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167
次編輯
變更
無編輯摘要
'''g小调第11号交响曲''',作品103,是[[俄国]][[作曲家]][[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作品。创作于1957年,作曲家以此乐曲题纪念1905年1月22日(即俄历1月9日)在[[圣彼得堡]]发生的“血腥星期日”事件,因此本曲亦附有标题,称作“1905年”。当日数以万计的圣彼堡的工人发动游行,要求沙皇改革,但最后却导致军队武装镇压,射杀示威者的收场。
乐曲于1957年10月30日由拉克林带领苏联国家交响乐团作首演。并得到了成功。亦令作曲家于翌年4月再一次获颁“列宁奖”,一个月后再获中央政府为1948年[[安德烈·亚历山德罗维奇·日丹诺夫|日丹诺夫]]对他在内的多位作曲家的谴责作出平反,并恢复了各种待遇及名誉 <ref>[https://www.sin80.com/work/shostakovich-symphony-11 肖斯塔科维奇 - g小调第11交响曲「1905年」Op.103],新芭网</ref> 。
==背景==
有批评家认为作曲家在终曲所敲响的“警钟”,意指沙皇尼古拉斯二世没有对人民的要求做出积极的回应,最终权力尽失的过程。“警钟”([[俄语]]:Nabat)同时也是十九世纪的一份刊物的名称,其主编曾因其关于革命的惊世骇俗的言论而闻名。
据作者的女婿称,该作品的原稿上写的不是“1905年”而是“1906年”,作曲家的生年。一些评论家据此认为,该[[作品]]也是作曲家对自己及同代人所作的“安魂曲”,对充满创伤的苏联历史的总结。肖斯塔科维奇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一次内战、两次大革命,还有由极权统治造成的恐怖(如大清洗)。然而,这种宿命感和官方的革命主题并不冲突;1905年的血腥星期日并没有像十月革命那样被高度地政治化、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艺术家]]依然有自己发挥的余地。当时的一些电影和诗歌,也对这一事件作了各种表达 <ref>[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8418603/ 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一交响曲——悲剧的轮回],豆瓣, 2013-04-19</ref> 。
肖斯塔科维奇自认为这部作品是他最“穆索尔斯基式的”——穆索尔斯基在此象征着民众和循环:民众在压迫下受苦,反抗,被压制。据称肖斯塔科维奇自己说:“我想展示这种循环……人们失去了[[信仰]],因为恶之杯已经倾倒。”这句话在《见证》中也出现,但因为后者的可信度存疑,一些评论家认为这种解释过于牵强附会。但这种循环的主题,也被许多其他俄国[[知识分子]]用[[诗歌]]或其它艺术形式表现。
<center>{{#iDisplay:w3050xdg36c|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910 音樂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