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理查德·耶茨

增加 458 位元組, 5 年前
1926年2 理查德·耶茨(R月3日-1992年11月7日),美国小说家,被文学史长期不公正对待的大师,被遗忘的最优秀的美国作家。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理查德·耶茨
| 图像 =
[[File:理查德·耶茨.jpg|缩略图|理查德·耶茨]]|center|[ https://p1.ssl.qhmsg.com/t01aad843e212a46562.jpg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2205595-2333760.html来央视自网]]
|外文名称 = Richard Yates
|出生日期 = 1926年2月3日
|逝世日期 = 1992年11月7日
| 国籍 = 美国
|代表作品 =《革命之路》《十一种孤独》
}}
理查德·耶茨(Richard Yates,1926年2月3日-1992年11月7日),美国小说家,被文学史长期不公正对待的大师,被遗忘的最优秀的美国作家。耶茨是"焦虑时代(the Age of Anxiety)的伟大作家",也是美国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代言人。他的处女作《革命之路》一推出即获成功,当年与《第22条军规》、《爱看电影的人》一同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1962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出版,更被誉为"纽约的《都柏林人》"。随后他陆续写出《扰乱和平》(1975)、《复活节游行》(1976)、《好学校》(1978)、《年轻的心在哭泣》(1984)、《冷泉港》(1986),生前最后一部小说《不定时代》至今未能出版。
人物生平:
1926年2月3日,理查德·耶茨出生于纽约扬克斯市,幼年时家庭生活并不安稳,三岁那年父母离异,在大萧条时代,母亲带着他和姐姐在曼哈顿艰难度日,母亲酗酒、容易歇斯底里,"当他们饥饿难耐或等着被人再一次轰走时,"母亲却对着他们高声朗读《远大前程》。1944年从埃文中学毕业后,他没有读大学,原因之一是他受海明威的影响,认为作家应该融入生活的洪流中,通过斗争在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他参军去了法国,像许多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作家一样,他经历过战争,但不幸在军队中染上肺炎,治疗康复后,从德国退役,回到纽约,在此结婚。1951年,他带着军队发给他的肺炎补偿金举家迁到欧洲,在欧洲的几年中,除了写作他什么也不干。他坐在租来的房间里,不停地抽烟,不停地咳嗽,不停地写,一篇又一篇,但都不成功,《纽约客》拒绝了他的每一篇投稿 。1952年对他来说具有特别意义,这一年,他终于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一篇小说,那是他旅欧一年后写下的十五篇小说中的一篇。
耶茨在用文字建筑他的文学之家时,现实中的家倒塌了,与妻子的关系破裂,妻子带着他们的女儿从伦敦回到美国,暂时分居,1959年正式离婚,两个女儿的抚养权归了妻子。
人物评价;
被遗忘的最优秀的美国作家,二十世纪最具洞察力的作家。--《泰晤士报》.
32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