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巴乌

增加 11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巴乌 ''' ,自由簧乐器, [[ 彝族 ]] [[ 苗族 ]] [[ 哈尼族 ]] 等所用。管身竹制或木制,长约27厘米,有前7个、后1个共8个按音孔,一端侧面开吹孔,吹孔内装有尖舌形铜质簧片,口含吹孔横吹,振动簧片发声。其音色优美,音量较小,常用于 [[ 舞蹈 ]] 和说唱的伴奏。近年有人将巴乌管身加粗加长,使用音键,以增大音量和改善音准,可奏2个八度(e——e2)。在 [[ 红河 ]] 彝族地区流行直吹巴乌和双管巴乌。
==流行地区==
巴乌,属竹管铜簧乐器,簧为舌形。是彝族、哈尼族、 [[ 傣族 ]] [[ 佤族 ]] [[ 布朗族 ]] 、苗族等族吹奏乐器。当地彝语叫“及菲里莫”,哈尼语叫“梅巴”。
巴乌是流行在中国西南地区彝、苗、哈尼等族的单簧吹管乐器,巴乌用 [[ ]] 管制成,有七个指孔(前六后一),在吹口处置一尖舌形铜制簧片,演奏时横吹上端,振动簧片发声。巴乌音量较小,但 [[ 音色 ]] 柔美,西南地区的人们称它为会说话的乐器。
巴乌流行于云南省红河、文山、思茅、 [[ 西双版纳 ]] 、临沧、德宏、 [[广西|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融水、 [[ 贵州省 ]] 黔东南和黔南等地。
在民间以单管者为主,亦有双管合并而成者,称为双眼巴乌。传统演奏方式均为直吹。常用 [[ 音域 ]] 多不超过八度。巴乌的音色非常地柔美悦耳,很像一对钟情的恋人在互诉欣悦,低诉衷肠,所以每到晚间,彝族、哈尼族、苗族青年在谈恋爱时,常用它抒发自己的衷情,传递爱慕之情。
==传说==
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区的哈尼族民间流传着关于巴乌的一个古老 [[ 故事 ]] :很早很早以前,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区,哈尼族有一位纯洁、美丽、善良的姑娘梅乌,与英俊、勇敢、勤劳的小伙子巴冲相爱.他俩发誓要像树枝和绿叶那样永世相伴,寨子里的人无不赞叹和羡慕他们。这事被深山里贪婪的魔鬼知道了。就趁人们歌舞时,驾着一阵狂 [[ ]] 把姑娘掠走了,硬逼着姑娘和他成亲,姑娘不畏魔鬼的威逼和利诱,始终坚贞不屈,一言不发。
于是魔鬼恼羞成怒,凶惨地割去了她的 [[ 舌头 ]] ,并将她扔进了深山老林。姑娘怀念着心上的恋人,整天徘徊在山林之间,有苦难言, [[ 时间 ]] 一天天地过去。
一天,树林里的仙鸟衔来了姑娘的舌头和一截 [[ 竹子 ]] ,让姑娘把舌头放进竹管里,告诉她“竹子会帮助你说话”。于是姑娘吹响了竹子,发出了优美的乐声,表达对恋人的思念和对魔鬼的控诉。乐声传到巴冲耳边,小伙子历尽艰险,把姑娘救了出来,回到亲人的身边,重新获得了幸福。后来人们用二人的名字撷首去尾,给这件会说话的 [[ 乐器 ]] 取名为巴乌。从此,巴乌就在哈尼山寨世代流传。
在个旧的彝族支系聂苏人中,有着这样的 [[ 传说 ]] :古时候,有个聋哑人死了母亲,他万分悲痛,却不能用 [[ 语言 ]] 来表达悲哀。有一天,他发现一截带有虫眼的竹子,放在嘴里一吹,发出了低沉悲凉的音响。他想,竹管虫眼能发响,要多挖几个洞呢?于是他用尖刀在竹管上挖了几个等距离的小孔,果然发出了抑扬顿挫的 [[ 音响 ]] 。他听啊、吹啊,终于用会响的竹管吹出了自己思念母亲的心情。此后,这种会响的竹管,彝语称非里的乐器就流传下来了。
关于巴乌起源的传说故事还很多很多,它们说明,巴乌是聪明智慧的各族人民在劳动中 [[ 发明 ]] 创造的。
==视频==
70,960
次編輯