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乔纳森·斯威夫特

移除 193 位元組, 6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big> 乔纳森·斯威夫特 </big>''', (Jonathan Swift,1667—1745年),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作家,政论家,讽刺文学大师,以著名的《格列佛游记》和《一只桶的故事》等作品闻名于世。
中文名 乔纳森·斯威夫特
作品风格 批判现实主义,讽刺幽默
== 人物生平==
乔纳森·斯威夫特出生于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家境十分贫寒,还未出生父亲就去世了。由于母亲无力抚养他,于是他的伯父负起了教养他的责任,15岁将他送进了当时的都柏林三一学院(以天主教的“三位一体”命名)。当时的都柏林大学是一所教会学校,是为教会培养忠实弟子的,而斯威夫特始终十分厌恶大学里讲授的神学和各种繁琐哲学,可想而知,他也不可能取得令学校满意的成绩,毕业时,他获得了一张“特许学位”文凭,致使他无法在社会上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 早期 ''' (1667—1710年)
斯威夫特在早年就接触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开始养成分析事物的才能和敏锐的观察力。对于一位讽刺作家来说,这都是不可缺少的条件。1688年叔父逝世,爱尔兰处于政治动荡时期,斯威夫特只得中断硕士课程,前往英格兰,和母亲一同住在英国的莱斯特。不久,他开始担任威廉·坦普尔爵士的私人秘书,并在法恩海姆(Farnham)的摩尔庄园居住。他在摩尔庄园读了不少的古典名著。坦普尔爵士此时已经退居田园,正在撰写回忆录。斯威夫特的才能颇受爵士器重,他曾经把斯威夫特介绍给威廉三世,并曾派斯威夫特去伦敦催促国王为国会拨款。也是在这段时间里,斯威夫特认识了当时年仅八岁的艾斯特·琼森,一个家务佣人的孤女。斯威夫特教她读书,昵称她为“斯特拉”。
1696年斯威夫特在坦普尔劝说下回到摩尔庄园,为爵士整理回忆录准备出版。这段时间他完成了《书的战争》,同时他看到了已经14岁的健康的斯特拉。
签名
签名
1699年初,坦普尔爵士去世。斯威夫特留在英格兰完成回忆录的编撰工作。夏天他改任正担任爱尔兰法官的伯克利伯爵二世的秘书。但当他赶回爱尔兰时发现秘书已另有人选,他改为在各地教堂担任牧师。1701年他匿名发表了《关于雅典、罗马时期分歧、斗争的论述》一文。它们是在1697~1698年间写的,但直到1704年才发表。《书的战争》是描写“古今作品孰优孰劣的问题,在17世纪末年的英国学术界引起过的一场争论”。
''' 中期 ''' (1710-1714年)
坦普尔爵士逝世后,斯威夫特回到了爱尔兰,担任都柏林附近拉腊柯尔
辉格党人在18世纪初叶执掌内阁政权,推行反人民的战争政策。英国和荷兰、瑞典同盟对法国进行长期的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战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却给资产阶级带来巨额利润。斯威夫特的小册子唤起英国人民反对战争,坚决要求统治集团和法国缔结和约,对反对战争的英国舆论起了重大影响。斯威夫特当时所写的政论虽然是为托利党人服务的,但他反对几个殖民主义国家统治阶级争夺权益的战争,却是符合人民的利益的。他这一段政治经验使他对英国统治集团的贪污腐化和资产阶级的丑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714年托利党人失势后,他回到爱尔兰,在都柏林作圣派得立克教党作教长,终其一生。
''' 晚期 ''' (1714—1745年)
回到爱尔兰后,斯威夫特对爱尔兰人民的苦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于是积极号召爱尔兰人民为自由独立而斗争。1720年他发表了《普遍使用爱尔兰的工业产品的建议》,主张爱尔兰人民发展自己的工业,拒绝使用英国货,以抵制英国殖民者的残酷剥削。
《楚皮尔书简》具有更为深广的意义,它发出了爱尔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呼声。斯威夫特在这一事件后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爱戴,成为爱尔兰人民的英雄。1726年他最后一次访问英国归来,都柏林人民为他鸣钟举火,并组织仪仗队把他送回寓所。
斯威夫特在晚期的作品中,斥责了英国统治集团的腐朽政治 《格列佛游记》,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剥削本质。 就在这个时期,斯威夫特完成了他的不朽的讽刺杰作《格列佛游记》。
此后他还写了许多满怀忧愤的讽刺作品。最著名的一个小册子叫《一个使爱尔兰的穷孩子不致成为他们父母的负担的平凡的建议》(1729年)。斯威夫特用“反语法”提出了一个“公平、全面而可行的建议”,指出爱尔兰人民已经贫困到什么地步,对残酷剥削爱尔兰人民的英国统治者提出了有力的控诉。
斯威夫特晚景凄凉。他年幼就患脑病,晚年耳聋头痛日益加剧,最后几年精神失常,时常昏睡。这位杰出的讽刺作家于1745年10月19日逝世。葬于圣帕特里克大教堂。
2 == 人物评价==乔纳森·斯威夫特是英国启蒙主义时期的作家,但却不同于大圣帕特里克大教堂圣帕特里克大教堂 多数反对封建主义、讴歌资本主义的启蒙主义作家,他对资本主义本质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并反映了普通人生活的艰辛与困苦。同时他放弃了长期统治英国文学界的古典主义文学标准,进行现实主义创作,从而使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4,25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