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李國豪(學者)

移除 7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生平==
他父親早年參加[[辛亥革命]],後去[[印尼]]經營雜貨小生意。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5歲在村裏上小學, 因天資聰明,13歲便插班讀初二;16歲未讀完高中,李國豪去上海,考入當時以醫科和工科著名的國立[[同濟大學]]。大學畢業後,留校擔任結構力學和鋼筋混凝土結構助教。 [[抗日戰爭]]爆發, 李國豪 代替離校的德國教授講授鋼結構和鋼橋課程。
'''留學德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李國豪偕同妻子回國,歷時多月多次輾轉才回到祖國, 在途經[[法國]][[馬賽]]時,他的第一個孩子出生, 取名「歸華」。
到達上海後 ,他 回到同濟大學教書,校內創辦了橋樑工程專業, 先後出版了中國第一部在橋樑領域的中文教材《鋼結構設計》和《鋼橋設計》。
1956年, 李國豪 擔任同濟大學副校長,不久創設工程力學專業,並親自講授板、殼力學,培養了首批工程力學專業的大學生。 1977年升任為校長,制定了同濟大學「嚴謹、求實、團結、創新」的校訓,提出兩個轉變辦學方針,恢復德語教學及與德國聯繫緊密的傳統,恢復同濟大學綜合性大學的發展定位。
課堂上, 李國豪 時常向學生們重複這一句話。“希望同學們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國的命運緊密相連,投身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為國家多做貢獻。”
李國豪曾參與過國家幾乎所有重要橋樑的建設, 如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到後來的上海南浦大橋、江陰長江大橋、東莞虎門大橋、汕頭海灣大橋、長江口交通通道、杭州灣交通通道等等。
[[文化大革命]]時期, 李國豪 被單獨囚禁, 在監獄裡進行大量理論分析和數據演算,研究武漢長江大橋的晃動現象,最後確定晃動現像不影響橋樑安全,並寫出專著《桁樑扭轉理論——桁樑橋的扭轉、穩定和振動》。<ref>{{Cite Web|url=https://zhuanlan.zhihu.com/p/34882664|title=他出身寒门,从德国毕业回国,名震中外!学之师表,国之英豪|date=2017-12-29|website=知乎|accessdate=2020-05-22}}</ref>
改革開放初期,上海開發[[浦東]]在即,當時[[日本]]表示可以提供技術支持建橋樑。 李國豪知道後,大怒:“中國橋樑界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在黃浦江上架橋!”從此,開創了中國人自主建設大跨度橋樑的新時代。
1. 懸索橋變位引起非線性項相當於將主索的水平拉力直接作用在加勁樑上的效果。 根據這一發現所提出的等效模型,不但揭示了懸索橋力學本質,而且使這種複雜的結構分析一下子被簡化了,特別是為振動分析鋪平了道路。
2. 雖然非線性項的存在使迭加原理失效,但影響線卻是橋樑計算中確定最不利加載位置的依據。 考慮到大跨度懸索橋中活載相比於恆載較小的特點,李國豪提出了 奇異 影響線的概念,將非線性問題在有限制的範圍內加以線性化。
3. 為了減輕反複試算和迭代計算的困難,李國豪找到了通過3次線性理論的計算,然後內插求解的途徑,巧妙地解決了問題。
上述3個基本思想構成了他的實用方法的骨架。 這在40年代初是具有重大意義的突破。 他的論文至今仍作為經典懸索橋二階理論的文獻被各國教材所引用。 特別是在德國, 懸索橋李 的美名一直流傳著,在土木工程界受到一代學者的尊敬。<ref>{{Cite Web|url= https://sites.google.com/site/hsf001002003/Home/qiao-liang-gong-cheng/liguohao|title=李国豪|date=2009-04-05|website=詩風的個人網站|accessdate=2020-05-22}}</ref>
'''二、結構穩定理論'''
30年代,鐵路橋樑在蒸汽機車牽引的列車通過時的強迫振動問題是一個熱門的課題,當時主要的研究對像是簡支樑橋。 漢堡公路二用懸索橋的設計提出了懸索橋的強迫振動問題,李國豪提出「等代梁」的概念順利地解決了這一難題。 50年代,他又將懸索橋的振動理論推廣應用於拱橋振動問題。
60年代,他承擔了結構抗爆的研究任務。 1976年 [[ 唐山地震 ]] 以後,他帶領大批教師投身到房屋和橋樑的抗震研究,使同濟大學成為中國地震和防護工程學科的研究中心之一。 70年代末,面臨中國大跨度斜拉橋發展的新形勢,他又帶領助手開闢了橋樑抗風研究的新領域,培養了一批人才,確立了同濟大學在中國抗風工程研究中的領先地位。
'''五、橋樑空間分析'''
'''六、促進中國大跨度橋樑建設的發展'''
李國豪晚年 的最大貢獻是在他 任上海市政協主席期間,多次 時任上海市市長的 [[ 江澤民 ]] 呼籲自主設計南浦大橋,他所建議的結合梁斜拉橋方案 , 經專家評審後被選為最後的實施方案,南浦大橋的 功興建 ,加強了中國橋樑工程界的信心,和促進了中國大跨度橋樑建設的發展,使中國橋樑技術 在實踐中 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提高了中國橋樑界的國際地位。
繼上海南浦大橋之後,他又致函當時的廣東省省長 [[ 葉選平 ]] ,力陳廣州虎門珠江大橋應當由中國人自己設計的主張,從而開展了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現代懸索橋的新時代
'''七、為解決上海寶鋼工程樁基水平位移問題作出了貢獻'''
13,3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