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保卫和平坊

移除 10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保卫和平坊''' ,原曾名克林德碑、克林德牌坊、公理战胜坊,现保存于[[ 北京中山公园]]<ref>[https://www.sohu.com/a/388526102_709072 中山公园保卫和平石坊,原为克林德碑,背后是一段清朝积弱难返的历史] ,搜狐,2020-04-17</ref>,原为一个四柱三间七楼石牌坊,由于[[ 历史]] 上的损毁现为四柱三间三楼石坊。
==克林德碑==
1900年中国爆发[[ 义和团运动]] ,时任[[ 德国]] 驻华公使的克林德男爵于6月20日上午9时许,从[[ 东交民巷]] 使馆区乘轿子前往总理衙门交涉关于[[清朝| 清政府]] 要求各国外交官于24小时内离开北京的最后通牒。克林德决定不带四名德国卫兵,只带两名没有武装的马伕随行。据克林德翻译柯达士说,当天他看到克林德腰上没有挂平常带的左轮枪,也就没有带枪。行至东单北大街西总布胡同西口处,被巡逻至此的清军神机营队长恩海开枪击毙。恩海等人分取克林德的[[ 银表]] [[ 戒指]] 、手枪等物而去。恩海说的手枪后来下落不明。
后来日本侦探在当铺发现克林德的银表,据此查出克林德之死为恩海所为,将其抓捕。审讯中恩海表现镇定,承认杀人,并表示系上司指示遇外国人即杀,不是自己酒后行径,更表示愿求早死。恩海次日便被移交德方,更吐露为端亲王指示杀克林德,有提拔和赏[[ ]] 等。后于农历十一月初十(12月31日)在东单牌楼克林德身亡之处闹市被处斩。
克林德公使被杀违反了[[ 国际法]] (如清廷熟悉的《[[ 万国公法]] 》)中“外交人员人身不可受侵犯”的原则。1901年1月16日清政府和西方各国签订的《[[ 辛丑条约]] 》第一款规定清朝要派遣亲王赴德国就克林德被杀一事向德国皇帝道歉,并要求在克林德被杀地点建一座[[ 纪念碑]] 。克林德纪念碑于1901年6月25日开工建造,1903年1月8日竣工,位于西总布胡同西口的克林德毙命之处,横跨在东单北大街上。在落成典礼上,醇亲王载沣代表清朝前往碑下致祭。在克林德牌坊的三块坊心石上分别镌刻着用德语、拉丁语、汉语3种文字书写的以光绪皇帝名义下达的对克林德之死表示惋惜道歉内容的谕旨。[[ 牌坊]] 之所以叫“碑”,是因为牌坊上挂有一额,上书“克林德碑”(横者为匾,竖者为额)。
坊上[[ 汉字]] 为:“德国使臣克林德,驻华以来,办理交涉,朕甚倚任,乃[[ 光绪]] 二十六年五月,拳匪作乱,该使臣于是月二十四日遇害,朕甚悼焉。特于死事地方,敕建石坊,以彰令名,盖表朕旌善恶之意。凡我臣民其各惩前毖后,无忘朕命。”
==公理战胜坊==
中国将克林德碑视为国耻。1918年11月11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 结束。中国由于参加[[ 协约国]] 集团对同盟国作战而成为战胜国,而德国则成为战败国,[[ 北洋政府]] 下令于1918年11月13日拆毁了克林德牌坊。
1919年,[[ 法国]] 驻北京外交代表会同中国方面,以战胜国的身份命令德国人将堆放在东单北大街的克林德纪念碑散件运至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重新组装竖立,并将原有文字全部除掉,另外镌刻了“公理战胜”四字,以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的纪念。这四个字由钱能训题写。从此这座牌坊被称作“公理战胜坊”。由于在拆毁牌坊的过程中,部分构件损坏遗失,所以重建后的牌坊只有四柱三间三楼<ref>[http://www.bjry.com/news/html/2015/01/201512231671.html 从“克林德碑”到“保卫和平”——一座牌坊的前世今生],北京人民艺术剧院,2015-12-23 </ref>。
==保卫和平坊==
1952年10月2日,在[[ 北京]] 召开了“[[ 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 ”,会议期间确定要将“公理战胜牌坊”改为“保卫和平坊”。“保卫和平”四字由[[ 郭沫若]] 题写。这就是现在的保卫和平坊。
==视频==
112,44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