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外馆斜街5号。原为北京师范大学分校,1985年学院并入北京联合大学,改名为北京联合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03年改为现名。学院始终坚持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为北京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师资服务的办学方向,注重应用性艺术人才的培养。学院现有8个系(部),即语言文化系、经济贸易系、电子信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应用生物技术系、艺术设计系、艺术教育系和应用心理学教学部。其中艺术设计系为本学院优势项目,全系学生占学校三分之一以上。学院现有13个本科专业,11个高职专业,在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3071人,基本上形成了学科专业布局合理,办学层次以本科为主、办学规模适度的北京市属普通高校。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外馆斜街5号。原为北京师范大学分校,1985年学院并入北京联合大学,改名为北京联合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03年改为现名。学院始终坚持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为北京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师资服务的办学方向,注重应用性艺术人才的培养。学院现有8个系(部),即语言文化系、经济贸易系、电子信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应用生物技术系、艺术设计系、艺术教育系和应用心理学教学部。其中艺术设计系为本学院优势项目,全系学生占学校三分之一以上。学院现有13个本科专业,11个高职专业,在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3071人,基本上形成了学科专业布局合理,办学层次以本科为主、办学规模适度的北京市属普通高校。
==办学实力==
===教学建设===
学院现有教职工335人,其中专任教师209人,教授17人,具有副高职称的52人,具有 [[ 博士 ]] 学位的15人。学院尤其重视应用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了一批双师型和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另外,学院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为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 。 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尤其为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学院先后建成环艺工作室、电子技术实验室等一批高水平的实验、实习、实践基地或专业工作室;并先后与75家企业、学校建立了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多年来,学院毕业生在首都就业市场上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与好评,初次就业率连续五年均超过96% 。
==师资力量=== 名师名人荟萃,执 学院不断深化教育 教 成果显著。 学 院师资力量雄厚 改革 , 现有专任教师112 创新 人 才培养模式 , 尤 其 中具有博士 为加强实践教 学 位和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50名,占比44.6%;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57 名,占比51 %。近年来 改革 ,学院 先后建成环艺工作室、电子技术实验室等一批 高 度重视年轻教师 水平 的 培养和引进, 实验、实习、实践基地或专业工作室;并 先后 从北京大学 与75家企业 、 北京师范大 学 校建立了校外实训 、 中国人民大 实习基地。多年来, 学 、中科院和社科 院 引进了一批充满活力的博士 [[ 毕业生 和博士后。2013年以来,1名教师获全国微课比赛二等奖,6 ]]在首都就业市场上受到了用 人 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 单位的欢迎与好评 , 5人获全国微课比赛北京赛区奖项,1人获北京高校第九届青 初次就业率连续五 年 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10人获校级教学优秀奖,5人获校级中青年教师执教能力大赛奖 均超过96% 。
=== 科研成果师资力量===
名师名人荟萃,执教成果显著。 学院 坚持以科研促 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 教 学。近年来 师112人 , 各类科研立项明显增多,科研经费 其中具 有 较大增长 博士学位和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50名 , 出版专著、 占比44.6%;副教授以上职称 教 材100多部 师57 名 , 发表论文 占比51 %。 近 千篇 年来 , 有一些专著和论文获国家、省、部级优秀成果奖。 学院 高度 重视 开放办学 年轻教师的培养 和 国际交流 引进 ,先后 与英国 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 美 [[中 国 、加拿 人民 大 学]] 、 澳 [[中科院]]和[[社科院]]引进了一批充满活力的博士毕业生和博士后。2013年以来,1名教师获全国微课比赛二等奖,6人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 大 利亚、日本 赛三 等 奖,5人获全 国 及港台的专家、 微课比赛北京赛区奖项,1人获北京高校第九届青年教师教 学 者进行 基本功比赛一等奖,10人获校级教 学 术交流,并与一些院 优秀奖,5人获 校 建立了友好交往关系 级中青年教师执教能力大赛奖 。
===科研成果===
学院坚持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各类科研立项明显增多,科研经费有较大增长,出版专著、教材100多部,发表[[论文]]近千篇,有一些专著和论文获国家、省、部级优秀成果奖。
学院重视开放办学和国际交流,先后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及港台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并与一些院校建立了友好交往关系。
[[Category:525 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