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71
次編輯
變更
仲嘎曲德寺
,创建页面,内容为“<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p style="background: #600000;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仲嘎曲德…”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p style="background: #600000;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仲嘎曲德寺''' </p>
|-
|<center><img src="https://img1.qunarzz.com/travel/poi/1712/87/8915e927dcf3a537.jpg_480x360x95_539894c7.jpg" width="280" > </center>
<small>[http://travel.qunar.com/p-oi10007580-gonggaqudesi 圖片來自去哪兒] <br>
'''位置''' [[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隆子縣]]<br>
'''分類''' 古建築<br>
'''宗教''' [[藏傳佛教]]<br>
'''教派''' [[格魯派]]<br>
</small>
|}
</div>
'''仲嘎曲德寺''',简称'''曲地寺''',位于[[中國]][[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日当镇]],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ref name=lzx>[http://www.longzi.gov.cn/html/2010/8/21/45.html 日当镇,西藏隆子县,2010-8-21]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815011930/http://www.longzi.gov.cn/html/2010/8/21/45.html |date=2013-08-15 }}</ref>曲地寺在吐蕃时期为[[苯教]]寺庙,11至13世纪改宗藏传佛教噶当派,15世纪后又改宗格鲁派,与卡定寺形成东、西两大寺院。在鼎盛时期,该寺僧人达到两百余人。1959年民主改革前有僧人105人;辖雅古寺、[[蒙久拉康]]、休仓热追等寺庙及修行处,拥有谿卡(庄园)3处(即贡当谿卡)、田产将近300亩、牲畜1500多头(只)、朗生(奴隶)50多人;寺中设拉布让(大喇嘛私邸)、聂章(管理财政)、基巴(管理膳食)、雅勒(管理集会)等管理机构及人员。该寺和拉萨色拉寺关系十分密切,该寺活佛的转世灵童认定、僧侣学经等事宜均由色拉寺负责。
==歷史沿革==
该寺在[[吐蕃]]时期为[[苯教]]寺庙,11至13世纪改宗[[藏传佛教]][[噶当派]],15世纪后又改宗[[格鲁派]],与[[卡定寺]]形成东、西两大寺院。在鼎盛时期,该寺僧人达到两百余人。1959年[[民主改革]]前有僧人105人;辖雅古寺、蒙久拉康、休仓热追等寺庙及修行处,拥有[[谿卡]](庄园)3处(即贡当谿卡)、田产将近300亩、牲畜1500多头(只)、朗生(奴隶)50多人;寺中设拉布让(大喇嘛私邸)、聂章(管理财政)、基巴(管理膳食)、雅勒(管理集会)等管理机构及人员。该寺和[[拉萨]][[色拉寺]]关系十分密切,该寺活佛的[[转世灵童]]认定、僧侣学经等事宜均由色拉寺负责。
该寺活佛已转世十六代:第一代活佛[[格娃西尼·云丹罗追坚赞]],第二代[[堪布]]班觉敦约扎巴,第三代堪布朗卡约久桑布,第四代堪布达旺晋美赤烈,第五代堪布桑杰云巴,第六代堪布扎巴班丹桑布,第七代堪布朗卡索朗扎巴,第八代堪布阿旺朗卡丹增扎巴,第九代堪布罗桑赤烈嘉措,第十代至第十五代堪布名字不详,第十六代堪布丹增赤烈·通麦嘉措(于[[1959年藏区骚乱|1959年]]出走国外)。
2012年,仲嘎曲德寺的僧人洛桑克珠被评为西藏自治区爱国守法先进僧尼。<ref>[http://www.lasa.gov.cn/Item/38763.aspx 自治区和谐模范寺庙和爱国守法先进僧尼名单,中国拉萨,2012年05月03日]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928220630/http://www.lasa.gov.cn/Item/38763.aspx |date=2013年09月28日 }}</ref>
==建筑特色==
仲嘎曲德寺原来的主要建筑有祖不拉康、拉玛拉康、贡康、扎夏(僧舍)等等。现存主体建筑是祖不拉康,高二层,由门廓、杜康大殿、占康(佛殿)、 却康、强康([[强巴佛]]殿)等构成。
*祖不拉康
**门廓:坐北朝南,有柱2根,面阔8.6米,进深4米,面积34.4平方米,东西两侧有配室;立柱是八棱形柱体,下面为石质莲花柱础。
**杜康大殿:长19米,宽16米,面积304平方米,面阔7间(6柱)、进深6间(5柱),共有柱30根,均为方柱,平面呈网格状分布,柱距约2.2×2.4米,中央2柱直接承托上层顶部面积6平方米的天井,高侧天窗。杜康大殿四壁绘有壁画:南壁西端绘天神常醒、六臂依怙、牛头金刚等护法神,东端绘坚实女丹玛、贡布(该寺护法神)、[[吉祥天女]](班丹拉姆)等护法神;西壁自南至北绘有上下三排共计35尊[[释迦牟尼]]化佛小像、[[十六罗汉]]、[[密宗]]事部三怙主(即[[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金刚手菩萨]])等神像;北壁绘[[宗喀巴]]及其弟子传承以及[[宗喀巴]]师徒三尊像;东壁自北至南绘有长寿三尊(次那朗松)、[[无量寿佛]]、宗喀巴师徒三尊、[[大威德金刚]]、[[释迦牟尼]]传记、该寺创建者[[格娃西尼·云丹罗追坚赞]]活佛等神像。另外,大殿顶部两极也有壁画,是[[宗喀巴]]师徒三尊、[[弥勒佛]]及其化佛小像、[[释迦牟尼]]二弟子、[[阿底峡]]、[[仲敦巴]]、[[白度母]]、[[绿度母]]、该寺格鲁派时期八代活佛肖像等等;画像周围绘有装饰性的云雾、山峰、河湖、草木等图案。大殿内的西北角有一排经橱,摆放着超过百卷的经书,包括《十万经卷》等二十多部佛经。
**却康:位于大殿西北角,南面辟有门,平面呈长方形,长6.6米,宽3米,面积19.8平方米。
**占康(佛殿):位于大殿北侧正中,长7米,宽6.2米,面积43.4平方米,有柱2根。殿内北壁设有佛坛,原来主供[[三世佛]],两侧为八大随佛弟子泥塑像,主尊高8米,其他均高2.5米,现在上述佛像均已无存。佛殿中央原来有一座铜质灵塔,约两层楼高,左右各有四臂依怙合金像一尊,如今塔及神像均已无存。
**强康:位于大殿东北角,平面呈长方形,长6米,宽2.2米,面积13.2平方米。殿内北壁供奉[[强巴佛]]泥塑像,脚踩莲台立于[[须弥座]]上。强康西墙上有一幅面积4平方米的早期壁画,内容是《佛传·夜半逾城》,底为红色,采用“游丝描”线条勾勒人物,人物衣着的线条以蓝色、 灰色、红色为主,肌肤则以白色线条勾勒,着色采用“平涂法”并用线条勾出衣服的褶皱,人物形象丰满,线条轻匀,用色淡雅。画幅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绘小叶瓣莲花图案的装饰边框;中层中心为一骑马人,头戴“山”字形花冠,昂首挺胸,右手挽缰绳,左手持鞭,前呼后拥,有四个人高擎马腿,马前有一位身穿对襟黑袍的牵马侍从,其前面还有两位身穿黑色短裤、赤裸上身、跣足的引导侍从,骑马人之后为六位侍从,均穿对襟长袍、腰系束带,头戴各种冠帽;下层是身穿黑色长袍、右手挽缰的两位牵马人,其下方有免冠、披发、身穿长袍的三人。该壁画从技法到内容都具有显著的早期特征,其中人物面部丰腴、用近似“游丝描”的一条线勾勒造型等特点与汉地[[唐代]]壁画风格类似,属于西藏佛教[[前弘期]]的壁画遗存。
==参考文献==
{{reflist}}
{| class="wikitable"
! <p style="background: #600000;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仲嘎曲德寺''' </p>
|-
|<center><img src="https://img1.qunarzz.com/travel/poi/1712/87/8915e927dcf3a537.jpg_480x360x95_539894c7.jpg" width="280" > </center>
<small>[http://travel.qunar.com/p-oi10007580-gonggaqudesi 圖片來自去哪兒] <br>
'''位置''' [[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隆子縣]]<br>
'''分類''' 古建築<br>
'''宗教''' [[藏傳佛教]]<br>
'''教派''' [[格魯派]]<br>
</small>
|}
</div>
'''仲嘎曲德寺''',简称'''曲地寺''',位于[[中國]][[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日当镇]],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ref name=lzx>[http://www.longzi.gov.cn/html/2010/8/21/45.html 日当镇,西藏隆子县,2010-8-21]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815011930/http://www.longzi.gov.cn/html/2010/8/21/45.html |date=2013-08-15 }}</ref>曲地寺在吐蕃时期为[[苯教]]寺庙,11至13世纪改宗藏传佛教噶当派,15世纪后又改宗格鲁派,与卡定寺形成东、西两大寺院。在鼎盛时期,该寺僧人达到两百余人。1959年民主改革前有僧人105人;辖雅古寺、[[蒙久拉康]]、休仓热追等寺庙及修行处,拥有谿卡(庄园)3处(即贡当谿卡)、田产将近300亩、牲畜1500多头(只)、朗生(奴隶)50多人;寺中设拉布让(大喇嘛私邸)、聂章(管理财政)、基巴(管理膳食)、雅勒(管理集会)等管理机构及人员。该寺和拉萨色拉寺关系十分密切,该寺活佛的转世灵童认定、僧侣学经等事宜均由色拉寺负责。
==歷史沿革==
该寺在[[吐蕃]]时期为[[苯教]]寺庙,11至13世纪改宗[[藏传佛教]][[噶当派]],15世纪后又改宗[[格鲁派]],与[[卡定寺]]形成东、西两大寺院。在鼎盛时期,该寺僧人达到两百余人。1959年[[民主改革]]前有僧人105人;辖雅古寺、蒙久拉康、休仓热追等寺庙及修行处,拥有[[谿卡]](庄园)3处(即贡当谿卡)、田产将近300亩、牲畜1500多头(只)、朗生(奴隶)50多人;寺中设拉布让(大喇嘛私邸)、聂章(管理财政)、基巴(管理膳食)、雅勒(管理集会)等管理机构及人员。该寺和[[拉萨]][[色拉寺]]关系十分密切,该寺活佛的[[转世灵童]]认定、僧侣学经等事宜均由色拉寺负责。
该寺活佛已转世十六代:第一代活佛[[格娃西尼·云丹罗追坚赞]],第二代[[堪布]]班觉敦约扎巴,第三代堪布朗卡约久桑布,第四代堪布达旺晋美赤烈,第五代堪布桑杰云巴,第六代堪布扎巴班丹桑布,第七代堪布朗卡索朗扎巴,第八代堪布阿旺朗卡丹增扎巴,第九代堪布罗桑赤烈嘉措,第十代至第十五代堪布名字不详,第十六代堪布丹增赤烈·通麦嘉措(于[[1959年藏区骚乱|1959年]]出走国外)。
2012年,仲嘎曲德寺的僧人洛桑克珠被评为西藏自治区爱国守法先进僧尼。<ref>[http://www.lasa.gov.cn/Item/38763.aspx 自治区和谐模范寺庙和爱国守法先进僧尼名单,中国拉萨,2012年05月03日]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928220630/http://www.lasa.gov.cn/Item/38763.aspx |date=2013年09月28日 }}</ref>
==建筑特色==
仲嘎曲德寺原来的主要建筑有祖不拉康、拉玛拉康、贡康、扎夏(僧舍)等等。现存主体建筑是祖不拉康,高二层,由门廓、杜康大殿、占康(佛殿)、 却康、强康([[强巴佛]]殿)等构成。
*祖不拉康
**门廓:坐北朝南,有柱2根,面阔8.6米,进深4米,面积34.4平方米,东西两侧有配室;立柱是八棱形柱体,下面为石质莲花柱础。
**杜康大殿:长19米,宽16米,面积304平方米,面阔7间(6柱)、进深6间(5柱),共有柱30根,均为方柱,平面呈网格状分布,柱距约2.2×2.4米,中央2柱直接承托上层顶部面积6平方米的天井,高侧天窗。杜康大殿四壁绘有壁画:南壁西端绘天神常醒、六臂依怙、牛头金刚等护法神,东端绘坚实女丹玛、贡布(该寺护法神)、[[吉祥天女]](班丹拉姆)等护法神;西壁自南至北绘有上下三排共计35尊[[释迦牟尼]]化佛小像、[[十六罗汉]]、[[密宗]]事部三怙主(即[[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金刚手菩萨]])等神像;北壁绘[[宗喀巴]]及其弟子传承以及[[宗喀巴]]师徒三尊像;东壁自北至南绘有长寿三尊(次那朗松)、[[无量寿佛]]、宗喀巴师徒三尊、[[大威德金刚]]、[[释迦牟尼]]传记、该寺创建者[[格娃西尼·云丹罗追坚赞]]活佛等神像。另外,大殿顶部两极也有壁画,是[[宗喀巴]]师徒三尊、[[弥勒佛]]及其化佛小像、[[释迦牟尼]]二弟子、[[阿底峡]]、[[仲敦巴]]、[[白度母]]、[[绿度母]]、该寺格鲁派时期八代活佛肖像等等;画像周围绘有装饰性的云雾、山峰、河湖、草木等图案。大殿内的西北角有一排经橱,摆放着超过百卷的经书,包括《十万经卷》等二十多部佛经。
**却康:位于大殿西北角,南面辟有门,平面呈长方形,长6.6米,宽3米,面积19.8平方米。
**占康(佛殿):位于大殿北侧正中,长7米,宽6.2米,面积43.4平方米,有柱2根。殿内北壁设有佛坛,原来主供[[三世佛]],两侧为八大随佛弟子泥塑像,主尊高8米,其他均高2.5米,现在上述佛像均已无存。佛殿中央原来有一座铜质灵塔,约两层楼高,左右各有四臂依怙合金像一尊,如今塔及神像均已无存。
**强康:位于大殿东北角,平面呈长方形,长6米,宽2.2米,面积13.2平方米。殿内北壁供奉[[强巴佛]]泥塑像,脚踩莲台立于[[须弥座]]上。强康西墙上有一幅面积4平方米的早期壁画,内容是《佛传·夜半逾城》,底为红色,采用“游丝描”线条勾勒人物,人物衣着的线条以蓝色、 灰色、红色为主,肌肤则以白色线条勾勒,着色采用“平涂法”并用线条勾出衣服的褶皱,人物形象丰满,线条轻匀,用色淡雅。画幅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绘小叶瓣莲花图案的装饰边框;中层中心为一骑马人,头戴“山”字形花冠,昂首挺胸,右手挽缰绳,左手持鞭,前呼后拥,有四个人高擎马腿,马前有一位身穿对襟黑袍的牵马侍从,其前面还有两位身穿黑色短裤、赤裸上身、跣足的引导侍从,骑马人之后为六位侍从,均穿对襟长袍、腰系束带,头戴各种冠帽;下层是身穿黑色长袍、右手挽缰的两位牵马人,其下方有免冠、披发、身穿长袍的三人。该壁画从技法到内容都具有显著的早期特征,其中人物面部丰腴、用近似“游丝描”的一条线勾勒造型等特点与汉地[[唐代]]壁画风格类似,属于西藏佛教[[前弘期]]的壁画遗存。
==参考文献==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