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黄埔学潮

增加 16,348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黄埔学潮'''抗战时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级炮校的黄埔十四期师生因与校方政治矛盾,引发了闹学潮事件。当时,…”
'''黄埔学潮'''抗战时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级炮校的[[黄埔十四期]]师生因与校方政治矛盾,引发了[[闹学潮]]事件。当时,激进抗战与反共的两派对立学员争辩激烈,学校发现了学员进步书籍,采取禁书措施,逮捕了莽大龄等14名学生,引发学员罢课,学员占领了电台,学校政治部与特务、宪兵团封锁学校,,同时,引起新闻界震动。蒋介石下令白崇禧、陈诚,何应钦,邹作华等调查此事,并面见两名学生代表,被推荐的学生代表郑新潮据理以争,强谏抗战,经共党和社会各界多方努力,被捕学员获释,学潮获胜,事态平息。[[郑新潮]]等部分学员毕业后奔赴延安。
[[File:黄埔学潮1.jpg|缩略图|[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b8014a90f603738dae33c6bdb31bb051f819ec30?x-bce-process=image/watermark,g_7,image_d2F0ZXIvYmFpa2U4MA==,xp_5,yp_5 原图链接]]]

*'''中文名''' :黄埔学潮
*'''起始时间''' :1938年6月间
*'''蒋介石''' :攘外先安内”
*'''所在地''' :南京、都匀、重庆
*'''主要人物''' :郑新潮、阎宝航、 邹作华
==学潮起因==
在炮校迁往贵州都匀途中路过桂林和柳州时,郑新潮等几个东北籍学员买了不少革命书籍,其中,有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及邹韬奋的《萍踪寄语》等。学员们都看了一遍又一遍。有些书还偷偷互相传阅,对不懂的地方,经常讨论,这些书籍对学员们影响很深。为了使更多的同学看到这些书,连队里还组织了一个小型“抗建图书馆”,动员同学们把自己买到的各种进步书籍,送交图书馆作为“抗建图书馆”的书籍,互相传阅,通过秘密组织的读书讨论会,各自谈论对时局的看法和一些革命理论的探求。<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833487/848eXbjTyWCK7zjVpmdk6tFPU5YSCrcf9gb4A5W0Zq6D0uisrvgqD1x40VywRoFdyPA-umJmjsk2QXYtQCyc5NvOpv9LbmZlhDXr7BGgiCzRVw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邢台市委员会网.2012-6-11,引用日期2012-08-13] </ref>

抗战期间,在1937年遭到国民党破坏的贵州省中共地下党组织很快重建了党组织,并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地下党在黔南各地组织"民先"队,与当地地下党组织密切配合,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同时在内迁至黔南的学校校内开设图书院,购置进步书刊,组织"读书会",发行《[[新华日报]]》;组织学生搞抗日夜战演习;排演文艺节目《[[放下你的鞭子]]》;为八路军捐募寒衣......。抵制日货、游行示威、组织军事训练、反对破坏抗日运动的会考,请愿、募捐、筹款、义演……在爱国学生抗日宣传和抗议行动的带动下,社会各界纷纷响应,都匀、惠水、贵定、独山、瓮安等地,抗日救亡社团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中共的全民抗战思想深入人心。<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833487/307aUr42YM740kNPg-216ciLPt4BRokHE83XhaOcDfNs1WCG9DRR-iPxPy16dPIo0hcbuQqJTSdq9hTSZM7_OTp4u9mVWg 黔南热线.2009-09-16,引用日期2013-02-02] </ref>

1939年3月,学校加紧整训上课,学习十分紧张。讲课的老师大都是[[斯大林]]派来的[[苏联]]教官团的人,有十几名教练官。主要学习各种大炮布局操作等。如格兰姆法、图解法等。

1939年5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陈诚下令禁书,学校“三青团”的活动也十分猖獗.对学生思想控制的很严,这时学员们与反动学校当局的斗争也越来越激烈。
==学潮背景==
1937年,中国国民党陆军高级炮兵学校校址在南京。由于蒋介石提出“攘外先安内”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使日寇节节进逼。上海“八·一三”战争后,苏州河失守,学校怕出危险,才不得不由南京迁址,先迁入湖南零陵(当时叫永州),后又迁至广西桂林、柳州,最后迁到贵州都匀。蒋介石兼校长,教育长是邹作华,教育处长金镜清,总队长王和华。

在沿途行军中,黄埔同学们看到国民党政治腐败,贪官污吏横行,互相议论着心中充满的悲愤。当时,在朦胧的意识中,同学们想到的是将来报效祖国,收复失地,但革命之路到底如何走,大家也都是芒然不知所措。<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833487/c7b5mtb_LSnLUXnwvpUk8oFlok6pJw6vXFJ59gHaEydWQ23bM3CG2Q2qF8042Qbk_VmAH1aMVuwAO7Ic_12O2_Q9dggU42Lwpjj6s2MPclRAkDwA574bBtc 中青网.2012-11-22,引用日期2012-12-22] </ref>
==学潮经过==
[[File:黄埔学潮2.jpg|缩略图|左|[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9345d688d43f87946bc57caed21b0ef41bd53a73?x-bce-process=image/watermark,g_7,image_d2F0ZXIvYmFpa2U4MA==,xp_5,yp_5 原图链接]]]
1939年6月间,郑新潮的好友、东北籍蒙族学生莽大龄(36岁),去重庆取《同学录》回来后,有的人怀疑他他与共产党人有接触往来,这种谣言传起来。结果,被学校政治部主任伍中定听到了,他就下令将莽大龄等十四名学生抓了起来。那天,炮校突然紧急集合,戒备森然。莽大令等14人被叫出,收缴了身上的所有东西以后,立即被分散关押于附近的农村中。莽与他的好友吴植楷则被单独关押于远处的村中。

当时如临大敌,形势非常紧张、严峻。后来才知道,他们被认为是共产党,“阴谋在军队中组织叛乱”,由于校方和特务认为事态非常严重、紧急,所以采取了紧急逮捕措施。针对此况,郑新潮就组织了一些学生,特别是东北籍学生,强烈向伍中定要人,伍坚决不给。学员们一气之下,就把伍中定扣押起来,还把学校电台进行封锁。这样一直闹了五、六天,双方僵持不下。

有一天晚上,郑新潮到校外联系同学,回来时,走到离学校不远的地方,学校派出警卫向郑新潮开枪,郑新潮急忙爬伏在土坎下,由于天黑,才没被打死。

据黄埔十四期庞赫回忆:黄埔闹学潮时,总队长都被打了,家都砸了,全校都去游行,就我那个班没去,学生不好意思在课堂上提出要去游行。我在炮校被押了12天
==主要影响==
黄埔学潮虽然早已经过去了,但它的历史意义和爱国作用却为后世产生着深远影响。
#延伸成立延安黄埔同学会;
#解放战争中两军对垒,同窗回忆黄埔学潮,对投诚起义产生的影响;
#对1982年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起到促成和因素;
#海峡两岸促进祖国统一产生的爱国影响;
#发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对后代人传承黄埔爱国精神的典范教育;
#对爱国统一战线工作理论研究和工作指导提供参考依据。
===面见蒋介石===
1937年7月初的一天,在[[重庆]]曾家岩国防最高委员会[[蒋介石]]接见了[[郑新潮]]和[[王其钢]]两名学生代表,他摆手示意请坐下后,郑新潮首先简要地向蒋介石校长汇报了黄埔学潮的经过。随后蒋介石操着浙江奉化口音,拉着长声慢条斯理地说:“诸生,我中正一贯爱护青年。咹,你们的情况我知道了。回校后,好好读书,将来报效祖国。”当郑新潮强谏抗战后还想多说几句,蒋介石把手摆了摆说:“咹,咹,回去吧,回去好好读书。”因蒋介石兼任炮校校长,他一向重视黄埔军校学生,所以黄埔军校闹学潮,他总是亲自过问。最终黄埔学潮,以黄埔学生胜利而结束,莽大龄 等十四名同学无罪释放,伍中定扣押不久也被放出。此后,学生们自由读书、讨论等政治环境也宽松多了。<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833487/7209rjDqU6bTl3Vu3DJOFoV4QjbFAabR2H67vWnazpP-rmQmNMryGuhI9rK5QHjPqkpCtqHFeEkZcK83bs2genOvnv_GMUsJUfFwHt0CMqNmCYHHwzOBjQ  东北师范大学档案馆-档案编研网.2011-09-12,引用日期2012-08-25] </ref>

1943年蒋介石曾到贵州都匀黄埔高级炮校,<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833487/442bkG0N2lYjSqsA8OFbzRYB3hhWBUEVt5apHfkyJ6Rkk1albLWTVWHHKnvlJga0NVxBNLApzw0b0Of1KFTBisVgVTqrKslWbRhm 黔南热线.2009-06-17,引用日期2013-02-02
] </ref> 下车后,他默默视察了军校,心中的“黄埔学潮”阴云依然未散。贵州政协报载《[[都匀赋]]》纪文:中正临炮校,训勉学子报效国家。<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833487/321dHX9Xa26y4ULJPzhTUnpCPX-cljk_mFg812BEP488InoFf1x3bMaFlyjyo-MZ2I1LPfeU7U56H7pFjvAKb59J-JjX8qAEmTJSTtoLmJltX8on8oYSVRL52z4HWELE4h8 贵州政协报网络版.2010-03-25,引用日期2013-02-02] </ref> 释:中正:即蒋介石。抗战期间,蒋来到都匀,视察迁至都匀的南京炮校。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833487/d77c7P20deqQVswZ2AWyIM577Q84Sef8q06c4qyGQFLtFE5zLQwk1SHoLKauX-vPVL001qCrdBgkYAOgnBqiqOOoMwiY-uidGC4j5_sCGR27 中国都匀.2011-06-21,引用日期2013-02-02] </ref>
===震惊社会上层===
[[File:黄埔学潮3.jpg|缩略图|[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8c1001e93901213f3c7f824054e736d12e2e95da?x-bce-process=image/watermark,g_7,image_d2F0ZXIvYmFpa2U4MA==,xp_5,yp_5 原图链接]]]
黄埔学潮受到新闻媒介的震动,社会各界纷纷报道,事情越闹越大,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也知道了此事,蒋介石就指使何应钦处理这一事件。何从重庆打电报到贵州都匀,指定双方有关人员选出代表去重庆解决问题。郑新潮与王其钢两名同学被推选为学生代表,他们找到炮校教育长邹作华,争取他的同情,身为东北籍的邹作华表示诚愿相助,并带着郑新潮等两名学生代表到达“陪都”重庆。

他们到重庆后,住在南京饭店。在等待接见的期间,郑新潮把莽大龄同学写给宋美龄的信,交给蒋介石侍从室主任唐武,由唐武的夫人把信转交给了宋美龄。在重庆期间,国民党军政部部长何应钦接见了两名学生代表说:“我有个同乡,参加了共产党,后来叫我们抓住了,不得不枪毙,我想救他也不好出面相救”。很请楚他讲这番话,言外之意,是不让学生们看进步书籍,不要跟共产党走,要参加了共产党,连他何部长也救不了,以此来告诫和威胁学生们。以后.白崇禧、陈诚也接见了两名学生代表。他们询问了一些炮校的情况后鼓励学生们要学好军事、学好大炮,报效国家。
==历史评价==
历史评价黄埔学潮是抗战时期在外敌入侵压力下引发的政治矛盾斗争,是学员们纯朴、自发的一次爱国举动。几千名学员参加的黄埔学潮,是中国军校历史上首次震撼的集体暴动事件,不仅引起社会媒体的震动,也令国共两党和社会上层感到震惊,有人欢喜有人怨。黄埔学潮代表着当时中国社会的两种分化的抗战思潮,触动了政治核心利益,受到中外军界关注,点燃了中国军人加强抗战的信心和激情。

在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党中央和军委急需发展八路军炮兵事业,但筹建延安炮校最迫切的就是到哪里寻找稀缺的炮兵技术教员。没有炮兵技术教员,建立炮校也是图有虚名,只好暂时搁浅下来,等待时机成熟。

1938年,在党的地下爱国组织的引领下,郑新潮在黄埔军校高级炮校带动积极抗战的东北籍黄埔师生掀起“黄埔学潮”,郑新潮被几千名黄埔师生推选为两名学生代表之一,受到蒋介石接见,郑强谏抗战未果。后在东北民主爱国组织阎宝航、高崇民的引导下,郑带着5名黄埔生毕业后奔赴延安,先后受到[[毛泽东]]、[[朱德]]、[[贺龙]]等首长的接见后,他们肯定了“黄埔学潮”是黄埔军校青年的一次积极抗战的爱国主义行动。主席和朱德听取了关中警备一旅政委习仲勋、南汉宸的汇报后笑着说:好哇!老蒋精心培养的黄埔高级炮校毕业生输送到延安来了,这说明我们的统战工作是有效的。<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833487/f43epjIClU3nf9CiCAcWcTcjjVM6ZTJtENwVsl16h6IsNTi1mhWBtGJShWq7oMtpFmVWJhPRGMli9B2hiJlDCt5y7LrvoFCd8pnx8e9ygMSK8ymsnsQKNPcSavjA 石家庄新闻网.2014-07-09,引用日期2014-07-09] </ref>
===是爱国行动===
黄埔学潮的性质是爱国主义行动。在贵州都匀黄埔闹学潮的情况,[[共产党]]也早巳知道了,东北抗日教亡总会(共产党组织)负责人于毅夫、高崇民、阎宝航等人将黄埔闹学潮的情况专门向周恩来作了汇报。周恩来同志很关注黄埔学潮的发展,并说黄埔学潮是一次震撼蒋介石嫡系的爱国行动。周恩来大力支持黄埔学潮,还暗中做了许多工作(这是以后高崇民同志对郑新潮透露的)。

在重庆期间,黄埔学潮的学生找过几次“东北抗日救亡总会的同志。高崇民对郑新潮说:“延安好,毛主席好,到延安去吧。”以后在于毅夫、高崇民等同志的精心安排下,郑新潮带着刘塞、鲁齐、尹洪、赵天平、谢国元等六名经过学潮的炮校同学,辗转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并受到[[毛主席]]和[[朱德]]、[[贺龙]]、[[习仲勋]]等中央首长的接见,并评价黄埔学潮是爱国主义行动。
==代表人物==
[[File:黄埔学潮4.jpg|缩略图|[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902397dda144ad34df065551d0a20cf430ad85af?x-bce-process=image/watermark,g_7,image_d2F0ZXIvYmFpa2U4MA==,xp_5,yp_5 原图链接]]]
东北籍邹作华: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级炮校,教育长(留日炮兵)。同情黄埔学潮学生,具有激进的抗战心愿。1948年,陆军上将军衔。解放前夕赴台湾。1973年11月7日病逝于台北。终年79岁。

军校校方代表:伍中定,校政治部主任,带领特务和宪兵镇压黄埔学潮。本应请功悬赏,却弄巧成拙,受到上级的斥责。黄埔4期步科,抗战胜利后任湖北保安司令部政治部主任,1948年任国防部政工局少将部员,1951年在成都被俘,1967年在监狱看押病逝。

东北籍莽大龄:事件导火索,因其与14名同学被关押,引发黄埔学潮。解放前在国统区谋职、任教,解放后在东北师范大学任教,文革中遭迫害,溺亡,终年67岁。1978年平反。<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833487/6b7bWEkJmRD4gpxgDMhztnB08iXR2dUiwUD4CXr0-pcH-u5ZqcM0vRW8brVtqqBN1zoTZZQIvUp5sJJHwKH6Dv-PJKKyDiGoz3y0WWqP9zyIGD4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2003-02-11,引用日期2012-08-25] </ref>
东北籍王其钢:黄埔学潮中学生推举的两名学生代表之一。毕业后去向不明,(据悉赴山东因病英年早逝)。
东北籍郑新潮:黄埔学潮中学生推举的两名学生代表之一,面见蒋介石直接表述黄埔学潮学生意愿的代言人,并结合国共及社会媒体的综合力量,想方设法积极解救被押14名学生,是黄埔学潮中核心人物。郑新潮毕业后带领黄埔学生到延安,在毛泽东和朱德接见时大胆提出成立延安黄埔同学会的建议,并参加了延安黄埔同学会的筹建,抗战结束后,延安黄埔同学会不解自散。1979年郑新潮又撰写《[[成立中国黄埔同学会建议书]]》分别面谈面交[[徐向前]]、[[聂荣臻]]、[[胡耀邦]]、郭化若、高存信(高崇民子)等20多位黄埔校友及延安老领导,1982年[[邓小平]]采纳了建议,并在人民大会堂召开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大会。郑新潮被列入河北(石家庄)黄埔同学会会员,并令其子在石家庄黄埔同学会工作,成为父子两代人跨越两个时代共同传承黄埔精神的典范。

郑新潮在黄埔学潮中怀疑他是共产党,到延安后,42年“整风运动”中怀疑他是[[国民党]]派来的人。郑新潮历经各个历史时期和每次“运动”的考验,证实他是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祖国建设事业默默奉献的无党派人士,文革后平反,病逝后葬于佬家辽新民市东蛇山,终年73岁。
==视频==
{{#iDisplay:l0631vaol79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42,5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