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王文興

增加 1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王文興'''({{bd|1939年|9月24日}}),[[台灣]] [[ 小說 ]] 家。
==生平==
出生於[[福建省]][[福州]],1946年舉家遷台,先住在台灣南部的[[東港鎮 (臺灣)|東港]],兩年後遷居[[臺北]]。他在附中時對文學產生興趣,同時開始寫小說。附中畢業後考取[[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1960年和同班同學[[白先勇]]、[[歐陽子]]、[[陳若曦]]等人創辦《[[現代文學 (雜誌)|現代文學]]》雜誌。早期的《現代文學》編輯事務多半由他負責。臺大畢業後,他前往[[美國]]愛奧華大學的作家工作室從事研究,獲得碩士學位。1965年回國,在台灣大學外文系擔任講師,教授小說課程,後來也在中文系任教,直到2005年1月退休。
雖然是美國文學方面的教授,但是與 [[ 法國 ]] 文化一直維持緊密的關係。部分原因來自於祖父與父親,因為他們二位都曾在法國深造,為了忠實於這個家庭傳統,致力縮短法國與台灣之間的文化距離,翻譯波特來爾的著作。為感謝其對台法文學與藝術交流的重大貢獻,並且向其創作表達崇敬感佩之意,法國政府於2011年4月29日向王文興頒贈[[法國藝術及文學勳章]]的騎士勳位。
“他們在島嶼寫作: 文學大師系列電影”也以紀錄片方式記錄了王文興,即[[林靖傑]]執導的《[[尋找背海的人]]》。
在台灣文學史上,王文興的《[[家變]]》是一本非常具有爭議性的長篇小說。王文興從1966年開始寫作《家變》,在1973年出版,發表後造成軒然大波。這是因為《家變》從內容到形式、情節、結構,語言文字,在當時的台灣文壇都是創新的,甚至創新到被某些人認為是“離經叛道”的“異端”,為了這部作品,台灣文學界曾經開過多次座談會,發表過多篇文章來討論。
作家[[張系國]]指出:「《家變》寫出年輕一代對老一輩的心理變化,要比同類型的[[小說]]深刻得多。」台大外文系 [[ 教授]][[顏元叔]]則說:「《家變》在文字之創新,臨即感之強勁,人情刻畫之真實,細節抉擇之精審,筆觸之細膩含蓄等方面,使它成爲中國近代小說少數的傑作之一。總而言之,最後一句話:《家變》,就是『真』。」
==外部連結==
98,48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