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遼朝

增加 2,933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遼朝'''(916年1125年),又稱'''大契丹國'''(契丹國,契丹大字60px){{NoteTag|關於遼朝國號,…”
'''遼朝'''([[916年]]-[[1125年]]),又稱'''大契丹國'''(契丹國,[[契丹大字]]:[[File:契丹國.png|60px]]){{NoteTag|關於遼朝國號,現代學者研究契丹大字與小字的墓碑,並且發現有多種組合:<br />①大多在前面加上「大」或「大中央」。<br />②有「胡裡只」、「契丹」與「國」等三組語詞混合組合,例如「胡裡只契丹國」、「胡裡只國」、「契丹胡裡只國」與「契丹國」等等....,其中「胡裡只」意指人眾,「契丹」意指天族。<br />而「哈剌契丹」一詞是波斯人與蒙古人對西遼的稱呼,非契丹人的自稱<ref>愛新覚羅烏拉熙春〈[http://www.apu.ac.jp/~yoshim/part2-4.pdf 遼朝國號非「哈喇契丹(遼契丹)」考]〉. 載《愛新覚羅烏拉熙春女真契丹學研究》. 京都松香堂出版社. 2009年2月.</ref>。}},是[[東亞歷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的一個[[王朝]]。遼朝國祚從西元[[907年]]至[[1218年]]長達'''311年'''之久,與南宋、北宋國祚相當,在北境抵抗外族最為長久。

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在[[907年]][[2月27日]]稱“天皇帝”,[[916年]][[3月17日]],耶律阿保機登基稱“大聖大明天皇帝”,國號“契丹”。[[918年]]定都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936年]]南下中原,攻滅[[五代]][[後晉]]後改國號為「大遼」{{NoteTag|契丹首次改國號為大遼的時間各史書記載不一。《[[新五代史]]•四夷附錄》記為[[天顯]]十一年([[936年]]);《[[資治通鑒]]》卷二百八十一記為晉[[天福]]二年(937年),《[[契丹國志]]》從之;《[[東都事略]]》卷一百二十三記為天福三年([[938年]]);《[[遼史]]•太宗紀》記為[[大同]]元年([[947年]])。}},[[983年]]改為“契丹”,[[1066年]]改為“大遼”{{r|契丹史略|page=225}},直到[[1125年]][[3月26日]]為[[金朝]]所滅為止。除了遼朝之外,契丹族尚建立相關國家。早在1122年時,因為遼朝天祚帝北逃[[夾山]],[[耶律淳]]于遼南京被立為帝,史稱[[北遼]]{{r|契丹史略|page=225}}。遼朝滅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 (中亞)|楚河]]流域,於[[1132年]]建立[[西遼]]。[[1211年]]西遼被[[屈出律]]篡位,最後於[[1218年]]被[[大蒙古國]]所滅。

史學界對「契丹」的含義最廣為接受的說法是鑌鐵或刀劍之意{{NoteTag|另外也有“領地”、“酋名”、“大中”、“奚東”、“水草豐美”等諸種說法,參見[[契丹#詞源]]。}}。而後來改國名為“遼”也是“鐵”的意思,同時“遼”也是契丹人發祥地[[遼水]]的名字,以示不忘本之意。又契丹與南方的中原諸政權長期對峙,而自稱“北朝”,而稱中原王朝為“南朝”{{r|徐俊}}。
1,6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