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齐云山

增加 79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齐云山2|缩略图|齐云山2]]
[[File:齐云山3.jpg|thumb|right| [http://anhui.sinaimg.cn/2012/0425/U7438P1276DT20120425093357.jpg 原图链接] [http://ah.sina.com.cn/travel/ahgl/2012-04-25/9956.html 休闲度假网] ]]
齐云山是一处以摩崖石刻、道教文化和丹霞地貌为特色的山岳景区。1981年列为省重点保护单位,1993年被国家林业部命为[[国家森林公园]],1994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又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国家地质公园”荣誉,2005年,齐云山被国务院批准被国家旅游质量评定委员会评为“AAAA级景区”。与黄山南北相望,风景绮丽,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因较高峰廊崖“一石插天,与云并齐”而得名,乾隆帝称之为“天下无双胜景,江南第一名山”。它由齐云、歧山、万寿等9座山峰组成,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艺术观赏性强,科研价值高,在江南众多的风景名胜区中别具一格。齐云山与黄山南北相望,风景绮丽,各树一帜,古人云:“黄山白岳相对峙,细看从来无厌时”。齐云山景点集中,物产丰富,交通便捷,气候宜人,是华东地区一著名游览胜地。
齐云山石刻主要分布在洞天福地、真仙洞府和紫霄岩,洞天福地,青苔满壁,2个倒趴狮子面面相觑。此处有栖真岩、忠烈岩、寿字崖3处摩崖石刻,“寿”字石刻高九尺九寸,宽六尺六寸,正好合周易卦数,暗喻阴阳和合之理,仙洞府拥有很多洞、宫,供奉的从观音、八仙、真武帝、18罗汉到龙王等,佛道同体,彼此共敬。这里几乎没有一块闲石,石刻见缝插针,林林总总,密密麻麻的布满了山体,形成了书法盛宴,看的人眼花缭乱如痴如醉,[[张三丰]]于齐云山羽化,墓室安于齐云山洞天福地祠后天然岩洞内。“真身内藏”青石墓碑高100公分,宽50公分,立于墓前。原墓原碑“文革”时被造反派捣毁,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历史上齐云山道教主持闭关和接待贵宾的场所。由于葫芦顶部的结构类似一顶峨冠,人在壶中就有了加官进爵的美好寓意。公元1618年正月28日,因大雪徐霞客没法继续下面的行程,而接受了当时的主持汪伯化的邀请,在此饮酒谈玄。<ref>[http://qiyunshan.sunriver.cn/newsitem/278004434 | 齐云山的绝美风景] </ref>
 
[[File:齐云山7.jpg||thumb|right| [http://www.ahyouth.com/uploads/2015/0928/20150928095531168.jpg 原图链接] [http://www.ahyouth.com/news/20150928/803337.shtml 图片来源安青网] ]]
==景区介绍==
徽州不仅有东南邹鲁之称,还是程朱理学的故里,朱熹就是徽州婺源人。这个硕大的“寿”字就是他的墨宝。俗话说“齐云山上走一走,延年益寿九十九;寿字底下摸一摸,定能活到一百多”。这个寿字不但笔力浑厚、笔锋圆润而且尺寸非常吉祥。它高九尺九寸宽六尺六寸,不仅取九九归一、六六大顺之意,还暗含阴阳平衡之意,因为人体只有阴阳调和方能健康长寿。
 
[[File:齐云山5.jpg|thumb|right| [http://www.colourhs.com/uploads/allimg/100807/15554HP0-3.jpg 原图链接] [http://www.colourhs.com/html/huizhoucunluo/xiuning/2010/0807/1903.html 图片来源休宁简介网] ]]
'''小壶天'''
古往今来登临齐云山的文人雅士,如朱熹、[[唐伯虎]],徐霞客、[[曾国藩]]、郁达夫等都曾留下佳句名篇,或镌刻丹崖之上,或立碑幽洞之中。齐云山石刻现存537件,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南第一名山”之誉。该山道教始于唐乾元年间(公元758-760年),至明,道教盛行,香火旺盛,故成为我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被清乾隆帝题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民国时期,宫观道院尚有很多,香火旺盛,月华街一带香客游人摩肩接踵。(公元1412—1417)间,张三丰频繁往来于武当山、齐云山两座道教名岳之间,为振兴道业卓有建树,一时间“玄帝香火,日在武当夜在齐云”成为现实中的神话。
 
[[File:齐云山6.jpg|thumb|right| [http://www.ahyouth.com/uploads/2015/0928/20150928095529182.jpg 原图链接] [http://www.ahyouth.com/news/20150928/803337.shtml 图片来源安青网] ]]
唐朝乾元年间(758-760),明代道教盛行,齐云山香火极旺,被称为“道教第一山”。齐云山是我国道教名山之一,原被列为七十二福地之内。道教称大地名山间仙人所后胜地为福地,故齐云山又称“福寿山”,为道家所命名。名传四海的齐云山吸引了宋相海瑞、理学家朱熹、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药物学家[[李时珍]]、哲学家[[王阳明]]、以及近代著名文学家郁达夫等文人雅士纷至沓来,寄情峰岩,赋诗题词,树碑为记,成为后世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加之唐宋元明以来,道教在齐云山的香火旺盛,更使得齐云山跻身全国道教名列,以致被称为“江南小武当”。千百年来,齐云山丰厚充盈的人居文化与壮丽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谐共存,看成全球人类与黄鲸和谐共生之典范。
历史的古石桥,游圣徐霞客两上齐云山就是从这座桥过的。它九孔十墩,全长147米、桥面宽8米、身高9.5米,气势雄伟,远观有“夸川如虹,卧波如龙”之势。时历400多年,至今保存完整,为国内罕见。究其原因,我们只要来到桥上就明白了。在桥的北头我们能看到一块清代徽州府正堂“峻示”禁碑,全文内容是:“严禁推车打晒,毋许煨曝秽污,栏石不许磨刀,桥脚禁止戮鱼”。可以说几百年来这些文字不仅仅是刻在石头上,史载“香客日达三千之多”。这三千人过横江除了摆渡之外,则只能是绕道,十分不方便。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时任徽州知府的古之贤体察民情,发出“修桥”倡议。经过民间募资和政府配套投入,历经三年桥成。取名“登峰桥”,寓意“登峰造极”。然而,就在竣工典礼上,准备揭牌的时候,皇帝圣旨到了,因古之贤政绩突出,擢升为广东按察副使。真是大喜事一件,正当人们在想着用何种方式祝贺古知府升迁之喜时,有位乡贤提了个建议说:“不如在桥名上做文章,把山峰的峰字改成封官的封,以祝古知府步步登高如何?”话音刚落,在场的人都连声称道。从此登封桥不仅是一条登齐云山的交通要道,更是人们心目中的吉祥之地。俗谚称:“登封桥上望一眼,高瞻远瞩福不浅”。
 
{{#iDisplay:i0168gdzrkb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 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Category:690 中國遊記]]
1,06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