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遼朝

移除 3,235 位元組, 5 年前
文學與文字
== 文化 ==
遼朝吸收許多漢文化與[[渤海國]]文化。滅渤海後,渤海遺民大量聚居于[[遼上京]]、[[遼東京]]一帶的州縣,較先進的渤海文化對遼文化有較為廣泛的影響。據漢地[[幽雲十六州]]到後來和[[宋朝]]的頻繁交往,無論是戰爭還是和平時期的榷場貿易,漢文化對於遼朝的影響都是巨大的。由於大量漢文書籍的翻譯,將中原人民的科學技術、文學、史學成就等介紹到了草原地區,帶動和促進了遊牧民族草原文化的發展。遼朝皇室和契丹貴族多仰慕漢文化,如遼的開國[[皇帝]][[遼太祖]]崇拜[[孔子]],先後於上京建[[國子監]],府、州、縣設學,以傳授[[儒家]]學說,又建立孔子廟;[[遼聖宗]]常閱讀《[[貞觀政要]]》、[[遼道宗|道宗]]愛看《[[論語]]》等;[[遼道宗]]時,契丹以“諸夏”自稱,道宗又說“吾修文物,彬彬不異中華。”<ref>{{Cite book|author=[[洪皓]]|title=《松漠紀聞》卷上|quote=“大遼道宗朝,有漢人講《論語》,……至‘夷狄之有君’,疾讀不敢講。則曰:‘上世獯鬻、獫狁,蕩無禮法,故謂之夷。吾修文物彬彬,不異中華,何嫌之有!’卒令講之。”}}</ref>[[教育]]方面實行設學養士和科舉取士{{r|中國文明史|page=104}}。
 
=== 文學與文字 ===
[[File:Khitan mirror from Korea.jpg|left|thumb|240px|位於銅鏡上的[[契丹文字]]]]
遼朝文人既用契丹語言文字創作,也大量用漢語文寫作。他們的作品有詩、詞、歌、賦、文、章奏、書簡等各種體裁,有述懷、戒喻、諷諫、敘事等各種題材。作者包括帝后、宗室、群臣、諸部人和著帳郎君子弟。契丹的詩詞既有氣勢磅礴之句,也有清新優美之詞。[[遼興宗]]也善為詩文,[[1050年]]宋使[[趙概]]至遼,遼興宗于席上請概賦《[[信誓如山河詩]]》。在遼朝諸帝中,[[遼道宗]]文學修養最高,善詩賦,作品清新雅麗,意境深遠。有《[[題李儼黃菊賦]]》。宗室東丹王[[耶律倍]]有《[[樂田園詩]]》、《[[海上詩]]》。[[耶律國留]]、[[耶律資宗]]、[[耶律昭]]兄弟三人皆善屬文、工辭章,耶律國留有《[[兔賦]]》、《[[寤寐歌]]》;耶律資宗出使[[高麗]]被留期間,“每懷君親,輒有著述”,後編為《[[西亭集]]》;耶律昭因事被流放西北部,致書招討使[[蕭撻凜]],陳安邊之策,詞旨皆可稱。遼道宗的皇后[[蕭觀音]]《[[諫獵疏]]》、《[[回心院]]》和應制詩《[[君臣同志華夷同風]]》表達關心社稷安危、致主澤民的政治理想。流傳至今的遼人作品除[[王鼎]]的《[[焚椒錄]]》外,還有[[寺公大師]]的《醉義歌》。《[[醉義歌]]》是使用契丹語創作,有[[金朝]][[耶律履]]的譯文,只是契丹文原作和耶律履譯文已經失傳,今有耶律履的兒子[[耶律楚材]]的漢譯本傳世{{r|中國文明史|page=148}}。
 
[[File:Small Khitan Fish Tally.jpg|thumb|80px|[[契丹小字]]魚符[[木刻]]摹本]]
在書目方面,遼設國史院,專修整[[歷史]],設官監修國士、史館學士、修[[國史]]等,曾撰寫[[起居注]]、[[日曆 (史書)|日曆]]、[[實錄]]二十卷、國史,又把不少漢人書籍[[翻譯]]為遼朝文字,如《[[舊五代史|五代史]]》等。當中,遼代所寫的實錄成為[[元朝]][[脫脫]]等所編寫的[[遼史]]主要材料之一{{r|中國文明史|page=139}}。
 
語言文字方面,[[漢語]]與[[契丹語]]都是通行的,不少文書都是以這兩種語言。遼代還出現了為佛教信眾學習佛經而編纂的漢字[[字書]]《[[龍龕手鏡]]》。[[契丹文]]是遼代為記錄契丹語而參照漢字創製的文字,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兩種形式。但現時已缺少類似的文獻。契丹大字相傳於[[920年]]由[[遼太祖]]下令[[耶律突呂不]]和[[耶律魯不古]]參照[[漢字]]創制,應有三千餘字;契丹小字由遼太祖弟[[耶律迭剌]]參考[[回鶻文]]對大字加以改變而成。小字為拼音文字,約五百個發音符號。契丹小字較大字簡便,原字雖少,卻能把契丹語全部貫通。契丹族創字表現出強烈的民族自覺,對其他民族也有不少影響,例如[[西夏]]創造[[黨項文字]]、[[金朝]]創造[[女真文字]]、[[元朝]]創造[[八思巴文字]]{{r|竺沙雅章| page=49}}。契丹字的通行直到[[1191年]]金朝[[金章宗]]廢除為止{{r|中國文明史|page=97}}。
=== 宗教 ===
1,6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