,圖謀差點就泄露了{{refTag|1=《宋書·謝晦傳》:「至是上欲誅羨之等,並討晦。聲言北伐,又言拜京陵,治裝舟艦……時朝廷處分異常,其謀頗泄。」}}。
元嘉三年(426年),劉義隆宣布徐羨之、傅亮及謝晦擅殺少帝及劉義真的罪行,要將徐羨之及傅亮治罪,並決定親征謝晦,命雍州刺史劉粹、南兗州刺史[[檀道濟]]及中領軍到彥之先行出兵{{refTag|1=《宋書·徐羨之傳》載宋文帝詔:「民生於三,事之如一,愛敬同極,豈惟名教,況乃施侔造物,義在加隆者乎!徐羨之、傅亮、謝晦,皆因緣之才,荷恩在昔,擢自無聞,超居要重,卵翼而長,未足以譬。永初之季,天禍橫流,大明傾曜,四海遏密,實受顧托,任同負圖。而不能竭其股肱,盡其心力,送往無複言之節,事居闕忠貞之效,將順靡記,匡救蔑聞,懷寵取容,順成失德。雖末因懼禍,以建大策,而逞其悖心,不畏不義。播遷之始,謀肆鴆毒,至止未幾,顯行怨殺,窮凶極虐,荼酷備加,顛沛皁隸之手,告盡逆旅之館,都鄙哀愕,行路飲涕。故廬陵王英秀明遠,徽風夙播,魯衛之寄,朝野屬情。羨之等暴蔑求專,忌賢畏逼,造構貝錦,成此無端,罔主蒙上,橫加流 屏,矯誣朝旨,致茲禍害。寄以國命,而翦為仇讎,旬月之間,再肆鴆毒,痛感三靈,怨結人鬼。自書契以來,棄常安忍,反易天明,未有如斯之甚者也。昔子家從弒,鄭人致討;宋肥無辜,蕩澤為戮。況逆亂倍於往釁,情痛深於國家,此而可容,孰不可忍!即宜誅殛,告謝存亡。而於時大事甫爾,異同紛結,匡國之勳實著,莫大之罪未彰。是以遠酌民心,近聽輿訟,雖欲討亂,慮或難圖,故忍戚含哀,懷恥累載。每念人生實難,情事未展,何嘗不顧影慟心,伏枕泣血。今逆臣之釁,彰暴遐邇,君子悲情,義徒思奮,家仇國恥,可得而雪,便命司寇,肅明典刑。晦據有上流,或不即罪,朕當親率六師,為其遏防。可遣中領軍到彥之即日電發,征北 將軍檀道濟絡驛繼路,符衛軍府州以時收翦。已命征虜將軍劉粹斷其走伏。罪止元兇,余無所問。感惟永往,心情崩絕。氛霧既袪,庶幾治道。」}}。徐羨之聞訊自殺,傅亮被捕處死,謝晦則出兵反抗,但知檀道濟協助劉義隆討伐即惶恐不已,無計可施,最終檀道濟到後朝廷軍隊軍勢強盛,謝晦軍隊潰散,謝晦試圖逃走但被擒處死,遂消滅了三個權臣的勢力。
=== 主相之爭===
劉義隆殺徐羨之後,揚州刺史一職由[[司徒]][[王弘 (南朝宋)|王弘]]出任,不過王弘卻一直試圖讓彭城王[[劉義康]]入朝他共掌朝政,以收斂當時[[琅邪王氏]]人物掌握朝廷要職的鋒芒。最終劉義康於元嘉六年(429年)得以司徒、錄尚書事身份和王弘共輔朝政,然而當時王弘常因患病而將政事推給義康處理,遂令義康漸得專掌朝政。元嘉九年(432年)王弘去世後,劉義隆更授義康揚州刺史,義康獨掌政事。
時劉義隆常常患病,政事其實都由劉義康處理,而且劉義康更衣不解帶去照料劉義隆,內廷和外朝事遂由義康所掌握{{refTag|1=《宋書·劉義康傳》:「太祖有虛勞疾,寢頓積年,每意有所想,便覺心中痛裂,屬纊者相係。」}}。乃至元嘉十三年(436年),因應劉義隆病重,劉義康擔心一旦劉義隆去世,無人能駕馭功高才大的司空檀道濟,於是假作詔書,並在宋文帝的同意下收殺檀道濟一家及其親將。不過,劉義康自以皇帝是至親,率性而行,行事都不避嫌,沒有君臣之禮{{refTag|1=《宋書·劉義康傳》:「義康素無術學,闇於大體,自謂兄弟至親,不復存君臣形迹,率心逕行,曾無猜防。」}}。其時劉義康親信[[劉湛]]等人更力圖想將義康推上帝位,趁義隆病重時稱應以長君繼位,甚至去儀曹處拿去東晉時晉康帝兄終弟及的資料,更去誣陷一些忠於國家,不和劉湛一夥的大臣。劉義隆病愈後知道這些事,即令兄弟之間生了嫌隙,最終劉義隆在元嘉十七年(440年)誅殺了劉湛等人,並應劉義康上表求退而讓他外調江州。隨後劉義隆將司徒、錄尚書事及揚州刺史分別授予江夏王劉義恭及[[尚書僕射]][[殷景仁]],然劉義恭鑑於義康被貶,雖然擔當實質宰相,行事小心謹慎,只奉行文書,卻得劉義隆安心,主相之爭以權力歸回劉義隆手中結束。
===三度北伐===
{{main|元嘉北伐}}
北魏在永初三年十月曾乘劉裕去世大舉南侵,奪取包括[[虎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洛陽及[[滑臺]](今河南[[滑县]])等[[黃河]]以南土地{{refTag|1=《宋書·少帝紀》:「初虜自河北之敗,請修和親;及聞高祖崩,因復侵擾,河、洛之地騷然矣。」}},故劉義隆自即位以來便有收復黃河以南土地的志向{{refTag|1=《宋書·索虜傳》:「太祖踐阼,便有志北略。」}}。元嘉七年(430年)三月,劉義隆以到彥之為主帥,率領[[王仲德]]及兗州刺史[[竺靈秀]]率水軍至黃河,另遣段宏率八千精騎攻虎牢。到彥之軍一日只行軍約十里,到七月才到[[須昌]](今山東[[東平縣]]西北),其時北魏以[[碻磝]](今山東[[荏平]]西南)、滑臺、虎牢、及洛陽四鎮兵少,先後讓守將棄城北退,宋軍遂輕易奪回四鎮。然而到十月,北魏反攻,魏將[[安頡]]進攻洛陽[[金鏞城]],守將[[杜驥]]因城池殘破且無糧食而棄守南撤;另一方面虎牢亦失陷。接著,魏將[[叔孫建]]及[[長孫道生]]等於十一月渡過黃河,到彥之見諸軍相繼敗陣,不理垣護之支援青州的諫言,南退至[[歷城]](今山東[[濟南]][[歷城區]])後就燒船率軍直奔彭城,守須昌的竺靈秀於是也退,更在湖陸大敗給叔孫建。魏軍亦進攻滑臺,檀道濟雖然在十一月率軍北上救援,但次年正月起因叔孫建等人的干擾而無法支援滑臺,滑臺遂於二月失陷,檀道濟全軍撤返。北伐以失敗告終。不過後來王玄謨常常都進獻北伐策略,劉義隆聽後心動,曾對[[殷景仁]]說:「聽王玄謨說的話,令人也想[[漠北之戰|在狼居胥山祭天]]呀。」{{refTag|1=《宋書·王玄謨傳》:「玄謨每陳北侵之策,上謂殷景仁曰:『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二月,北魏以步騎十萬南侵,並強攻不滿千兵的[[懸瓠]](今河南[[汝南縣]]),守將[[陳憲]]苦戰力保不失,劉義隆遣[[臧質]]與[[劉康祖]]救援,逼退魏軍。當時義隆也命令徐兗二州刺史[[劉駿]]派兵進攻攻佔[[汝陽郡]]的魏軍,但所派的[[劉泰之]]軍卻慘敗予魏軍,泰之更戰死。魏軍在四月撤兵後,劉義隆即欲伐魏。他得到親信[[徐湛之]]、[[江湛]]及[[王玄謨]]支持,然[[沈慶之]]進諫:「步兵對陣騎兵向來處於劣勢,請放棄出征之事,而且當日檀道濟再戰無功而返,到彥之更是失利敗還。現在看王玄謨等人都比不上這兩位將軍,軍隊戰力也不及當時,這恐怕會再度戰敗,難以得志。」然劉義隆卻說:「我軍戰敗自有別的原因,這是因為檀道濟放任著敵人以圖鞏固自己地位,到彥之行軍中途病發。北虜恃著的就只是馬,夏天多雨水,河流暢通,只要派船進攻北方,那碻磝敵軍肯定會退走,滑臺守軍亦很易攻破。攻取了這兩城後送糧食慰問人民,那虎牢、洛陽人心自然不穩。等到冬天做好城間防守,待北虜騎兵過河,那就一網成擒。」{{refTag|1=《宋書·沈慶之傳》:「太祖將北討,慶之諫曰:『步不敵,為日已久矣。請舍遠事,且以檀、到言之。(檀)道濟再行無功,(到)彥之失利而返。今料王玄謨等未踰兩將,六軍之盛,不過往時。將恐重辱王師,難以得志。』上曰:『小醜竊據,河南修復,王師再屈,自別有以;以由道濟養寇自資,彥之中塗疾動。虜所恃唯馬,夏水浩汗,河水流通,泛舟北指,則碻磝必走,滑臺小戍,易可覆拔。克此二戍,館穀弔民,虎牢、洛陽,自然不固。以及冬間,城守相接,虜馬過河,便成禽也。』」}}
於是劉義隆堅持不聽[[沈慶之]]、太子劉劭及[[蕭思話]]勸阻,於當年(450年)七月下詔北伐,以青冀二州刺史[[蕭斌 (劉宋)|蕭斌]]為六萬軍主帥,節下的[[王玄謨]](先鋒)率沈慶之和[[申坦]]領主力進入黃河,更別遣其他四軍東西並進,大舉伐魏。不久北魏[[碻磝]]守軍就棄城,王玄謨遂攻[[滑臺]],但強攻數月仍不能攻下,等到十月號稱百萬的北魏援軍渡過黃河,他才撤退,卻在追擊中大敗,死了萬多人。劉義隆見玄謨戰敗,魏軍一直深入,於是召還正在攻魏的各路軍隊,最終魏軍南攻至[[瓜步]](今江蘇南京[[六合區]][[瓜埠鎮]]),一度威脅渡江攻打建康,劉義隆唯有答應議和息兵。魏軍遂於次年自瓜步退軍,當時在[[彭城]]坐鎮的[[太尉]][[劉義恭]],認為[[碻磝]]不可守,就命一直守城的王玄謨退回[[歷城]],碻磝遂失。此戰不但無功而還,且更被魏軍攻至長江,大肆燒殺擄掠,《資治通鑑》所謂「丁壯者即加斬截,嬰兒貫於槊上,盤舞以為戲。所過郡縣,赤地無餘,春燕歸,巢於林木」、「自是邑里蕭條,元嘉之政衰矣」。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劉義隆以北魏[[太武帝]]去世,命[[蕭思話]]督冀州刺史[[张永 (南朝宋)|張永]]攻碻磝,可是自七月開始攻城起一直都無法攻破,至八月更被魏軍燒了攻城器具和軍營,蕭思話即使率兵增援,攻了十多日都沒法攻下,眼見兵糧不足,只有退兵。另一邊在攻虎牢的[[魯爽]]等知蕭思話退兵後亦撤走,北伐結束。
=== 晚年內亂 ===
{{main|劉宋宗室內鬨}}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左衞將軍、[[太子詹事]][[范晔 (刘宋)|范曄]]與[[員外散騎侍郎]][[孔熙先]]等人被揭發圖以劉義康造反,皆被誅殺,劉義隆亦因而廢劉義康為庶人。劉義隆第二次北伐失敗,令魏軍兵至瓜步,此時他憂心有人會借機擁被廢為庶人的劉義康作亂,遂於元嘉二十八年(451年)正月賜死劉義康{{refTag|1=《宋書·劉義康傳》:「索虜來寇瓜步,天下擾動。上虜思異志者或奉義康為亂,世祖時鎮彭城,累啟宜為之所,太子及尚書左僕射[[何尚之]]並以為言。二十八年正月,遣中書舍人嚴龍齎藥賜死。」}}。同時,太子劉劭將北伐失敗的罪責歸咎於當日一力支持並與持反對意見的沈慶之論戰的徐湛之及江湛,雖然劉義隆將責任歸於自己,但劉劭已經和二人極度不和。
後來,劉劭與始興王[[劉濬]]聽信女巫[[嚴道育]],為了不再讓劉義隆知道他們做過的過失而責罵他們,就施以巫蠱,在[[含章殿]]前埋下代表劉義隆的玉雕人像。此事[[黃門]][[慶國]]亦有參與,後來為了自保就報告給劉義隆知道。劉義隆知道後既驚訝又嘆惜,下令收捕另一同謀[[王鸚鵡]],在其家中找到了劉劭和劉濬寫的數百張寫有咒詛之言的紙,又將那人像找到出來。劉義隆詰責二人,二人恐懼無言,只能一直道歉。劉義隆於是有了廢太子和賜死劉濬的打算,就與江湛、徐湛之及王僧綽商量;他想立建平王[[劉宏 (劉宋)|劉宏]],徐湛之就支持女婿隨王[[刘诞 (刘宋)|劉誕]],江湛就支持妹夫南平王[[劉鑠]],可是久久都沒決定。王僧綽慮及機密可能泄露,勸劉義隆快作決定,但還是作不了決定{{refTag|1=《宋書·王僧綽傳》:「湛之欲立隨王誕,江湛欲立南平王鑠,太祖欲立建平王宏,議久不決。延妃即湛之女,鑠妃即湛妹。太祖謂僧綽曰:『諸人各為身計,便無與國家同憂者。』僧綽曰:『建立之事,仰由聖懷。臣謂唯宜速斷,不可稽緩。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願以義割恩,略小不忍。不爾,便應坦懷如初,無煩疑論。淮南雲:'以石投水,吳越之善沒取之。'事機雖密,易致宣廣,不可使難生慮表,取笑千載。』」}}。
元嘉三十年(453年)二月,劉義隆得知劉劭和劉濬還與嚴道育來往,決定實行廢太子和殺劉濬的計劃。劉義隆將此事告訴了劉濬生母[[潘淑妃]],潘淑妃則告訴劉濬,劉劭再從劉濬口中得知,遂決定發動政變。二月二十日(3月15日)夜晚{{noteTag|1=《宋書·二凶·劉劭傳》及《南史·劉劭傳皆》作「二月二十一日夜」,按[http://sinocal.sinica.edu.tw/ 兩千年中西曆轉換]即二月甲子夜,然《宋書·文帝紀》、《南史·宋本紀二》及《建康實錄·卷十二》皆稱劉義隆死於二月甲子,與《劉劭傳》中稱「明旦」弒文帝不同。《資治通鑑考異》亦曰:「《劭傳》云『二月二十一日夜』。按《[[長曆]]》是月甲辰朔。《宋略》云『癸未夜』, 乃二十日也。今從之。」現從《資治通鑑》}},劉劭召[[萧斌 (刘宋)|蕭斌]]及[[袁淑]]入宮,告知其計劃並表示翌日天亮就行事,蕭斌在劉劭威嚇下決定加入,堅拒的袁淑遂被殺。劉劭與蕭斌率軍在明早(3月16日){{refTag|name=卒日}}天亮時聲言受了敕命,帶著軍隊從萬春門入禁宮。那一晚,劉義隆又與徐湛之整夜討論事情,至劉劭軍隊攻入時蠟燭還亮著。劉劭齋帥[[張超之]]入殿,劉義隆舉起几桌抵抗,卻被砍斷五指,接著被殺,享年四十七歲。
劉劭隨後登位,並為劉義隆上諡號景皇帝,廟號中宗,並於三月二十日(三月癸巳日,4月14日){{refTag|1=[http://sinocal.sinica.edu.tw/ 兩千年中西曆轉換]}},葬劉義隆於長寧陵。同年宋孝武帝[[劉駿]]起兵殺劉劭即位,改諡號'''文皇帝''',廟號'''太祖'''。
== 為政措施 ==
{{main|元嘉之治}}
===政治經濟===
劉義隆在消滅徐羨之等權臣後下詔派大使巡行四方,奏報地方官員的表現優劣,整頓吏治;又宣布一些年老、喪偶、年幼喪父及患重疾而生活困難者可向郡縣求助獲得支援,更廣開言路,歡迎人民進納有益意見和謀策。劉義隆亦多次去延賢堂聽審刑訟。元嘉十七年更下令開放禁止平民使用的山澤地區,又禁止徵老弱當兵的這些傷治害民的措施,要求各官依從法令行事。另在歷次天災時都會賑施或減免當年賦稅以撫慰人民。
劉義隆亦鼓勵農桑,元嘉八年即下詔命郡縣獎勵勤於耕作養蠶的農戶和教導正確農作方法,並將一些特別優秀的農戶上報。元嘉十七年又下令酌量減免農民欠下政府的「諸逋債」,後更於元嘉二十一年悉數免除元嘉十九年以前的欠「諸逋債」,又下令租借種子口糧給一些想參與農耕但物資缺乏的人,更賜布帛獎勵營治千畝田地的官民;元嘉二十一年夏季因連續下雨而出現水災,影響農業,劉義隆除了下令賑濟外,還在秋季命官員大力勵農民耕作米麥,又令開垦田地以備來年耕作,並於元嘉二十二年重新開墾[[湖熟]]的千頃廢田。
===文化===
劉義隆重視文化建設,元嘉十五年(438年)召[[雷次宗]]在京城雞籠山(今南京市[[北極閣]])開設「儒學館」講學,使[[儒學]]與[[玄學]]、[[文學]]、[[史學]]合稱「四學」;又於元嘉十九年(442年)下詔建[[國子學]],待一眾冑子集合後於次年復立國子學,並於二十三年至國子學策試學生。不過,因北伐原因,劉義隆在在元嘉二十七(450年)年又廢止國子學{{refTag|1=《宋書·禮志一》:「太祖元嘉二十年,復立國子學,二十七年廢。」}}。因[[陳壽]]所著《[[三國志]]》過於精簡,劉義隆便詔命[[裴松之]]為其作注,並於完成後親自御覽,讚道:「此為不朽矣!」。
== 性格特徵 ==
*劉義隆身高七尺五寸,博涉經史,亦擅長[[隸書]]。他喜好文儒,對文士亦十分禮待,或加以親任{{refTag|1=《宋書·何尚之傳》:「尚之雅好文義,從容賞會,甚為太祖所知。」}},甚至得劉義隆寛免罪過{{refTag|1=《宋書·范曄傳》:「十六年,母亡,報之以疾,曄不時奔赴,及行,又攜妓妾自隨,為御史中丞劉損所奏,太祖愛其才,不罪也。」}}。
*劉義隆生於京口,對京口亦留有特別感情,元嘉二十六年曾下詔以原本僑置於京口的州治北遷原地令當地不復當年繁華,從各州人民中招募數千戶人充實京口,並賜予田宅。又因懷念當時生活,命找尋當年在京口生活的官民並一一上報,去世者則酌情賞賜其子孫。
*史載劉義隆儉約,不好奢侈,既曾在元嘉八年下詔「直存簡約,以應事實。內外可通共詳思,務令節儉」,他本人亦曾經因老舊的乘輦蓬蓋未壞和紫色輦席貴為由拒絕車庫令更換的建議{{refTag|1=《南史·宋本紀二》:又性存儉約,不好奢侈。車府令嘗以輦莑故,請改易之;又輦席舊以烏皮緣故,欲代以紫皮,上以竹莑未至於壞,紫色貴,並不聽改。其率素如此云。}}。但他卻在元嘉二十三年修築北堤建玄武湖,甚至想在湖中建方丈、蓬萊及瀛洲三座仙山,惟因[[何尚之]]反對而作罷;同年他又在華林園修築景陽山,何尚之亦諫,認為應該給工人在盛暑休息一下,但義隆不肯,反稱他們常常曝曬,在盛暑烈日下工作不叫辛勞{{refTag|1=《宋書·何尚之傳》:「是歲造玄武湖,上欲於湖中立方丈、蓬萊、瀛洲三神山,尚之固諫乃止。時又造華林園,並盛暑役人工.尚之又諫,宜加休息,上不許,曰:『小人常自暴背,此不足為勞。』」}}。
*會稽長公主[[劉興弟]]是義隆嫡姐,義隆亦十分尊敬她,尤其怕她號哭,如就曾經帶著[[武敬皇后]]為劉裕造的納衣去哭罵義隆,終讓義隆不殺徐湛之{{refTag|1=《宋書·徐湛之傳》:「會稽公主身居長嫡,為太祖所禮,家事大小,必咨而後行。西征謝晦,使公主留止台內,總攝六宮。忽有不得意,輒號哭,上甚憚之。初,高祖微時,貧陋過甚,嘗自往新洲伐荻,有納布衫襖等衣,皆敬皇后手自作;高祖既貴,以此衣付公主,曰:『後世若有驕奢不節者,可以此衣示之。』湛之為大將軍彭城王義康所愛,與劉湛等頗相附協。及劉湛得罪,事連湛之,太祖大怒,將致大辟。湛之憂懼無計,以告公主。公主即日入宮,既見太祖,因號哭下床,不復施臣妾之禮。以錦囊盛高祖納衣,擲地以示上曰:『汝家本貧賤,此是我母為汝父作此納衣。今日有一頓飽食,便欲殘害我兒子!』上亦號哭,湛之由此得全也。」}}。劉義康被奪相權,外調江州時,會稽長公主亦曾要求義隆不要加害義康,當時義隆亦答應,並將二人對飲中的那壺酒賜給義康{{refTag|1=《宋書·劉義康傳》:「會稽長公主,於兄弟為長,太祖至所親敬。義康南上後,久之,上嘗就主宴集甚歡,主起再拜稽顙,悲不自勝。上不曉其意,自起扶之。主曰:『車子歲暮,必不為陛下所容,今特請其生命。』因慟哭。上流涕,舉手指蔣山曰:『必無此慮。若違今誓,便負初寧陵。』即封所飲酒賜義康,並書曰:『會稽姊飲宴憶弟,所余酒今封送。』」}}。然而劉義隆於瓜步之戰後仍違背諾言賜死劉義康。
== 評價 ==
*[[南齊]]的史家[[沈約]]評論宋文帝:「太祖幼年特秀,顧無保傅之嚴,而天授和敏之姿,自稟君人之德。及正位南面,歷年長久,綱維備舉,條禁明密,罰有恆科,爵無濫品。故能內清外晏,四海謐如也。昔[[東漢|漢氏東京]]常稱[[建武]]、[[永平]]故事,自茲厥後,亦每以[[元嘉]]爲言,斯固盛矣。授將遣帥,乖分閫之命,才謝[[漢光武帝|光武]],而遙制兵略,至於攻日戰時,莫不仰聽成旨。雖覆師喪旅,將非[[韓信|韓]]、[[白起|白]],而延寇慼境,抑此之由。及至言漏衾衽,難結商豎,雖禍生非慮,蓋亦有以而然也。嗚呼哀哉!」{{refTag|1=《宋書‧卷五‧文帝紀》}}
*[[蕭梁]]的史家[[裴子野]]評述文帝:「太祖寬肅宣惠,大臣光表,超越二昆,來應寶命,沈明內斷,不欲政由寧氏,克滅權逼,不使芒刺在躬,親臨朝事,率尊恭德,斟酌先王之典,強宣當時之宜,吏久其職,育孫長子,民樂其生,鮮陷刑辟,仁厚之化,既已播流,率土忻欣,無思不服……上亦蘊籍義文,思弘[[儒術]],庠序建於[[南京|國都]],[[四學]]聞乎家巷,天子乃移蹕下輦以從之,束帛宴語以勸之,士莫不敦悅詩書,沐浴禮義,淑慎規矩,斐然向方……然值[[北魏|北虜]]方強,周、韓歲擾,[[金墉]]、[[虎牢]],代失其禦,二十七年,偏師克復[[河南]],橫挑強胡百萬之眾,[[北魏|匈奴]]遂跨彭、沛,航[[淮水|淮浦]],設[[蒙古包|穹廬]]於[[瓜步]]……于時[[北府兵|精兵猛將]],嬰城而不敢鬥,謀臣智士,折撓而無可稱……我守既嚴,胡兵亦怠,且知[[長江|大川]]所以限南北也,疲老而退,我追奔之師,橐弓裹足,[[俘虜|系虜]]之民,流離道路,江淮以北蕭然矣。重以含章[[巫蠱|巫盅]],始自二逆,弒帝合殿,史籍未聞,[[仲尼]]以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辨之不早辨也。[[元嘉]]之禍,其有以焉。」{{refTag|1=《宋略‧總論》}}
*[[唐朝]]的[[虞世南]]:「夫立人之道,曰仁曰义,仁有爱育之功,义有断割之用,宽猛相济,然後为善。文帝沈吟於废立之际,沦溺於嬖宠之间,当断不断,自贻其祸。孽由自作,岂命也哉。」{{refTag|1=《唐文拾遗》卷十三}}
*[[北宋]]的[[司馬光]]評論:「文帝勤於為治,子惠庶民,足為承平之良主;而不量其力,橫挑強胡,使師徒殲於[[河南]],戎馬飲於[[長江|江津]]。及其末路,狐疑不決,卒成子禍,豈非文有餘而武不足耶?」{{refTag|1=(宋)司馬光,《稽古錄‧卷十四》}}
*[[南宋]]的[[辛棄疾]]於〈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中諷喻文帝北伐:「[[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北魏太武帝|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暗喻當時[[南宋]]權臣[[韓侂冑]]的北伐失敗。
*[[清代]]初期的[[王夫之]]評430年北伐:「元嘉之北伐也,文帝诛权奸,修内治,息民六年而用之,不可谓无其具;[[北魏|拓跋氏]]伐赫连,伐蠕蠕,击[[高车]],兵疲于西北,备弛于东南,不可谓无其时;然而得地不守,瓦解蝟缩,兵歼甲弃,并淮右之地而失之,何也?将非其人也。[[到彦之]]、[[萧思话]]大溃于青、徐,(南宋孝宗之)邵弘渊、李显忠大溃于[[符离]],一也,皆将非其人,以卒与敌者也。文帝、[[宋孝宗|孝宗]]皆图治之英君,大有为于天下者,其命将也,非信左右佞幸之推引,如燕之任[[骑劫]]、赵之任赵葱也;所任之将,亦当时人望所归,小试有效,非若[[曹國|曹]]之任[[公孙彊]]、[[蜀汉]]之任[[陈祗]]也;意者当代有将才而莫之能用邪?然自是以后,未见有人焉,愈于彦之、思话而当时不用者,将天之吝于生材乎?非也。天生之,人主必有以鼓舞而培养之,当世之士,以人主之意指为趋,而文帝、[[宋孝宗|孝宗]]之所信任推崇以风示天下者,皆拘葸异谨之人,谓可信以无疑,而不知其适以召败也。道不足以消逆叛之萌,智不足以驭枭雄之士,于是乎摧抑英尤而登进柔輭;则天下相戒以果敢机谋,而生人之气为之坐痿;故举世无可用之才,以保国而不足,况欲与猾虏争生死于中原乎!」{{refTag|1=(清)王夫之,《讀通鑑論》}}
==家族==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
! width=8% | 成員
! 姓名
! width=30% |備註
|-
| '''祖'''
| [[劉翹]]<sub>孝穆皇帝</sub>
| 諡號為劉裕追尊
|-
| '''父'''
| '''[[劉裕]]'''<sub>'''高祖武皇帝'''</sub>
|
|-
| '''母'''
| [[胡道安]]<sub>章皇太后</sub>
|
|-
| '''兄弟'''
| <sub>'''長'''</sub>'''[[劉義符]]'''<sub>'''少帝'''</sub>{{.w}}<sub>次</sub>[[劉義真]]<sub>廬陵孝獻王</sub>{{.w}}<sub>四</sub>[[劉義康]]{{.w}}<sub>五</sub>[[劉義恭]]<sub>江夏文獻王</sub>{{.w}}<sub>六</sub>[[劉義宣]]<sub>南郡王</sub>{{.w}}<sub>七</sub>[[劉義季]]<sub>衡陽文王</sub>
|
|-
| '''姐妹'''
| <sub>長</sub>[[劉興弟]]<sub>會稽宣長公主</sub>{{.w}}<sub>次</sub>[[劉惠媛]]<sub>義興恭長公主</sub>{{.w}}<sub>三</sub>[[广德公主 (南朝宋)|廣德公主]]
| 廣德公主史失其名
|-
| '''皇后'''
| [[袁齊媯]]<sub>文元皇后</sub>
| 皇后稱號為死後追封
|-
| '''妃嫔'''
|孝武昭太后[[路惠男]]{{.w}}明宣太后[[沈容姬]]{{.w}}[[潘淑妃]]{{.w}}吳淑儀{{.w}}高修儀{{.w}}江修儀{{.w}}[[殷修華 (南朝宋文帝)|殷修華]]{{.w}}陳修容{{.w}}[[曹婕妤]]{{.w}}[[謝容華]]{{.w}}[[楊美人 (南朝宋文帝)|楊修儀]]{{.w}}邢美人{{.w}}[[蔡美人 (南朝宋文帝)|蔡美人]]{{.w}}董美人{{.w}}顏美人{{.w}}陳美人{{.w}}荀美人{{.w}}羅美人{{.w}}[[蔣美人 (南朝宋文帝)|蔣美人]]
|
|-
| '''子女'''
| '''子'''<br><sub>長</sub>[[刘劭 (刘宋)|劉劭]]<sub>元兇</sub>{{.w}}<sub>次</sub>[[劉濬]]<sub>始興王</sub>{{.w}}<sub>'''三'''</sub>'''[[劉駿]]'''<sub>'''世祖孝武皇帝'''</sub>{{.w}}<sub>四</sub>[[劉鑠]]<sub>南平穆王</sub>{{.w}}<sub>五</sub>[[劉紹]]<sub>廬陵昭王</sub>{{.w}}<sub>六</sub>[[刘诞 (刘宋)|劉誕]]<sub>竟陵王</sub>{{.w}}<sub>七</sub>[[刘宏 (刘宋)|劉宏]]<sub>建平宣簡王</sub>{{.w}}<sub>八</sub>[[劉褘]]<sub>東海王</sub>{{.w}}<sub>九</sub>[[劉昶]]<sub>義陽王</sub>{{.w}}<sub>十</sub>[[劉渾]]<sub>武昌王</sub>{{.w}}<sub>'''十一'''</sub>'''[[劉彧]]'''<sub>'''太宗明皇帝'''</sub>{{.w}}<sub>十二</sub>[[劉休仁]]<sub>建安王</sub>{{.w}}<sub>十三</sub>[[劉休佑]]<sub>山陽王</sub>{{.w}}<sub>十四</sub>[[劉休茂]]<sub>海陵王</sub>{{.w}}<sub>十五</sub>[[劉休業]]<sub>鄱陽哀王</sub>{{.w}}<sub>十六</sub>[[劉休倩]]<sub>臨慶沖王</sub>{{.w}}<sub>十七</sub>[[劉夷父]]<sub>新野懷王</sub>{{.w}}<sub>十八</sub>[[劉休範]]<sub>桂陽王</sub>{{.w}}<sub>十九</sub>[[劉休若]]<sub>巴陵哀王</sub><br>'''女'''<br>[[劉英娥]]<sub>東陽獻公主</sub>{{.w}}[[海鹽公主]]{{.w}}[[長城公主]]{{.w}}[[劉英媛]]<sub>臨川長公主</sub>{{.w}}[[淮陽長公主]]{{.w}}[[劉英媚]]<sub>新蔡公主</sub>{{.w}}[[南陽公主]]{{.w}}[[琅邪貞長公主]]{{.w}}[[南郡獻公主]]{{.w}}[[寻阳公主 (南朝宋)|尋陽公主]]{{.w}}[[廬江公主]]
| 海鹽公主、長城公主、淮陽長公主、南陽公主、琅邪貞長公主、南郡獻公主、尋陽公主、廬江公主史失其名。廬江公主女[[褚令璩]]嫁[[南齊]]皇帝[[蕭寶卷]]。
|}
==註釋==
{{NoteFoot}}
==參考資料==
{{RefFoot}}
=== 參考書目 ===
*《[[宋書]]·文帝紀》
*《[[南史]]·宋本紀二》
*《資治通鑑》(卷一二零至一二七)
*《[[魏書]]‧世祖紀第四下》
*{{Cite book | author = 王仲犖 | title = 魏晉兩北朝史·上冊| location = 中國上海 | publisher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date = 1979年12月 | pages = | ISBN = 7-208-00132-4 | }}
*{{Cite book | author = 呂思勉 | title = 兩晉兩北朝史 | location = 中國上海 | publisher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date = 1983年 | pages = | ISBN = | }}
*《金戈鐵馬:劉宋帝國興亡錄》,姜狼著,大地出版社,2012年1月。ISBN 978-986-6451-46-1
{{wikiquote}}
{{-}}
{{Start box}}
{{s-hou|[[南朝]]||407年||453年}}
{{S-reg}}
{{s-before|[[劉義符|宋少帝]]|劉義符|rows=2}}
{{s-title|[[南北朝君主列表#.E5.8A.89.E5.AE.8B|南朝宋皇帝]]|424年-453年}}
{{s-after|[[劉劭 (劉宋)|劉劭]]||rows=2}}
|-
{{s-title|[[中國君主列表|中國君主]]|424年-453年}}
|-
{{End box}}
{{南朝君主}}
[[Category:南朝宋皇帝]]
[[Category:宋武帝皇子|3]]
[[Category:中国被弑帝王]]
[[Category:入祀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殿|宋]]
[[Category:劉姓]]
|圖像=宋文帝像.jpg
|名稱=宋文帝
|姓名=劉義隆
|族裔=漢族
||廟號='''中宗'''<br />
'''太祖'''<br /><small>([[宋孝武帝]]改上)</small>
|諡號=文皇帝
|政權=[[南朝宋]]
|在世=407年-453年3月16日(45-46歲)
|在位=424年9月17日-453年3月16日(29年)
|父=宋武帝[[劉裕]]
|母=章皇太后[[胡道安]]
|年號=[[元嘉 (劉宋)|元嘉]]
|信仰=
}}
'''宋文帝劉義隆'''{{BD|407年||453年|3月16日|L劉}}{{refTag|name=卒日|1=《宋書·文帝紀》:「元嘉三十年二月甲子,上崩於含章殿。」據[http://sinocal.sinica.edu.tw/ 兩千年中西曆轉換]}},小字'''車兒''',宋武帝[[劉裕]]的第三子,[[劉宋]]第三任皇帝。劉義隆生於[[東晉]]末年,南朝宋立國後,受封宜都王。[[劉義符|宋少帝]]被廢後獲擁立為帝,即位後改元[[元嘉 (劉宋)|元嘉]]。劉義隆在位近三十年,在位期間,建立制度、賞罰分明、鼓勵農桑,減免賦稅力役,使得國家大治,「內清外晏,四海謐如」,此治世因其年號元嘉而稱為「[[元嘉之治]]」。劉義隆亦銳意北伐,曾先後三次發起大規模北伐戰爭圖收復北魏所佔的河南土地,然而三次皆失敗,其中發生在元嘉後期的第二次更讓魏軍南攻至江北瓜步,一度威脅建康。元嘉北伐亦對國內經濟民生造成嚴重打擊,《資治通鑑》對北伐的創傷寫道「元嘉之政,自此衰矣。」
== 生平 ==
=== 早年生活 ===
劉義隆於東晉[[義熙 (東晉)|義熙]]三年(407年)生於[[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義煕六年(410年),時值[[盧循之亂]],[[盧循]]叛軍逼近建康,[[劉裕]]因應京口位置重要,遂命[[劉粹]]輔佐年僅四歲的劉義隆鎮守京口{{refTag|1=《宋書·劉粹傳》:「盧循逼京邑,京口任重,太祖時年四歲,高祖使粹奉太祖鎮京城。}}。義熙十一年(415年),因前年劉裕指令[[朱齡石]]成功滅亡[[譙蜀]],收復蜀地,晉廷封劉義隆'''彭城縣公'''{{refTag|1=《晉書·安帝紀》:「論平蜀功,封劉裕子義隆彭城公,朱齡石豐城公。」}}。義熙十三年(417年),劉裕北伐,率水軍自[[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兵向[[關中]],令劉義隆行冠軍將軍留守,東晉朝廷加封其為使持節、監[[徐州 (古代)|徐]][[兗州 (古代)|兗]][[青州 (古代)|青]][[冀州|冀]]四州諸軍事、徐州刺史。義熙十四年(418年),劉裕收復關中、還軍彭城,原本想讓世子[[劉義符]]出鎮[[荊州 (古代)|荊州]],遂授劉義隆為監[[司州]][[豫州]]之[[淮西郡|淮西]]兗州之[[陳留]]諸軍事、前將軍、司州刺史,並命其鎮守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然而因[[張邵]]諫止劉裕讓世子外任,劉裕遂改義隆為都督荊[[益州|益]][[寧州|寧]][[雍州|雍]][[梁州|梁]][[秦州|秦]]六州豫州之[[河南郡|河南]][[廣平]][[揚州]]之[[義成]][[松滋]]四郡諸軍事、西中郎將、荊州刺史,鎮守[[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不過,由於劉義隆年紀尚輕,州府事皆由司馬張邵處理{{refTag|1=《宋書·張邵傳》:「文帝為中郎將、荊州刺史,以邵為司馬,領南郡相,眾事悉決於邵。}}。
永初元年(420年),宋武帝劉裕篡晉登位,封劉義隆為'''宜都王''',食邑三千戶。不久加號鎮西將軍,並先後獲進督[[北秦州]]及[[湘州]]。
===擁立為帝===
劉裕於永初三年(422年)死後,宋少帝劉義符即位,但因為居喪無禮,有多過失,在[[景平]]二年(424年)即因顧命大臣[[徐羨之]]、[[傅亮]]及[[謝晦]]為首發動的政變廢黜,將其幽禁並派人殺害。因義符無子,義符次弟[[劉義真]]應當繼位,然因為徐羨之認為他不宜為君,故在廢帝以前就先廢義真為庶人,後更派人殺害{{refTag|1=《宋書·劉義真傳》:「而少帝失德,羨之等密謀廢立,則次第應在義真,以義真輕訬,不任主社稷,因其與少帝不協,乃奏廢之……乃廢義真為庶人,徙新安郡……景平二年六月癸未,羨之等遣使殺義真於徙所。」}}。廢帝後,侍中[[程道惠]]曾請改立武帝五子[[劉義恭]],然而徐羨之屬意劉義隆,百官於是上表迎作為武帝三子劉義隆為皇帝。
時傅亮率[[行臺]]到江陵迎劉義隆入京。當時已時是七月中,江陵已聽聞少帝遇害的消息,劉義隆及一些官員都對來迎隊伍有所懷疑,不敢東下,但在[[王華]]、[[王曇首]]及[[到彥之]]的勸告下決定出發{{refTag|1=《宋書·王華傳》:「太祖大統,以少帝見害,疑不敢下。華建議曰:『羨之等受寄崇重,未容便敢背德,廢主若存,慮其將來受禍,致此殺害。蓋由每生情多,寧敢一朝頓懷逆志。且三人勢均,莫相推伏,不過欲握權自固,以少主仰待耳。今日就徵,萬無所慮。』太祖從之。」}}{{refTag|1=《宋書·王曇首傳》:「太祖入奉大統,上及議者皆疑不敢下,曇首與到彥之、從兄華固勸,上猶不許。曇首又固陳,並言天人符應,上乃下。」}}並在八月八日(八月丙申日,424年9月16日){{refTag|1=[http://sinocal.sinica.edu.tw/ 兩千年中西曆轉換]}}到達建康,次日即位為帝,改元「元嘉」。
=== 翦除權臣===
宋文帝自江陵東下起一直在提防徐羨之等人,即在東下行程上,隨行的荊州州府官員都嚴兵自衞,行臺百官都無法接近,中兵參軍朱容子更在行程數十日內一直抱刀在船艙外守衞{{refTag|1=《宋書·王曇首傳》:「率府文武嚴兵守衞,臺所遣百官眾力,不得近部伍,中兵參軍朱容子在平乘戶外,不解帶者數旬。」}}。即位後又將親信王華及王曇首召進京內任官{{refTag|1=《宋書·王華傳》:「上即位,以華為侍中,領驍騎將軍。」}}{{refTag|1=《宋書·王曇首傳》:「及即位, 又謂曇首曰:『非宋昌獨見,無以致此。』以曇首為侍中,尋領右衞將軍,領驍騎將軍。以朱容子為右軍將軍。」}},更拒絕徐羨之讓當時暫鎮[[襄陽]](今湖北襄陽市)的到彥之出任雍州刺史的建議,堅持要召其入京為中領軍,統領軍事{{refTag|1=《南史·到彥之傳》:「會雍州刺史褚叔度卒,乃遣彥之權鎮襄陽。羨之等欲即以彥之為雍州,上不許,徵為中領軍,委以戎政。」}}。傅亮及謝晦亦試圖和王華等人交結,以圖安心{{refTag|1=《宋書·傳亮傳》:「於是布腹心於到彥之、王華等,深自結納。」}}{{refTag|1=《宋書·謝晦傳》:「至江陵,深結侍中王華,冀以免禍」}}{{refTag|1=《南史·到彥之傳》:「彥之自襄陽下,謝晦已至鎮,慮彥之不過己,彥之至楊口,步往江陵,深布誠款,晦亦厚自結納。彥之留馬及利劍名刀以與晦,晦由此大安。」}}。徐羨之及謝晦亦在元嘉二年(425年)上表歸政,讓劉義隆正式親政{{refTag|1=《宋書·徐羨之傳》:「元嘉二年,羨之與左光祿大夫傅亮上表歸政……上乃許之。」}}。不過,王華及[[孔甯子]]其時多次向劉義隆中傷徐羨之等人{{refTag|1=《宋書·王華傳》:「甯子及與華並有富貴之願,自羨之等秉權,日夜構之於太祖。」}},劉義隆亦有了誅殺權臣的意圖,慮及謝晦當時以荊州刺史坐鎮荊州重地,於是託辭北伐及拜謁陵墓以修建船艦,其時朝廷行事異常,圖謀差點就泄露了{{refTag|1=《宋書·謝晦傳》:「至是上欲誅羨之等,並討晦。聲言北伐,又言拜京陵,治裝舟艦……時朝廷處分異常,其謀頗泄。」}}。
元嘉三年(426年),劉義隆宣布徐羨之、傅亮及謝晦擅殺少帝及劉義真的罪行,要將徐羨之及傅亮治罪,並決定親征謝晦,命雍州刺史劉粹、南兗州刺史[[檀道濟]]及中領軍到彥之先行出兵{{refTag|1=《宋書·徐羨之傳》載宋文帝詔:「民生於三,事之如一,愛敬同極,豈惟名教,況乃施侔造物,義在加隆者乎!徐羨之、傅亮、謝晦,皆因緣之才,荷恩在昔,擢自無聞,超居要重,卵翼而長,未足以譬。永初之季,天禍橫流,大明傾曜,四海遏密,實受顧托,任同負圖。而不能竭其股肱,盡其心力,送往無複言之節,事居闕忠貞之效,將順靡記,匡救蔑聞,懷寵取容,順成失德。雖末因懼禍,以建大策,而逞其悖心,不畏不義。播遷之始,謀肆鴆毒,至止未幾,顯行怨殺,窮凶極虐,荼酷備加,顛沛皁隸之手,告盡逆旅之館,都鄙哀愕,行路飲涕。故廬陵王英秀明遠,徽風夙播,魯衛之寄,朝野屬情。羨之等暴蔑求專,忌賢畏逼,造構貝錦,成此無端,罔主蒙上,橫加流 屏,矯誣朝旨,致茲禍害。寄以國命,而翦為仇讎,旬月之間,再肆鴆毒,痛感三靈,怨結人鬼。自書契以來,棄常安忍,反易天明,未有如斯之甚者也。昔子家從弒,鄭人致討;宋肥無辜,蕩澤為戮。況逆亂倍於往釁,情痛深於國家,此而可容,孰不可忍!即宜誅殛,告謝存亡。而於時大事甫爾,異同紛結,匡國之勳實著,莫大之罪未彰。是以遠酌民心,近聽輿訟,雖欲討亂,慮或難圖,故忍戚含哀,懷恥累載。每念人生實難,情事未展,何嘗不顧影慟心,伏枕泣血。今逆臣之釁,彰暴遐邇,君子悲情,義徒思奮,家仇國恥,可得而雪,便命司寇,肅明典刑。晦據有上流,或不即罪,朕當親率六師,為其遏防。可遣中領軍到彥之即日電發,征北 將軍檀道濟絡驛繼路,符衛軍府州以時收翦。已命征虜將軍劉粹斷其走伏。罪止元兇,余無所問。感惟永往,心情崩絕。氛霧既袪,庶幾治道。」}}。徐羨之聞訊自殺,傅亮被捕處死,謝晦則出兵反抗,但知檀道濟協助劉義隆討伐即惶恐不已,無計可施,最終檀道濟到後朝廷軍隊軍勢強盛,謝晦軍隊潰散,謝晦試圖逃走但被擒處死,遂消滅了三個權臣的勢力。
=== 主相之爭===
劉義隆殺徐羨之後,揚州刺史一職由[[司徒]][[王弘 (南朝宋)|王弘]]出任,不過王弘卻一直試圖讓彭城王[[劉義康]]入朝他共掌朝政,以收斂當時[[琅邪王氏]]人物掌握朝廷要職的鋒芒。最終劉義康於元嘉六年(429年)得以司徒、錄尚書事身份和王弘共輔朝政,然而當時王弘常因患病而將政事推給義康處理,遂令義康漸得專掌朝政。元嘉九年(432年)王弘去世後,劉義隆更授義康揚州刺史,義康獨掌政事。
時劉義隆常常患病,政事其實都由劉義康處理,而且劉義康更衣不解帶去照料劉義隆,內廷和外朝事遂由義康所掌握{{refTag|1=《宋書·劉義康傳》:「太祖有虛勞疾,寢頓積年,每意有所想,便覺心中痛裂,屬纊者相係。」}}。乃至元嘉十三年(436年),因應劉義隆病重,劉義康擔心一旦劉義隆去世,無人能駕馭功高才大的司空檀道濟,於是假作詔書,並在宋文帝的同意下收殺檀道濟一家及其親將。不過,劉義康自以皇帝是至親,率性而行,行事都不避嫌,沒有君臣之禮{{refTag|1=《宋書·劉義康傳》:「義康素無術學,闇於大體,自謂兄弟至親,不復存君臣形迹,率心逕行,曾無猜防。」}}。其時劉義康親信[[劉湛]]等人更力圖想將義康推上帝位,趁義隆病重時稱應以長君繼位,甚至去儀曹處拿去東晉時晉康帝兄終弟及的資料,更去誣陷一些忠於國家,不和劉湛一夥的大臣。劉義隆病愈後知道這些事,即令兄弟之間生了嫌隙,最終劉義隆在元嘉十七年(440年)誅殺了劉湛等人,並應劉義康上表求退而讓他外調江州。隨後劉義隆將司徒、錄尚書事及揚州刺史分別授予江夏王劉義恭及[[尚書僕射]][[殷景仁]],然劉義恭鑑於義康被貶,雖然擔當實質宰相,行事小心謹慎,只奉行文書,卻得劉義隆安心,主相之爭以權力歸回劉義隆手中結束。
===三度北伐===
{{main|元嘉北伐}}
北魏在永初三年十月曾乘劉裕去世大舉南侵,奪取包括[[虎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洛陽及[[滑臺]](今河南[[滑县]])等[[黃河]]以南土地{{refTag|1=《宋書·少帝紀》:「初虜自河北之敗,請修和親;及聞高祖崩,因復侵擾,河、洛之地騷然矣。」}},故劉義隆自即位以來便有收復黃河以南土地的志向{{refTag|1=《宋書·索虜傳》:「太祖踐阼,便有志北略。」}}。元嘉七年(430年)三月,劉義隆以到彥之為主帥,率領[[王仲德]]及兗州刺史[[竺靈秀]]率水軍至黃河,另遣段宏率八千精騎攻虎牢。到彥之軍一日只行軍約十里,到七月才到[[須昌]](今山東[[東平縣]]西北),其時北魏以[[碻磝]](今山東[[荏平]]西南)、滑臺、虎牢、及洛陽四鎮兵少,先後讓守將棄城北退,宋軍遂輕易奪回四鎮。然而到十月,北魏反攻,魏將[[安頡]]進攻洛陽[[金鏞城]],守將[[杜驥]]因城池殘破且無糧食而棄守南撤;另一方面虎牢亦失陷。接著,魏將[[叔孫建]]及[[長孫道生]]等於十一月渡過黃河,到彥之見諸軍相繼敗陣,不理垣護之支援青州的諫言,南退至[[歷城]](今山東[[濟南]][[歷城區]])後就燒船率軍直奔彭城,守須昌的竺靈秀於是也退,更在湖陸大敗給叔孫建。魏軍亦進攻滑臺,檀道濟雖然在十一月率軍北上救援,但次年正月起因叔孫建等人的干擾而無法支援滑臺,滑臺遂於二月失陷,檀道濟全軍撤返。北伐以失敗告終。不過後來王玄謨常常都進獻北伐策略,劉義隆聽後心動,曾對[[殷景仁]]說:「聽王玄謨說的話,令人也想[[漠北之戰|在狼居胥山祭天]]呀。」{{refTag|1=《宋書·王玄謨傳》:「玄謨每陳北侵之策,上謂殷景仁曰:『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二月,北魏以步騎十萬南侵,並強攻不滿千兵的[[懸瓠]](今河南[[汝南縣]]),守將[[陳憲]]苦戰力保不失,劉義隆遣[[臧質]]與[[劉康祖]]救援,逼退魏軍。當時義隆也命令徐兗二州刺史[[劉駿]]派兵進攻攻佔[[汝陽郡]]的魏軍,但所派的[[劉泰之]]軍卻慘敗予魏軍,泰之更戰死。魏軍在四月撤兵後,劉義隆即欲伐魏。他得到親信[[徐湛之]]、[[江湛]]及[[王玄謨]]支持,然[[沈慶之]]進諫:「步兵對陣騎兵向來處於劣勢,請放棄出征之事,而且當日檀道濟再戰無功而返,到彥之更是失利敗還。現在看王玄謨等人都比不上這兩位將軍,軍隊戰力也不及當時,這恐怕會再度戰敗,難以得志。」然劉義隆卻說:「我軍戰敗自有別的原因,這是因為檀道濟放任著敵人以圖鞏固自己地位,到彥之行軍中途病發。北虜恃著的就只是馬,夏天多雨水,河流暢通,只要派船進攻北方,那碻磝敵軍肯定會退走,滑臺守軍亦很易攻破。攻取了這兩城後送糧食慰問人民,那虎牢、洛陽人心自然不穩。等到冬天做好城間防守,待北虜騎兵過河,那就一網成擒。」{{refTag|1=《宋書·沈慶之傳》:「太祖將北討,慶之諫曰:『步不敵,為日已久矣。請舍遠事,且以檀、到言之。(檀)道濟再行無功,(到)彥之失利而返。今料王玄謨等未踰兩將,六軍之盛,不過往時。將恐重辱王師,難以得志。』上曰:『小醜竊據,河南修復,王師再屈,自別有以;以由道濟養寇自資,彥之中塗疾動。虜所恃唯馬,夏水浩汗,河水流通,泛舟北指,則碻磝必走,滑臺小戍,易可覆拔。克此二戍,館穀弔民,虎牢、洛陽,自然不固。以及冬間,城守相接,虜馬過河,便成禽也。』」}}
於是劉義隆堅持不聽[[沈慶之]]、太子劉劭及[[蕭思話]]勸阻,於當年(450年)七月下詔北伐,以青冀二州刺史[[蕭斌 (劉宋)|蕭斌]]為六萬軍主帥,節下的[[王玄謨]](先鋒)率沈慶之和[[申坦]]領主力進入黃河,更別遣其他四軍東西並進,大舉伐魏。不久北魏[[碻磝]]守軍就棄城,王玄謨遂攻[[滑臺]],但強攻數月仍不能攻下,等到十月號稱百萬的北魏援軍渡過黃河,他才撤退,卻在追擊中大敗,死了萬多人。劉義隆見玄謨戰敗,魏軍一直深入,於是召還正在攻魏的各路軍隊,最終魏軍南攻至[[瓜步]](今江蘇南京[[六合區]][[瓜埠鎮]]),一度威脅渡江攻打建康,劉義隆唯有答應議和息兵。魏軍遂於次年自瓜步退軍,當時在[[彭城]]坐鎮的[[太尉]][[劉義恭]],認為[[碻磝]]不可守,就命一直守城的王玄謨退回[[歷城]],碻磝遂失。此戰不但無功而還,且更被魏軍攻至長江,大肆燒殺擄掠,《資治通鑑》所謂「丁壯者即加斬截,嬰兒貫於槊上,盤舞以為戲。所過郡縣,赤地無餘,春燕歸,巢於林木」、「自是邑里蕭條,元嘉之政衰矣」。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劉義隆以北魏[[太武帝]]去世,命[[蕭思話]]督冀州刺史[[张永 (南朝宋)|張永]]攻碻磝,可是自七月開始攻城起一直都無法攻破,至八月更被魏軍燒了攻城器具和軍營,蕭思話即使率兵增援,攻了十多日都沒法攻下,眼見兵糧不足,只有退兵。另一邊在攻虎牢的[[魯爽]]等知蕭思話退兵後亦撤走,北伐結束。
=== 晚年內亂 ===
{{main|劉宋宗室內鬨}}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左衞將軍、[[太子詹事]][[范晔 (刘宋)|范曄]]與[[員外散騎侍郎]][[孔熙先]]等人被揭發圖以劉義康造反,皆被誅殺,劉義隆亦因而廢劉義康為庶人。劉義隆第二次北伐失敗,令魏軍兵至瓜步,此時他憂心有人會借機擁被廢為庶人的劉義康作亂,遂於元嘉二十八年(451年)正月賜死劉義康{{refTag|1=《宋書·劉義康傳》:「索虜來寇瓜步,天下擾動。上虜思異志者或奉義康為亂,世祖時鎮彭城,累啟宜為之所,太子及尚書左僕射[[何尚之]]並以為言。二十八年正月,遣中書舍人嚴龍齎藥賜死。」}}。同時,太子劉劭將北伐失敗的罪責歸咎於當日一力支持並與持反對意見的沈慶之論戰的徐湛之及江湛,雖然劉義隆將責任歸於自己,但劉劭已經和二人極度不和。
後來,劉劭與始興王[[劉濬]]聽信女巫[[嚴道育]],為了不再讓劉義隆知道他們做過的過失而責罵他們,就施以巫蠱,在[[含章殿]]前埋下代表劉義隆的玉雕人像。此事[[黃門]][[慶國]]亦有參與,後來為了自保就報告給劉義隆知道。劉義隆知道後既驚訝又嘆惜,下令收捕另一同謀[[王鸚鵡]],在其家中找到了劉劭和劉濬寫的數百張寫有咒詛之言的紙,又將那人像找到出來。劉義隆詰責二人,二人恐懼無言,只能一直道歉。劉義隆於是有了廢太子和賜死劉濬的打算,就與江湛、徐湛之及王僧綽商量;他想立建平王[[劉宏 (劉宋)|劉宏]],徐湛之就支持女婿隨王[[刘诞 (刘宋)|劉誕]],江湛就支持妹夫南平王[[劉鑠]],可是久久都沒決定。王僧綽慮及機密可能泄露,勸劉義隆快作決定,但還是作不了決定{{refTag|1=《宋書·王僧綽傳》:「湛之欲立隨王誕,江湛欲立南平王鑠,太祖欲立建平王宏,議久不決。延妃即湛之女,鑠妃即湛妹。太祖謂僧綽曰:『諸人各為身計,便無與國家同憂者。』僧綽曰:『建立之事,仰由聖懷。臣謂唯宜速斷,不可稽緩。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願以義割恩,略小不忍。不爾,便應坦懷如初,無煩疑論。淮南雲:'以石投水,吳越之善沒取之。'事機雖密,易致宣廣,不可使難生慮表,取笑千載。』」}}。
元嘉三十年(453年)二月,劉義隆得知劉劭和劉濬還與嚴道育來往,決定實行廢太子和殺劉濬的計劃。劉義隆將此事告訴了劉濬生母[[潘淑妃]],潘淑妃則告訴劉濬,劉劭再從劉濬口中得知,遂決定發動政變。二月二十日(3月15日)夜晚{{noteTag|1=《宋書·二凶·劉劭傳》及《南史·劉劭傳皆》作「二月二十一日夜」,按[http://sinocal.sinica.edu.tw/ 兩千年中西曆轉換]即二月甲子夜,然《宋書·文帝紀》、《南史·宋本紀二》及《建康實錄·卷十二》皆稱劉義隆死於二月甲子,與《劉劭傳》中稱「明旦」弒文帝不同。《資治通鑑考異》亦曰:「《劭傳》云『二月二十一日夜』。按《[[長曆]]》是月甲辰朔。《宋略》云『癸未夜』, 乃二十日也。今從之。」現從《資治通鑑》}},劉劭召[[萧斌 (刘宋)|蕭斌]]及[[袁淑]]入宮,告知其計劃並表示翌日天亮就行事,蕭斌在劉劭威嚇下決定加入,堅拒的袁淑遂被殺。劉劭與蕭斌率軍在明早(3月16日){{refTag|name=卒日}}天亮時聲言受了敕命,帶著軍隊從萬春門入禁宮。那一晚,劉義隆又與徐湛之整夜討論事情,至劉劭軍隊攻入時蠟燭還亮著。劉劭齋帥[[張超之]]入殿,劉義隆舉起几桌抵抗,卻被砍斷五指,接著被殺,享年四十七歲。
劉劭隨後登位,並為劉義隆上諡號景皇帝,廟號中宗,並於三月二十日(三月癸巳日,4月14日){{refTag|1=[http://sinocal.sinica.edu.tw/ 兩千年中西曆轉換]}},葬劉義隆於長寧陵。同年宋孝武帝[[劉駿]]起兵殺劉劭即位,改諡號'''文皇帝''',廟號'''太祖'''。
== 為政措施 ==
{{main|元嘉之治}}
===政治經濟===
劉義隆在消滅徐羨之等權臣後下詔派大使巡行四方,奏報地方官員的表現優劣,整頓吏治;又宣布一些年老、喪偶、年幼喪父及患重疾而生活困難者可向郡縣求助獲得支援,更廣開言路,歡迎人民進納有益意見和謀策。劉義隆亦多次去延賢堂聽審刑訟。元嘉十七年更下令開放禁止平民使用的山澤地區,又禁止徵老弱當兵的這些傷治害民的措施,要求各官依從法令行事。另在歷次天災時都會賑施或減免當年賦稅以撫慰人民。
劉義隆亦鼓勵農桑,元嘉八年即下詔命郡縣獎勵勤於耕作養蠶的農戶和教導正確農作方法,並將一些特別優秀的農戶上報。元嘉十七年又下令酌量減免農民欠下政府的「諸逋債」,後更於元嘉二十一年悉數免除元嘉十九年以前的欠「諸逋債」,又下令租借種子口糧給一些想參與農耕但物資缺乏的人,更賜布帛獎勵營治千畝田地的官民;元嘉二十一年夏季因連續下雨而出現水災,影響農業,劉義隆除了下令賑濟外,還在秋季命官員大力勵農民耕作米麥,又令開垦田地以備來年耕作,並於元嘉二十二年重新開墾[[湖熟]]的千頃廢田。
===文化===
劉義隆重視文化建設,元嘉十五年(438年)召[[雷次宗]]在京城雞籠山(今南京市[[北極閣]])開設「儒學館」講學,使[[儒學]]與[[玄學]]、[[文學]]、[[史學]]合稱「四學」;又於元嘉十九年(442年)下詔建[[國子學]],待一眾冑子集合後於次年復立國子學,並於二十三年至國子學策試學生。不過,因北伐原因,劉義隆在在元嘉二十七(450年)年又廢止國子學{{refTag|1=《宋書·禮志一》:「太祖元嘉二十年,復立國子學,二十七年廢。」}}。因[[陳壽]]所著《[[三國志]]》過於精簡,劉義隆便詔命[[裴松之]]為其作注,並於完成後親自御覽,讚道:「此為不朽矣!」。
== 性格特徵 ==
*劉義隆身高七尺五寸,博涉經史,亦擅長[[隸書]]。他喜好文儒,對文士亦十分禮待,或加以親任{{refTag|1=《宋書·何尚之傳》:「尚之雅好文義,從容賞會,甚為太祖所知。」}},甚至得劉義隆寛免罪過{{refTag|1=《宋書·范曄傳》:「十六年,母亡,報之以疾,曄不時奔赴,及行,又攜妓妾自隨,為御史中丞劉損所奏,太祖愛其才,不罪也。」}}。
*劉義隆生於京口,對京口亦留有特別感情,元嘉二十六年曾下詔以原本僑置於京口的州治北遷原地令當地不復當年繁華,從各州人民中招募數千戶人充實京口,並賜予田宅。又因懷念當時生活,命找尋當年在京口生活的官民並一一上報,去世者則酌情賞賜其子孫。
*史載劉義隆儉約,不好奢侈,既曾在元嘉八年下詔「直存簡約,以應事實。內外可通共詳思,務令節儉」,他本人亦曾經因老舊的乘輦蓬蓋未壞和紫色輦席貴為由拒絕車庫令更換的建議{{refTag|1=《南史·宋本紀二》:又性存儉約,不好奢侈。車府令嘗以輦莑故,請改易之;又輦席舊以烏皮緣故,欲代以紫皮,上以竹莑未至於壞,紫色貴,並不聽改。其率素如此云。}}。但他卻在元嘉二十三年修築北堤建玄武湖,甚至想在湖中建方丈、蓬萊及瀛洲三座仙山,惟因[[何尚之]]反對而作罷;同年他又在華林園修築景陽山,何尚之亦諫,認為應該給工人在盛暑休息一下,但義隆不肯,反稱他們常常曝曬,在盛暑烈日下工作不叫辛勞{{refTag|1=《宋書·何尚之傳》:「是歲造玄武湖,上欲於湖中立方丈、蓬萊、瀛洲三神山,尚之固諫乃止。時又造華林園,並盛暑役人工.尚之又諫,宜加休息,上不許,曰:『小人常自暴背,此不足為勞。』」}}。
*會稽長公主[[劉興弟]]是義隆嫡姐,義隆亦十分尊敬她,尤其怕她號哭,如就曾經帶著[[武敬皇后]]為劉裕造的納衣去哭罵義隆,終讓義隆不殺徐湛之{{refTag|1=《宋書·徐湛之傳》:「會稽公主身居長嫡,為太祖所禮,家事大小,必咨而後行。西征謝晦,使公主留止台內,總攝六宮。忽有不得意,輒號哭,上甚憚之。初,高祖微時,貧陋過甚,嘗自往新洲伐荻,有納布衫襖等衣,皆敬皇后手自作;高祖既貴,以此衣付公主,曰:『後世若有驕奢不節者,可以此衣示之。』湛之為大將軍彭城王義康所愛,與劉湛等頗相附協。及劉湛得罪,事連湛之,太祖大怒,將致大辟。湛之憂懼無計,以告公主。公主即日入宮,既見太祖,因號哭下床,不復施臣妾之禮。以錦囊盛高祖納衣,擲地以示上曰:『汝家本貧賤,此是我母為汝父作此納衣。今日有一頓飽食,便欲殘害我兒子!』上亦號哭,湛之由此得全也。」}}。劉義康被奪相權,外調江州時,會稽長公主亦曾要求義隆不要加害義康,當時義隆亦答應,並將二人對飲中的那壺酒賜給義康{{refTag|1=《宋書·劉義康傳》:「會稽長公主,於兄弟為長,太祖至所親敬。義康南上後,久之,上嘗就主宴集甚歡,主起再拜稽顙,悲不自勝。上不曉其意,自起扶之。主曰:『車子歲暮,必不為陛下所容,今特請其生命。』因慟哭。上流涕,舉手指蔣山曰:『必無此慮。若違今誓,便負初寧陵。』即封所飲酒賜義康,並書曰:『會稽姊飲宴憶弟,所余酒今封送。』」}}。然而劉義隆於瓜步之戰後仍違背諾言賜死劉義康。
== 評價 ==
*[[南齊]]的史家[[沈約]]評論宋文帝:「太祖幼年特秀,顧無保傅之嚴,而天授和敏之姿,自稟君人之德。及正位南面,歷年長久,綱維備舉,條禁明密,罰有恆科,爵無濫品。故能內清外晏,四海謐如也。昔[[東漢|漢氏東京]]常稱[[建武]]、[[永平]]故事,自茲厥後,亦每以[[元嘉]]爲言,斯固盛矣。授將遣帥,乖分閫之命,才謝[[漢光武帝|光武]],而遙制兵略,至於攻日戰時,莫不仰聽成旨。雖覆師喪旅,將非[[韓信|韓]]、[[白起|白]],而延寇慼境,抑此之由。及至言漏衾衽,難結商豎,雖禍生非慮,蓋亦有以而然也。嗚呼哀哉!」{{refTag|1=《宋書‧卷五‧文帝紀》}}
*[[蕭梁]]的史家[[裴子野]]評述文帝:「太祖寬肅宣惠,大臣光表,超越二昆,來應寶命,沈明內斷,不欲政由寧氏,克滅權逼,不使芒刺在躬,親臨朝事,率尊恭德,斟酌先王之典,強宣當時之宜,吏久其職,育孫長子,民樂其生,鮮陷刑辟,仁厚之化,既已播流,率土忻欣,無思不服……上亦蘊籍義文,思弘[[儒術]],庠序建於[[南京|國都]],[[四學]]聞乎家巷,天子乃移蹕下輦以從之,束帛宴語以勸之,士莫不敦悅詩書,沐浴禮義,淑慎規矩,斐然向方……然值[[北魏|北虜]]方強,周、韓歲擾,[[金墉]]、[[虎牢]],代失其禦,二十七年,偏師克復[[河南]],橫挑強胡百萬之眾,[[北魏|匈奴]]遂跨彭、沛,航[[淮水|淮浦]],設[[蒙古包|穹廬]]於[[瓜步]]……于時[[北府兵|精兵猛將]],嬰城而不敢鬥,謀臣智士,折撓而無可稱……我守既嚴,胡兵亦怠,且知[[長江|大川]]所以限南北也,疲老而退,我追奔之師,橐弓裹足,[[俘虜|系虜]]之民,流離道路,江淮以北蕭然矣。重以含章[[巫蠱|巫盅]],始自二逆,弒帝合殿,史籍未聞,[[仲尼]]以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辨之不早辨也。[[元嘉]]之禍,其有以焉。」{{refTag|1=《宋略‧總論》}}
*[[唐朝]]的[[虞世南]]:「夫立人之道,曰仁曰义,仁有爱育之功,义有断割之用,宽猛相济,然後为善。文帝沈吟於废立之际,沦溺於嬖宠之间,当断不断,自贻其祸。孽由自作,岂命也哉。」{{refTag|1=《唐文拾遗》卷十三}}
*[[北宋]]的[[司馬光]]評論:「文帝勤於為治,子惠庶民,足為承平之良主;而不量其力,橫挑強胡,使師徒殲於[[河南]],戎馬飲於[[長江|江津]]。及其末路,狐疑不決,卒成子禍,豈非文有餘而武不足耶?」{{refTag|1=(宋)司馬光,《稽古錄‧卷十四》}}
*[[南宋]]的[[辛棄疾]]於〈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中諷喻文帝北伐:「[[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北魏太武帝|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暗喻當時[[南宋]]權臣[[韓侂冑]]的北伐失敗。
*[[清代]]初期的[[王夫之]]評430年北伐:「元嘉之北伐也,文帝诛权奸,修内治,息民六年而用之,不可谓无其具;[[北魏|拓跋氏]]伐赫连,伐蠕蠕,击[[高车]],兵疲于西北,备弛于东南,不可谓无其时;然而得地不守,瓦解蝟缩,兵歼甲弃,并淮右之地而失之,何也?将非其人也。[[到彦之]]、[[萧思话]]大溃于青、徐,(南宋孝宗之)邵弘渊、李显忠大溃于[[符离]],一也,皆将非其人,以卒与敌者也。文帝、[[宋孝宗|孝宗]]皆图治之英君,大有为于天下者,其命将也,非信左右佞幸之推引,如燕之任[[骑劫]]、赵之任赵葱也;所任之将,亦当时人望所归,小试有效,非若[[曹國|曹]]之任[[公孙彊]]、[[蜀汉]]之任[[陈祗]]也;意者当代有将才而莫之能用邪?然自是以后,未见有人焉,愈于彦之、思话而当时不用者,将天之吝于生材乎?非也。天生之,人主必有以鼓舞而培养之,当世之士,以人主之意指为趋,而文帝、[[宋孝宗|孝宗]]之所信任推崇以风示天下者,皆拘葸异谨之人,谓可信以无疑,而不知其适以召败也。道不足以消逆叛之萌,智不足以驭枭雄之士,于是乎摧抑英尤而登进柔輭;则天下相戒以果敢机谋,而生人之气为之坐痿;故举世无可用之才,以保国而不足,况欲与猾虏争生死于中原乎!」{{refTag|1=(清)王夫之,《讀通鑑論》}}
==家族==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
! width=8% | 成員
! 姓名
! width=30% |備註
|-
| '''祖'''
| [[劉翹]]<sub>孝穆皇帝</sub>
| 諡號為劉裕追尊
|-
| '''父'''
| '''[[劉裕]]'''<sub>'''高祖武皇帝'''</sub>
|
|-
| '''母'''
| [[胡道安]]<sub>章皇太后</sub>
|
|-
| '''兄弟'''
| <sub>'''長'''</sub>'''[[劉義符]]'''<sub>'''少帝'''</sub>{{.w}}<sub>次</sub>[[劉義真]]<sub>廬陵孝獻王</sub>{{.w}}<sub>四</sub>[[劉義康]]{{.w}}<sub>五</sub>[[劉義恭]]<sub>江夏文獻王</sub>{{.w}}<sub>六</sub>[[劉義宣]]<sub>南郡王</sub>{{.w}}<sub>七</sub>[[劉義季]]<sub>衡陽文王</sub>
|
|-
| '''姐妹'''
| <sub>長</sub>[[劉興弟]]<sub>會稽宣長公主</sub>{{.w}}<sub>次</sub>[[劉惠媛]]<sub>義興恭長公主</sub>{{.w}}<sub>三</sub>[[广德公主 (南朝宋)|廣德公主]]
| 廣德公主史失其名
|-
| '''皇后'''
| [[袁齊媯]]<sub>文元皇后</sub>
| 皇后稱號為死後追封
|-
| '''妃嫔'''
|孝武昭太后[[路惠男]]{{.w}}明宣太后[[沈容姬]]{{.w}}[[潘淑妃]]{{.w}}吳淑儀{{.w}}高修儀{{.w}}江修儀{{.w}}[[殷修華 (南朝宋文帝)|殷修華]]{{.w}}陳修容{{.w}}[[曹婕妤]]{{.w}}[[謝容華]]{{.w}}[[楊美人 (南朝宋文帝)|楊修儀]]{{.w}}邢美人{{.w}}[[蔡美人 (南朝宋文帝)|蔡美人]]{{.w}}董美人{{.w}}顏美人{{.w}}陳美人{{.w}}荀美人{{.w}}羅美人{{.w}}[[蔣美人 (南朝宋文帝)|蔣美人]]
|
|-
| '''子女'''
| '''子'''<br><sub>長</sub>[[刘劭 (刘宋)|劉劭]]<sub>元兇</sub>{{.w}}<sub>次</sub>[[劉濬]]<sub>始興王</sub>{{.w}}<sub>'''三'''</sub>'''[[劉駿]]'''<sub>'''世祖孝武皇帝'''</sub>{{.w}}<sub>四</sub>[[劉鑠]]<sub>南平穆王</sub>{{.w}}<sub>五</sub>[[劉紹]]<sub>廬陵昭王</sub>{{.w}}<sub>六</sub>[[刘诞 (刘宋)|劉誕]]<sub>竟陵王</sub>{{.w}}<sub>七</sub>[[刘宏 (刘宋)|劉宏]]<sub>建平宣簡王</sub>{{.w}}<sub>八</sub>[[劉褘]]<sub>東海王</sub>{{.w}}<sub>九</sub>[[劉昶]]<sub>義陽王</sub>{{.w}}<sub>十</sub>[[劉渾]]<sub>武昌王</sub>{{.w}}<sub>'''十一'''</sub>'''[[劉彧]]'''<sub>'''太宗明皇帝'''</sub>{{.w}}<sub>十二</sub>[[劉休仁]]<sub>建安王</sub>{{.w}}<sub>十三</sub>[[劉休佑]]<sub>山陽王</sub>{{.w}}<sub>十四</sub>[[劉休茂]]<sub>海陵王</sub>{{.w}}<sub>十五</sub>[[劉休業]]<sub>鄱陽哀王</sub>{{.w}}<sub>十六</sub>[[劉休倩]]<sub>臨慶沖王</sub>{{.w}}<sub>十七</sub>[[劉夷父]]<sub>新野懷王</sub>{{.w}}<sub>十八</sub>[[劉休範]]<sub>桂陽王</sub>{{.w}}<sub>十九</sub>[[劉休若]]<sub>巴陵哀王</sub><br>'''女'''<br>[[劉英娥]]<sub>東陽獻公主</sub>{{.w}}[[海鹽公主]]{{.w}}[[長城公主]]{{.w}}[[劉英媛]]<sub>臨川長公主</sub>{{.w}}[[淮陽長公主]]{{.w}}[[劉英媚]]<sub>新蔡公主</sub>{{.w}}[[南陽公主]]{{.w}}[[琅邪貞長公主]]{{.w}}[[南郡獻公主]]{{.w}}[[寻阳公主 (南朝宋)|尋陽公主]]{{.w}}[[廬江公主]]
| 海鹽公主、長城公主、淮陽長公主、南陽公主、琅邪貞長公主、南郡獻公主、尋陽公主、廬江公主史失其名。廬江公主女[[褚令璩]]嫁[[南齊]]皇帝[[蕭寶卷]]。
|}
==註釋==
{{NoteFoot}}
==參考資料==
{{RefFoot}}
=== 參考書目 ===
*《[[宋書]]·文帝紀》
*《[[南史]]·宋本紀二》
*《資治通鑑》(卷一二零至一二七)
*《[[魏書]]‧世祖紀第四下》
*{{Cite book | author = 王仲犖 | title = 魏晉兩北朝史·上冊| location = 中國上海 | publisher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date = 1979年12月 | pages = | ISBN = 7-208-00132-4 | }}
*{{Cite book | author = 呂思勉 | title = 兩晉兩北朝史 | location = 中國上海 | publisher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date = 1983年 | pages = | ISBN = | }}
*《金戈鐵馬:劉宋帝國興亡錄》,姜狼著,大地出版社,2012年1月。ISBN 978-986-6451-46-1
{{wikiquote}}
{{-}}
{{Start box}}
{{s-hou|[[南朝]]||407年||453年}}
{{S-reg}}
{{s-before|[[劉義符|宋少帝]]|劉義符|rows=2}}
{{s-title|[[南北朝君主列表#.E5.8A.89.E5.AE.8B|南朝宋皇帝]]|424年-453年}}
{{s-after|[[劉劭 (劉宋)|劉劭]]||rows=2}}
|-
{{s-title|[[中國君主列表|中國君主]]|424年-453年}}
|-
{{End box}}
{{南朝君主}}
[[Category:南朝宋皇帝]]
[[Category:宋武帝皇子|3]]
[[Category:中国被弑帝王]]
[[Category:入祀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殿|宋]]
[[Category:劉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