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71
次編輯
變更
龍樹菩薩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_ Buddhist | name = 龍樹菩薩 | image = Nagarjuna with 84 mahasiddha.jpg | imagesize = | caption =龍樹和八十四大成就者中的30位 | bir…”
{{Infobox_ Buddhist
| name = 龍樹菩薩
| image = Nagarjuna with 84 mahasiddha.jpg
| imagesize =
| caption =[[龍樹]]和[[八十四大成就者]]中的30位
| birth_date =
| birth_place = 印度
| birth_name =
| death_date = 西元二世紀
| death_place =
| residence = 印度
| school = [[大乘]]/[[中觀]]
| callsign = 八宗共祖、千部論主、[[二勝六莊嚴]]
| title=
| deity =
| education =
| work_institution =
| advisor =
| students = [[提婆]]
| publication = 《[[中論頌]]》等
| publication_translate =
| incarnation_from =
| reincarnation_to =
| successor=
| footnotes =
}}
{{佛教}}{{印度那爛陀寺時代的佛教哲學}}{{漢傳密宗}}
'''龍樹'''([[天城文]]:{{lang|sa|नागार्जुन }},{{IAST|Nāgārjuna}};[[泰盧固文]]:నాగార్జున;{{lang-si|නාගර්ජුන}};{{Bo|z= ཀླུ་སྒྲུབ|w=|p=klu sgrub}}),一稱為'''龍猛'''、'''龍勝''',音譯為'''那嘎呵朱訥''',舊譯為那伽閼剌樹那、那伽阿順那;是佛教僧侶、[[大乘佛教]]論師,大约生活在公元2世紀,出生於南[[印度]],於[[說一切有部]]中出家,在[[佛教史]]上具崇高地位,許多人認為他是[[釋迦牟尼佛]]之後,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論師,相傳為證得[[十地|初地]]<ref name="大唐西域龍樹名">《大唐西域記》卷8:「時南印度那伽閼剌樹那菩薩(唐言龍猛。舊譯曰龍樹,非也),幼傳雅譽,長擅高名,捨離欲愛,出家修學,深究妙理,位登初地。」</ref>果位之[[菩薩]]。其著作甚多,有「'''千部論主'''」的稱譽,其中以《[[中論]]》及《[[大智度論]]》最為著稱。
龍樹廣泛影響了[[大乘佛教]]各宗派,[[中觀派]]以他為創始者,[[瑜伽行唯識學派]]與[[如來藏學派]]也多以他的著作來證明本身宗義的正確。在[[漢傳佛教]]中享有「'''八宗共祖'''」<ref>八宗為[[汉传佛教十宗]]中的八個大乘佛教宗派,分別為三論宗、法相宗、天台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密宗、律宗。</ref>的稱號。在[[藏傳佛教]]中,與其大弟子提婆(亦名[[聖天]])同被列入為[[佛教]]的'''[[二勝六莊嚴]]'''之一。[[密宗]]也以他為傳承上師之一,列名[[八十四大成就者]]中。在[[中國]],一些[[道教]]流派由於受到[[佛教]][[禪宗]]、[[密宗]]的影響,也尊龍樹為神靈,尊稱其為「龍樹大醫王」、「衛國金剛龍樹王」,如[[閭山派]]。
==名稱==
Nāgārjuna,由Nāgā與arjuna兩個單字組成。Nāgā音譯[[那伽]],意為龍,或是象。[[鳩摩羅什]]認為阿周陀那(arjuna)是一種樹名,因其在此樹下出生,以樹名為名,而在[[龍宮]]成其道故,將其名譯為龍樹<ref>《龍樹菩薩傳》:「其母樹下生之。因字阿周陀那。阿周陀那樹名也。以龍成其道,故以龍配字號,曰龍樹也。」</ref><ref>嘉祥吉藏《中論序疏》:「龍樹者,依梵音應云伽那馥力叉。伽那者,龍也。馥力叉者,樹也。智度論云:童籠磨者,龍也。馥力叉,是樹通名也,別名阿闍那,如此間梨李樹等。」</ref>。
[[玄奘]]將其名譯為龍猛<ref name="大唐西域龍樹名" />。這個譯法有兩個說法,一是遏羅樹那(arjuna)意為威猛<ref>曇曠《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決》:「龍猛菩薩等者。即舊所云龍樹菩薩。正云那伽遏羅樹那。那伽是龍。遏羅樹那是威猛義。古翻錯誤譯云龍樹。而此菩薩有龍威猛。」</ref><ref>義淨譯《龍樹菩薩勸誡王頌》:「阿離野是聖。那伽是龍是象。曷樹那義翻爲猛。菩提薩埵謂是覺情。蘇颉裏即是親密。離佉者書也。」</ref>,二是古代勇士,以阿周陀那為名,因此阿周陀那也有威猛的意思<ref>法藏《十二門論宗致義記》:「梵語名作那伽阿順那。那伽,此云龍。阿順那者,羅什翻爲樹,慈恩三藏翻爲猛,並非敵對正翻。所以知者,近問大原三藏云:西國俗盡說,前代有猛壯之人,名阿順那。翻爲猛者,但指彼人,非正譯其名。又西國有一色樹,亦名阿順那。此菩薩在樹下生,因名阿順那。是故翻爲樹者,亦指彼樹,非正翻名。阿順那雖俱無正翻,就義指事,樹得人失。以於樹下而生,龍宮悟道。故云龍樹。」</ref>。這位古代勇士可能是指《[[薄伽梵歌]]》中的[[阿周那]],阿周陀那也是[[因陀羅]]的名字之一。[[北魏]][[般若流支]]譯為龍勝<ref>《[[順中論]]》〈初品法門翻譯之記〉:「諸國語言,中天音正。彼言那伽夷離淳那,此云龍勝,名味皆足。上世德人,言龍樹者,片合一廂,未是全當。」</ref>。
Arjuna,在梵文中,源自於動詞詞根Arj,意為得到、獲得、成就。[[布頓]]認為,Nāgārjuna意為於龍中得到成就<ref>《布頓佛教史》:「梵文『那伽祖那』(Nāgārjuna)中的『那伽』,意為龍,含義是生於法界,不住常斷二邊,擁有經教寶藏,具足毀邪顯正之見,故謂之龍。祖那(juna),意為成政,含義是能護持正法的國政,調伏罪惡敵眾,故謂之成政。攝二義為龍成,即龍樹。」</ref>。譯為藏文{{lang|Bo|ཀླུ་སྒྲུབ}}(klu sgrub),klu是那伽,也就是[[魯 (龍)|龍]]的意思,sgrub則是得到成就之意,字面直譯為龍成。
==生平==
龍樹的生平,歷史記載不多,主要來自鳩摩羅什譯《[[龍樹菩薩傳]]》、玄奘《[[大唐西域記]]》與藏傳《[[布頓佛教史]]》、《[[印度佛教史]]》。
===出身===
龍樹出身[[南印度]],為[[婆羅門]][[種姓]],少年時學習[[吠陀]]經典,同時也精通各種學問及法術<ref>《龍樹菩薩傳》:「大師名龍樹菩薩者。出南天竺[[婆羅門|梵志]]種也。天聰奇悟事不再告。在乳哺之中。聞諸梵志誦四[[吠陀經|韋陀典]]各四萬偈。偈有四十二字。背誦其文而領其義。弱冠馳名獨步諸國。世學藝能天文地理圖緯祕讖。及諸道術無不悉練。」</ref>。相傳龍樹與好友三人習得隱身術,進入王宮,調戲宫女。國王得知後大怒,在大臣建議下,命武士在空中揮刀,其他人被殺,龍樹智高,認為武士不敢在國王身邊揮刀,於是緊臨國王身側站立,逃過一劫,領悟「欲為苦本」,於是決心出家,加入佛教僧團<ref>《龍樹菩薩傳》:「其四人得術隱身,自在入王宮中,宮中美人皆被侵陵百餘日。後宮中人有懷妊者以事白王。王大不悅。此何不祥為怪?乃爾召諸智臣以謀此事。有舊老者言凡如此事應有二種:或鬼或術。可以細土置諸門中。令有司守之斷諸術者。若是術人足跡自現可以兵除。若其是鬼則無跡也。鬼可咒除人可刀殺。備法試之見四人跡。即閉諸門令數百力士。揮刀空斫斫殺三人。唯有龍樹斂身屏氣依王頭側。王頭側七尺刀所不至。是時始悟欲為苦本。厭欲心生發出家願。若我得脫。當詣沙門求出家法。既而得出入山詣佛塔出家受戒。」</ref>。傳統上認為龍樹是在說一切有部中出家的<ref>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第四章:「龍樹出家時,佛像初興,舍利塔代表了佛,與僧寺相連,由比丘僧管理。龍樹在佛塔出家,就是在僧寺中出家。「初期大乘」經的傳出,雖與部派佛教的三藏不同,但「初期大乘」是重法而輕律的,還沒有成立菩薩僧團,所以大乘而出家的,還是在部派的僧寺中出家。也就因此,龍樹出了家,先讀聲聞乘的三藏。龍樹論所引的律典,多與『[[十誦律]]』相同,所以傳說龍樹於說一切有部出家,大致是可信的。」</ref>。
===弘法===
龍樹在印度北方雪山(今[[喜馬拉雅山]]區)的佛寺,閱讀到大乘佛教經典後,至印度各地尋求大乘佛教經典,並推廣大乘佛教<ref>《龍樹菩薩傳》:「遂入雪山,山中有塔。塔中有一老比丘,以摩訶衍經典與之。誦受愛樂,雖知實義,未得通利。周遊諸國更求餘經,於閻浮提中遍求不得。外道論師沙門義宗,咸皆摧伏。」</ref>。因為當時大乘佛教尚不被人接受,曾想自立大乘僧團,改變服色,自行授戒,但沒有成功<ref>《龍樹菩薩傳》:「思此事已,即欲行之。立師教戒,更造衣服,令附佛法,而有小異。欲以除眾人情,示不受學,擇日選時,當與謂弟子,受新戒,著新衣。」</ref>。
相傳龍樹進入[[龍宮]]學習大乘[[方等]]經典,之後在印度南方弘法<ref>《龍樹菩薩傳》:「獨在靜處水精房中。大龍菩薩見其如是惜而愍之,即接之入海。於宮殿中開七寶藏,發七寶華函。以諸方等深奧經典,無量妙法授之。龍樹受讀九十日中,通解甚多。其心深入體,得寶利。龍知其心,而問之曰:看經遍未?答言:汝諸函中經多,無量不可盡也,我可讀者,已十倍閻浮提。龍言:如我宮中所有經典,諸處此比,復不可數。龍樹既得諸經一相,深入無生,二忍具足。龍還送出於南天竺,大弘佛法,摧伏外道。」</ref>。根據《法苑珠林》<ref>《法苑珠林》卷38:「西域志云:波斯匿王都城東百里,大海邊,有大塔。塔中有小塔,高一丈二尺,裝眾寶飾之。夜中每有光曜,如大火聚。云:佛般泥洹五百歲後,龍樹菩薩入大海,化龍王。龍王以此寶塔,奉獻龍樹。龍樹受已,將施此國。王便起大塔,以覆其上。自昔以來,有人求願者,皆叩頭燒香,奉獻華蓋。其華蓋從地自起,徘徊漸上,當塔直上,乃至空中。經一宿變滅,不知所在。」</ref>與《大唐西域記》<ref>《大唐西域記》卷10〈烏茶國〉:「國西南境大山中,有補澀波祇釐僧伽藍,其石窣堵波極多靈異,或至齋日,時燭光明。故諸淨信,遠近咸會,持妙花蓋,競修供養。承露盤下,覆缽勢上,以花蓋笴,置之便住,若磁石之吸針也。此西北山伽藍中有窣堵波,所異同前。此二窣堵波者,神鬼所建,靈奇若斯。」</ref>記載,印順法師認為龍樹進入龍宮的地方,在於烏茶國(位於今印度[[奥里萨邦]])<ref>印順〈龍樹龍宮取經考〉,收入《佛教史地考論》。</ref>。龍樹進入龍宮取回的大乘經典,漢傳佛教相傳為《[[華嚴經]]》<ref>賢首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1:「故西域相傳,龍樹菩薩往龍宮,見大不思議解脫經。有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頌四天下微塵數品。四中本者,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此上二本,並祕在龍宮,非閻浮提人力所受持,故此不傳。五下本者,有十萬頌三十八品。龍樹將此本出現傳天竺,即攝論百千為十萬也。西域記說,在于闐國南遮俱槃國山中具有此本。」</ref><ref>《[[華嚴經傳記]]》:「又如真諦三藏云:西域傳記說,龍樹菩薩往龍宮,見此華嚴大不思議解脫經,有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其上中二本及普眼等,並非凡力所持,隱而不傳。下本見流天竺。蓋由機悟不同,所聞宜異,故也是以。」</ref>,藏傳佛教的傳說則是《般若十萬頌》(即《[[大般若經]]》)<ref>《布頓佛教史》第四章:「他知道此次前往,將成大義,遂應邀往龍宮說法。在龍界,龍王請求他長期安住,大師謝道:『我來此,是為了尋求修造千萬佛塔的龍泥,並請回《大般若經》,無暇安住,今後有可能再來。』這樣,他獲得大量龍泥,請回了《十萬般若頌》和其他少量經文。相傳,《十萬般若頌》末尾的一點經文,龍王未給。」</ref>。
龍樹曾服務於案達羅王室<ref>《龍樹菩薩傳》:「又南天竺王總御諸國信用邪道,沙門釋子一不得見。國人遠近,皆化其道。龍樹念曰:樹不伐本,則條不傾。人主不化,則道不行。其國政法,王家出錢雇人宿衛,龍樹乃應募為其將。荷戟前驅,整行伍,勒部曲,威不嚴而令行,法不彰而物隨。王甚嘉之,問是何人?侍者答言:『此人應募,既不食廩,又不取錢,而在事恭謹,閑習如此,不知其意,何求何欲?』王召問之:『汝是何人?』答言:『我是一切智人。』」</ref>,曾寫作《[[寶行王正論]]》、《親友書》,致案達羅王室<ref>[[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卷4:「又龍樹菩薩以詩代書,名為蘇頡里離佉,譯為密友書。寄與舊檀越南方大國王,號娑多婆漢那,名市寅得迦。可謂文藻秀發,慰誨勤勤。的指中途,親逾骨肉。就中旨趣,寔有多意。」</ref>。其中《親友書》,[[求那跋陀羅]]譯為《龍樹菩薩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義淨]]譯為《龍樹菩薩勸誡王頌》,宋僧伽跋摩譯為《勸發諸王要偈》。禪陀迦王有說是[[案達羅王朝]]的開國者(Simuka;但音亦近其子:第二代中興國王 Satakarni),龍樹引用王室先祖之名,以信件勸誡案達羅王應行正道來治理國家,由此信件可知他與案達羅王室間,有深厚友情。藏譯本稱這位國王為樂行國王,義淨譯本稱其為乘土國王、娑多婆漢那王(Satavahana,為案達羅王室別名;非國王名),大唐西域記稱其為引正王<ref>《大唐西域記》卷10〈憍薩羅國〉:「昔者,如來曾於此處現大神通,摧伏外道。後龍猛菩薩止此伽藍,時此國王號娑多婆訶(唐言引正)。珍敬龍猛,周衛門廬。」</ref>,可知他是案達羅王室的某位國王,但他的實際身份,在現代學者間仍有爭論。
===晚年及圓寂===
龍樹晚年居住在[[南憍薩羅]]國西南的跋邏末羅耆釐山中,案達羅王室為他在此建立[[伽藍]]<ref>《大唐西域記》卷10〈憍薩羅國〉:「國西南三百餘里至跋邏末羅耆釐山(唐言黑蜂)。岌然特起,峰巖峭險,既無崖谷,宛如全石。引正王為龍猛菩薩鑿此山中,建立伽藍。」</ref>。龍樹極為高壽,年紀超過百歲<ref>《大唐西域記》卷10〈憍薩羅國〉:「龍猛菩薩善閑藥術,餐餌養生,壽年數百,志貌不衰。」</ref>。根據佛教文獻的暗示,他可能是因為佛教部派間的爭論而被一位[[小乘]]法師逼迫[[自盡]]<ref>《龍樹菩薩傳》:「是時有一小乘法師,常懷忿疾。龍樹將去此世,而問之曰:汝樂我久住此世不?答言,實所不願也。退入閑室經日不出,弟子破戶看之,遂蟬蛻而去。」</ref>,或是涉入王室繼承造成的政治紛爭而被王子[[賜死]]<ref>《大唐西域記》卷10〈憍薩羅國〉:「王有稚子,謂其母曰:『如我何時得嗣王位?』母曰:『以今觀之,未有期也。父王年壽已數百歲,子孫老終者蓋亦多矣。斯皆龍猛福力所加,藥術所致。菩薩寂滅,王必殂落。』……龍猛俳佪顧視,求所絕命,以乾茅葉自刎其頸,若利劍斷割,身首異處。王子見已,驚奔而去。門者上白,具陳始末,王聞哀感,果亦命終。」</ref>。
龍樹圓寂後,繼承人為弟子[[提婆 (人名)|提婆]]。[[南印度]]地區的人為龍樹建廟<ref>《龍樹菩薩傳》:「南天竺諸國,為其立廟。敬奉如佛。」</ref>,備受尊崇,與[[馬鳴]]、[[提婆 (人名)|提婆]]、[[童受]]等共稱「四日照世」<ref>《大唐西域記》卷12〈朅盤陀國〉:「當此之時,東有馬鳴,南有提婆,西有龍猛,北有童受,號為四日照世。」</ref>。大乘佛教中對他極為敬重,傳說他為初地菩薩<ref name="大唐西域龍樹名" />,[[慧遠]]認為他是[[十地]]的大[[菩薩]]<ref>《中論序疏》:「匡山遠法師云:名貫道位,德備三忍,亦十地高仁也。」</ref>,[[道安]]認為他是十地菩薩、[[阿羅漢]]<ref>《中論序疏》:「舊云:龍樹是初地人。關內姚道安,學智度論,云:此是龍樹引眾生令入初地,而實是十地人也。問何依人也?答:若云初地,則二依人也。若是窮學,則第四依人。問:云何是四依?答:且依一判。如小乘,見道前,具煩惱人是一依。須陀洹、斯陀含是二依。阿那含是三依,羅漢第四依。約大乘,望十迴向,是一依。初地至七地,是二依。八九地是三依,十地第四依。如楞伽是第二依,如睿師是第四依。以釋迦佛法,無別菩薩僧,龍樹是出家之人,故依小乘位分之。名貫道位者,菩薩位之通名也。德備三忍,謂信順無生也。」</ref>,[[嘉祥吉藏]]大師認為他為[[如來]]所[[示現 (佛教)|示現]]<ref>《中論序疏》:「問龍樹是何位之人?答:聖跡無方,高下未易可測。僅依經傳,敘其淺深。睿公云:功格十地,道摸補處,是窮學之人。傳云:智慧日已頹,斯人令再耀,世昏寢已久,斯人悟令學。外國為之立廟事之若佛,安知非佛示為菩薩乎。」</ref>。
==現代考證==
===龍樹與龍叫===
在北魏譯與唐譯的《[[楞伽經]]》中曾提到龍樹<ref>北魏[[真諦]]《入楞伽經》卷9:「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為人說我法,大乘無上法,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ref><ref>唐[[實叉難陀]]《大乘入楞伽經》卷6:「大慧汝應知,善逝涅槃後,未來世當有,持於我法者。南天竺國中,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ref>。相關段落在宋譯本《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未出現。藏傳文獻稱《楞伽經》、《大雲經》又記載,這位一切有情樂見童子,又稱為龍比丘,傳統上將他等同於龍樹<ref>《入中論》卷2:「問:如何得知龍猛菩薩無倒解釋經義?答:由教證知。如《楞伽經》云:『南方碑達國,有吉祥苾芻,其名呼曰龍,能破有無邊,於世宏我教,善說無上乘,證得歡喜地,往生極樂國。』《大雲經》云:『阿難陀!此離車子,一切有情樂見童子,於我滅度後滿四百年,轉為苾芻,其名曰龍,廣宏我教法,後於極淨光世界成佛。』」」</ref>。
密宗以龍猛為其始祖之一,如[[藏傳佛教]]所傳《文殊根本續》,提到一位稱為龍的比丘<ref>《文殊根本續》:「於吾滅度後,四百年之時,比丘龍出世,於教信且利,證得歡喜地,住世六百年。彼聖者修成,孔雀佛母咒,且通諸經論,無實甚深義。棄身離世後,往生極樂剎。最終決定得,正等覺果位。」</ref>,與《楞伽經》傳說相同,密宗傳統上也認為他就是龍樹。
在《大雲經》<ref name="dyj">《[[大方等無想經]]》:「一切眾生樂見梨車,後時復名眾生樂見,是大菩薩、大香象王,常為一切恭敬供養、尊重讚嘆。其年二十出家修道,多有徒眾,修持淨戒,稱詠諸佛大乘經典,為護正法不惜身命。」</ref>、《[[大法鼓經]]》<ref>《大法鼓經》卷下:「佛告大眾:『汝等勿得起輕劣想。我此眾中多有弟子,於我滅後能護正法、說此經者。賢護等五百菩薩最後一人——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於我滅後,當擊大法鼓、吹大法蠡、設大法會、建大法幢。』……今此童子聞此經已,能善誦讀,現前護持,為人演說,常能示現為凡夫身,住於七地。正法欲滅餘八十年,在於南方文荼羅國大波利村善方便河邊迦耶梨姓中生。當作比丘持我名,如善方便守護田苗,於我慢緩懈怠眾中離俗出家,以四攝法而攝彼眾。得此深經,誦讀通利,令僧清淨,捨先所受本不淨物。為說大法鼓經,第二為說大乘空經,第三為說眾生界如來常住大法鼓經,擊大法鼓、吹大法蠡、設大法會、建大法幢。」</ref>中,皆提到一位出身南印度,名為一切有情樂見童子的人物,可能是[[如來藏學派]]早期的重要人物之一。[[印順]]法師認為,龍樹的《[[大智度論]]》已引述到《[[大雲經]]》<ref>[[龍樹]]《[[大智度論]]》:「廣經者名摩訶衍。所謂般若波羅蜜經。六波羅蜜經。華首經。法華經。佛本起因緣經。雲經。法雲經。'''大雲經'''。如是等無量阿僧祇諸經。」「摩訶衍亦如是。菩薩初發意所行。為求佛道故。所修集善法隨可度眾生所說種種法。所謂本起經。斷一切眾生疑經。華手經。法華經。雲經。'''大雲經'''。法雲經。彌勒問經。六波羅蜜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如是等無量無邊阿僧祇經。」「摩訶衍甚多無量無限。如此中般若波羅蜜品有二萬二千偈。大般若品有十萬偈。諸龍王阿修羅王諸天宮中有千億萬偈等。……又有不可思議解脫經十萬偈。諸佛本起經。寶雲經。'''大雲經'''。法雲經。各各十萬偈。法華經。華手經。大悲經。方便經。龍王問經。阿修羅王問經。等諸大經。無量無邊如大海中寶。」</ref>,《大雲經》集成時間應早於龍樹,並將一切有情樂見童子的在世年代推定為公元1世紀,與[[馬鳴]]同時<ref>[[印順]]《佛教史地考論》,一一、從一切世間樂見比丘說到真常論:從龍樹曾見『大雲經』而論,世間樂見比丘,大抵與馬鳴同時。在傳說中,馬鳴也是出於「正法之末」。如這樣,世間樂見比丘,約出在西元一世紀。</ref>。在漢譯《大雲經》中說這位“眾生樂見比丘”是大菩薩、大香象王<ref name="dyj" />,梵文中“那伽”可指“龍”也可指“象”<ref>《大智度論》卷3:「那伽,或名龍,或名象。是五千阿羅漢,諸阿羅漢中最大力,以是故言。如龍名象,水行中龍力大,陸行中象力大。」</ref>,這裡的大香象王<ref>《[[菩提資糧論]]》卷2:「福報生力者。如十小象力當一龍象力,十龍象力當一香象力。十香象力當一大香象力,十大香象力當一大力士力。十大力士力當一半那羅延力,十半那羅延力當一那羅延力。十那羅延力當一大那羅延力,十大那羅延力當一過百劫菩薩力。十過百劫菩薩力當一過百千劫菩薩力,十過百千劫菩薩力當一得忍菩薩力,十得忍菩薩力當一最後生菩薩力。」</ref>是對他的盛讚之語,但後人可能誤會他還有名字叫“大香象王”或“龍”。《[[大法鼓經]]》提到世間樂見比丘的事蹟,並生「生安樂國」<ref>《[[大法鼓經]]》:「汝童子名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佛涅槃後,正法欲滅餘八十年作比丘,持佛名宣揚此經,不顧身命。百年壽終,'''生安樂國''',得大神力,住第八地,一身住兜率天,一身住安樂國,復化一身問阿逸多佛此修多羅。」</ref>,魏譯和唐譯《[[楞伽經]]·偈頌品》也稱[[龍樹]]將「往生安樂國」,在傳說中可能因此把兩個人等同起來。
[[印順]]法師,認為《楞伽經》中提到的龍樹,梵文名為Nāgāhvaya,意譯為「龍呼」、「龍叫」、「龍名」,與龍樹(Nāgārjuna)的名字不同,指應是另一個人。[[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記載,有位南方阿闍黎龍叫,與[[提婆]]同時,在印度南方倡導唯識中觀見<ref>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南方阿闍黎龍叫,真實名字是如來賢(Tathāgata-bhadra),與提婆同時,為「唯識中道義」的唱道者。」</ref>,應屬於[[順瑜伽行中觀學派]],在教義上近於[[如來藏學派]]。他生活在[[旃陀罗笈多 (孔雀王朝)|旃陀羅笈多]]時代,時代晚於龍樹,與提婆同時,可能也是龍樹的弟子之一。布頓大師也認為《大雲經》中相關記載並未明確說這位比丘即是龍樹,仍待考證<ref>《布頓佛教史》第四章:「有人認為,《大雲經》中所說:『我於離遮毘入滅四百年後,有名龍的比丘出世,彼能弘我教法,後於淨光世界成佛,為智生光如來。』《大雲經》中還說:『於南方禿頭仙人地方,將有國王名養衰者出世,彼壽八十歲時,將正法損壞,所存無幾。在具福城,美麗富饒的大沙河北岸,扎果堅地方,有位人人喜歡的離遮毘童子出世。彼為顯揚如來正法,而具我名,於龍種明燈如來前立下誓願:『為能仁法,願捨生命』,彼將弘廣佛教。』這些授記中,均未明說龍樹的名字。還有人認為,龍樹法名為釋迦友,需待考證。《大鼓經》中對龍樹的所謂廣作授記,亦需考證。」</ref>。可能在晚期的傳說中,把龍樹跟這位龍叫的事蹟混在一起,因此造成誤會。
===龍樹的年代===
龍樹在世年代,有很多傳說。西方學者多認為是西元1世紀至2世紀之間。
《龍樹菩薩傳》寫作於龍樹過世後百年<ref>《龍樹菩薩傳》:「去此世已來至今,始過百歲。」</ref>。據此,[[印順]]法師認為龍樹在世時間,約是西元150年至250年間<ref>《印度佛教史》第四章:「龍樹在世的年代,傳說不一,而年壽又都說很長。西元404年,[[鳩摩羅什]]來到我國的長安。羅什譯出的『龍樹菩薩傳』說:「去此世以來,至今始過百歲」。鳩摩羅什二十歲以前,在西域學得龍樹的大乘法門。二十歲以後,住在[[龜茲]]。前秦建元十八年(西元382年),羅什離[[龜茲]]而到了[[姑臧]],住了十九年,才到長安。可見『龍樹傳』的成立,一定在西元382年以前。那時,龍樹已去世百零年了,所以推定為:龍樹約生於西元150─250年,這也是很長壽了!」</ref>。[[宇井伯壽]]以[[鳩摩羅什]](344-413)在世時間逆推,估算龍樹在世的時間,也得出相同的見解。
===龍樹與密宗===
《布頓佛教史》記載龍樹出生南印度毗達婆國,於中印度[[那爛陀寺]]出家,師從密教[[大手印]]祖師[[薩哈拉巴]]學習了[[密集金剛]][[密續]],他原名為羅睺羅跋陀羅。印順法師認為龍樹曾於那爛陀寺學法的記載,可能是後世訛傳<ref>印順《印度之佛教》:「什公來華,惟傳龍樹、提婆,青目等之傳承不明。『付法藏傳』謂提婆弟子羅睺羅;真諦傳羅睺羅以常樂我淨釋八不,性空者之轉入真常,可考見者,自此人始。西藏傳羅睺羅弟子有龍友,龍友弟子僧護。龍友之與龍樹,傳說頗為紊亂。龍友之師為羅睺羅(跋陀羅),俗乃傳龍樹之師亦為羅睺羅,其訛傳蓋可想見。」</ref><ref>印順《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多拉那他所說,也有些秘密化。他說龍樹曾在那爛陀 (Nalanda)寺弘法,這是不足採信的。因為那爛陀寺是西元四、五世紀間,鑠迦羅阿迭多('Sakraditya) ──帝日王開始,經六代增建而完成的大學府,時代顯然晚於龍樹,龍樹怎麼可能會在這裡弘法呢?」</ref>。
==思想及貢獻==
龍樹[[菩薩]]是佛教[[中觀學派|中觀學說]]的開創者,以其初地菩薩的證量,並依[[大乘]]佛教般若諸經典為本,對大乘佛法的中道予以嚴謹的論証。龍樹菩薩於大乘佛法的中道定義為「非有亦非無,亦無非有無,此語亦不受,如是名中道。」<ref>《大智度論》卷6</ref>即不落有無兩邊,此不落亦不落,如此形容語也不受<ref>《解深密經》:「勝義諦是離言性的」</ref>,是名為中道。並以此中道義及初地無生法忍的證量破斥諸外道的謬論。龍樹菩薩在佛法的歷史地位,世尊早已預記於《摩訶摩耶經》中:「…;佛涅槃後。…。六百歲已,九十六種諸外道等,邪見競興破滅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馬鳴]],善說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七百歲已,有一比丘名曰'''龍樹''','''善說法要滅邪見幢,然正法炬'''。」<ref>《摩訶摩耶經卷下》大藏經第十二冊No. 383 CBETA電子佛典V1.21 </ref>意謂繼馬鳴菩薩後約一百歲已,外道的邪見(斷見、常見、無因論等)乃未止息。故龍樹菩薩造《中論》<ref>《中論》卷1:「有人言萬物從大自在天生,有言從韋紐天生,有言從和合生,有言從時生,有言從世性生,有言從變化生,有言從自然生,有言從微塵生。有如是等謬,故墮於'''無因邪因斷常'''等'''邪見''',種種說我我所,'''不知正法'''。……佛滅度後,後五百歲像法中,人根轉鈍,深著諸法;求十二因緣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決定相,不知佛意但著文字。聞大乘法中說畢竟空,不知何因緣故空,即生'''疑見'''。若都畢竟空,云何分別有罪福報應等?如是則無世諦第一義諦。取是'''空相'''而起貪著,於畢竟空中生種種過。龍樹菩薩為是等故。造此中論。」</ref>、《十二門論》、《大智度論》破斥邪見並弘揚世尊的第一義諦正法。龍樹菩薩的歷史地位,[[佛]]亦預記於《入楞伽經卷第九》中:「…大慧汝諦聽,有人持我法。於南大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為人說'''我'''法,'''大乘無上法''';'''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ref>大藏經第十六冊No. 671《入楞伽經》總品第十八之一CBETA電子佛典V1.22 </ref>
龍樹菩薩的《中論》依「八不中道」滅諸戲論<ref>《中論》〈觀因緣品第一〉:「……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ref>。《中論》以觀蘊處界等一切法的“有、時、空、動”四個範疇,論証緣起沒有獨立、常住的自性,沒有自性就是(自)性空,並以此降伏諸外道的邪見。又龍樹菩薩大弟子提婆者,智慧明敏,機神警悟,欲摧邪見外道,乃請其扮外道,龍樹扮外道並力挺外道義,然提婆依龍樹所授佛法破斥外道謬理。七日之後,龍樹亦失其所立之外道義,遂允提婆擊法鼓,與外道論議,隨外道之所說,而予以析破,摧諸異道<ref>《大唐西域記》大正藏第五十一冊,912-913頁。</ref>。故摧伏外道、破斥邪見、作獅子吼、護持並弘傳世尊正法、紹繼佛種、續佛法脈、以初地菩薩的證量作法布施,造諸論,利益有情,此是龍樹菩薩在佛法的歷史上應有的定位。
龍樹菩薩造《[[中論]]》以觀五陰十八界法等法,以示緣起中道。例如以觀[[四諦]]而成立之緣起「'''性空'''」(沒有自體性)的真意,即是無常無我的因緣法,即是《中論》〈觀四諦品第二十四〉所言之「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義)者。」故依無生法而言,無生法與一切法乃非一非異之中道也<ref>即是《雜阿含經》卷第八十三:「多聞聖弟子於色見非我(常、樂、我、淨中的'''我'''非'''五蘊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正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之中道義也。</ref>。
==對漢傳佛教的影響==
龍樹菩薩的“中觀”,是到了[[鳩摩羅什]]翻譯龍樹菩薩著作後,才漸為中土佛教界所識。羅什及其弟子[[僧肇]]等人,修正[[六家七宗]]之偏失。龍樹菩薩在中國被譽為'''[[大乘|八宗]]共祖'''(三論、天台、華嚴、唯識、淨土、禪、密、律) 。中觀系典籍翻譯及介紹於中土者,以鳩摩羅什法師為始,後有太虛大師的後人施護法師繼之。
==對藏傳佛教的影響==
[[藏傳佛教#.E6.95.99.E6.B4.BE|藏傳佛教四大教派]]都推崇龍樹與中觀,所接受的中觀思想,主要是中晚期印度派的思想。[[寂護]]是最早將中觀派思想引入藏傳佛教的代表人物,赤松德贊曾經向全藏宣布,以[[寂護]]的見解作為藏傳佛教的規範<ref>《土觀宗教源流》說:「關于[[前弘期]]的正見,初藏王[[赤松德贊]]時,曾首次向全藏宣布法律:凡諸見行,皆應依從靜命堪布傳規。」</ref>。寂護的見解被稱為隨瑜伽行中觀派,因為他在相當程度上,融合了唯識派的思想。在[[寧瑪派]]中,仍然保持了他的部份見解,但因為[[朗達瑪]]滅佛的影響,寂護在西藏的影響力在後世並不大。
至[[後弘期]]時,[[月稱]]的再傳弟子[[阿底峽]]大師,以[[寂天]]的教義,入藏傳授,作《[[菩提道燈論]]》,建立[[噶當派]],將中觀應成派傳入西藏,後為[[格魯派]][[宗喀巴]]尊奉,成為藏傳佛教的正宗。
[[寧瑪派]]繼承了印度晚期諸師的舊說,將「如來藏」思想稱為「大中觀」,亦即「大圓滿見」,以此建立大圓滿次第<ref>{{cite web
|url = http://www.kexuefoxue.com/foxuejiangtan
/4939.html
|title = 談錫永談大圓滿、如來藏、中觀和禪宗
|deadurl = yes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604025809/http://www.kexuefoxue.com/foxuejiangtan
|archivedate = 2013-06-04
}}
</ref>。
[[噶舉派]]傳承印度那洛巴大師的法脈,認為大手印、大中觀和大圓滿教授,三者本質沒有差別,都是直接觀看我們的心性。在直貢噶舉派中認為教主吉天頌恭在佛住世時為維摩詰居士,然後再轉世為龍樹菩薩,最後轉世為吉天頌恭,創建直貢噶舉。<ref>{{cite web
|url=http://www.thranguhk.org/buddhism_teachings/cn_dharmakaya3.html
|title=直指法身禪修(三)
|author=創古仁波切}}
</ref>。
[[薩迦派]]以[[清辨]]的中觀思想,作為解釋密乘的本義<ref>{{cite web
|url=http://sum-buddhism.blogspot.com/p/92867.html
|title=薩迦派(花教)在台的發展
|publisher=台灣國際藏傳法脈總會}}</ref>。
== 著作 ==
龍樹菩薩論著極為豐富,如:《[[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七十空性論]]》、《[[迴諍論]]》、《六十頌如理論》、《大乘破有論》、《[[十住毗婆沙論]]》、《大乘二十頌論》、《菩提資糧論》、《寶行王正論》、《勸誡王頌》、《優波提舍》、《莊嚴佛道論》、《大慈方便論》、《無畏論》<ref>大藏經第五十冊No. 2047a《龍樹菩薩傳》(鳩摩羅什譯):「龍(大海龍王)還送(龍樹菩薩)出於南天竺。大弘佛法'''摧伏外道'''。廣明'''摩訶衍'''作優波提舍十萬偈。又作莊嚴佛道論五千偈。大慈方便論五千偈。中論五百偈。令摩訶衍教大行於天竺。又造無畏論十萬偈。中論出其中。」</ref>等不少著名的論典,造論之多,世所罕見,故被譽為「'''千部論師'''」。然除上述之經典外,亦有學者存疑其它的一些論典是否真為龍樹菩薩所著,如《十八空論》、《[[釋摩訶衍論]]》<ref>印順的《中觀論頌講記》:「…《十八空論》…傳說為'''龍樹'''造,可說毫無根據。還有《釋摩訶衍論》…無疑是'''唐人偽作''';無知者,也偽託是'''龍樹'''造的。還有'''密宗'''的許多'''偽作''',那更顯而易見,不值得指責了。…」</ref><ref>《佛光大辭典》:「《釋摩訶衍論》凡十卷,印度龍樹菩薩所造,姚秦筏提摩多譯。…本書相傳為龍樹所造,然其真偽,論說不一…。」</ref>。現存藏傳《無畏論》,因為其中引用了[[提婆]]著作,被認為是後人所作,非龍樹著作。
印順法師根據藏傳佛教傳統,將龍樹的著作,分為兩大類,一為抉擇甚深義者,這包括《中論》、《七十空性論》、《[[六十正理論]]》、《迴諍論》等,以論理方式深入諸法實相。二為分別菩薩廣大行者,包括《[[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菩提資糧論》、《寶行王正論》、《勸誡王頌》等。
漢譯龍樹菩薩所造之《[[中論頌]]》、《[[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皆對漢傳的大乘佛法有重要影響與貢獻,也是[[中觀學派]]所依據的論典。
在龍樹作品中,大量引用各種佛經,佛教研究者經常以此來作大乘佛教經典的定年之用:在龍樹作品中曾被引用的大乘佛教經典,為早期大乘佛教經典,而龍樹未曾引用的,則判定為中期及晚期佛經。
龍樹作品中,只有[[中論]]與[[迴諍論]]的梵文本仍然留存。
== 相關條目 ==
{{Portal box|印度|佛教|人物}}
* 《[[中論]]》
* 《[[大智度論]]》
*[[聖天|提婆]]
*[[中觀學派]]
==註釋==
{{Reflist|2}}
==外部連結==
{{Commonscat|Nagarjuna}}
*林鎮國:〈[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4785/3/92-2411-H-004-016.pdf 龍樹《迴諍論》與基礎主義知識論的批判]〉。
* [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chu/madhyamaka/chapter12.htm 藏地學者的龍樹著作觀]
{{84Buddhist}}
{{Authority control}}
{{DEFAULTSORT:Nagarjuna}}
[[Category:龍樹菩薩|*]]
[[Category:佛教历史|N]]
[[Category:印度佛教徒|N]]
[[Category:大成就者]]
[[Category:佛教哲學家]]
[[Category:印度佛教出家眾]]
| name = 龍樹菩薩
| image = Nagarjuna with 84 mahasiddha.jpg
| imagesize =
| caption =[[龍樹]]和[[八十四大成就者]]中的30位
| birth_date =
| birth_place = 印度
| birth_name =
| death_date = 西元二世紀
| death_place =
| residence = 印度
| school = [[大乘]]/[[中觀]]
| callsign = 八宗共祖、千部論主、[[二勝六莊嚴]]
| title=
| deity =
| education =
| work_institution =
| advisor =
| students = [[提婆]]
| publication = 《[[中論頌]]》等
| publication_translate =
| incarnation_from =
| reincarnation_to =
| successor=
| footnotes =
}}
{{佛教}}{{印度那爛陀寺時代的佛教哲學}}{{漢傳密宗}}
'''龍樹'''([[天城文]]:{{lang|sa|नागार्जुन }},{{IAST|Nāgārjuna}};[[泰盧固文]]:నాగార్జున;{{lang-si|නාගර්ජුන}};{{Bo|z= ཀླུ་སྒྲུབ|w=|p=klu sgrub}}),一稱為'''龍猛'''、'''龍勝''',音譯為'''那嘎呵朱訥''',舊譯為那伽閼剌樹那、那伽阿順那;是佛教僧侶、[[大乘佛教]]論師,大约生活在公元2世紀,出生於南[[印度]],於[[說一切有部]]中出家,在[[佛教史]]上具崇高地位,許多人認為他是[[釋迦牟尼佛]]之後,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論師,相傳為證得[[十地|初地]]<ref name="大唐西域龍樹名">《大唐西域記》卷8:「時南印度那伽閼剌樹那菩薩(唐言龍猛。舊譯曰龍樹,非也),幼傳雅譽,長擅高名,捨離欲愛,出家修學,深究妙理,位登初地。」</ref>果位之[[菩薩]]。其著作甚多,有「'''千部論主'''」的稱譽,其中以《[[中論]]》及《[[大智度論]]》最為著稱。
龍樹廣泛影響了[[大乘佛教]]各宗派,[[中觀派]]以他為創始者,[[瑜伽行唯識學派]]與[[如來藏學派]]也多以他的著作來證明本身宗義的正確。在[[漢傳佛教]]中享有「'''八宗共祖'''」<ref>八宗為[[汉传佛教十宗]]中的八個大乘佛教宗派,分別為三論宗、法相宗、天台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密宗、律宗。</ref>的稱號。在[[藏傳佛教]]中,與其大弟子提婆(亦名[[聖天]])同被列入為[[佛教]]的'''[[二勝六莊嚴]]'''之一。[[密宗]]也以他為傳承上師之一,列名[[八十四大成就者]]中。在[[中國]],一些[[道教]]流派由於受到[[佛教]][[禪宗]]、[[密宗]]的影響,也尊龍樹為神靈,尊稱其為「龍樹大醫王」、「衛國金剛龍樹王」,如[[閭山派]]。
==名稱==
Nāgārjuna,由Nāgā與arjuna兩個單字組成。Nāgā音譯[[那伽]],意為龍,或是象。[[鳩摩羅什]]認為阿周陀那(arjuna)是一種樹名,因其在此樹下出生,以樹名為名,而在[[龍宮]]成其道故,將其名譯為龍樹<ref>《龍樹菩薩傳》:「其母樹下生之。因字阿周陀那。阿周陀那樹名也。以龍成其道,故以龍配字號,曰龍樹也。」</ref><ref>嘉祥吉藏《中論序疏》:「龍樹者,依梵音應云伽那馥力叉。伽那者,龍也。馥力叉者,樹也。智度論云:童籠磨者,龍也。馥力叉,是樹通名也,別名阿闍那,如此間梨李樹等。」</ref>。
[[玄奘]]將其名譯為龍猛<ref name="大唐西域龍樹名" />。這個譯法有兩個說法,一是遏羅樹那(arjuna)意為威猛<ref>曇曠《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決》:「龍猛菩薩等者。即舊所云龍樹菩薩。正云那伽遏羅樹那。那伽是龍。遏羅樹那是威猛義。古翻錯誤譯云龍樹。而此菩薩有龍威猛。」</ref><ref>義淨譯《龍樹菩薩勸誡王頌》:「阿離野是聖。那伽是龍是象。曷樹那義翻爲猛。菩提薩埵謂是覺情。蘇颉裏即是親密。離佉者書也。」</ref>,二是古代勇士,以阿周陀那為名,因此阿周陀那也有威猛的意思<ref>法藏《十二門論宗致義記》:「梵語名作那伽阿順那。那伽,此云龍。阿順那者,羅什翻爲樹,慈恩三藏翻爲猛,並非敵對正翻。所以知者,近問大原三藏云:西國俗盡說,前代有猛壯之人,名阿順那。翻爲猛者,但指彼人,非正譯其名。又西國有一色樹,亦名阿順那。此菩薩在樹下生,因名阿順那。是故翻爲樹者,亦指彼樹,非正翻名。阿順那雖俱無正翻,就義指事,樹得人失。以於樹下而生,龍宮悟道。故云龍樹。」</ref>。這位古代勇士可能是指《[[薄伽梵歌]]》中的[[阿周那]],阿周陀那也是[[因陀羅]]的名字之一。[[北魏]][[般若流支]]譯為龍勝<ref>《[[順中論]]》〈初品法門翻譯之記〉:「諸國語言,中天音正。彼言那伽夷離淳那,此云龍勝,名味皆足。上世德人,言龍樹者,片合一廂,未是全當。」</ref>。
Arjuna,在梵文中,源自於動詞詞根Arj,意為得到、獲得、成就。[[布頓]]認為,Nāgārjuna意為於龍中得到成就<ref>《布頓佛教史》:「梵文『那伽祖那』(Nāgārjuna)中的『那伽』,意為龍,含義是生於法界,不住常斷二邊,擁有經教寶藏,具足毀邪顯正之見,故謂之龍。祖那(juna),意為成政,含義是能護持正法的國政,調伏罪惡敵眾,故謂之成政。攝二義為龍成,即龍樹。」</ref>。譯為藏文{{lang|Bo|ཀླུ་སྒྲུབ}}(klu sgrub),klu是那伽,也就是[[魯 (龍)|龍]]的意思,sgrub則是得到成就之意,字面直譯為龍成。
==生平==
龍樹的生平,歷史記載不多,主要來自鳩摩羅什譯《[[龍樹菩薩傳]]》、玄奘《[[大唐西域記]]》與藏傳《[[布頓佛教史]]》、《[[印度佛教史]]》。
===出身===
龍樹出身[[南印度]],為[[婆羅門]][[種姓]],少年時學習[[吠陀]]經典,同時也精通各種學問及法術<ref>《龍樹菩薩傳》:「大師名龍樹菩薩者。出南天竺[[婆羅門|梵志]]種也。天聰奇悟事不再告。在乳哺之中。聞諸梵志誦四[[吠陀經|韋陀典]]各四萬偈。偈有四十二字。背誦其文而領其義。弱冠馳名獨步諸國。世學藝能天文地理圖緯祕讖。及諸道術無不悉練。」</ref>。相傳龍樹與好友三人習得隱身術,進入王宮,調戲宫女。國王得知後大怒,在大臣建議下,命武士在空中揮刀,其他人被殺,龍樹智高,認為武士不敢在國王身邊揮刀,於是緊臨國王身側站立,逃過一劫,領悟「欲為苦本」,於是決心出家,加入佛教僧團<ref>《龍樹菩薩傳》:「其四人得術隱身,自在入王宮中,宮中美人皆被侵陵百餘日。後宮中人有懷妊者以事白王。王大不悅。此何不祥為怪?乃爾召諸智臣以謀此事。有舊老者言凡如此事應有二種:或鬼或術。可以細土置諸門中。令有司守之斷諸術者。若是術人足跡自現可以兵除。若其是鬼則無跡也。鬼可咒除人可刀殺。備法試之見四人跡。即閉諸門令數百力士。揮刀空斫斫殺三人。唯有龍樹斂身屏氣依王頭側。王頭側七尺刀所不至。是時始悟欲為苦本。厭欲心生發出家願。若我得脫。當詣沙門求出家法。既而得出入山詣佛塔出家受戒。」</ref>。傳統上認為龍樹是在說一切有部中出家的<ref>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第四章:「龍樹出家時,佛像初興,舍利塔代表了佛,與僧寺相連,由比丘僧管理。龍樹在佛塔出家,就是在僧寺中出家。「初期大乘」經的傳出,雖與部派佛教的三藏不同,但「初期大乘」是重法而輕律的,還沒有成立菩薩僧團,所以大乘而出家的,還是在部派的僧寺中出家。也就因此,龍樹出了家,先讀聲聞乘的三藏。龍樹論所引的律典,多與『[[十誦律]]』相同,所以傳說龍樹於說一切有部出家,大致是可信的。」</ref>。
===弘法===
龍樹在印度北方雪山(今[[喜馬拉雅山]]區)的佛寺,閱讀到大乘佛教經典後,至印度各地尋求大乘佛教經典,並推廣大乘佛教<ref>《龍樹菩薩傳》:「遂入雪山,山中有塔。塔中有一老比丘,以摩訶衍經典與之。誦受愛樂,雖知實義,未得通利。周遊諸國更求餘經,於閻浮提中遍求不得。外道論師沙門義宗,咸皆摧伏。」</ref>。因為當時大乘佛教尚不被人接受,曾想自立大乘僧團,改變服色,自行授戒,但沒有成功<ref>《龍樹菩薩傳》:「思此事已,即欲行之。立師教戒,更造衣服,令附佛法,而有小異。欲以除眾人情,示不受學,擇日選時,當與謂弟子,受新戒,著新衣。」</ref>。
相傳龍樹進入[[龍宮]]學習大乘[[方等]]經典,之後在印度南方弘法<ref>《龍樹菩薩傳》:「獨在靜處水精房中。大龍菩薩見其如是惜而愍之,即接之入海。於宮殿中開七寶藏,發七寶華函。以諸方等深奧經典,無量妙法授之。龍樹受讀九十日中,通解甚多。其心深入體,得寶利。龍知其心,而問之曰:看經遍未?答言:汝諸函中經多,無量不可盡也,我可讀者,已十倍閻浮提。龍言:如我宮中所有經典,諸處此比,復不可數。龍樹既得諸經一相,深入無生,二忍具足。龍還送出於南天竺,大弘佛法,摧伏外道。」</ref>。根據《法苑珠林》<ref>《法苑珠林》卷38:「西域志云:波斯匿王都城東百里,大海邊,有大塔。塔中有小塔,高一丈二尺,裝眾寶飾之。夜中每有光曜,如大火聚。云:佛般泥洹五百歲後,龍樹菩薩入大海,化龍王。龍王以此寶塔,奉獻龍樹。龍樹受已,將施此國。王便起大塔,以覆其上。自昔以來,有人求願者,皆叩頭燒香,奉獻華蓋。其華蓋從地自起,徘徊漸上,當塔直上,乃至空中。經一宿變滅,不知所在。」</ref>與《大唐西域記》<ref>《大唐西域記》卷10〈烏茶國〉:「國西南境大山中,有補澀波祇釐僧伽藍,其石窣堵波極多靈異,或至齋日,時燭光明。故諸淨信,遠近咸會,持妙花蓋,競修供養。承露盤下,覆缽勢上,以花蓋笴,置之便住,若磁石之吸針也。此西北山伽藍中有窣堵波,所異同前。此二窣堵波者,神鬼所建,靈奇若斯。」</ref>記載,印順法師認為龍樹進入龍宮的地方,在於烏茶國(位於今印度[[奥里萨邦]])<ref>印順〈龍樹龍宮取經考〉,收入《佛教史地考論》。</ref>。龍樹進入龍宮取回的大乘經典,漢傳佛教相傳為《[[華嚴經]]》<ref>賢首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1:「故西域相傳,龍樹菩薩往龍宮,見大不思議解脫經。有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頌四天下微塵數品。四中本者,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此上二本,並祕在龍宮,非閻浮提人力所受持,故此不傳。五下本者,有十萬頌三十八品。龍樹將此本出現傳天竺,即攝論百千為十萬也。西域記說,在于闐國南遮俱槃國山中具有此本。」</ref><ref>《[[華嚴經傳記]]》:「又如真諦三藏云:西域傳記說,龍樹菩薩往龍宮,見此華嚴大不思議解脫經,有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其上中二本及普眼等,並非凡力所持,隱而不傳。下本見流天竺。蓋由機悟不同,所聞宜異,故也是以。」</ref>,藏傳佛教的傳說則是《般若十萬頌》(即《[[大般若經]]》)<ref>《布頓佛教史》第四章:「他知道此次前往,將成大義,遂應邀往龍宮說法。在龍界,龍王請求他長期安住,大師謝道:『我來此,是為了尋求修造千萬佛塔的龍泥,並請回《大般若經》,無暇安住,今後有可能再來。』這樣,他獲得大量龍泥,請回了《十萬般若頌》和其他少量經文。相傳,《十萬般若頌》末尾的一點經文,龍王未給。」</ref>。
龍樹曾服務於案達羅王室<ref>《龍樹菩薩傳》:「又南天竺王總御諸國信用邪道,沙門釋子一不得見。國人遠近,皆化其道。龍樹念曰:樹不伐本,則條不傾。人主不化,則道不行。其國政法,王家出錢雇人宿衛,龍樹乃應募為其將。荷戟前驅,整行伍,勒部曲,威不嚴而令行,法不彰而物隨。王甚嘉之,問是何人?侍者答言:『此人應募,既不食廩,又不取錢,而在事恭謹,閑習如此,不知其意,何求何欲?』王召問之:『汝是何人?』答言:『我是一切智人。』」</ref>,曾寫作《[[寶行王正論]]》、《親友書》,致案達羅王室<ref>[[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卷4:「又龍樹菩薩以詩代書,名為蘇頡里離佉,譯為密友書。寄與舊檀越南方大國王,號娑多婆漢那,名市寅得迦。可謂文藻秀發,慰誨勤勤。的指中途,親逾骨肉。就中旨趣,寔有多意。」</ref>。其中《親友書》,[[求那跋陀羅]]譯為《龍樹菩薩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義淨]]譯為《龍樹菩薩勸誡王頌》,宋僧伽跋摩譯為《勸發諸王要偈》。禪陀迦王有說是[[案達羅王朝]]的開國者(Simuka;但音亦近其子:第二代中興國王 Satakarni),龍樹引用王室先祖之名,以信件勸誡案達羅王應行正道來治理國家,由此信件可知他與案達羅王室間,有深厚友情。藏譯本稱這位國王為樂行國王,義淨譯本稱其為乘土國王、娑多婆漢那王(Satavahana,為案達羅王室別名;非國王名),大唐西域記稱其為引正王<ref>《大唐西域記》卷10〈憍薩羅國〉:「昔者,如來曾於此處現大神通,摧伏外道。後龍猛菩薩止此伽藍,時此國王號娑多婆訶(唐言引正)。珍敬龍猛,周衛門廬。」</ref>,可知他是案達羅王室的某位國王,但他的實際身份,在現代學者間仍有爭論。
===晚年及圓寂===
龍樹晚年居住在[[南憍薩羅]]國西南的跋邏末羅耆釐山中,案達羅王室為他在此建立[[伽藍]]<ref>《大唐西域記》卷10〈憍薩羅國〉:「國西南三百餘里至跋邏末羅耆釐山(唐言黑蜂)。岌然特起,峰巖峭險,既無崖谷,宛如全石。引正王為龍猛菩薩鑿此山中,建立伽藍。」</ref>。龍樹極為高壽,年紀超過百歲<ref>《大唐西域記》卷10〈憍薩羅國〉:「龍猛菩薩善閑藥術,餐餌養生,壽年數百,志貌不衰。」</ref>。根據佛教文獻的暗示,他可能是因為佛教部派間的爭論而被一位[[小乘]]法師逼迫[[自盡]]<ref>《龍樹菩薩傳》:「是時有一小乘法師,常懷忿疾。龍樹將去此世,而問之曰:汝樂我久住此世不?答言,實所不願也。退入閑室經日不出,弟子破戶看之,遂蟬蛻而去。」</ref>,或是涉入王室繼承造成的政治紛爭而被王子[[賜死]]<ref>《大唐西域記》卷10〈憍薩羅國〉:「王有稚子,謂其母曰:『如我何時得嗣王位?』母曰:『以今觀之,未有期也。父王年壽已數百歲,子孫老終者蓋亦多矣。斯皆龍猛福力所加,藥術所致。菩薩寂滅,王必殂落。』……龍猛俳佪顧視,求所絕命,以乾茅葉自刎其頸,若利劍斷割,身首異處。王子見已,驚奔而去。門者上白,具陳始末,王聞哀感,果亦命終。」</ref>。
龍樹圓寂後,繼承人為弟子[[提婆 (人名)|提婆]]。[[南印度]]地區的人為龍樹建廟<ref>《龍樹菩薩傳》:「南天竺諸國,為其立廟。敬奉如佛。」</ref>,備受尊崇,與[[馬鳴]]、[[提婆 (人名)|提婆]]、[[童受]]等共稱「四日照世」<ref>《大唐西域記》卷12〈朅盤陀國〉:「當此之時,東有馬鳴,南有提婆,西有龍猛,北有童受,號為四日照世。」</ref>。大乘佛教中對他極為敬重,傳說他為初地菩薩<ref name="大唐西域龍樹名" />,[[慧遠]]認為他是[[十地]]的大[[菩薩]]<ref>《中論序疏》:「匡山遠法師云:名貫道位,德備三忍,亦十地高仁也。」</ref>,[[道安]]認為他是十地菩薩、[[阿羅漢]]<ref>《中論序疏》:「舊云:龍樹是初地人。關內姚道安,學智度論,云:此是龍樹引眾生令入初地,而實是十地人也。問何依人也?答:若云初地,則二依人也。若是窮學,則第四依人。問:云何是四依?答:且依一判。如小乘,見道前,具煩惱人是一依。須陀洹、斯陀含是二依。阿那含是三依,羅漢第四依。約大乘,望十迴向,是一依。初地至七地,是二依。八九地是三依,十地第四依。如楞伽是第二依,如睿師是第四依。以釋迦佛法,無別菩薩僧,龍樹是出家之人,故依小乘位分之。名貫道位者,菩薩位之通名也。德備三忍,謂信順無生也。」</ref>,[[嘉祥吉藏]]大師認為他為[[如來]]所[[示現 (佛教)|示現]]<ref>《中論序疏》:「問龍樹是何位之人?答:聖跡無方,高下未易可測。僅依經傳,敘其淺深。睿公云:功格十地,道摸補處,是窮學之人。傳云:智慧日已頹,斯人令再耀,世昏寢已久,斯人悟令學。外國為之立廟事之若佛,安知非佛示為菩薩乎。」</ref>。
==現代考證==
===龍樹與龍叫===
在北魏譯與唐譯的《[[楞伽經]]》中曾提到龍樹<ref>北魏[[真諦]]《入楞伽經》卷9:「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為人說我法,大乘無上法,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ref><ref>唐[[實叉難陀]]《大乘入楞伽經》卷6:「大慧汝應知,善逝涅槃後,未來世當有,持於我法者。南天竺國中,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ref>。相關段落在宋譯本《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未出現。藏傳文獻稱《楞伽經》、《大雲經》又記載,這位一切有情樂見童子,又稱為龍比丘,傳統上將他等同於龍樹<ref>《入中論》卷2:「問:如何得知龍猛菩薩無倒解釋經義?答:由教證知。如《楞伽經》云:『南方碑達國,有吉祥苾芻,其名呼曰龍,能破有無邊,於世宏我教,善說無上乘,證得歡喜地,往生極樂國。』《大雲經》云:『阿難陀!此離車子,一切有情樂見童子,於我滅度後滿四百年,轉為苾芻,其名曰龍,廣宏我教法,後於極淨光世界成佛。』」」</ref>。
密宗以龍猛為其始祖之一,如[[藏傳佛教]]所傳《文殊根本續》,提到一位稱為龍的比丘<ref>《文殊根本續》:「於吾滅度後,四百年之時,比丘龍出世,於教信且利,證得歡喜地,住世六百年。彼聖者修成,孔雀佛母咒,且通諸經論,無實甚深義。棄身離世後,往生極樂剎。最終決定得,正等覺果位。」</ref>,與《楞伽經》傳說相同,密宗傳統上也認為他就是龍樹。
在《大雲經》<ref name="dyj">《[[大方等無想經]]》:「一切眾生樂見梨車,後時復名眾生樂見,是大菩薩、大香象王,常為一切恭敬供養、尊重讚嘆。其年二十出家修道,多有徒眾,修持淨戒,稱詠諸佛大乘經典,為護正法不惜身命。」</ref>、《[[大法鼓經]]》<ref>《大法鼓經》卷下:「佛告大眾:『汝等勿得起輕劣想。我此眾中多有弟子,於我滅後能護正法、說此經者。賢護等五百菩薩最後一人——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於我滅後,當擊大法鼓、吹大法蠡、設大法會、建大法幢。』……今此童子聞此經已,能善誦讀,現前護持,為人演說,常能示現為凡夫身,住於七地。正法欲滅餘八十年,在於南方文荼羅國大波利村善方便河邊迦耶梨姓中生。當作比丘持我名,如善方便守護田苗,於我慢緩懈怠眾中離俗出家,以四攝法而攝彼眾。得此深經,誦讀通利,令僧清淨,捨先所受本不淨物。為說大法鼓經,第二為說大乘空經,第三為說眾生界如來常住大法鼓經,擊大法鼓、吹大法蠡、設大法會、建大法幢。」</ref>中,皆提到一位出身南印度,名為一切有情樂見童子的人物,可能是[[如來藏學派]]早期的重要人物之一。[[印順]]法師認為,龍樹的《[[大智度論]]》已引述到《[[大雲經]]》<ref>[[龍樹]]《[[大智度論]]》:「廣經者名摩訶衍。所謂般若波羅蜜經。六波羅蜜經。華首經。法華經。佛本起因緣經。雲經。法雲經。'''大雲經'''。如是等無量阿僧祇諸經。」「摩訶衍亦如是。菩薩初發意所行。為求佛道故。所修集善法隨可度眾生所說種種法。所謂本起經。斷一切眾生疑經。華手經。法華經。雲經。'''大雲經'''。法雲經。彌勒問經。六波羅蜜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如是等無量無邊阿僧祇經。」「摩訶衍甚多無量無限。如此中般若波羅蜜品有二萬二千偈。大般若品有十萬偈。諸龍王阿修羅王諸天宮中有千億萬偈等。……又有不可思議解脫經十萬偈。諸佛本起經。寶雲經。'''大雲經'''。法雲經。各各十萬偈。法華經。華手經。大悲經。方便經。龍王問經。阿修羅王問經。等諸大經。無量無邊如大海中寶。」</ref>,《大雲經》集成時間應早於龍樹,並將一切有情樂見童子的在世年代推定為公元1世紀,與[[馬鳴]]同時<ref>[[印順]]《佛教史地考論》,一一、從一切世間樂見比丘說到真常論:從龍樹曾見『大雲經』而論,世間樂見比丘,大抵與馬鳴同時。在傳說中,馬鳴也是出於「正法之末」。如這樣,世間樂見比丘,約出在西元一世紀。</ref>。在漢譯《大雲經》中說這位“眾生樂見比丘”是大菩薩、大香象王<ref name="dyj" />,梵文中“那伽”可指“龍”也可指“象”<ref>《大智度論》卷3:「那伽,或名龍,或名象。是五千阿羅漢,諸阿羅漢中最大力,以是故言。如龍名象,水行中龍力大,陸行中象力大。」</ref>,這裡的大香象王<ref>《[[菩提資糧論]]》卷2:「福報生力者。如十小象力當一龍象力,十龍象力當一香象力。十香象力當一大香象力,十大香象力當一大力士力。十大力士力當一半那羅延力,十半那羅延力當一那羅延力。十那羅延力當一大那羅延力,十大那羅延力當一過百劫菩薩力。十過百劫菩薩力當一過百千劫菩薩力,十過百千劫菩薩力當一得忍菩薩力,十得忍菩薩力當一最後生菩薩力。」</ref>是對他的盛讚之語,但後人可能誤會他還有名字叫“大香象王”或“龍”。《[[大法鼓經]]》提到世間樂見比丘的事蹟,並生「生安樂國」<ref>《[[大法鼓經]]》:「汝童子名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佛涅槃後,正法欲滅餘八十年作比丘,持佛名宣揚此經,不顧身命。百年壽終,'''生安樂國''',得大神力,住第八地,一身住兜率天,一身住安樂國,復化一身問阿逸多佛此修多羅。」</ref>,魏譯和唐譯《[[楞伽經]]·偈頌品》也稱[[龍樹]]將「往生安樂國」,在傳說中可能因此把兩個人等同起來。
[[印順]]法師,認為《楞伽經》中提到的龍樹,梵文名為Nāgāhvaya,意譯為「龍呼」、「龍叫」、「龍名」,與龍樹(Nāgārjuna)的名字不同,指應是另一個人。[[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記載,有位南方阿闍黎龍叫,與[[提婆]]同時,在印度南方倡導唯識中觀見<ref>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南方阿闍黎龍叫,真實名字是如來賢(Tathāgata-bhadra),與提婆同時,為「唯識中道義」的唱道者。」</ref>,應屬於[[順瑜伽行中觀學派]],在教義上近於[[如來藏學派]]。他生活在[[旃陀罗笈多 (孔雀王朝)|旃陀羅笈多]]時代,時代晚於龍樹,與提婆同時,可能也是龍樹的弟子之一。布頓大師也認為《大雲經》中相關記載並未明確說這位比丘即是龍樹,仍待考證<ref>《布頓佛教史》第四章:「有人認為,《大雲經》中所說:『我於離遮毘入滅四百年後,有名龍的比丘出世,彼能弘我教法,後於淨光世界成佛,為智生光如來。』《大雲經》中還說:『於南方禿頭仙人地方,將有國王名養衰者出世,彼壽八十歲時,將正法損壞,所存無幾。在具福城,美麗富饒的大沙河北岸,扎果堅地方,有位人人喜歡的離遮毘童子出世。彼為顯揚如來正法,而具我名,於龍種明燈如來前立下誓願:『為能仁法,願捨生命』,彼將弘廣佛教。』這些授記中,均未明說龍樹的名字。還有人認為,龍樹法名為釋迦友,需待考證。《大鼓經》中對龍樹的所謂廣作授記,亦需考證。」</ref>。可能在晚期的傳說中,把龍樹跟這位龍叫的事蹟混在一起,因此造成誤會。
===龍樹的年代===
龍樹在世年代,有很多傳說。西方學者多認為是西元1世紀至2世紀之間。
《龍樹菩薩傳》寫作於龍樹過世後百年<ref>《龍樹菩薩傳》:「去此世已來至今,始過百歲。」</ref>。據此,[[印順]]法師認為龍樹在世時間,約是西元150年至250年間<ref>《印度佛教史》第四章:「龍樹在世的年代,傳說不一,而年壽又都說很長。西元404年,[[鳩摩羅什]]來到我國的長安。羅什譯出的『龍樹菩薩傳』說:「去此世以來,至今始過百歲」。鳩摩羅什二十歲以前,在西域學得龍樹的大乘法門。二十歲以後,住在[[龜茲]]。前秦建元十八年(西元382年),羅什離[[龜茲]]而到了[[姑臧]],住了十九年,才到長安。可見『龍樹傳』的成立,一定在西元382年以前。那時,龍樹已去世百零年了,所以推定為:龍樹約生於西元150─250年,這也是很長壽了!」</ref>。[[宇井伯壽]]以[[鳩摩羅什]](344-413)在世時間逆推,估算龍樹在世的時間,也得出相同的見解。
===龍樹與密宗===
《布頓佛教史》記載龍樹出生南印度毗達婆國,於中印度[[那爛陀寺]]出家,師從密教[[大手印]]祖師[[薩哈拉巴]]學習了[[密集金剛]][[密續]],他原名為羅睺羅跋陀羅。印順法師認為龍樹曾於那爛陀寺學法的記載,可能是後世訛傳<ref>印順《印度之佛教》:「什公來華,惟傳龍樹、提婆,青目等之傳承不明。『付法藏傳』謂提婆弟子羅睺羅;真諦傳羅睺羅以常樂我淨釋八不,性空者之轉入真常,可考見者,自此人始。西藏傳羅睺羅弟子有龍友,龍友弟子僧護。龍友之與龍樹,傳說頗為紊亂。龍友之師為羅睺羅(跋陀羅),俗乃傳龍樹之師亦為羅睺羅,其訛傳蓋可想見。」</ref><ref>印順《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多拉那他所說,也有些秘密化。他說龍樹曾在那爛陀 (Nalanda)寺弘法,這是不足採信的。因為那爛陀寺是西元四、五世紀間,鑠迦羅阿迭多('Sakraditya) ──帝日王開始,經六代增建而完成的大學府,時代顯然晚於龍樹,龍樹怎麼可能會在這裡弘法呢?」</ref>。
==思想及貢獻==
龍樹[[菩薩]]是佛教[[中觀學派|中觀學說]]的開創者,以其初地菩薩的證量,並依[[大乘]]佛教般若諸經典為本,對大乘佛法的中道予以嚴謹的論証。龍樹菩薩於大乘佛法的中道定義為「非有亦非無,亦無非有無,此語亦不受,如是名中道。」<ref>《大智度論》卷6</ref>即不落有無兩邊,此不落亦不落,如此形容語也不受<ref>《解深密經》:「勝義諦是離言性的」</ref>,是名為中道。並以此中道義及初地無生法忍的證量破斥諸外道的謬論。龍樹菩薩在佛法的歷史地位,世尊早已預記於《摩訶摩耶經》中:「…;佛涅槃後。…。六百歲已,九十六種諸外道等,邪見競興破滅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馬鳴]],善說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七百歲已,有一比丘名曰'''龍樹''','''善說法要滅邪見幢,然正法炬'''。」<ref>《摩訶摩耶經卷下》大藏經第十二冊No. 383 CBETA電子佛典V1.21 </ref>意謂繼馬鳴菩薩後約一百歲已,外道的邪見(斷見、常見、無因論等)乃未止息。故龍樹菩薩造《中論》<ref>《中論》卷1:「有人言萬物從大自在天生,有言從韋紐天生,有言從和合生,有言從時生,有言從世性生,有言從變化生,有言從自然生,有言從微塵生。有如是等謬,故墮於'''無因邪因斷常'''等'''邪見''',種種說我我所,'''不知正法'''。……佛滅度後,後五百歲像法中,人根轉鈍,深著諸法;求十二因緣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決定相,不知佛意但著文字。聞大乘法中說畢竟空,不知何因緣故空,即生'''疑見'''。若都畢竟空,云何分別有罪福報應等?如是則無世諦第一義諦。取是'''空相'''而起貪著,於畢竟空中生種種過。龍樹菩薩為是等故。造此中論。」</ref>、《十二門論》、《大智度論》破斥邪見並弘揚世尊的第一義諦正法。龍樹菩薩的歷史地位,[[佛]]亦預記於《入楞伽經卷第九》中:「…大慧汝諦聽,有人持我法。於南大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為人說'''我'''法,'''大乘無上法''';'''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ref>大藏經第十六冊No. 671《入楞伽經》總品第十八之一CBETA電子佛典V1.22 </ref>
龍樹菩薩的《中論》依「八不中道」滅諸戲論<ref>《中論》〈觀因緣品第一〉:「……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ref>。《中論》以觀蘊處界等一切法的“有、時、空、動”四個範疇,論証緣起沒有獨立、常住的自性,沒有自性就是(自)性空,並以此降伏諸外道的邪見。又龍樹菩薩大弟子提婆者,智慧明敏,機神警悟,欲摧邪見外道,乃請其扮外道,龍樹扮外道並力挺外道義,然提婆依龍樹所授佛法破斥外道謬理。七日之後,龍樹亦失其所立之外道義,遂允提婆擊法鼓,與外道論議,隨外道之所說,而予以析破,摧諸異道<ref>《大唐西域記》大正藏第五十一冊,912-913頁。</ref>。故摧伏外道、破斥邪見、作獅子吼、護持並弘傳世尊正法、紹繼佛種、續佛法脈、以初地菩薩的證量作法布施,造諸論,利益有情,此是龍樹菩薩在佛法的歷史上應有的定位。
龍樹菩薩造《[[中論]]》以觀五陰十八界法等法,以示緣起中道。例如以觀[[四諦]]而成立之緣起「'''性空'''」(沒有自體性)的真意,即是無常無我的因緣法,即是《中論》〈觀四諦品第二十四〉所言之「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義)者。」故依無生法而言,無生法與一切法乃非一非異之中道也<ref>即是《雜阿含經》卷第八十三:「多聞聖弟子於色見非我(常、樂、我、淨中的'''我'''非'''五蘊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正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之中道義也。</ref>。
==對漢傳佛教的影響==
龍樹菩薩的“中觀”,是到了[[鳩摩羅什]]翻譯龍樹菩薩著作後,才漸為中土佛教界所識。羅什及其弟子[[僧肇]]等人,修正[[六家七宗]]之偏失。龍樹菩薩在中國被譽為'''[[大乘|八宗]]共祖'''(三論、天台、華嚴、唯識、淨土、禪、密、律) 。中觀系典籍翻譯及介紹於中土者,以鳩摩羅什法師為始,後有太虛大師的後人施護法師繼之。
==對藏傳佛教的影響==
[[藏傳佛教#.E6.95.99.E6.B4.BE|藏傳佛教四大教派]]都推崇龍樹與中觀,所接受的中觀思想,主要是中晚期印度派的思想。[[寂護]]是最早將中觀派思想引入藏傳佛教的代表人物,赤松德贊曾經向全藏宣布,以[[寂護]]的見解作為藏傳佛教的規範<ref>《土觀宗教源流》說:「關于[[前弘期]]的正見,初藏王[[赤松德贊]]時,曾首次向全藏宣布法律:凡諸見行,皆應依從靜命堪布傳規。」</ref>。寂護的見解被稱為隨瑜伽行中觀派,因為他在相當程度上,融合了唯識派的思想。在[[寧瑪派]]中,仍然保持了他的部份見解,但因為[[朗達瑪]]滅佛的影響,寂護在西藏的影響力在後世並不大。
至[[後弘期]]時,[[月稱]]的再傳弟子[[阿底峽]]大師,以[[寂天]]的教義,入藏傳授,作《[[菩提道燈論]]》,建立[[噶當派]],將中觀應成派傳入西藏,後為[[格魯派]][[宗喀巴]]尊奉,成為藏傳佛教的正宗。
[[寧瑪派]]繼承了印度晚期諸師的舊說,將「如來藏」思想稱為「大中觀」,亦即「大圓滿見」,以此建立大圓滿次第<ref>{{cite web
|url = http://www.kexuefoxue.com/foxuejiangtan
/4939.html
|title = 談錫永談大圓滿、如來藏、中觀和禪宗
|deadurl = yes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604025809/http://www.kexuefoxue.com/foxuejiangtan
|archivedate = 2013-06-04
}}
</ref>。
[[噶舉派]]傳承印度那洛巴大師的法脈,認為大手印、大中觀和大圓滿教授,三者本質沒有差別,都是直接觀看我們的心性。在直貢噶舉派中認為教主吉天頌恭在佛住世時為維摩詰居士,然後再轉世為龍樹菩薩,最後轉世為吉天頌恭,創建直貢噶舉。<ref>{{cite web
|url=http://www.thranguhk.org/buddhism_teachings/cn_dharmakaya3.html
|title=直指法身禪修(三)
|author=創古仁波切}}
</ref>。
[[薩迦派]]以[[清辨]]的中觀思想,作為解釋密乘的本義<ref>{{cite web
|url=http://sum-buddhism.blogspot.com/p/92867.html
|title=薩迦派(花教)在台的發展
|publisher=台灣國際藏傳法脈總會}}</ref>。
== 著作 ==
龍樹菩薩論著極為豐富,如:《[[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七十空性論]]》、《[[迴諍論]]》、《六十頌如理論》、《大乘破有論》、《[[十住毗婆沙論]]》、《大乘二十頌論》、《菩提資糧論》、《寶行王正論》、《勸誡王頌》、《優波提舍》、《莊嚴佛道論》、《大慈方便論》、《無畏論》<ref>大藏經第五十冊No. 2047a《龍樹菩薩傳》(鳩摩羅什譯):「龍(大海龍王)還送(龍樹菩薩)出於南天竺。大弘佛法'''摧伏外道'''。廣明'''摩訶衍'''作優波提舍十萬偈。又作莊嚴佛道論五千偈。大慈方便論五千偈。中論五百偈。令摩訶衍教大行於天竺。又造無畏論十萬偈。中論出其中。」</ref>等不少著名的論典,造論之多,世所罕見,故被譽為「'''千部論師'''」。然除上述之經典外,亦有學者存疑其它的一些論典是否真為龍樹菩薩所著,如《十八空論》、《[[釋摩訶衍論]]》<ref>印順的《中觀論頌講記》:「…《十八空論》…傳說為'''龍樹'''造,可說毫無根據。還有《釋摩訶衍論》…無疑是'''唐人偽作''';無知者,也偽託是'''龍樹'''造的。還有'''密宗'''的許多'''偽作''',那更顯而易見,不值得指責了。…」</ref><ref>《佛光大辭典》:「《釋摩訶衍論》凡十卷,印度龍樹菩薩所造,姚秦筏提摩多譯。…本書相傳為龍樹所造,然其真偽,論說不一…。」</ref>。現存藏傳《無畏論》,因為其中引用了[[提婆]]著作,被認為是後人所作,非龍樹著作。
印順法師根據藏傳佛教傳統,將龍樹的著作,分為兩大類,一為抉擇甚深義者,這包括《中論》、《七十空性論》、《[[六十正理論]]》、《迴諍論》等,以論理方式深入諸法實相。二為分別菩薩廣大行者,包括《[[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菩提資糧論》、《寶行王正論》、《勸誡王頌》等。
漢譯龍樹菩薩所造之《[[中論頌]]》、《[[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皆對漢傳的大乘佛法有重要影響與貢獻,也是[[中觀學派]]所依據的論典。
在龍樹作品中,大量引用各種佛經,佛教研究者經常以此來作大乘佛教經典的定年之用:在龍樹作品中曾被引用的大乘佛教經典,為早期大乘佛教經典,而龍樹未曾引用的,則判定為中期及晚期佛經。
龍樹作品中,只有[[中論]]與[[迴諍論]]的梵文本仍然留存。
== 相關條目 ==
{{Portal box|印度|佛教|人物}}
* 《[[中論]]》
* 《[[大智度論]]》
*[[聖天|提婆]]
*[[中觀學派]]
==註釋==
{{Reflist|2}}
==外部連結==
{{Commonscat|Nagarjuna}}
*林鎮國:〈[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4785/3/92-2411-H-004-016.pdf 龍樹《迴諍論》與基礎主義知識論的批判]〉。
* [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chu/madhyamaka/chapter12.htm 藏地學者的龍樹著作觀]
{{84Buddhist}}
{{Authority control}}
{{DEFAULTSORT:Nagarjuna}}
[[Category:龍樹菩薩|*]]
[[Category:佛教历史|N]]
[[Category:印度佛教徒|N]]
[[Category:大成就者]]
[[Category:佛教哲學家]]
[[Category:印度佛教出家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